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2016-08-31 05:21:35) 下一個

再來看三十六頁,【(K)】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K】,K畫一個三角形上麵叫【種】,底下一個【現】行一個【種】子,畫一個三角形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不可能超過這兩種情形,哪兩種情形?就是【因果同時】跟【因果異時】,什麽叫做因果同時?譬如說我八識田中有一個種子,我前世已經有修行,也親近過三寶,我現在很喜歡來聽聞佛法起現行了,因跟果起現行,現在就在作用,種子,八識田中有這個熏習的種子,然後今生今世又碰到外緣就起現行,現行當下又熏種子,所以這個都是講因果同時。什麽叫做因果同時?就是因跟果同時作用,因的本身就是果,果的本身也是因,叫做因跟果是同時的。那麽,種子跟種子來講就是因果異時,什麽叫做因果異時?就是就念頭來講沒有起現行的情況來講,譬如說我內心裏麵沒有這個境界現前,但是我把眼睛閉起來我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這個種子熏習我自己的種子,自己觀想佛像自己在家裏麵用功,也沒有到三寶地來,就是用自己的意識熏習自己的意識,這個叫做種子熏種子。用自己的意識熏習自己的意識,譬如說自己發願隨時走路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加強內在裏麵那種理念,等到有一天有機會拜佛、念佛聽經他就更歡喜心,包括臨命終境界現前。所以我們平常就是要強化我們種子生種子的力量,所以也不必要等到現行,你八識田中有這個念佛的種子有宿世的善根,現在你就隨時隨地都在念佛,就是種子熏習種子。自己用意識去觀想自己調整內在,所以因果異時意思就是說種子因為沒有起現行,所以現行沒有辦法熏種子,也隻有前一念強化第二念,第二念強化第三念,那個叫因果異時。因果異時,第一念強化第二念,我念佛我要往生,我自己坐在這裏觀想,也沒有起現行我自己觀想,自己觀照,使我的理念裏麵一直充滿著自我意識上的熏習,我並沒有去道場拜佛,沒有去打佛七,沒有去參加拜懺,就是用這個理念來強化內在這個叫做種子強化自己的種子,叫做因果異時。所以因果異時簡單講就是因為時間上的不同,所以來立一個因果,簡單講因就是第一念,果就是第二念,果,第二念的話又作為第三念的因,第二念的這個果字,但是第二念又作為第三念的因,第四念的果又作為第五念的因,知道吧,所以種子又熏習種子。因果異時,因此因果異時並沒有現行存在,現行存在就是因果同時,這個在唯識學裏麵有用這個燈,燃燒這個燈,以前的油燈,燈,點蠟燭跟這個炷,燈跟炷,蠟燭裏麵那個燈炷,燈芯,說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就是像正在燒的燈芯點燃了,火一點燈就像什麽?種子,對不對?種子一點的話就起現行就燃燒了,可是燃燒還繼續怎麽樣?繼續燒下去,現行又變成怎麽樣?熏種子,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就像燈的芯點燃一樣的,這個火需要靠燈芯,燈芯也仗著火一直繼續燃燒,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唯識學裏麵有用燈跟炷就是火焰的那個焰芯,那一條芯來做比喻,燈芯就像種子,燃燒就像現行,一直繼續燃燒這個種子就去起現行,種子一直起現行,現行就一直熏種子,這同時用這樣來比喻的話是很恰當,因果異時就沒有任何的比喻,也隻能講自我理念的強化,叫做因果異時,其實這是指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的問題。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諸位!看【(L)】,L這個打字打錯了,這個沒有校對好,這個不是“一內依即種子”,“二外緣如眼識”,不是這樣子的。這個要從一二三四五中間畫一條線隔開來,底下的字跟上麵沒有關係,內依即種子,外緣如眼識,“三——需眼根、色境。四——等緣”,要這樣念才對,他把它編排成一二三四五變成沒有了,把筆拿起來,這個一二三四五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所以這個L沒有校對好,【內依】就是種子,【外緣】就是眼識。㈠什麽叫【內依】就是【種子】呢?我們裏麵依靠兩個,依靠什麽?五根身還有八識田中的種子,可是五根身也是八識田中種子所感應出來的業識,起現行的叫做識,未起現行的叫做識種。這個你務必要搞清楚。萬法唯識就是已經起現行了,叫做識,沒有起現行的叫做識種,意識的種子。㈡如果說講內依,裏麵依靠著種子,有這個種子那就五根身,也是種子幻化出來的,還有沒有開化出來的善、惡、無記的種子,仗著【外緣】就是【眼識】。㈢外麵的境界就必【需】要【眼根、色境】,眼識九緣生,九種因緣才能構成眼睛,眼識的產生,所以我們看L的圓圈圈裏麵一點一點的,就是有十八界的種子,這一點點的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好,內依一些……內依就包括兩個五根身還有八識的種子,外緣就是器界,所以八識田中根身、器界、種子,都是我們八識裏麵幻化出來的,我們八識都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山河大地,可是我們又留了一些小小的相分做為自己的根身,就是我們的色身,因此我們稱內四大還有外四大,這個叫做四大,因此我們這個身體是融合了物質跟精神的綜合體,完全沒有辦法淨化成精神上的作用,譬如說四空天,四空天——(空無邊外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那個完全沒有色身,山河大地這個樹木完全幾乎可以講沒有意識狀態,而這個人也不是四空天也不是山河大地,變成我們無量清淨的本性受無明的染汙,變成物質跟精神的綜合體,所謂物質跟精神的綜合體,你說我們是唯物,可是我們還有精神,你說是唯心我們還有物質,簡單講我們這個色身跟精神是和合的不可分開的。所以我們今天肚子痛、胃痛或者是手砍一隻斷掉,四大受到不調和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內在的平衡,會產生痛苦、掙紮,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降伏這個神經係統,神經係統就是把我們無量的智慧化成聰明,把聰明轉換成粗糙的四大而沒有辦法轉換完全,變成精神跟物質和合的體,如果我們生生世世造愚癡的業,我們就會變成山河大地、頑石,所以外道修無想,在無想天以後落下來就變成大石頭,在《楞嚴經》裏麵就有講,如果我們內在裏麵一直升華像外道的厭惡這個身體,他就一直升華,升華就變成四空天裏麵的意識狀態完全除掉這個色身,所以說我們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這個就像兩個綜合體一樣的,諸位,看我這裏,這一個……你們學過幾何,甲的圓圈圈勾上乙的圓圈圈,中間一點點的交會點。好,甲的圓圈圈畫上乙的圓圈圈,這個甲就是精神,乙就是物質,一個意識狀態不靈敏的就會完全落入非精神狀態的,就是一種物質狀態,這個宇宙就會呈現出死寂,譬如說我們到火星去或者是要到他方世界去沒有動物,它那裏的業報統統是怎麽樣?冥頑不靈的岩石,冥頑不靈的岩石統統沒有什麽知覺,所以偏向於器世間、偏向於物質狀態。(本講座第八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2437.html)如果說我們修外道的,不是修佛道的無漏慧,我們就會偏向於意識的淨化,但是因為他沒有無漏的智慧,所以產生了這個意識狀態是暫時降伏第六意識的分別,暫時降伏這個執著,他就會偏向於精神上的領域,也就是說像外道所修的個無想天、四空天,他就沒有色身了。人剛好是兩個甲跟乙的圓圈圈的交會點就是物質跟精神,譬如說昆蟲、馬、人、畜生,就會交會在物質跟精神的交會點上,重複地有肉(色身)還有精神作用,所以因此……,我們一個人不善用用腦筋,這個人不親近三寶,慢慢地就會落入愚癡,就會走向這些山河大地去變作這個樹木,因為我們的心是沒有形相的,所以樹木的狀態就無量無邊的狀態不一樣,我們的心是沒有形狀的,所以化成什麽形狀的山河大地統統有辦法,非意識狀態就變成物質,所以極端的就是物質,要有極端的就是精神,人剛好是綜合體。

佛就不一樣了,佛融合了見分跟相分,回複到自體分那就不得了了,你說他絕對的怎麽樣?絕對的精神作用,那就是本性法身無量的大智慧,法身就無相,對不對?任何的都不能拘束他,他已經沒有見分跟相分的對立的時候,就沒有所謂的內跟外了,成佛他從本性裏麵幻化出來的就是福報就是智慧,就是實報莊嚴土,他那裏所享受的就是無量無邊的美味、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神通力,他把所有的相分不是透過業力轉化出來,而透過願力,願力,通過本性的無量本性的功德,所以我們是透過無量的執著、分別、不淨的貪嗔癡轉化出來的是粗糙、束縛的世間,佛菩薩一直淨化自己的心靈,心靈淨化到時候幻化出來的相分就會清淨,所以簡單講物質是隨精神而轉,要這個世間沒有災難除非大家都行善事就轉了,這叫做共業才有辦法轉,才有辦法轉。因此我們了解物質跟精神就世間來講是兩極化的東西,可是就人類來講,它是物質跟精神的綜合體,就佛菩薩來講精神跟物質都是虛妄的業力所幻化出來的,因此我們有內依,也是依靠著外緣,因此說根身、器界、種子是八識——就是第八意識的一切,根身跟種子是屬於內,這個種子需要依靠要根身來起現行,如果你沒有眼睛,你八識田中的眼睛所看的,你看不到,你種子有很多生生世世看到,可是你今生今世眼球壞了,眼球壞了或者是耳根壞聲音聽不到了,八識田中所有的這個都起不了作用,看不到,沒有用,所以這個器界就是我們業報,就是我們所講的依報,依報,根身跟種子就是我們所謂的正報,就是你這個人的思想,你要是有福報,出生,就出生在正知正見的父母親,他一下子就帶領你學佛,你要是福報不夠的,就會投胎在邪知邪見的家庭,你一出生就熏習了這種惡知見的父母親,就叫你傷害三寶、叫你攻擊出家人,你生生世世就沒有辦法解脫,所以同學們!我們寧可……在戒律學裏麵講我們寧可自己拿刀割自己的嘴巴、舌頭,都不願意去動一個不好跟不幹淨的言詞去傷害任何一個法師、三寶,這樣會斷掉我們自己的慧命,生生世世也跟三寶沒有緣分,因此這個很厲害,這個意思就是說我今天在三寶裏麵都要結善緣,我來世自然……就算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自然有緣。我今天我傷害三寶,很奇怪,你邪道求佛法他就是會障礙,就是會障礙,所以由我今生今世我可以證明這一件事情的存在性。

我寒假、暑假懺公叫我去蓮因寺去煮飯,我在蓮因寺是負責廚房的,我想去跟懺公幫忙是很好,可是我下學期注冊費怎麽辦呢?想辦法……我就去找頭路,找工作,在外麵找工作不是環境不好,要不然就錢太少了,我要是去外麵找工作,它就會有障礙,怎麽找它就是有問題,隻要說……要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邊,要參加明倫佛學講座,它就是怎麽樣就是沒有障礙,而且去都是當幹部,在寒假、暑假就是在懺公那個地方跑,齋戒,要不然在煮老,就是我的上人在打佛七,要不然就是參加明倫佛學講座,明倫佛學講座高級班、初級班,我總共參加十一次,佛七打了十三次,齋戒學會在那邊做解門學員長,解門的學員長就是跟同學上課的,我們蓮因寺如果說一下子請不到老師就我上去,去跟他們上課,就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這個外緣就是一直一直沒有辦法抗拒,所以我今天順理成章地出家、剃度,我前世就是給人家的無量善的因緣學佛,這個很明顯的,我在學佛道沒有碰到惡知見的,我這個宿世可能也有一點善根的,像我小學的時候我不是信佛教的,我們是信新基督教會,真耶穌基督教會那邊去,大家就這樣子會發抖祈禱,我也抖不起來,我看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他走來旁邊說:弟弟,你這個是假的。就說:我看人家抖,不抖不好意思,所以就……(師父學人家祈禱身子發抖的樣子)就是沒有那種基督教的種子,以前就看到人家的那個講的,台北近郊有一個四角亭,我也去看舍利子,看舍利子是什麽?從小小學我們老師就帶我們去遠足四角亭,什麽是舍利子?從小就知道有舍利子這種觀念,是一個高僧大德火化以後所遺留下來的堅固不壞的舍利子,就對佛教產生很崇拜的,然後從小到大就很看得起出家人,從小那麽小一點點我媽媽帶我到廟裏去拜,沒有人教我就會拜,沒有人教,我去受比丘戒的時候,比丘戒受完了,打開那個比丘戒馬上就會背,從頭到尾好像在哪裏看過一樣的,你說這個奇不奇怪,誦戒的時候二十幾分鍾把比丘戒全部就念完了,平常人要念三十五分鍾或者四十分鍾的,我二十分鍾就念完了,那速度快得嚇死人,就像看過一樣的,所以我們內在裏麵有宿世的這種根,那就是在三寶門中一直結善緣,所以我說同參道友要是有什麽爭執不要結惡緣就是這樣子,你來世就自然有學佛的因緣,不要傷害人家,大不了那個人講不來就遠離,keep distance保持一個距離以策安全,不要講很多,不能講話道理也講不通,對不對?所以心正貌相就會很正,要心邪,我們不敢講,你要心正,內心正外表就正,外表就正,所以說內依、外緣,離不開根身、器界跟種子,外緣就是器界。【等緣(即等無間緣)增上緣】

 

再來看【(M)】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M就是講【能熏】習跟【非能熏】習,在還沒有講以前你先聽我這裏的,聽我這裏的。

什麽叫做能熏習?什麽叫做不能熏習?都有定義的存在,我現在把這一段解釋一下。我這裏的資料,《唯識讀本》的資料七十五頁,那麽,你們有機會你自己去買,其實也不一定看得懂。《唯識讀本》楊白衣寫的,楊白衣已經往生了,他已經往生,是一個在家居士,他這個日本(日語)的翻譯,翻譯得不錯,不過這一本不容易看得懂,還是要聽演講。

七轉識也跟六根、六塵、六識一樣的,十八界一樣的,還是第八意識中的種子起現行所發現出來的,意思就是七轉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也是第八識的種子起現行的,所以是種子所生的果法,因此我們現在講識不要誤會就是裏麵的,不是,也是變成果報,七轉識也是一種果報,潛伏在裏麵的完全不起現行的那個叫做因,七轉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已經作用了這個就變成果了,所以種子所生的果法,就是我們所講的七轉識,由這個觀點來看種子是因,現在七轉識就變成果了,潛伏在我們第八意識裏麵的種子是因,七轉識為什麽講轉呢?轉就是動的意思,轉就是動的意思,七種會分別跟執著的意思。沒有一時沒有一刻不在轉動,包括你晚上睡覺做夢、指甲增長,包括你的細胞沒有一時一刻不在轉動叫做七轉識,白天的造作尤其厲害,所以種子是因,七轉識是果,不過七轉識跟他法不同,七轉識是先有見聞覺知的認識作用,就是須要仗著六根,意思就是七轉識要靠著六根才起作用,然後繼續的熏習種種的法以及自己意識的種子,落入第八意識,簡單講就是熏習。簡單講就是說七轉識透過見聞覺知認識作用,然後造作把自己熏習的法落入第八意識,這就會成為熏習的種子,所以七轉識就變成是因,種子就變成是果了。

好了,我們就運用剛剛一開始師父所講的,種子起現行,現行叫做什麽?就是七轉識,知道嗎?七轉識當作因,落入第八意識的種子就變成果,變成果,剛剛一開始來在上課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是七轉識並不是全部有能熏習的作用。為什麽呢?因為能熏習的功能是必須具足四種意義的,意思就是說熏習必須有四種條件,四種條件才能講熏習,沒有具足這四種條件的不能講熏習,第一個要有生滅的作用,沒有生滅的作用,你哪裏有熏習呢?就像這個點的香,你點這個香,你跑到外麵去熏習虛空,虛空能讓你熏習嗎?點這個香你一直熏習然後明天不點你聞到虛空的香嗎?所以譬如說你拿一塊布,拿一塊布,拿一塊布在點香的底下一直熏,怎麽樣?它就會聞到香味。為什麽?有生滅嘛,有生滅。第二有勝用,殊勝的勝,勝利的勝,有勝用就是有殊勝的作用,我們沒有殊勝的作用,譬如說色法沒有殊勝的作用,沒有能緣的主觀意識,這個有作用嗎?沒有作用,色法有生滅,可是它沒有殊勝的作用。第三有增減,生滅是指時間的變化,就是有生生滅滅,意思就是說不是固定的,而增減是說這些條件有強弱會影響增加或者是減少,才能構成熏習的作用。第一就是生滅,第二就是勝用,第三就是增減。第四與所熏和合性,跟所熏習的能夠相合,合得起來,譬如說你那個水拿去點香,譬如說我們洗澡水,還是說清水拿去去熏這個,你說那個水會香嗎?和合不起來,合不起來,所以你說我們衣服拿去熏,這可以,與所熏的要能夠和合性。

我們再解釋一遍:第一個有生滅是指能熏的條件,不為生滅變化的有為法不可,意思就是說無為法是不生滅的,所以不能使種子長生,簡單講無為法不能熏習,所以熏習的條件一定要是有生滅的才能講熏習,換句話說我們八識田中有生生滅滅的宿世的種子才幹,你熏習才有用,像本性來講那沒有作用,本性本來具足不是你用生滅法可以熏習的。第二有勝用,能熏習的條件除了具足了上述的生滅的條件以外,還要能緣跟強盛,能夠攀緣而且強盛,這個盛不是勝利的勝,茂盛的盛,能夠攀緣而且要強盛兩種勢,勢,勢就是大勢至菩薩的的勢,能緣的勢力,強盛的勢力,這個作用殊勝才可以。第一個能緣的勢用是什麽呢?勢是大勢至菩薩的的勢,能夠的能,攀緣的緣,能緣的勢用為什麽講能緣呢?因為指主觀的心王跟心所的作用這個不同於色法,色法雖然有強盛的作用,但是沒有能緣的作用,色法隻擺那個地方讓你看的,它沒有主觀的心王跟心所。還有強盛的勢用,第一個已經講了叫能緣的勢用,第二個要講強盛的勢用。什麽叫強盛呢?就是三性——就是善、惡、無記中裏麵,三性裏麵具足善性或者是惡性,當然這是不同於無記性,因為異熟的無記心,雖然也有能緣的作用,但是沒有強盛的作用。什麽叫做異熟的無記心?譬如說講話誇張的人,他講起話來就搖頭或者是擺手,為了讓人家相信他比這個手勢,因為他習慣了,這個也不是所謂善,也不是所謂惡,前世就有這種習慣,今生今世帶來,然後他講話也是擺手勢搖頭,這個叫做異熟的無記心,就是經過一段的日子成為果報,他的果報還受著習慣性的支配,但是你不能說他不好,他沒殺人也沒有放火,他講話是稍微誇張一點,他也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他講話用這個手勢動得很厲害,他也沒有說……也不叫做善也不叫做惡,所以這個叫做異熟的無記心,雖然也能夠緣有攀緣的作用,但是沒有強盛的善惡的力量。第一個是生滅,第二個是勝用,殊勝之用,勝用又具足了能緣跟強盛,第三個解釋有增減,除了上述的生滅、勝用兩種意義以外,在作用上還要有增要不然就有減,譬如說佛果的無漏法、四智——所謂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因為那個時候已經達到最圓滿的境界,沒有增減的餘地,所以就不能夠熏習,本性具足不能熏習,本性能夠熏習的話就變成生滅法了你說那像什麽?這就是上述所講的佛果沒有熏習的理由,沒有熏習的理由。與所熏習的和合性是除了具足上麵三種的意義以外,還要與能熏、所熏同時同處能熏、所熏和合不相離,這個才能講熏習的意義。

好,諸位,看你們的表,看表格。三十七頁的表格,這樣子的話我們看這個M就會比較清楚。

能熏、非能熏,能熏(底下)右邊有一個【因位】一個【果位】,因就是凡夫沒有究竟佛果的,統統講因位,包括等覺菩薩隨時都可以講因,除了究竟的佛果,因位能熏、非能熏跟果位的能熏、非能熏。看(底下)右邊,因位(底下)右邊分【前六識】,前六識強盛的兩種力量就是【善】跟【惡】,善、惡這個都是能夠熏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常常講說遠離邪惡的朋友,結交這一些善知識們,那是一大福報,善能夠熏習,惡也能夠熏習。你一天到晚一天到晚在講堂那就是熏習,來這裏不可能讓你造業,來這裏你可能殺人放火嗎?你可能說你證果阿羅漢嗎?或者是你可能喝酒嗎?所以這個善,來到講堂這個地方就是具足一切善,每天念佛、拜佛,而且就是看經典看佛像,看三寶、出家清淨的法師,善的能夠熏習。惡呢?也能熏習,你要交到壞的朋友,那你就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我為什麽一直勸這些年輕人男眾出家這一條路是比較好,因為這個熏習的力量太強了,譬如說你結婚,你結婚,你結婚當然有它的好處,不能講結婚全部不好,但是就熏習的能力來講的話在家的煩惱力量比較強,為什麽?熏就是境界嘛,就是這個境界來熏陶你使你落入八識田中的種子,在家的煩惱重,對不對?所以熏習的比較控製不住嘛,有時候你不想生氣你都不行,譬如說太太一直鬧你,你說你能不生氣嗎?不可能的呀。

今天我結婚,我也會生氣也會打她,怎麽可能那麽有修養碰到一個愚癡的太太,他怎麽不打她,怎麽可能呢?叫我們如何不打她呢?這不可能的,以我這種個性我會讓她太好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說我今天我在家居士我有學佛我有念佛我有拜佛,我有聽慧律法師講經為什麽脾氣還是一樣,為什麽?這個沒有辦法,孩子早上起來,爸爸,我要繳什麽學費,然後自己又病得很重,然後老婆又在那邊念經,給你念一部你家的《金剛經》,都不拿錢回來買菜沒有錢,人家說你外麵有女人,念那一部《金剛經》,受不了,你說你能不生氣,不可能,不可能,那個境界太強了,所以為什麽講講在家不好修行,你知道嗎?在家這個煩惱太重,已經不是聖人了,你再回去到這個境界,你說一個人跑到廁所裏麵出來,以前的那種廁所,你就進去出來沒有聞到臭味,那才怪,對不對?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一個人裏麵都是賣香水的,是不是?你家都是香水的出來就會聞到香味,這個老婆要抓先生很簡單的,很簡單的,回去你都不要看看你不在的時候你老公有沒有偷吃,很簡單的我教你一個絕招,你要出國以前,換一個全部洗過的枕頭,統統沒有人睡過的,而且你老公不知道的,你把它換好,回來你拿來你統統不要管他,你就拿那個枕頭起來聞,穩當的,看你往哪兒跑,我這個人要抓那個太簡單了,你都不要打草驚蛇,都不要打草驚蛇,你多行?還會找人回來家裏,你實在很行,所以說我今天是走出家路線,我要搞調查局的我也有一套的,所以說我們要是能夠有善的境界,我們修行是一定比較有辦法的,你沒有聽過一句話嗎?寧可與智者同哭不願與愚癡者同笑,與智者同哭是福,與愚癡者同笑是禍,你跑去龍發堂,龍發堂那一些跟你笑那不是福,你跑來我這講堂大家一起哭,那是福,所以與智者同哭是福,與愚者同笑是禍。境界,境界是很重要的嘛,因此你碰到善的碰到惡的還有一種叫做可惜的,什麽叫可惜?他已經碰到三寶了,已經碰到佛學了,已經知道生死要了了,他東跑西跑然後自己業障深重,他都不會看我們的優點,就是專門看缺點的,然後自己失去信心,然後又定不下,安不住這個心出來,這個也是很悲哀的。

底下這個比較難懂一點,【無記——①非業果——能熏;——②業果——】就是【非能熏】。業果就是我們所講的正報,這個色身果報,無記的果報,譬如說我們今生今世已經做人了,第六意識也跟著起來了,那裏麵有某些習慣性,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能熏跟非能熏裏麵的問題。非業果就是已經還沒有成為事實了叫做非業果,非業果就是種子,就是我們所講的種子。已經成為事實了,譬如說這個色身,這個不能講熏習,這個是肉,色身怎麽能講善跟惡的呢?這個色身也不起心也不動念,起心動念是善、惡的問題,是第六意識的問題,不是這個果報的色身,對不對?所以說業果是不能熏習的,業果就是還債的意思,業的果報我要還這個債務,我要還你這個債務,你怎麽講我是善是惡的,我欠你的錢我要還,你怎麽可以講我是善還是惡的呢?非業果叫能熏,為什麽非業果能熏呢?因為非業果它具有強烈的心靈作用,強烈的念頭作用,非業果就是種子,這個能夠熏習,能夠熏習。還有就是【第七識】也【能熏】習,第七識當然能熏習了,第七識是最執著的怎麽不能熏習,所以前六識的善跟惡,無記的非業果可以熏習,還有第七意識的執著可以熏習,無記業裏麵的業果就像這個色身不能熏習。還有【第八識——非能熏】,第八意識哪裏能熏習?它就是一個倉庫,它專門被熏習的,它沒有這個能力去造業,它既沒有分別的能力,也沒有執著的能力,它哪裏能夠熏習呢?第八識不能熏習。再來就【果位——四智】,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智,四智【非能熏】習,意思就是說我們絕對的平等法身,無量的智慧這個不能熏習。

 

(附:《唯識讀本》楊白衣著

第四節           種子和七轉識的關係

七轉識亦與他法同樣,仍為第八識中的種子現行開發的,所以為種子所生的果法,這是不用說的。若由此觀點來說,種子是因,七轉識是果了。不過,七轉識和他法不同,它是先起見聞覺知的認識作用後,再熏習諸法及自識的種子於第八識內的。所以被熏習的種子,七轉識是因,種子是果了。但七轉識並非全部有能熏的作用,因能熏的功能是必須具足四義的。即: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與所熏和合性。

有生滅是指能熏的條件,非為生滅變化的有為法不可。因無為法是無生滅的,所以不能使種子長生。

有勝用是:能熏的條件,除了具足上述的生滅的條件之外,還要能緣、強盛二勢用殊勝才行。

能緣的勢用是:指主觀的心、心所的作用。這是簡別色法的。因色法雖有強勝之用,然無能緣之用。

強盛的勢用是:指在三性中具足善、惡性。當然這是簡別無記性的。因為異熟無記心,雖然亦有能緣之用,但無強勝之用。

有增減是:除具足上述二義之外,在作用上尚要有增減的性質。例如:佛果的無漏善法——四智心,因係達到最圓滿的境界,毫無增減的餘地,所以沒有能熏的作用。這就是上述佛果無熏習的理由。

與所熏和合性是:除具足上述三義之外,還要與所熏同時、同處、能熏、所熏和合不相離。這和上述所熏的意思相同故不贅述。

在諸法之中,具足上述四義的,唯有七轉識的非業果。諸識和能熏的情形如下: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M、【(N)】,諸位,看三十七頁N,N來看那就容易了,圓框框就是所謂的第八意識。【眼浪】造業,【耳浪】聽聲音跳disco,【鼻浪】喜歡香味,【舌浪】吃這個……殺生,【身浪】就是我們的身體,【意浪】就是我們的分別,【大那浪】就是我們第七意識,【深淵】,就像深淵的轉動,【色境風】,然後眼睛對色法就像風吹進來,耳就是【聲境風】,鼻就是【香境風】,舌就是【味境風】,身就是【觸境風】,意就是【風境法】,法塵的風,這個深淵……我們無量的眾生,深淵就是漩渦,就是一直在這個漩渦裏麵,沒有一個可以跳得出來的,沒有一個可以跳得出來的,所以說寧可千日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近小人,尤其不能近邪知邪見、惡知見的眾生,你寧可跟師父在這個地方同樣吃飯同樣起居作息,寧可在我的身旁,裏麵就算沒有念經,跟師父在旁邊也勝過那一些在外道的身旁裏麵在精進用功,因為那個不是成佛的因嘛,不是成佛的因嘛,所以說境界的重要,境界很重要。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再來,三十八頁,三十八頁,諸位看【(O)】最底下的【前七業力】,把筆拿起來,前七就是七轉識,【他】就是七轉識,這個七轉識拚命地造業,然後第八意識很倒黴,一定要接受,就接受了這些業力叫【阿賴耶】識,【自】就是阿賴耶識,第八意識。這個阿賴耶識受前七識的業力的熏習,然後繼續去轉世投胎,譬如說【欲界一地】,五趣【雜】居地,【色界四地】就是四禪,【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那個妙就是第三禪,【舍】念清淨地就是第四禪,離生喜樂地就是初禪,定就是定生喜樂地就是二禪,最上麵的那個妙就是離喜妙樂地,就是三禪,舍念清淨地就是四禪,四禪,然後有時候我們阿賴耶會跑到四空天,如果很不幸碰到外道的四空天,四空天,哪四空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以都是用一個字來代表,【無色界四地】,意思就是阿賴耶識就是三界九地、二十五有統統去過,哪一個人都當過牛,誰都下過地獄,我們因為生生世世都有死亡,所以我們對死亡恐懼,死亡這不好玩的遊戲,環繞在生命的不幸就是死亡。誰都沒有辦法,所以當你對境界很愛很執著的時候,麻煩你用這個死亡來觀照一下,當你很生氣憤恨哪一個人的時候,你用無常法來觀照一下,其實現在都是一種執著,明天都會過去的,你不要因為今天的太過無知而造成明天的後悔。你今天對人家好你也是過一天,你今天害人你也要過一天,你今天痛恨別人、嫉妒別人,或者是說你今天那個內心裏麵充滿了煩惱你也過一天,你今天充滿了情執,為了感情上的挫折,痛苦、煩惱得不得了,你還是要過一天,明天太陽還是從東邊起來還是從西邊下去,你一樣接受無常法的支配,你這一念看不開除了自己痛苦以外,誰也不能解決你的痛苦跟煩惱。心的問題隻有用心去解決,心靈上的缺陷隻有心去解決,誰都幫不上忙,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念佛,可以,要先講求放下,不記恨、不計較,遠離這些小人,不要跟他們打交道,然後好好地來調整內在,千萬不要讓你的恨逗留一絲一毫,別人的侮辱、傷害、攻擊,我們都當做這是我們的業報,我們逃不掉的。我們今天如果病苦病得很厲害,我們也告訴自己說,我們前世業造得太重了,忍受一切的委屈,慢慢地培養這個聖胎,對於一切的境界你都可以忍受,對於一切的內在,你就讓它無所住、無所逗留,這個人生多安祥多自在,寧可讓對方贏我向他對不起而除掉煩惱,也不要為了輸贏的觀念拚命地跟對方吵架,吵得很不高興結果你贏了,你贏得怎麽樣?心髒病都快發作了,寧可不要贏活得很快樂,不要贏得很痛苦,要記住師父的話:寧可輸。所以我如果跟某人吵架,我就說你贏,都是你贏,讓你贏當做我輸就好了,我輸也沒有損失什麽,省得大費周章。這樣的觀念也許比較好一點,比較好一點,所以學這個唯識很偉大的、很偉大的,真的也很灑脫,宇宙天地萬物沒有一件事情,解釋不通的,生氣也是你自己,要解脫也是你自己,成佛做祖也是你自己,要做魔也是你自己,是吧,統統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下就是不會怨天尤人了,你的貌相也是你自己造的,你的高度也是你自己的,你今天有福報沒有福報出家也是你自己,你今天賺錢賺得很順,隨便股票一投資馬上就賺錢,結果有的很倒黴,隻要他一投資那間公司就倒閉,前世有虧空的人,一被他靠近全部都倒。你不曉得有那一種人真的沒有福報的人,還有一種女人,哪一個男人靠近她那就一定要死,很嚴重,你知道嗎?那個很可怕的那個女人,你不要靠近,那就一定要死的。還有這個世界有一種奇怪的事情:英國有一部車子是一九三九年製造的,到現在那一部車子已經死了六個人了,換了六個主人,六個主人全部都死,你就不曉得為什麽會這樣,那一輛車子好像有邪靈附身,那六個:第一個死,第二個死就很自然,第三個到第六個就是不相信的,專門不信邪的,去,每一個都死,你一開上那部車子,就很奇怪他就會死,不是車禍,就是相撞,要不然在家裏生病就死亡了,很不可思議的,所以我那一輛車子最好等一下要放一個咒輪,放一個咒輪比較好一點。好了,那是題外話。

諸位看最後的【注四】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八識四部”前五部、第六部、第七部、第八部。】前五部是因為作用相同功能相同,所以列為同樣的角度來討論,講眼就是耳鼻舌身同時討論它,第六部就是第六意識,第七部就是第七意識,第八部就是第八意識,叫做八識四部。

【“名稱異同”同名心、】八個識全部叫做心,【亦同名識。】也全部叫做識,如果用不同的角度來講,【異八名心、】八,第八意識叫做心,【七名意、】第七意識叫做意,【餘名識。】其他前六識叫做識。

再來,【“名稱之別”即五蘊、前五即受、】前麵五識就是受,【六即想、】第六意識就是想,【七即行、】第七意識就是行,【八即識。】第八意識就是識。五蘊——色、受、想、行、識名稱不同,前五識它隻能領受,第六意識就是我們所講的想,第七意識就是行就是造作,思惟、造作,準備發動命令,第八叫做識。

【“八識功用”前五分別、六恒轉易、】恒轉易的意思就是說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分別,不停止的分別,【七恒思量、】恒思量就是打主意準備發號司令,恒思量,【八含藏異熟。】孕育著將來成熟的果報,叫做含藏異熟。孕育著將來成熟的果報,就是種子就會起現行,所以我們剛剛來出生的時候,什麽也沒有,就是一個意識,父精母血結合了我們來投胎,就是那一點點靈的力量,使我們到今天有這個色身的存在,含藏異熟。

用這個唯識來解釋天地萬物,你就不會對天才、對愚癡有所困惑,天才還是生生世世得到的,頓跟漸,頓是頓悟法門,那也不是今生今世所修的,漸也是累世不修才會產生漸的根器,因此各有因果莫羨人,不必羨慕人家,掌握現在才是最了不起的人,好好地在現在用功,過去有過去的因緣種子,現在有現在的因果,我們如果沒有前世一切推給上帝,有很多的道理講不通的,有的人跑到維也納去學音樂,像我好幾個徒弟到維也納修音樂寫信回來,去的時候他有來看師父,他去維也納學音樂,學、學、學了幾年以後,在維也納學音樂很難,很難,維也納兩種第一個就是歌劇,第二個就交響樂,就是世界的音樂的首都——維也納,音樂之都,他沒有這個天分他雖然有一點點音樂的細胞種子,可是到維也納學習了老半天領不到證書,領不到證書。

阿瑪迪斯·莫紮特,阿瑪迪斯就是莫紮特,阿瑪迪斯是個很了不起的音樂家,他的代表作就是魔笛是歌劇,交響樂就是丘比特,我們講愛神什麽丘比特,他生於一七五六年,一七五六、一七九一,莫紮特隻有活三十五歲,這個人了不起到什麽程度,你會嚇死人的,窮也是窮得可憐到極點,莫紮特五歲就會寫譜,五歲就會寫歌譜,五歲,他三歲的時候坐在旁邊有人在彈音樂,結果一個音符彈錯了,他就說你剛剛那個音符彈錯了,三歲,五歲就會寫歌譜,十二歲就轟動了整個維也納,二十六歲皇帝陛下就召見,維也納的皇帝就召見,就開始寫歌劇,歌劇的意思就是從頭到尾沒有對白用唱歌的,一重唱、二重唱、三重唱,一直重複地唱,平常的歌劇如果寫三分鍾到四分鍾這很平常的,寫到七、八分鍾這歌劇已經很了不起了,莫紮特寫歌劇一次寫二十分鍾,莫紮特寫歌曲怎麽寫法你知道嗎?就像旁邊有音樂響起來,然後他聽著音樂把歌譜一直寫下來沒有停留的,他把這個歌譜寫起來的裏麵沒有修正一個音符,莫紮特你會嚇死人的,你說那是什麽才?我們能嗎?他寫歌譜就等於聽音樂這樣寫下來的,中間沒有修正一個音符,還世界的名曲,所以你常常看到指揮那一種就是交響樂,都是莫紮特寫的,像電電到的,(師父學交響樂指揮的動作)到最後就完了結束了收回來,然後再……左邊就,然後收回來,(師父學交響樂指揮的動作)指揮家,這個交響樂你看過嗎?看過,然後小聲的時候如我們放屁一樣的,然後到最後的時候,……所以你看過交響樂的話,我還好沒有出生在維也納,要不然也是指揮家,表演給你看的。莫紮特這個人也很可憐,他討一個老婆生一個兒子英俊得不得了,莫紮特這一種名氣還有這種天分,會引起當時候的音樂界的嫉妒,在陛下王宮裏麵專門在教音樂的,看到莫紮特的作品當場就發愣了,他說: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皇宮裏麵的樂師,從小到大就在皇宮裏麵作曲、作譜的,看到莫紮特的作品愣在那個地方,半個鍾頭講不話來,他說:世界上竟然有這麽偉大的人。半個鍾頭講不話來,看到那個稿件裏麵說:這裏麵怎麽沒有修正音符。他的老婆跟那個樂師講過一句話,莫紮特的老婆跟那個樂師講,她說:我的先生作稿從來沒修正過一個音符。然後她說:這個都是原稿,從來不copy的。都是原稿,嚇死人了。那一種高難度的交響樂能夠寫到這種程度,莫紮特窮到什麽程度呢?怎麽後來沒錢?沒錢。一七五六年到今年一百多年,窮到沒有錢了他老婆一氣之下就帶著孩子回娘家去,回娘家去,莫紮特因為他熱衷於他自己本身的音樂,他最後躺在病床,他要死了,死前就跟皇宮那個樂師,莫紮特已經病得臉都發白了,沒有辦法了,然後他還在寫交響樂,然後他一講那個樂師就把它記起來、記起來,後來他老婆感覺對不起他,對不起他就從娘家回來,回來以後,莫紮特已經病得臉都發白了,到最後莫紮特就去世了,窮到什麽呢?窮到沒有棺材,窮到沒有棺材,窮到沒有棺材的時候,好朋友就用一個棺材,把他抬、抬……抬到荒郊野外去,荒郊野外挖一個洞結果不是把棺材放下去,棺材有開一個孔就把那屍體滑下去而已,屍體滑下去棺材再抬回去用,那個莫紮特的死是死得這麽樣窮,窮到沒有棺材 ,然後是屍體放到土上而已。今天你到維也納去,郊區裏麵就豎立一個莫紮特的牌位,到一百年我們今天來說那個交響樂,所以莫紮特就是維也納古典音樂之父,被封為古典音樂之父,他的代表作就是《魔笛》,交響樂就是《丘比特》,你看窮到這種……一七五六到一七九一,三十五歲,中國人算是三十六歲,曠世的天才就是活不過四十歲。

你看,所以人還是不要太厲害,要不然會早死,我不騙你的,會早死,到今天為止,維也納都寫過一句話,到今天為止從莫紮特死亡到今天,還沒有看過一個才華超過莫紮特,到今天死了一百多年,還沒有一個超過莫紮特的這種天分,你知道嗎?我希望我死了以後也不要再有人超過,很自私、很自私。

我現在講這個故事就告訴你,我們的唯識學才有辦法解釋先天性跟後天性的這樣子的,這樣子了不起的人,所以皇宮裏麵那個樂師,他憤怒上帝,莫紮特的個性跟我一樣不莊重,莫紮特他聽到好笑就……,莫紮特很不穩重,然後他譏笑人家,他譏笑人家他不會用語言的,他說你就像放屁,莫紮特常常用放屁來譏笑人家,很不穩重,那個人很不穩重,但是那種天分就是嚇死人,連那個皇帝聽到他那個……不得了了,可是很不莊重,常常笑,嗚、嗚……笑人家,嗚……這莫紮特真是不得了的人,可是很可惜三十五歲,如果說今天莫紮特再活幾年,就不得了了,可是天嫉良才,早日就把他帶回去了,很了不起,奧地利、維也納,了不起的人。

 

(附:莫紮特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莫紮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之家。3歲已顯露音樂才能,4歲隨父親學鋼琴,5歲即作曲,6歲又隨父學小提琴,並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巡回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起到歐洲各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觸了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結識了J.C.巴赫等作曲家,並向他們學習作曲技術。但繁重的演出任務摧殘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返回薩爾茨堡彌補中斷的音樂與文化學習,1777年起又進行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薩爾茨堡。1781年他與大主教決裂,提出辭職,並到維也納謀生,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友誼,向海頓學習四重奏和交響曲的創作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對共濟會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啟示下寫了許多作品。1789年貧困中的莫紮特由他的學生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轟動一時,但未擺脫經濟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請求接任宮廷樂長職位,未能實現。1791年他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追思曲》,最終未能完成。

創作      莫紮特在短暫一生寫出大量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各個領域,留下許多不朽傑作。他的主要創作領域之一是歌劇,11歲時就寫了第一部歌劇,此後所作有《虛偽的善意》、《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本都國王米特裏達特》、《盧齊奧·西拉》、《假園丁》、《牧人王》、《伊多梅紐》、《後宮誘逃》、《女人心》、《蒂托的仁慈》、《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餘部,其中以後三部最具代表性。《費加羅的婚姻》於1786年首演,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這部歌劇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增強了抒情性,並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唐璜》於1787年首演,是在意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它加強了人物的心理刻畫,使人物形象更為複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矛盾衝突。《魔笛》是莫紮特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紮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關係。這部歌劇是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標誌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交響音樂是莫紮特另一個重要創作領域,包括約50部交響曲和50餘部協奏曲。交響曲中41部有編號,因風格的不同可分為若幹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巴黎”具有法國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35“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38“布拉格”隻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意大利交響曲的模仿,常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第36“林茨”反映了受J.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第39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詩意;第40交響曲富有戲劇性和樂觀主義情緒,被稱為莫紮特的“英雄”交響曲;第41“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on貝多芬英雄性交響曲的出現。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協奏曲是除歌劇之外,莫紮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協奏曲不再片麵表現技巧,而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27部鋼琴協奏曲占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7部小提琴協奏曲中,G大調、A大調、D大調比較突出;其他還有單簧管協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圓號協奏曲、雙簧管協奏曲、長笛協奏曲、風琴協奏曲等。

莫紮特的其他作品還有:鋼琴奏鳴曲17首、小提琴奏鳴曲6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5首、弦樂四重奏23首,弦樂五重奏、單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調、c小調鋼琴奏鳴曲,降E大調、降B大調、A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獻給海頓的6首弦樂四重奏,C大調、g小調弦樂五重奏、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G大調弦樂小夜曲等。

影響     莫紮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暫的一生留下許多不朽的傑作,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他的音樂風格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利,充滿了樂觀主義情緒,反映了18世紀末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製主義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尊嚴的追求。他音樂的價值越來越被後世所認識,長盛不衰。 ——《在線辭海》

http://www.xiexingcun.com/cihai/M/M1342.htm)

 

 三十九頁,

【心動變識】就是你心一動,這個心就是真如,真如一動就變為識,就是分別跟執著。【境因識現】,我們所講的外境實在是我們意識的相分,並不是真實的。

【蓋一切眾生、皆由一念而生也(自心動而成)。一切善惡等事皆由一念之差而起,】就是一念嘛。最近那個綁票案抓到了四個,那個還是留美的碩士還沒念完,所以一念之差。所以我們再窮,窮得貞潔,今天你完蛋了綁票、勒索,擄人勒索唯一死刑,還是有計劃的,還查到槍械,還是雙警命案的槍,這個事情大了,事情大了,所以這個一定死刑的,這個沒有辦法逃得過的。像上次那個五千萬的,好像是唐榮,對不對?是唐榮的兒子還是唐榮,我不曉得,兒子嘛,也是死刑,他的什麽妹妹還是……來哭,是吧,向總統哭,總統如果說:好!可以不槍斃。那還得了,你叫總統怎麽做人,不可能的,這個一定死刑的。四條人命,現在抓到四個。所以我說我們再窮也不需要去做這種事情,我常常講你現在身上有錢,然後草木皆兵,你晚上睡覺都草木皆兵,風吹草動都是讓你恐懼,你得到這一些錢你做什麽,沒有過平安的日子,對不對?我們寧願每天都吃陽春麵,每天假設說很窮,可是我們是心安理得,我們不要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個事情多好過,這日子多好過,對不對?何必要這樣子呢?你這樣子擁有一億你心驚膽跳、草木皆兵,風吹草動你都恐懼,這個日子等於是煎熬,你再多的錢也沒有用,是不是?所以說我們寧可窮,沒有錢,沒有錢沒有關係,還是安分守己嘛,我這個人是很知足的,我常常想說:今天,我要是沒有出家,對不對?也沒有什麽特殊才幹,我就去路邊擺地攤,要不然就去給人家洗那個麵,賣麵我給人家洗碗,晚上賣剩下的他一定會一點給我吃的,我常常就觀想我自己是麵攤裏麵的小弟,幫人家洗碗的最沒有用的,在那邊想一想,賣完了至少還剩下一些豬頭皮,生意也不會那麽好,對不對?切一切,切一切,老板他就說:林小弟,收工了你去吃吧。就吃一點,吃一點,我這個人我很知足的,我也不會去想到要什麽,大大的享受也沒有這樣子。我說我今天要是在俗家來講也不會去作奸犯科,也不會去傷天害理,你隻要能夠知足,隻要知足,所以學吃虧你就學會了一切,懂知足你就擁有一切的真理,所以說這個日子是哪來的不好過呢?隻是一念之差而已。

【所以者何?當知心之動者,由心對境而起,心之變者,因心意受境所轉而起,尚亦應知心目未對境時、未受境轉時、有想時、無想時、睡有夢時、無夢時,乃至一切時、刹那刹那、念念生滅而無時不動也(心動即無明)。】動就是無明,心要是有動到念,無明就起來,【是故凡夫不能洞明自己本具常住真心(真心常如不動)。所謂本具真心常如不動,乃真常無念之念,】

所以無念是先破除眾生的分別跟執著,之念就是由自性自然照的能力,無念就是寂,念就是照,就是寂而常照的意思,就是真常無念之念,【故動上有不動也】的本性【。】這一句話很容易錯覺。底下一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一句話是很勉強講的,這是中國的東西,佛法沒有這樣講,佛法隻有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佛法隻有講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沒有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在經典裏麵沒有任何的根據。所以這個講隻能講方便講,因為怕落入兩邊,落入空或者是落入有,落入變或者是不變,隨緣就是變,不變就是如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樣講也不能講錯,方便,也隻能這樣講。如果說動上有不動,這個很容易讓人家誤解,他會認為生滅法裏麵有一個不生滅法,拚命地追尋這個不生滅法,那又完蛋了,記住師父……底下師父要講一句真實語、佛語、不妄語,而且要契合本性的東西,就是動當下就是空,無常法裏麵不是裏麵有一個常的東西,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無常本來就空,放下一切的分別跟執著,自性自然就顯現出來。但求往下,別無聖解,隻要你放下,意思就是說無常自性本空,就是不生不滅法,而不是說無常法裏麵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所以說動上有不動就是說……這一句意思不能搞錯,不能說這個動裏麵你要去找一個不動的東西,這是完全誤會,所以學佛法就是困難就困難在這個地方,這種東西就唯證相應,隻有你悟到空性的人,你在念什麽我很清楚,但是要用這樣子來解釋,實在很困難,轉來轉去他還是搞不懂,所以每一個人都會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方便講,是不得已的才這樣講,這是中國的東西,中國人是混合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在佛經裏麵根本沒有這四個字,沒有這四個字。所以動上有不動我們應該講刹那之間的變化的動態裏麵,自性本空所以說它不動,緣起自性本空所以它不動,【凡夫皆因無始一念,】就是一念無明,【蓋覆真心而顯妄心。】把真心蓋起來而都是虛妄的心,【因凡夫不知此心之動者有:㈠粗動、】這是凡夫之道,每一個人生活裏麵都看得清楚的,譬如說眼、耳、鼻、舌、身,這個就是粗糙的。【㈡細動、】譬如說你夢境或者是打坐,定,這個都是細。再來,【㈢微動、】就是說指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刹那之間生滅這微動,譬如說你指甲的成長,頭發的長長(高),或者是外太空的不能了解或者是我們山河大地的變化,包括你每一個細胞包括你晚上睡覺的時候,呼吸、意識都是存在,那一種微動就是說沒有辦法讓我們凡夫去覺悟、覺察到的,統統講是微動。【㈣微中微動】那就最後一念無明,微中之微就是最後的一念無明,我們所講的生相無明,《大乘起信論》講的生相無明。【(動者即是念也)。】

【是故將此四種動略解如下:】

【㈠粗動:】就是我們凡夫了解的,【第六意識與五識(眼、耳、鼻、舌、身)俱起時之心念(審而非恒之思量),】有分別有能力,但是不是永恒的思量,【乃五俱意識。】

【⑴意識與眼識俱起名之為“眼俱意識”。】眼睛看第六意識附著在裏麵就是看同時分別,這個叫眼俱意識,眼睛還附帶著分別的能力,叫做眼俱意識,因為眼識看沒有分別力量,加上第六意識叫做眼俱意識,簡單講就是第六意識加上眼識叫做眼俱意識,與眼睛同時起來的分別能力,叫做眼俱意識。

【⑵意識與耳識俱起名之為“耳俱意識”。】耳朵叫做耳俱意識。

【⑶意識與鼻識俱起名之為“鼻俱意識”。】鼻叫做鼻俱意識。

【⑷意識與舌識俱起名之為“舌俱意識”。】舌叫做舌俱意識。

【⑸意識與身識俱起名之為“身俱意識”。】身叫做身俱意識。

四十頁,【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皆不定須視俱緣不俱緣,總稱之為五俱意識。】有時候是一個,有時候是兩個起來,有時候是三個在作用,有時候五識全部在分別要看緣,眼睛要九緣,耳識要八,鼻舌身,三,這是七個,這要看他的緣,我們已經講過了,【而其狀況,即吾人現前見、聞、覺、知對境攀緣,發生分別思慮之妄心。終日昏昏擾擾、隨塵逐境,境現則有,境滅則無,起滅無常,離前色等六塵,】離前麵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此心本無、】意思就是說我們因為仗著境界才產生這個心的,所以我們如果知道它是【虛妄不實。】我們當下就是無生,因此有一句哲學說,當我們知道我們人生是如夢境的時候,人生就是修行,當我們也知現在一切都是夢境的時候,現在就是在修行,當你每一分每一秒都知道你是夢境的時候,你每一分每一秒都契入無生,既是夢境你就不執著了,既是夢境你就不分別了,既是夢境你就不可能在這個錯覺裏麵強加分別、痛苦,對不對?所以【正如大海水上波浪遇風則起,風靜則滅,隨風起滅,本無自體,惟大海水偶而動起之一種聚沫】沫就是泡,小水泡,【現象耳。】人生也是這樣子,轉眼間我已經三十九歲了,年邁不惑之年了,年邁不惑之年了,再一個三十九就七十八,再一個三十九就一百一十七,一百一十七。我現在照鏡子還可以看,再三十九就會變成雞皮鶴發,雞皮鶴發,那時候洗麵皂可能用不著了,早上起來隻要臉擦一擦就好,三十九歲,人生三十九、七十八,我想不可能再活三十九年了,我這種身體怎麽可能活三十九年,不過我已經早有覺悟了,沒有關係就來吧,所以如果你不覺悟到這個那實在是人生一大悲哀,還在錯覺裏麵拚命地追求,那是很可憐的人,所以【今此妄心亦複如是,仍不足為吾人之心。】還不是我們的心。

【㈡細動:第六意識(獨頭意識)即單第六識起時之心念也(審而非恒之思量)。獨頭乃對五識俱而言,】五識,把筆拿起來,五識須藉境界,獨頭不須要境界,【因意識與五識同時而起,是以稱為“五俱”,不與五識同起,是以稱為“獨頭”。】第六意識,這個不必跟五識起來的,它單獨就可以起來,它單獨作用就是了,前五識要配合著第六意識,還有境界,這裏不要。【此“獨頭意識”有四種名:⑴夢中獨頭意識:】當你在做夢的時候並沒有境界,並沒有境界,【此是就睡時緣“夢”中境界之意識。】在夢中單獨起來的的意識叫做夢中獨頭意識。

【⑵定中獨頭意識:此是就“禪定”時緣“定”中境界之意識。⑶散位獨頭意識:此非於“夢”亦非於“定”,而是吾人“未睡”之時,因散亂心起。往昔、現在、未來甚多之妄想,因名為“散位獨頭意識”。】凡夫位的妄想。所謂散位獨頭就是坐著打妄想,我們所講的你作白日夢,坐在那邊傻呼呼的,還叫了好幾聲:你在叫我嗎?散位獨頭意識,精神不正常的。

【⑷狂亂獨頭意識:狂即“癲狂”,如精神病者自言自語,即使傍人不見,而精神病者之意識,卻為(沉溺於)所緣之境界,此即名之為“狂亂獨頭意識”。】狂亂獨頭意識這個就見佛就抓,抓著糞便就吃,說他自己證阿羅漢果,這個不犯戒。狂亂獨頭意識的人永遠不犯戒,因為戒已經沒有了,他也沒有所謂的戒,沒有所謂的戒,你就是殺人犯戒,狂亂獨頭意識的人殺死人他不犯戒。但是要受果報,因為他的意識心裏麵不是要讓他死,他根本就不能主宰自己,有時候哭有時候笑這很嚴重的,像龍發堂用鐵鏈鏈起來的,那本來是鏈狗,現在變鏈人的,很可憐的。人的一生一世會狂亂,這個大部分都是有兩種力量:第一個就是靈界的力量附身,第二個就是身體的狀況,精神係統受損開始產生狂亂,還有一種就是壓抑得太強烈了,一個人感情受到挫折也會嚴重的狂亂殺人的,會殺人的。當她強烈的愛對方的時候,對方一定要離開,她說:我一定要跟你在一起。他說:我一定要跟你離開。那就完了,這個就會鬧出人命了,鬧出人命了。所以報章、雜誌常常看到女人殺死她的丈夫,丈夫或者是傷害到她還是說丈夫外麵有女人,她一下子控製不住了,就讓她先生死,這個就狂了,發狂了,兩個眼睛睜大的,等她殺死人才發現,完了,完了,完了殺死人了,控製不住的。(本講座第九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2316.html

【㈢微動:第七識(意根)即前第六識之根故曰意根,亦名生滅心,即此意根識心,即一切時中俱起微細刹那生滅之心念也(亦恒亦審之思量)。然前六識念念有間斷,而第七識生滅心自生自死,刹那刹那、念念生滅不停,蓋覆原來麵目,】就是我們的本性,【故曰恒行無明也。】永遠的。所以這個我執很難斷,法執就不必談了,法執是菩薩斷的,我執是很難斷的,恒行無明,這個無明要分成枝末無明跟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就是我執,枝末無明分兩個:一個就是阿羅漢所斷的我執,菩薩所斷的法執到最後,根本無明就是等覺菩薩所斷的根本無明。所以無明又分成三種:見思無明、塵沙無明還有根本無明。見思跟塵沙是枝末,根本無明就是根本無明。【第七識戴了“無明見分”之眼鏡,】我們所講的太陽眼鏡,戴黑眼鏡,【而觀察第八識之“見分”。】意思就是說第七意識沒有境界可言,我們說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都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八個識,四、八、三十二,第七意識沒有境界,沒有境界就必須以第八意識的見分,附著在第八意識的一分執著就是我們所指的第七意識,換句話說,第八意識的見分跟相分本來是和諧的,不是對立的,就是精神跟物質並沒有分開,但是因為我們第七意識的強加分別,就是把第八意識的染分,那一分汙染,就是成立了我、法二執,強烈的分別說山河大地是我的,這是我的,我在主宰,就強加分,本來無我,現在變成我,所以把第八意識的見分跟相分強烈的分開來,那也是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第七意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本來非一,它誤認是一;本來非常,它誤認是常;本來非遍,它誤認是“遍”;本來非主宰,它誤認為有“主宰”】的自我【。】非一的意思就是說有一個存在性的真正的自己,其實這個都是假的,他誤認這是一,我的,宇宙隨我而轉,非一就是事相上有千差萬別,他都認為這個統統是屬於他的,本來無常他認為是常,本來非遍他認為是遍,本來不主宰沒有能力去主宰他認為是主宰,所以說遍一切處執著,非遍就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執著,都是他的,【執第八識為我生出我執,即是我見,因有“妄見”,】為什麽虛妄的見?因為這個我本是虛妄的我,當然生出一個虛妄的見。所以女孩子長得很漂亮,她自己就自己照鏡子自我著迷,看到自己鏡子你真是造業,造業怎麽長得這麽漂亮。

我們以前有一個來這邊出家的,來出家第一天來跟我談,我叫他住下來,我覺得這個殺氣很重,還有就是世間的俗氣很重,然後第二天他來跟我談,第二天來跟我談,他就說:師父,我有一個困擾。我說:你什麽困擾?他大言不慚地說:師父,我就是很有女人的緣,我就是長得太英俊了,我這樣帶給我很大的困擾,我有好多的女朋友,然後我來出家都會障礙我。你不要臉,你師父都沒有說有困擾換你這樣說,你這樣說對嗎?住了沒幾天那個時候我就想這個不跟他剃度了,這個人講起話來他還誤認為自己……就是他長得很英俊,他怎麽樣有多少女人愛他,這個叫做犯了自戀狂,自己在跟自己談戀愛叫做自戀狂,後來他也自己走了,自己走了,這很糟糕,很糟糕,他還自己稱讚自己長得很漂亮,人家我們以前也沒有講說我們長得很漂亮,我們都講我們差不多,你為什麽不用差不多呢?為什麽要用長得很漂亮呢?叫妄見,所以因為你有妄見,【故以非為是、執無為有。斯我執為根深蒂固,不易拔出,乃生死根源無明心識也。此生滅心,強名為七識,其實為八識之動念。】

【略舉一喻:八識如大海,前七識現如波浪,根境作意】根、境,作意就是識,根、境、識、六根,境就是六塵,作意就是六識,【等如狂風,種子如水流。】水流就是臥底的,水流就像臥底一樣,隨時大風一吹海浪就起來。境界一吹我們八識田中的煩惱種子就起來,所以我說能夠走修行的路線是盡量走修行的路線,沒有家庭之累是我們的福報,如果有家庭之累我們可以觀照,另外一半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正因為我們有家庭之累,我們更應該精進地修行,更應該精進地修行,所以也不愧是善知識,因此無論有家庭沒有家庭,我們都要趕快精進行道。

所以【茲將第七識、第八識之關係如表:】

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7) - 蘭草 - 萬境自如如     蘭草何不如

 

【第八識——大海,種子——水流】有種子像水流,【前七識現——波浪,根境作意等——狂風】,狂風一直吹大海裏麵有水流,水流就產生波浪,所以這個圖一看就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此我叫諸位要遠離惡知識,遠離俗家,那些不學佛的人要遠離他們,我們要親近這些善知識們,你發現那個人會造口業,會挑撥離間,你就一定要趕快遠離他,境界會困擾到我們,困擾到我們。

【㈣微中微動:第八識(藏識)最微細動念也(恒而非審之思量)。第八識被前七識之現行法】就是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所以叫現行法【(雜染法)所熏習,故亦名為無明藏識。】就是蘊藏著很多的無明,叫做無明藏識,微中之微是第八意識的最微細的,我們所講的生相無明。《大乘起信論》裏麵講的叫做生相無明,唯識學、天台講的叫做根本無明,被前七識那個染汙法所熏習,落入第八意識的無明種子,有一天我們會起來,所以因此我說我們不清淨的念頭,傷害人家的念頭、挑撥離間的念頭,統統不讓它起於心,我們寧可讓人家欺負我們也不報複,我們了解、知道就好,清清楚楚,然後我們享受我們內在寧靜、清淨的生命,千萬莫使它這個種子存在我們不必要的念頭裏麵。

 

(附:無明

 

   梵語avidya^,巴利語avijja^。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癡(梵moha )。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阿含經謂,無明乃對於佛教真理(四諦)之錯誤認知,即無智;且其與渴愛具有表裏之關係。說一切有部以“三世兩重”之因果來解說十二緣起,謂其中之無明係指過去煩惱位之五蘊,由於該位諸煩惱中,以無明之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為無明。唯識宗則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釋,謂無明與行能牽引識等五果之種子,故為“能引支”;其中,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癡”,能起善惡之業,稱為無明。

     有部與唯識宗又將無明分為相應無明與不共無明二種。相應無明,係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共起;不共無明,則無與之相應而起者,以其獨自生起,故又作獨頭無明。且成唯識論卷五將不共無明更分為恒行不共無明與獨行不共無明。恒行不共無明,係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無明,即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而起,此無明無始以來恒行,障礙真義智,故稱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無間之觀點言,乃與相應於第六意識之無明有異,故稱為不共。獨行不共無明,係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無明,以其與其他根本煩惱不相應,單獨而起,故亦稱不共。此獨行不共無明複依其與隨煩惱俱起與否,更細分主獨行無明與非主獨行無明。  唯識宗又區分無明為種子與現行,其中,常隨眾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無明種子,稱為隨眠無明;對此,無明之現行,纏縛眾生,係著生死(迷之世界),稱為纏無明。又纏無明有相應與不共,即為隨眠、纏、相應與不共等四種,稱為四種無明、四無明。此外,無明複可分為根本與枝末、共與不共、相應與不相應、迷理與迷事、獨頭與俱行、覆業與發業、種子子時、行業果、惑等十五種無明。

     據《勝鬘經》之說,與見惑及三界之修惑(貪等)相應之相應無明,稱為四住地之惑。所謂四住地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其中,見一處住地指見惑,後三住地則指三界之修惑。又獨行不共之無明為無始無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則稱五住地之惑),此無明住地為一切煩惱之根本,唯如來之菩提智得以斷之。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的元初,即為諸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煩惱所生者,故謂“忽然”。以其極微細,故難以區別心王與心所之狀態。故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此即無始無明住地之惑。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汙心,有三細六粗之惑業。

     據天台宗之說,依空、假、中三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此中,無明即迷於非有非空之理,而為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關於斷除無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於十回向伏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此際,十回向中,最後之第十回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之無明複分三品來斷,故稱三品之無明。在圓教,則於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此際,第五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後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後之無明(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後品無明)。然以上為過去之說,實則圓教不立三觀之次第,而主張持一心作觀,三惑同體,同時可斷。[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三、成實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經論卷八、俱舍論卷九、卷十九、摩訶止觀卷六上、勝鬘經寶窟卷中末]——《佛光大辭典》

    (術語)梵語阿尾儞也Avidy&amacron;,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也。本業經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曰:“於法不了為無明。”同四曰:“言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中略)其相雲何?謂不了知諦寶業果。”(四諦三寶業因果報)。唯識論六曰:“雲何為癡?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煩惱的別名;指於法無所明了。“明”是智慧、學識。因此,“無明”的語意就是無智。 此外,有將一切煩惱通稱為無明;或將迷於真如本際之理,特稱為無明;或將不能明了抉擇、解了諸法事理的煩惱,稱為無明(即癡煩惱)。吉藏《法華經疏》卷八,立通別二途,就通義而言,一切煩惱皆有闇惑迷理之義;就別義而言,無明煩惱迷於本際,集起生死。 由此可知,有關無明的解釋不止一途,此因宗派、場合不同所致。今擇其中較為主要者,略述如次︰ (1)俱舍宗、唯識宗之說︰此二宗皆以無明為癡煩惱。根本煩惱之一。即迷闇於種種事理而不能明了抉擇。此無明煩惱,一切煩惱起時,必以之為本,故其作用甚廣。若加以分類,可分為相應無明、不共無明等二類。此中,唯識家更將不共無明分為恒行、獨行。獨行中又分主獨行與非主獨行。但就心所的分類而言,俱舍家以此為大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家以為根本煩惱之一。 又若以無明為十二因緣之第一支而言,則俱舍家以為無明係宿世煩惱之總稱,而唯識家僅指與第六識相應的分別無明。 (2)《起信論》之說︰《起信論》稱此為不覺。即(大正32·585a)︰“此識有二種義,(中略)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覺”分為本覺、始覺,“不覺”分為根本與枝末。根本無明是最極微細的動心、一念起動之刹那。例如有人暗夜見杌木,不了彼乃杌木而心動。此一念起動之心又稱“不如實了達真如法一”或“以不達一法界故忽然念起”。至於枝末無明,是指進而更起“彼是人?是杌?”之分別,作法執、我執、善惡業等,沉淪於苦海。亦即以三細六粗為枝末無明。此等惑、業、苦皆以彼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因此,以彼為根本無明,以此為枝末無明。但是三細中之業相,正是一念起動之心,與所說之根本無往全同其旨趣,故稱之為根本業不相應染。若離乎此,就是始覺的究竟,是所謂始本不二之境界。又轉相及現相皆是“王所未分”之微細惑,因此,對其次的六粗而言,它是根本的。大致說來,《起信論》的根本無明、枝末無明計有三重。即{1}以忽然念起的無明為根本,三細以下為枝末;{2}以三細中的業相為根本,轉現以下為枝末;{3}三細皆為根本,六粗為枝末。如是義門重重,自在無礙,係因《起信論》乃以根本、枝末為一惑之粗細,與法相宗依別體之惑論本惑、隨惑,大異其趣。因此,《起信論義記》卷中(本)雲(大正44·256a)︰“若約諸識分相門,本覺本不覺在本識中,餘二在生起識中;若約本末不二門,並在一本識中。” (3)天台宗之說︰天台宗以無明為三惑之一,指迷於非有非空之理而障中道之惑。三惑為空、假、中三觀所破;即以空觀斷見思,以假觀斷塵沙,以中觀斷無明。若配於五十二位,初信斷見惑,二信至七信之間斷思惑,最後之三信盡塵沙,初住以上斷無明。又,無明分為四十二品;在等覺之後心,妙覺智現前而斷盡者,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或最後品無明。然此係傍附於別教所作之大略分別;若實論斷證,則是三惑同體,三觀一心,前後無有次第。如《摩訶止觀》卷六雲(大正46·80b)︰“就文字論,乃當如此,意則不然。見思即是無明,無明即是法性,見思破即是無明破,無明破即是見法性。”《止觀輔行傳弘決》承此意雲(大正46·347b)︰“若論元意,一見一思無非法界,不同次第,(中略)若從文說,見思障真,無明障中;若從意說,見思之外,無別無明。無明體性既即法性,當知見思亦即法性。”由此乃可知三惑同體、三惑同斷之旨。 因此,別圓二教雖同斷三惑,但別教以三惑之體不相即,圓教以三惑同體,而有粗、中、細之別。又,別教以為三惑係異時斷,而圓教則認為三惑係同時斷。 ◎附一︰〈無明〉(摘譯自《佛教語大辭典》) (一)(梵avidya^)指最根本的煩惱。迷的根源。十二因緣的第一支,是帶來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的原因。無明若滅,吾人之苦即可消滅。 (二)指說一切有部所說的大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學派以之為根本煩惱之一。又稱癡煩惱。指由於迷妄而不能理解真實的事物。分為與根本煩惱相應而起的相應無明,以及單獨而起的不共無明。唯識學派另分無明為隨眠無明與纏無明。前者指常隨有情,隱眠於阿賴耶識中的無明種子。後者指無明之現行,係縛眾生,係著生死使之不得出離。 (三)指不能了達唯一絕對之心的真相,與心的本性不相應,忽然生起種種煩惱。《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7c)︰“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四)(梵abha^svara)即“不明白”之意。 (五)《部執異論》謂︰無明與無知同義。為五事之一。 (六)天台宗所謂三惑之一。即迷於非有非無之理而妨礙中道之惑。中觀所斷的對象,分為四十二品。 ◎附二︰印順《辨法法性論講記》(摘錄) 眾生所以有生死,由於“無明”,這是佛法所公認的。什麽是無明?無明是蒙昧錯誤的認識。我們對宇宙人生沒有體悟得到真理,所了解到的,都是虛妄錯誤,不實在的。由於這樣,我們常在錯亂、顛倒中,起煩惱,造業,受生死,一生一生的生死不了。所說虛妄、顛倒、錯誤的根本,究竟是什麽?唯識宗給我們指示出來︰我們的無明──最根本的錯誤,就是覺到心物對立,好像心外有客觀實在的世界,離外界而有內心。錯誤由於虛妄分別,成了生死的根本。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心在內,境在外,山水在外;外物是與心無關,自己就是這樣的。大家都為無明所蔽,都有根本錯誤,所以誰也解決不了生死,誰也不得究竟解脫。 ◎附三︰T. R. V. Murti著·郭忠生譯〈無明〉(摘錄自《中觀哲學》第九章) “絕對”本身是不可定性的(空);任何思惟範疇概念蓋不能適用於它,而我們日常經驗所見聞覺知的種種“有顏色的形象”,完全是無明加諸於“絕對”的妄見。無明是表象的“因”。如果說“絕對”是究竟的真理(真實諦,paramartha^ satya),則無明即是屬於表相──世俗法,甚至可說就是世俗法本身。 無明障礙“真實”,並由此而產生那不真實的表相。《大乘稻稈經》(S/a^listamba Su^t-ra)稱無明是“不知真實”(non-apprehen-sion of the Real,梵tattva apratipattih!)的一種“妄知”(mithya^ pratipattih!)。所以無明有兩種作用︰(1)掛礙性(a^varan!a)──障礙事物本來的麵目。(2)構作性──發生虛妄所知(asatkhya^pana)。這種看法與吠檀多的“無明觀”相當。吠檀多亦認為無明有兩種功能︰障覆(avr!ti)、創發(viks!epa),這二種功能是相互關連的,沒有“不知真實”,即沒有“妄知”,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擁有真知,則虛妄根本無由生起。中觀認為無明的本質乃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耽溺於概念構作(san%kalpa)的習氣,“真實”是無定性的(空),而以思惟模式來看“真實”就是無明,譬如把“真實”當作“實體”(我)、一或多、常住(s/a^s/vata)、斷滅(uccheda)、“有”(astitva)、“無”(na^stitva)等等都是顛倒妄見(viparya^sa)的形式之一。 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Sautra^ntika)談到無明則認為把獨一、常恒、普遍等等範疇加諸於本來是多元的、無常的、各別的,這就是無明。在此一係統之中,“真實”與那“無常流變的模式”(changeing mode)──即所謂的“法體”合一。無明是“薩迦耶見”(satka^yadr!s!t!i)在個別的無常的個體(無我法──ana^tma dharmas)之上加了實體、獨一、常恒等等屬性。吠檀多的無明觀恰好與此相反︰“真實”是常恒不變的“純粹存在”──即“我”,它在一切時中均無變化、無差異,是獨一的,而所謂的“無明”就是將那本質上不可分、無有差異可言的整體強割裂為“你”、“我”等等區分。唯識宗認為“真實”即“淨識”(vijn~aptima^trata^),它沒有能知與所知所取(gra^hadvaya)的二元性,而無明就是把外在的表相認為是一獨一存在的個體,而與“識”沒有關係。 中觀學派則認為︰差異、同一都是無明,一多、常恒無常、主觀客觀都是不真實的,它們相互關涉,彼此相連,所以同樣是不真實的。“真實”全無定性,而妄想把它與存在(指“有”)、轉化、“識”等等強拉在一起,使其合而為一,這全都是妄想分別。所以龍樹說︰“把無常當作是常,這種看法既是虛妄見,為什麽把不可定性者當作無常者,就不是虛妄見呢?” 阿毗達磨、吠檀多、唯識等以特有的概念來看“真實”,中觀則認為這些看法還是無明,不得究竟真理。此三家固然也提出各自的無明觀,而且彼此又不同,這已如上所述,但是中觀所說的無明較之更來得廣泛、普遍。隻要是“概念化”即是無明,而理性乃是概念化的功能,所以它就是無明。阿毗達磨佛教認為薩迦耶見(“實體見”)是無明,而唯識宗認為“外境為實”(ba^hya or vis!aya-dr!s!t!i)是無明,吠檀多則主張“差異見”(bhedadr!s!t!i)為無明。中觀則認為一切“見”都是無明,“見”(dr!s!t!i)就是分別妄想,而分別妄想就是妄加一些不實的標誌於某物之上。關於無明與理性之間的關係,中觀認為︰無明源於那鬆散隨意的注意力──亦即是漫不經心,隨意而發的曲解事物,這一種“散亂心”像蝴蝶一樣隨處亂飄,不能製心一處,隨意的執著於每一事物,它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比較、差異化、認同、綜合各類的事物,亦即以“關係”來看諸事物,這種“關係見”僅能獲得表相。而般若卻是誌不紛、製心一處,以獲得如實知見──就事物本來的麵目而認識事物。 無明是無始以來即存在,因為現象界的存在並沒有可確定的極限,而且連續不斷之現象存在(sam!sa^ra──指輪回世間)必須有無明及其伴隨的煩惱存在。無明雖然是無始的,可是卻可以有終端,我們不能說凡是“無始”的即沒有終端,樹芽是由種子而有,而樹芽成長以後開花結果,又出種子,如此循環,而何者是最先並沒有辦法確定,但是種子、樹芽、花果等都可能被火或其他因緣毀壞──結束其循環。同理,無明及各種煩惱──現象界的根源會被般若智慧的火花燃燒殆盡。那麽無明的本質為何呢?無明是實在的呢?還是不實在的?實在論者主張︰無明為引發“虛妄行相”的本源,所以其本身不能為不真實的。夢中之物固然是不真實的,但是做夢的行為與那構成夢中之物的心理條件應該是真實的。如果無明本身是不真實的或是不存在的,那麽它如何能成為表相之因呢?根據此一論證,則不僅無明是真實的,而且其“因果律”也應該是真實的。甚至連那唯識宗的絕對主義,“心”(citta)本質也具有兩種真實的功能──最初煩惱的生起與後來煩惱之淨化。此一論證意味著解脫與係縛都是真實的,他們認為如果這一些不是真實的,則人類的精神生活即成為不可能。係縛是由無明與其他煩惱引起的,如果這種生起的過程是不真實的,無明如何產生其影響力呢?關於這一點說一切有部與唯識宗的看法並不一致,雖然此二者認為︰此一曆程確實是真實的,但是後者認為煩惱之生起與淨化純是吾人內心的功能,而前者卻認為這都是由心理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 中觀學派認為︰無明本身是不真實的,無明是一種迷幻(ma^ya^),如果無明是真實的,則其所生之物亦必然真實的,如此一來則根本談不上改變現有的世間,任何的努力均於事無補。龍樹說︰“若煩惱性實,而有所屬者;雲何當可斷,誰能斷其性。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雲何當可斷,誰能斷無性。”(《中觀論頌》〈觀顛倒品〉)前一頌的頌文比較易解,後一頌則是︰假定說“煩惱”是虛妄的,沒有它的實在性,也“無”有它的所屬,這豈不是空無一切的煩惱,怎麽說可斷呢?假使說是“可斷”,試問︰又是“誰能斷”這“無性”的煩惱呢?如第二頭是無的,誰能斬劊它呢?所以連同上一頌文,我們由此可以看出中觀學派的正解︰如果要有煩惱可斷,這煩惱必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煩惱,在緣起假名中,又是必有的。可以從緣生起,有他的作用,也是屬於假名的眾生所有。這樣的觀破煩惱、離係煩惱才是正觀。 至於另一主張︰無明應該是真實的,它才能散發其影響力,不真實的決無法產生任何事物。筆者認為︰不真實者亦能產生影響力,而且甚至連那錯誤的“添附”──即錯把某些性質加諸於某事物之上,它都有相當的效力。根據《寶積經》(Ratnakut!a Su^tra)所載,有五百位比丘聽了佛陀甚深的教法之後“心不信解、不能通達,從坐起去”。於是“佛即化作二比丘,隨五百比丘所向道中”,經過此二比丘的誘導勸解,這五百比丘終於受教得脫。《寶積經》是一部闡述中觀思想的佛典,它在討論一些理論之後,加上這一段說明不是沒有意義的。因果或其他相關的“關係”(如高下、前後)根本上隻能求諸於表相、現象界,這正是不真實的標誌。 關於此點,中觀學派與吠檀多的“無明觀”非常接近,無明是無始存在的,而唯有真知才能擊破無明。無明的“不可定義性”(non-difinability,梵anirvacani^yatva )說明了無明之存在僅有“認識論上的地位”(episte-mic status)。吠檀多亦如中觀學派認為不真實者亦可以有作用,可以產生影響力,而“因果律”並不是判定“何者為真實的”之標準,反而是“不實的”之標誌。但是吠檀多特別著力於討論無明的“依止”(as/raya)與“所知”(vis!aya)。無拓於“純粹存在”、“梵”,因為它不能屬於較低級的存在(惰性存在者──jade avaran%a-kr!tyabha^va^t);隻有一個能認知的心識才可能有無知的情形,而該心識僅能為“純粹存在”,因為純粹存在乃是沒有差異性,且是普遍的存在,而無明的功能正是在刺激引起差異的生起,個別的、特殊的存在即已假定其存在著各有不同的差異。所以無明不能屬於(依止)個別的、特殊的存在者;而無明的“所知”是“梵”;因為當我們知道“梵”的真麵目時,即是除去無明的“所知”的時候。無明的“依止”與“所知”是分不開的,一切的無明基本上都是“自我無知”(self-ignorance),而一切的認知都是“自我認知”(self-know-ledge)。中觀本著反思辨的傾向,拒絕涉入討論“誰無知?”等等的問題(即無明之依止等等的問題)。龍樹在《中觀論頌》〈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中說到︰“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是皆寂滅相,雲何而有著?若無有著法,言邪是顛倒;言正不顛倒,誰有如是事?”什麽是顛倒呢?就是因為無明──不能正確的如其法相而了知思考;不能“如實知見”,所以就執著境相;由於執著於所知境的外相,就會生起妄想分別;由於妄想分別,就生起貪嗔癡等顛倒煩惱。所以龍樹菩薩在〈觀顛倒品〉一開頭就說︰“從憶想分別,生於貪恚癡;淨不淨顛倒,皆從眾緣生。”反過來說,顛倒與否的產生主要在於是否有執著,而談到執著,就必須談到︰ (1)“可著”,這是所執著的境界,即是無明的所知。 (2)“著者”,是能著的人,即是無明的“依止”。 (3)“著”是在生起執著時的著相,就是無明不能“如實知見”時的那種“窘狀”。 (4)“所用著法”,是執著時所用的工具,就是無明用以吸取外境的六根。吠檀多等學派認為要有這四者,即有無明,有了無明就會有顛倒。但是中觀學派認為︰透過辯證智慧的觀照,此四者都是“寂滅”離戲論,也就是說此四者是沒有實在性的,是相依互存、彼此關涉的,既然“無有”真實的“著法”可得,我們就不能說“邪”執“是”錯誤的“顛倒”,而“正”觀是正確的“不顛倒”,在那無自性的智慧觀照之下,到底是誰有這種顛倒不顛倒的事呢? ◎附四︰〈十一殊勝〉(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十一殊勝,指無明的十一殊勝事。《唯識論述記》卷八(末)就此十一殊勝雲(大正43·527b)︰“一切煩惱皆能發業,而無明力發業用增勝餘煩惱,以具十一殊勝事故,(中略)如緣起說。”即(1)所緣勝︰謂無明遍緣染淨。(2)行相勝︰謂無明能隱真顯妄。(3)因緣勝︰謂無明為惑業之生本。(4)等起勝︰謂無明能發起能引(行支)、所引(識等五支)、能生(愛等三支)、所生(生等二支)之緣起法。(5)轉異勝︰謂無明與隨眠、纏縛、相應、不共四者轉起之相用殊異。(6)邪行勝︰謂無明迷於諦理而起增益(有執常見)、損減(空執斷見)之行。(7)相狀勝︰謂無明微細自相遍於愛與非愛之共相而轉。(8)作業勝︰謂無明能作生死所依之事業,亦能作障礙涅槃之事業。(9)障礙勝︰謂無明能障礙勝法(無漏有為)、廣法(無漏無為)。(10)隨轉勝︰謂無明能從三途隨轉至有頂。(11)對治勝︰謂無呻有漏智所對治,而為見修二道之無漏智所對治。 ◎附五︰〈根本無明〉(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根本無明(梵mu^la^vi^dya^,藏ma-rig-pa-dn%os-gshi),又名根本不覺、無始無明或元品無明。即眾生煩惱之根本、迷妄不覺之心。為無始以來,眾生流轉生死的根元。《勝鬘經》〈一乘章〉雲(大正12·220a)︰ “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7c)︰“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又雲(大正32·577a)︰“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此即說無明住地力最大最勝,能為恒沙上煩惱之依,也能令四住地煩惱久住,此唯有如來之智始能斷之,二乘智尚不能斷。又,《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雲(大正44·267a)︰“根本無明最極微細,未有能所王數差別。”又雲(大正44·267a)︰“唯此無明為染法之源,最極微細,更無染法能為此本,故雲忽然念起也。如瓔珞本業經雲,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是則明其無明之前無別有法為始集之本,故雲無始。即是此論忽然義也。”此意謂《起信論》忽然念起之說,與無始無明住地同義。 法藏在《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雲(大正44·256a)︰“又由無明中覆真義,真如中隱體義,從此二義得有根本不覺。”法藏認為真如有不變、隨緣二義,無明也有“無體即空”與“有用成事”二義。真如之“違自順他”也有二義,即“隱自真體義”與“顯現妄法義”。而無明之“違他順自”則有“覆真理”與“成妄心”二義。其中,由真如之“隨緣義”與無明之“有用成事義”而成生滅門,又由無明之“覆真理義”與真如之“隱自體義”而有根本不覺,由無明之“成妄心義”與真如之“顯現妄法義”而有枝末不覺。 ◎附六︰〈枝末無明〉(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枝末無明,即自根本無明生起的枝末染心,又名枝末不覺。《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三雲(大正44·309b)︰“於中有根本枝末之異,枝末複有三細六粗。”此謂依根本無明而生業相、能見相、境界相等三細,及依境界緣生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係苦相等六粗,總謂枝末無明。然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雲(大正44·291c)︰“約惑者,三細中是根本無明,是法執中細惑;後粗中,前二是枝末無明,法執中粗惑,後四是人執惑也。”此以三細為根本無明,六粗中之智相、相續相二者為枝末無明。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十二;《長阿含》卷十〈大緣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二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卷五十八、卷八十四;《成唯識論》卷八;《大智度論》卷四十三。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以上解釋為電子版,網址http://www.ebud.net/fgdick/)

 

四十二頁,【(甲醜)萬法概況及部分(釋萬法唯識)】

解釋萬法唯識的道理。

【(醜一)萬法皆有三分】

 

(文稿206頁)

 

(注:【《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全部由蓮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學表示感恩感謝!阿彌陀佛!蘭草2011年9月9日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