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楞伽經》(一)01

(2016-09-13 05:09:39) 下一個

楞伽經(一)01

慧律法師主講

 2012.07.15-2012.12.01

 義貫頁數:序1-P:218

 請合掌(師領眾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尊敬的法師,慈悲的護法居士大德,今天呢,是2012年7月15日,我們開新的課程叫做《楞伽經》。師父這個時候的心情是非常地輕鬆,非常地自然自在!也不是說像昨天的《楞嚴經》,有一點在趕功課,好像急著要送去火葬場有進度的限製。

 今天這個《楞伽經》總是有點緣起,在座諸位,這個《楞伽經》不是我要講的,也不在我的生命的計劃裏麵,我的生命的規劃裏麵講到《楞嚴經》為主。那這本《楞伽經》的因緣是怎麽來的呢?大概在十幾年前,有法師告訴我說他看了這《楞伽經》,始終不明其義,太難、太艱澀了!我說你講對了,你確實有看。那麽,在十五年前,有居士也拿到這《楞伽經》,也說;這個還是老居士、還是老參,他說,希望師父您慈悲,有因緣嘛,講堂開個《楞伽經》,這個實在怎麽看,都看不懂!這個又是一次種子的因緣。那麽,徒弟都很困惑這本經,那好吧,就看因緣囉。

 因此,有空的時候,就把這些《楞伽經》的注解拿來翻一翻,也沒有說一定要講,那就拿來翻太虛大師的注解,不看,哎喲,這個太簡單啦、太簡略了!這樣講的話,初學佛法的,那聽得懂?他的注解這麽少。再來看月溪法師的,這個月溪法師的,一看啊,也差不多大同小異。哎呀,這個《楞伽經》,就是找不到一本好的版本跟教材,我所謂好的是指適應現代人的根器叫做好,不是說虛大師的注解不好,或者是月溪法師的注解不好,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你要找一個適合現代的人,要不然那麽艱澀的經典,是不是?法師也說難,居士也說難,好!這就應驗古德的一句話:二楞經中最難解。二楞:1.《楞嚴經》;2.《楞伽經》。這是諸經當中最難的。

 那麽,有了這個因緣,師父有一天,人家寄來這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成觀法師寫的,我看了以後,大為讚歎,讚歎!這個來當作教材的話,講的人內容也豐富,聽的人才有個依據,也比較能夠貫通,要找到一本好的教材不容易。那時候,也沒有想到說我一定要講《楞伽經》,本來我是要把《楞伽經》托付給徒弟的,就說我年歲大了,六十歲了嘛,對不對?交托付重任給徒弟,看看那個徒弟行啊,來講這個《楞伽經》。後來也翻的話:嗯,這個講堂,能全部解開《楞伽經》,隻有一個就是我,這個看下去,沒有人能解得開,太難了!

 那麽,要講《楞伽經》才前幾個月的動念,因為要講《楞嚴經》要講完的時候,我想說,既然楞嚴跟楞伽都是這麽難解,那麽,為何不把它圓滿的、圓滿的把它兩本最難解的統統講解,是不是?想一想看我也不是明天就要死,還是有機會把它完成的。是不是?所以,又本著佛陀的大悲心,看到這群比丘,我十分讚歎,還有看到這群孩子這麽的乖巧,就是你們這群孩子(師指台下大眾,笑),我的孩子都是六七十歲、八十幾歲,都這麽乖巧。大家需要這個法,那幹脆就是師父來講。那如果換徒弟來講,底下聽的人就會想說,這個不知道講得對不對,開始會有疑惑,會有疑惑。我來講,知道師父不會講錯,你有這個信心。所以這個因緣,幹脆楞嚴跟楞伽,在生命當中,就全部把它完成,就這個因緣。

 再來,這本《楞伽經》隻有1180頁左右,也不是很大本,在座諸位,你今天晚上回去的時候,把你那本《楞嚴經》的上冊、下冊,講義的上冊、下冊,義貫的上冊、下冊,把它疊起來,你就知道那個有多厚啊,《楞嚴經》。可是,也是被可愛的師父講完了,講久就會完,這真的很辛苦!

 那麽,這個《楞伽經》,在這個無意間無心插柳柳成蔭,師父發了一個悲心,啊,算了,算了,我自己來講好了,把這本講完再來好好的徹底的休息一下,總算生命有個階段,一個告慰、一個安慰。

 聽經是在享受,不是在拖命,這句話是很重要的觀念。聽經它是一種享受啊,不是一種拖著老命在過日子,聽經聞法是在享受生命,不是在拖命,觀念要搞得很清楚!今天你來了,聽經聞法是為了要享受你這個生命,因為你的本質是喜悅的生命,那我們本質喜悅的生命沒有開采出來的,我們過的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日子,始終抓不到生命的重點。所以,諸佛菩薩來示現人世間,就解決幾個問題:

 一、解決無明的問題;

 二、解決煩惱的問題;

 三、解決生死的困惑的問題。

 要沒有佛來示現的,你哪一個人有辦法解決無明?你哪一個人有辦法解決你內在的煩惱?真的!還沒什麽事,看到的統統煩惱。哪一個人有辦法擺脫生死?釋迦牟尼佛降世就是解決這三大問題,解決無明的問題,解決煩惱的問題,解決生死的問題。這樣叫做佛法嘛,是不是?所以,當一個人沒有聽到佛法的時候,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可是,當他了解佛法的時候,會用生命去追求它。師父就是用生命來追求的。

 那麽,聽這個《楞伽經》,有一個重要的心態,重要的心態就是說,在上課的時候,我有聽也好,沒有聽也好,然後他就去依賴,依賴我這本後麵有注解嘛,後麵有注解嘛,我就依靠後麵的注解,這個叫做錯誤的心態,嚴重錯誤的心態。要怎麽樣才是一個健康的心態呢?師父在講經的時候,那個弦外之音,言外的含義,課本上所沒有的,聽經的,它的重點,師父在講,你要全神貫注,看師父到底在表達什麽,然後,你回去再看注解,你就能夠融會貫通,能夠得心應手,這樣聽經的心態是對的。

 有的人來聽經,他很想聽,聽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哇!這怎麽辦呢?沒有關係。任何的水果;諸位!記住師父的話,要吃到甜的水果,一定要經過酸澀的階段;你要融通三藏,悟明心地,都必須經過艱澀、困難、困惑、困擾、難解,沒有什麽滋味。在座諸位!修學佛道是個勇敢的人,他就像上戰場一樣打死不退的,這個叫做菩提道上的勇士。

 有一種人呢,不夠做勇士,今天來聽一聽,嗯,課本拿到了,聽兩句,聽不懂,然後在菩提道上還沒有走第一步、第二步,明天,tomorrow umbrella,明天我就不來啦。這個菩提道上不是一個勇者,是個弱者,是一個弱的人。諸位!聽經聞法要聽那個難的,你聽不懂的,你才要聽。要不然,講簡單的,很簡單,明天開始統統講故事,統統講因果、故事,啊,這個你來聽,這個寫的經典,白話文,你自己看你都懂,還要法師來講解,知道嗎?

 聽經聞法,就是要突破那個你不懂的地方,那麽,你的心態就是健康的心態:我就是聽不懂才要來聽!那你的心態就對了。如果聽懂,你就不必聽了,要聽什麽,是不是這樣?是不是啊?所以說聽經聞法的心態變成非常的重要,非常的重要!聽的時候要做筆記,Notebook,筆記簿,做筆記,強化自己的印象,雖然那是假相,會引起你內在的真如的思想,所以聽經聞法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諸位!心態這麽重要,如果你聽了以後能夠貫通,這個叫做入佛的正見。入佛的正見的人,就必定成佛。這本《楞伽經》,它是成佛的關鍵。它裏麵所講的統統回歸佛陀究竟的心法

 《楞伽經》,你知道嗎?達摩大師來到漢地的時候,傳的是哪一本經典?就是這一本《楞伽經》,《楞伽經》。但是這一本《楞伽經》,因為太艱澀、太難了,傳到五組弘忍大師就開始改傳《金剛經》。所以,這本中間大概消失了四、五百年,今天我們能夠聽到這本《楞伽經》,要感謝的就是蘇東坡。蘇東坡是很有名的囉,他就是接受佛印禪師的建議,他說你的毛筆寫得這麽漂亮,咱們中國人都喜歡珍藏墨寶,對不對?你來抄,大量來印、來抄,因此,用蘇東坡的毛筆抄抄,抄下來,大家拿到這本珍藏,珍藏。中間也斷了有一陣子,相當的久,後來才被人家發現,又開發出來,開發出來。

 自古以來寫《楞伽經》的注解的非常的多,將近,有記錄的,有記錄,大藏經有記錄的18種到20種注解,我去給它翻,要用那一種注解來講給現代的人來聽,幾乎沒有辦法。經文也難,注解也看不太懂,一直到前幾年才收到這一本《楞伽經》的《義貫》,從頭到尾我給它看了三遍,看了一遍用七天的時間,徹底看,看了三遍,總共花了二十一天,然後,就拍案定奪,以後如果有因緣講《楞伽經》,這本是堪為教材,堪為教材。這是經過師父縝密的思維,一直再三的過濾那一種版本適合來演講。

 諸位!最後一個交代的,我們今天,離佛2500年的今天,非常的慶幸能聽聞到《楞伽經》,這本經中間消失了四、五百年,沒有人重視這本經,我們在這末法的今天,還有流通、流傳這本《楞伽經》,那麽,在此就非常地感恩成觀大和尚的慈悲,他發了這個願力,把他用最了不得的心,最誠心,想要利益末法眾生的心,利益無量無邊眾生的心,把這本《楞伽經》把它重頭、把它注解。其實以前我也有動過這個念頭,這個《楞伽經》這麽難,幹脆我來給它做注解,我有這個念頭,但是這個要做這個注解,要很多的版本,因為它翻譯,譯本有好幾個版本的譯本,還有注解角度都不太一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因此這個心態,有動過注解《楞伽經》的念頭,但是,一直都沒有付諸行動。一直到......拿到這一本,喔,那就寫得很好,寫得很好!我就省下來我這個想要注解《楞伽經》的這個願力,成觀法師替我完成了,非常好。看了三遍以後,覺得末世,在這個末法時期,能夠有這個流通的版本,這麽完整的義貫,還有為大眾所容易接受,易讀、易懂,那麽這個是眾生的福報,是眾生的福報。

 那麽,看這個經題,還不要翻過來,看到這個封麵,這個封麵,右下角寫成觀法師撰,他很謙虛,的意思就是有參考祖師大德的,他不敢寫自己來寫的,如果說成觀法師著,著作......那麽就是他自己寫的。這裏寫的意思就是說有參考祖師大德的,不敢居功,他不敢居功。那麽因為師父覺得這本書真的適合末法時期的人看,因此,我就把它印出來。

 諸位看經題,楞伽楞伽在今天的斯裏蘭卡以前叫做錫蘭,斯裏蘭卡,蘭卡,Lanka Lanka Lanka,就是我們今天的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城牆的城,這個楞伽是在斯裏蘭卡的一個山,那麽叫做楞伽山,楞伽山叫做極難至,很難到達的一座山,除非你有神通。佛跟大菩薩當然都有大神通,這個就毋庸置疑,沒證阿羅漢果的,那你也沒辦法上去。那麽大慧菩薩是他方菩薩,十地菩薩得意生身,能夠暢遊十方,無阻的意生身,暢通無阻,所以,楞伽山講這本楞伽經,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共有的模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講楞伽的思想,都在楞伽山。而且對圓頓大教所說的法,至圓的根器講的,至頓的根器講的,為上上根器講的,上上根器講的。

 阿跋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無上。就是法寶。《阿跋多羅寶》叫做無上寶的一本經典。

 整句貫穿起來,就是說:佛在今日的斯裏蘭卡的楞伽、極難至的楞伽山上,對於至圓、至頓、最上、上上根器的圓頓大教的菩薩所說的一本無上的寶,無上寶的一本經典,一本經典,叫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簡稱《楞伽經》。

 經題我們就簡單,那麽義貫就是義理的貫通、貫串。

 好!翻過來,第一頁,前麵就不看了,第一頁。那麽,找到好的教材,我們用最恭敬的心全力以赴好好聽經,看看佛怎麽樣對十地菩薩的大慧開示。退一步想,退一步講,我們在座諸位其實不是這本經典所對的根器,因為這本經典是對十地菩薩所講的,但是我們要先結個法緣,法緣,結個法緣;有心於佛的究竟義的這些出家、在家,那麽,這本可說是如虎添翼,因此這本《楞伽經義貫》對於一切,尤其是出家眾特別的受益。那麽在家居士呢,一些久參的老居士,比如說他學佛十年或者二十年,這本《楞伽經》就非常的好。那麽這本經對初學佛法來講有困難。

 諸位!這本《楞伽經》叫做大藏經總複習,它裏麵所有的名相,八識、二無我、五法、三自性,要是從來沒聽過這些名相的,一下子來坐在這裏,一無所知,所有的名相都很陌生。但是沒關係,哪天會出一個像六祖這樣子根器的人,是不是?一聞就千悟了,就頓悟了,所以我們也不能輕視初學佛法的人。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齊聚一堂來共同研讀《楞伽經》,這就得修百千萬億劫,因為這本經典消失了四、五百年,又在今天又重複流通到這個世間,然後成觀法師又把它寫得這麽的白話,不研讀不看,可惜!

  [自序]

 第一頁,[甲、緣起]

 [這部《楞伽經義貫》是我成觀在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閉關時,後麵兩年期間,斷續完成的。這部經自古來是公認很艱深很難讀的,我在關房看這部經時,深覺字句很難懂,經義也很難顯;]

 義就是義理,經典的義理,經典一定有含藏的義理。難顯,為什麽叫難顯?難顯的意思,就是根器因為不夠,很難理解,所以這個難顯不是絕對的難顯。圓頓的話,那就很容易了,可是對這些根器不夠的人就叫做很難顯,因為字句太簡單、太簡略了,省略到看不懂,太省略了。

 [就發願要把它注出來,讓現代人能看得懂。本來打算將來注過其它幾部經後,最後才注這一部性宗,]

 專談本性的就是禪宗,性宗最高的經典,達摩祖師來傳法,傳給二祖,就是啊,跟二祖講這本《楞伽經》跟漢地有緣,依此修行就能了生死,因此達摩大師離開後,就把這本經典《楞伽經》傳給二祖。這部性宗(禪宗)

 [最高的經典,也是相宗所依的經典;]

 專門講名相的,名相非常的多,相宗就是唯識宗,玄奘大師也是依據《楞伽經》裏麵來講唯識學,有種種的依據,都是依據《楞伽經》,所以這本經典就變成禪宗最高經典,也是唯識宗所依的經典。

 在座諸位啊!你如果想做一個弘法的法師,唯識不懂你就很難發揮,因為你講經需要用到名相,唯識的思想你不懂,你用起這個名相,你就很難得心應手。所以,師父開始就知道這個關鍵,我一開始就從唯識下手,就從唯識下手。(也是唯識相宗所依的經典)

 [但是看過兩遍後,雖然作了很多筆記,有引用、也有注釋、注解等,然而這些筆記遍滿雜布在字裏行間,看來很紊亂,不容易一目了然;於是在看第三遍時,便著手把它整理出來。整理了一陣子以後,忽然便想:這樣整理很花時間,何不就把它寫在稿紙上,注出來?於是就開始注解此經。因緣如是,乃屬無心之造作;]

 跟我一樣,我也是無心,在半年前,我還沒有準備要講這部經典,後來,希望生命得到一個究竟的完美圓滿,那麽,既然二楞經中最難解,《楞嚴經》跟《楞伽經》是諸經當中最難的,那麽何以不把它在我這一輩子小小的願力之下把它完成?我不敢說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眾生,因為我們統統貫通了,就是用一點時間跟大家研讀研討,也能夠利益末法的眾生,給他有一個佛的正見。因為今年的結夏安居的比丘也有二十多個,那麽,我想說看在、站在這個角度,結夏安居嘛,總是做一些能夠幫助比丘的事兒,就是講經囉,因此,好吧,有這個念頭,今天就付諸行動。我跟成觀法師一樣,也是屬於無心的,沒有心理準備的。

 [雖屬無心,亦從最初發心而來。注解的時間,前後雖延續了兩年之久,但全部的實際工作時間卻大約隻有半年左右。因此,我閉關的後半期,主要便是依此經而修:注經、解經、依解起行,期能解行相應。如此想來,卻也甚合祖師咐囑行人之意。]

 所以諸位要修行要有所本,要有所依據,不是盲修瞎練。

 [乙、楞伽經簡介]

 [一、譯本]

 [本經共有三種譯本:(一)宋譯:劉宋時,中天竺,]

 這個天竺就是印度。印度當時候分成五個區域,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還有中天竺,印度當時分五個區域。那麽五個區域,這裏是中印度

 [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義譯為功德賢)]

 求那跋陀羅翻譯成中文叫做功德賢,既做了很多功德,又是一個賢能的聖者。

 [所譯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亦稱《四卷楞伽》,也就是本經,這是最早的譯本。]

 在座諸位目前所看到的統統是這本,這本翻譯本,統統翻譯的。諸位!這個譯經是很重要的,不能用錯的,用錯就會讓後代的人會鬧笑話的,比方說,我們英文講的Love is eternal true,愛是永恒的真理,在這裏必須用eternal true,你不能說Love is forever true,那麽愛是永遠的真理,那這個變成不搭軋,聽,看起來是對的,forever true,true是真理。梵文我們不懂,舉英文這個例子來講。Love is forever true,愛是永遠的真理,可是這句在西洋人聽起來是不對的,是不是?這個就要正確的翻譯。Love is eternal true,eternal永恒的,這個譯本一個字就差很多囉。我舉這個例子就是翻譯的譯本不是在開玩笑的。那是每一個用的,

 你知道嗎?以前古時候記載,要譯這個經典的時候,我們舉這個《楞嚴經》來講,是幾百位通達三藏的高僧,印度的、還有漢傳的,再來就是要文筆很利害的,漢地的文筆要譯經的時候,動用到幾千個法師,多少個通達三藏的法師。在座諸位,有譯經典的時候,我看了一段非常的感動!就說在翻譯成《楞嚴經》的時候,這一句有爭議,有爭議性,就是你這一派,你認為這一句要怎麽翻譯,這一派認為要怎麽下筆,有所爭議,這四個字而已,譯場停十天,沒辦法下筆,這個下去就是千秋萬世。你就知道,古時候的翻譯那種謹慎跟態度,那股負責任到底的那種心,才四個字,對不對?現在人隨便拿來拚湊一下,那不是,那四個字足以讓譯場,譯經典的譯場停十天,不能動,不能下筆。你可以知道,他們翻譯這種謹慎跟負責任的態度,不是像現在人囫圇吞的簡單的翻譯一下。不行的!這一句翻譯下去,有沒有符合佛意,有沒有跟梵本一模一樣。再來,我要用的這個字,是不是適合漢傳、漢地的人看,看得懂嗎?

 我舉這個例子,就告訴大家,古時候那個西域取經是冒著生命的,古時候那個譯本,是動用國庫的,幾千位法師、三藏的法師,派的那些執筆的人,是全國類似狀元的人去下筆,下這個漢譯的語言。下筆,拍板定案,你記錄下去,這句就是這個意思,大家統統沒意見,沒意見,就記錄下去,然後執筆,漢傳的,就執筆下去,下去以後,然後再念給大家聽。念給大家聽,大家有沒有意見,沒有意見,再接下去翻譯,是如此的謹慎,如此的謹慎!可見!

 為什麽師父講要報兩種人的恩?

 一、一定要報佛的恩,經典是佛講的;

 二、一定要報祖師的恩。你沒有祖師,你哪有辦法呢?要不然,你拿梵本來看看,你哪一句看得懂?他沒有翻譯,你怎麽看得懂?還動用到國庫,我們就知道。

 講這個例子就告訴諸位我們的心態。經典是要捧好的,我看,有一些人,可能是初學佛法的,他這個法寶是用挾的,用手拿這樣子的,這在佛法裏麵來講是不可以的,用一手拿是不可以的,除非你右手有拿東西,左手有拿東西。所有的經典都要捧在胸部以上,所有的經典放著,大乘經典統統要放在腰部以上,要不然,就這樣拿(師擬捧經書在胸部以上),請,這樣子。除非你有特殊的狀況,比如說你要跌倒,拿一支雨傘,要不然就是要捧這樣子。這對法恭敬的人,他就能夠入道;對法不敬的人,他的心中就是沒有法。因此,如果交代大家一個任務,所有的法師或所有的護法居士,你看到你那個旁邊那個居士,或者怎麽樣,拿著經典,是用一隻手拿的,除非他有特殊狀況,否則你進來你就必須兩手恭恭敬敬的請,是這樣子的(師擬捧經書在胸部以上)。

 這個法,所以,為什麽說敬佛敬法敬僧?其實就是尊重自己的靈魂,敬佛,就是尊敬你心中的覺性;敬法,就是尊敬你內在的智慧;敬僧,就是你心中擁有和合跟慈悲心。敬佛、敬法、敬僧,其實就是對自己的靈魂有所尊重跟交代。為什麽師父一直講要敬佛、敬法、敬僧?因為你的心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我本自具足佛法僧,我就壞了事相,對佛不恭敬;我心中有法,對法,法本又不恭敬;我心中有僧,因為我和合無諍就是僧,又對僧寶不恭敬,那麽就變成理事不圓融。所以說對法恭敬的人,心中他就擁有真正的真理。

 因此在座諸位,從一個人學佛接觸的態度,你都可以看到這個人法有沒有入心,這個法有入心的人,看到三寶,那是最極恭敬的,因為他恭敬誠懇的相,就代表他的內心,知道嗎?所以至誠懇切之人易入道。印光大師就講得很清楚:修學佛道,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至誠恭敬,沒有第二法,好好地念佛。為什麽要至誠?為什麽要恭敬?因為從至誠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好!諸位再看下去,

 [(二)魏譯:為元魏時,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所譯之《入楞伽經》,十卷。

 (三)唐譯:由唐時於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所譯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以上三種譯本《大藏經》中都有收;最近大乘精舍出了一本《楞伽經會譯》,即是把三種譯本分段並列,很有參考價值,不過其中魏譯及唐譯部分,與大藏經中的文字,有些地方頗有出入。]

 諸位!你們一定要認識一下大藏經。這個大藏經簡單認識一下,就是由各個朝代,各個不同的朝代,有的是皇宮貴族,有的是高僧大德提倡的,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大藏經,唐、宋、元、明、清都有。所以現在看到的什麽乾隆大藏經、什麽龍藏,還有什麽中華大藏經等等,卍字續藏、大藏經,大同小異。但是有時候內容有一些出入,因為每一個人編排大藏經的人,目標不一樣。像中華大藏經的話,我的目標訂在大般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因此一開始就把大般經就編列,哇!從頭看就是《大般若經》。那有的人編這個大藏經不一定從《大般若經》下手,所以每一個朝代編的大藏經的篇幅,像中華大藏經有時候編到三百冊,有的人認為裏麵太多繁瑣,有的二百冊、有的一百冊,統統有,有的節錄。那麽這個大藏經,因為朝代的不同,所以翻譯的譯本,或者節錄裏麵的篇幅,在流通過程當中,有時候抄寫,以前沒有印刷術,沒有照相製版,對不對?如果你在抄寫的時候,一打個盹漏掉一個字,或者不同的版本拿來穿鑿附會,就變成說因為年代久遠出了一些狀況,對不對?

 你看《無量壽經》,我們台灣都是用康僧鎧的,所以《無量壽經》也好幾本譯經,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是講到十方,那麽鳩摩羅什翻譯的呢?他就翻譯成東、南、西、北、上、下就好,不要搞得那麽複雜。所以我們現在都是用鳩摩羅什翻譯的比較多。因此來到漢傳漢地,每一個朝代都會編這個大藏經。那麽這個大藏經,隨個人當時的嗜好或者是能力,所編的大藏經變成冊數都不太一樣,因此到我們今天來看有些困難。

 《大藏經》總共分幾個重點:1.叫做經部;2.叫做律部;3.叫做論部。論部,比如說《成唯識論》、《攝大乘論》、《觀所緣緣論》,或者《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或者是種種的這個論。經部、律部、論部,再來,經疏部,疏,就是注解的意思。經,解釋經典的經疏部;解釋律藏的,律學的,叫做律疏部,就是對戒律解釋的,佛有講,然後對注解下注,對佛講的戒律下注解的叫做律疏部;再來就是論疏部,論,對論下注解的叫做論疏部。接下來,一個叫做密教部,咒語、手印,壇場的布置,佛像,種種密法的擺設,這個跟密教的傳承那麽都有關係,都收在密教部、密藏部。那麽,最後一種叫做非經、非律、非論,也不是經疏部、律疏部、論疏部,叫做雜藏部,最後一種叫做雜,雜就是沒辦法歸類,沒辦法歸類的叫做雜藏部。

 那麽,現在有的人,把淨土宗的集中起來又叫做淨土大藏經,但,其實在這個,這隻是一個名相,自古以來,沒有人用這樣子的方式,把淨土宗把它集合起來,給它一個名字,叫做淨土大藏經。但是自古以來沒有人這樣做,那近代的人,有人把淨土集合起來,又給他一個名字叫淨土大藏經,這個不在傳統大藏經的名詞裏麵,是後來的人給它一個名相。所以對大藏經大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在座諸位,這個大藏經要以師父的程度來講,要看一遍,要五年的時間,要五年的時間;依你們的程度來看,那就不知道要看多久才能看一部大藏經,我們就不曉得。所以要閱讀大藏經,有的人是選擇的看,有的人是沒有分別心的看。選擇的看,比如我要從律部看,我要從經部看,或者是說我選擇看,選擇看,我對般若思想,我比較有興趣,就從《大般若經》看。所以每一個人興趣不一樣,或者我對密教的特別有興趣,我對中陰身特別有興趣。中陰身特別有興趣,那麽有顯教講的中陰身,密教講的中陰身就比較多,有興趣就研讀密教的。因此每一個人對大藏經的選擇性不一樣。那麽有一種閱讀大藏經不分別,從頭到尾都是這樣看。但是看大藏經有一個困難的地方,就是它都一直重複,比如說你看《阿含部》,佛在這裏講五蘊皆空,一直翻,翻,翻到四阿含,《阿含經》裏麵再翻過第二頁還是講,幾乎一模一樣,再翻過第十頁還是講,走到哪邊,哪邊隻是時間空間不一樣而已,幾乎內容一模一樣,所以在漢傳漢地的人就覺得很繁瑣,因此就歸納《阿含經》講的,就是不淨、苦、空、無常、無我,就是歸納起來,知道吧?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不淨、苦、空、無常、無我,就是把《阿含經》的菁華、精要列出來,那你就等同把《阿含經》看完了,現在的人好簡。這個講到大藏經這個問題。

    師父為了講這個頗有出入,會lost掉。諸位啊,像如果我傳到一千年後的慧律法師也會不一樣,會不一樣,因為我們以前出國,那個導遊寫身高多少,把我寫一米七四,事實上我的身高一五七點五,四舍五入剛好一五八。如果那幾天喝水喝高一點的,稍微挺胸一六○左右;那幾天如果老化很嚴重,縮下來,大概一五八。結果,那個導遊給我寫一七四,傳,傳,傳到一千年後,人家不認識慧律法師,啊,一千年後,寫《慧律傳》的時候,人高馬大,結果,搞烏龍,跟事實剛好相反,是不是?不是人高馬大,是袖珍可愛。所以我舉這個例子,就是因為代代相傳,它就有一些誤傳,神話出現,神話出現,是不是?在一千年後,說不定它的記錄,這個慧律法師,聽說一樓一下子一躍可以到五樓,結果是坐電梯,他沒有講(師笑),搞錯啦!他就加上一些神話,所以這個神話部分不重要,真理部分,加一些神奇的、古怪的,人家才要看。但是,我們是這麽平凡的來過日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