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發一個學了十三年環保的人如何評價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2015-03-02 17:45:08) 下一個

學了十三年環保的人評價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作者 劉虓震


2015 年 2 月 28 日,柴靜推出其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學了13年環保看到這個視頻非常激動。七年前我選擇了以PM2.5暴露模擬為博士課題,後來又在美國南加州(洛杉磯一帶)從事了兩年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環境谘詢工作。對照發達國家經驗,對中國的霧霾問題有著深深的怨念。柴靜作為一個新聞人,把幾個關鍵問題都找出來並說清楚了,在科學事實上沒有明顯的錯誤,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容易的是她采訪到了許多當事人,觸動了長期以來敏感的話題;最重要的是可能她讓許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霧霾不僅和自己息息相關,而且自己是可以推動改變的力量。這部片子必將載入史冊。

吹捧過了,也吹毛求疵一下,以期作為補充。畢竟100分鍾的視頻沒有可能把所有問題都講得讓所有人理解和滿意。有三點:
有些更敏感的問題,這個視頻上其實沒提。
提出的一些解決辦法,其弊病隻是三言兩語帶過。然而既然引發了討論,就不能停留在表麵。
所涉及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很傳統,都是發達國家幾十年前就開始采用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大國,人口幾乎占世界40%,大約是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總人口的3倍。我疑心,沿襲傳統解決路徑是會撞牆的。特別是,中國的環境問題遠遠不止霧霾。我們能不能借鑒一點新辦法,避免走傳統途徑的彎路?
接下來結合她的主要觀點說說自己的看法,另外結合最近看到的資料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首先:霧霾真的很毒。對於霧霾,不存在“適應性”問題。這句話我再重複一遍:對於霧霾,不存在“適應性”問題。吸得越多,危害越大,特別是對小孩子。柴靜視頻中關於PM2.5的化學成分分析非常專業,健康危害的動畫短片近乎完美。唯一的問題是,PM2.5的健康危害,除了影響呼吸道和肺功能,更為公認的是心血管疾病。公眾更關注肺部疾病和肺癌容易理解,但是別忽略PM2.5對心血管的影響。如果家有老人或家族內有人有心血管疾病史,對霧霾天需要有更多關注。

而談到重現APEC藍需要減少一半排放的問題,我們不該忘記,這個一半隻是以我國的“藍天”標準而定的,並不意味著隻要減少一半就能實現民眾健康的需要。2013年,歐洲一項涉及九個國家31萬人的研究表明,PM10與肺癌的相關性顯著,PM10和PM2.5與肺腺癌的相關性顯著。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的PM10濃度,肺癌發病率上升22%。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49838. 肺癌已經如此,其他相關疾病呢?慢性疾病給人帶來的終身痛苦又該如何計算呢?

(隨手搜個數據作比較:2014年,北京PM10的年均值是115.8微克/立方米: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5/0105/c14739-26323653.html

那麽,我們該怎麽辦?這部片子中給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總的來說有這麽幾項:提高標準,嚴格執法,對壟斷的能源行業開放市場競爭。而它也難得地明確了這麽做的阻力和要付出的代價。在以往的報導中,我們總是看到說“很難”,但是難在哪裏?利益相關方如何思考這些問題?別的國家如何能做到?柴靜以貼近大眾的方式做了呈現。幾個主要的論點是:
論點一:導致霧霾的燃煤中,劣質煤占了很大成分,劣質煤被用在過剩產能上,形成的是浪費,但是卻一直接受國家財政輸血。對劣質煤的監管不力來自於對影響就業的擔憂。環保部門沒有否決的權力。
如果要淘汰這些產能,結果會是什麽呢?一是原先的煤礦工人會失業,二是成本要提高(洗煤或是控製排放)。片中有三個人為“淘汰產能”的合理性說了話:英國的煤礦工人認為,自己重新找工作就行了,沒有這份工還有其他的。英國的能源大臣表示,環保不是負擔,環保會催動創新,讓新產業淘汰舊產業。發改委副部長則認為,以綠色低碳倒逼產業轉型是出路。清潔產業也能吸納就業。

我們也不該忘記,環保需要付出代價,不環保同樣有代價,甚至代價更大。該片對“環保是奢侈品”的概念發出了挑戰。事實上,長期生活在高汙染地區的底層勞動者,才是汙染的最大受害者。肺癌村的環境難民,從小看不到藍天的小姑娘, 都在承受著沉重的代價。而千千萬萬的城市居民,無論是看不見西山的北京人,還是看不真西湖的杭州人,已經在漫天霧霾中,呼吸了至少十年。人們需要工作,也需要健康,需要自在地生活。

在“環境汙染是經濟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一觀念甚囂塵上的今天,這種聲音非常難得。然而,我認為視頻中的這些觀點說服力還有欠缺。“失業了重新找份工作就好”,實在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也許我們更應該問的是:如果造成工人失業,我們如何幫他們重新找到工作?如果倒逼企業轉型,利益又將如何分配?造成的能源和資源價格提升又將由誰承擔?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回答這些問題,而不是以盲目的樂觀搪塞,更不能以“難以回答”為借口,拒絕討論。

片中為了拒絕煤炭而采用“油氣時代”的提法,更令我有些詫異。片中已經說明,煤炭經過清潔化可以減少汙染物排放,並不需要完全否定。燃油並非清潔能源;天然氣雖然較為清潔,但是燃燒過程中照樣會產生氮氧化物(PM2.5前體物)。更不用說他們都是化石能源,既不可再生,又不低碳。視油氣為未來,有點自相矛盾。有可能隻是把汙染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在呼喚對能源的節約,能效的提高,以及更清潔的替代能源。我們真的必須重走油氣時代的老路嗎?

論點二:燃油品質是導致車輛汙染物排放標準遲遲無法提高的限製因素。而無法提高油品則是由於利益集團掌握了標準製定的權力。發達國家的燃油品質標準由環保部門製定,但中國標準製定中,環保部門缺少專業人員。允許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協商,將相關信息公開,是本片提出的解決油品之道。片中還提出,應當放開能源市場,允許民營天然氣進入市場競爭。

油品確實需要提高。但是將市場作為解決問題的捷徑,則為不擇手段的競爭留下了一扇後門。在片中我們屢屢看到監管不力造成的環保困局,又怎能保證,天然氣的開采和運輸,不會因此產生新的環境汙染?這種汙染可能不如霧霾那麽近在眼前,卻不會憑空消失。水電是一項早就允許民營投資的能源產業,但是不同於一般人所想象的“清潔能源”,其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頗為嚴重。相關報道連篇累牘,這裏不予展開。以市場競爭促進創新,把環保作為創新的動力,這是我們的美好願望,也並非不可實現。但,要令它成為現實,除了去掉壟斷保護的枷鎖,更需培育生長的土壤。

為什麽發達國家放開市場沒有導致這樣的問題?他們的環保部門為何具有極大的權力?愛荷華州立大學周江評老師的這篇文章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周江評:洛杉磯的治霾經驗。在這裏麵,公眾的參與權和知情權,NGO的參與,環境訴訟的威力,都是極為關鍵的。在我國的語境下,卻有些水土不服。或者,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改造水土……

關於機動車,輪船,飛機帶來的汙染,柴靜的報告都試圖涉及,卻未曾明確指出:交通和消費需求才是驅動這一切經濟活動的內在因素。很難說這是一種取舍還是一種忽視。唯一談到的是減少開車次數,短距離不用車。其實,我們即使不自己開車,也難免由於所購買的商品在運輸中的交通需求,給汙染帶來貢獻。在輪船和飛機運輸的貨物中,有我們的海淘代購,也有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原料。你,意識到了嗎?

而片中談到個人對汙染行為所能做的,似乎隻能是不斷的舉報。這種結果,不能怪柴靜和她身後的製作團隊。我卻不願意停留在這一層麵。

霧霾治理隻是中國環境問題的縮影。我們羨慕發達國家的藍天白雲,但是他們同樣在被環境問題所困擾。要讓經濟綠色化,除了傳統上的監管和汙染控製,他們還有更多值得參考的辦法。

接下來的闡述,主要思路參考瑞典Lund大學的Greening the Economy課程資料。如何使經濟發展綠色化,而不是演出貓捉老鼠的低效內耗,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這門課程以丹麥、瑞典、挪威的綠色經濟之路,為其他國家提供啟示。確實,北歐有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高的優勢;而且他們也確實進行了一定的汙染轉嫁。但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牌發完了抱怨別人牌好是沒用的,把自己手上的牌打好才是正經。這些方法能否在中國奏效?答案需要靠每個人共同塑造。我能做的隻是通過告訴更多的人,希望引發討論和改變。

個人層麵:商品購買、交通出行、家庭能耗構成了個人對環境影響的主要部分。
如前所述,商品購買中的運輸能耗和尾氣排放,同樣對霧霾有所貢獻。而商品製造過程及其原料供應鏈,都在對環境產生影響。家庭電器的持續能源消耗更難以忽視。在歐洲,許多商品都有綠色標識(Ecolabel),幫助消費者進行綠色選擇。消費者選擇進一步影響商品製造者注重環保。

中國有綠色標識嗎?其實有的。但是你會注意嗎?我想也許很少。我沒有深入研究無法為任何綠色標識背書,不過起碼有一種標識是國家強製的,那就是能效標識,詳見官方網站:中國能效標識網
遺憾的是,如同柴靜視頻中的機動車排放標識一樣,中國的能效標識還存在造假現象。歐洲和美國的綠色標識都是由NGO發起的,而NGO通過公信力發展自身,傾向於站在消費者這邊。關鍵在於,消費者自己得去在意,得去用鈔票投票,得去關注和了解相關標識。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育消費者了解相關知識,監督相關部門履責,也是媒體、專家、政府、社會組織都可以去做的。

若是你嫌綠色商品價格高,還有一種選擇:就是不買那麽多東西。人們購買商品的動力深受消費主義的影響:我們認為消費會帶來快樂,認為商品會提升我們的社會形象。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整體幸福感在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後不再隨著收入上升而升高,與家人、朋友、社區共享的快樂才帶來更深刻的幸福感。

共享消費也是一種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解決辦法,比如共享用車。隨著信息流動的便捷,這方麵我們未來勢必會看到更多的解決方案,在經濟上也更劃算。更難的也許是觀念上從“擁有”到“共享”的轉變。觀念的轉變,依賴於有影響力的先行者的帶動,依賴於社會對環境的重視,依賴於每一個人,對這種現象的支持。

國家層麵:除了製定排放標準並實行監管,政府其實還有許多辦法可用。令我在意的是,至少在美國,國家的各種政策在實施前會進行經濟上的成本-收益分析並將結果公示。這一點對於環境問題尤為重要。因為環境方麵的收益是隱性的,長期的,覆蓋全社會的,更不容易看到直觀效果。也正因為沒有相應的分析,我們有時往往注意不到環境政策對經濟的正麵作用,將環保支出視作負擔。

歐洲國家的政策有這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政府采購。歐洲發達國家政府將環保作為政府采購的要求之一,盡管歐盟不允許在國家政策中規定具體的綠色標識,以免造成對特定組織的偏袒,但是計劃製定一係列原則,來協助各國在政府采購中考慮到可持續發展。
Deposit-Refund System (DRS)。購買消費品時先交容器(如酒瓶)費用,用完後交還商家。國家層麵實行這一政策能夠大幅提高回收率。你可能覺得酒瓶而已,有那麽重要嗎?其實玻璃生產是能源消耗大戶: "據玻璃包裝協會統計,回收一個玻璃瓶節省的能量,可以讓一個100瓦的燈泡點亮4個小時,可以讓一台電腦運行30分鍾,可以收看20分鍾的電視節目。 " (玻璃瓶回收體係亟待建立玻璃瓶回收體係亟待建立)

國家強製要求采用節能燈具。你知道嗎?中國照明用電占所有用電量13%。歐盟通過使用節能燈,每年節約400億度電。目前中國已有淘汰白熾燈路線圖(國內照明用電節電潛力達480億千瓦時 )。
經濟激勵。這點我們在其他經濟活動中並不陌生,現在是時候把他們用到環保上了!環境問題的形成源於汙染的外部性未能市場化。政府對此進行的調節有利於釋放正確的市場信號,例如對高排放車輛征收碳稅或生態稅,對電動車等予以稅費減免甚至經濟補貼。然而,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在實踐中會引發一係列連鎖效應;而單純的經濟激勵如果不輔以監管和充分的信息提供,則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此外經濟激勵必須考慮實際中的公平,而不僅僅是對環境水平的提升促進。

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公共政策很罕見。如果你不介入改變,就是在等待其他人來改變你。個人如何影響國家政策製定?這個問題有點超出我回答的能力。希望兩會的開場,能讓大家往這個方向多思考一些。

企業層麵:
我們所關注的就業和經濟發展,最終大部分還是靠企業解決。而企業相對於個人有更多資源,相對國家有更大靈活性,是創新的主要力量。關於傳統環境領域的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工作機會這裏就不多說,畢竟整體市場規模還不大。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提出的企業層麵可持續發展趨勢是什麽呢?

首先,針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企業不僅得考慮“環保需要我付出什麽”,更要考慮“不環保我是否能承擔得起後果”。企業若能利用好環境需求,則能變成本為機遇,創造自己獨特的價值和競爭力。環境汙染的產生本來就是由於未能成為產品的資源被廢棄。如果能增加資源利用效率,則可以在環保的同時增加收益。為此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創新投入。
租賃而非售賣也日漸成為消費者願意接受的商業模式,這能夠促進貨品的循環使用,也鼓勵生產有更長生命周期的高質量貨品。

綠色供應鏈: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和NGO都開始注意供應鏈所牽涉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例如原料生產和運輸中的汙染,對工人的環境健康是否重視,給不發達地區的供應商提供的價格是否合理。企業的供應鏈是否綠色,也通過綠色標識和NGO調查報告的方式進入了公眾視野。即使中國消費者對綠色供應鏈還沒有那麽大關注,作為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中國的企業也必須審視自己的環境標準是否符合發達國家的環境意識需要。
綠色營銷:企業可以加強對綠色標識的宣傳,和綠色標識組織一起對公眾進行教育,增加自己的品牌競爭力。當然,消費者選擇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過程,這種改變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小步走,製定最符合自己的策略。
綠色過程:在企業的運營、製造、工業流程設計中考慮環保和高效。
電子物資和遠程辦公:通過提供數字化產品而不是實物產品,既滿足某種消費者需求,又不必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在辦公過程中使用遠程和虛擬的工具,減少出差開支和上下班交通,也可以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同時減少環境影響。
關於企業在綠色經濟中的作用,還有太多可能性。看到這裏,你還覺得環保和經濟發展非此即彼嗎?

城市層麵:我們所生活的城市,和我們能呼吸到怎樣的空氣最為相關。所能采取的辦法,和其自身的城市特點有很大關聯。歐洲的經驗主要有這麽幾點:
能源供應:城市的能源選擇和能源管理,影響著能源的價格,左右著能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我們在談到城市管理對人們出行的影響時,不僅僅是在說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也是在說城市的布局。在歐洲,城市規劃中經常需要聽取公眾意見和各行各業的看法,長期討論。因為城市的建設一旦確立,將會影響未來數十年或是更久。

可持續發展社區:社區成員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自給自足,共同協商確定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綠色生活方式:城市鼓勵綠色的生活方式,例如提供公共自行車,便利的廢品回收地點,方便的戶外活動地點等等。(如果走路10分鍾就有綠地公園,或許周末自駕出遊的人,會減少許多)
城市規劃和建設這一塊我了解不多,有待專業人士補充。

寫了兩天,終於大致更新完畢。雖然學識有限,難免錯漏,隻願有那麽幾點會觸動你 ;無論是關注,是行動,是傳播,都是當下所需要的力量。這已經是篇長文,但,請讓討論從這裏開始,而不是到這裏結束。

本文歡迎轉載,僅需保留原始鏈接。www.weibo.com/p/2304186207f5e70102vk6v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