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夢裏白樺林-第一篇 荒原無垠 13

(2015-01-16 23:20:35) 下一個
宣傳報道組
1973年初,20連成立了宣傳報道組,及時將身邊戰天鬥地的好人好事寫出來報給團廣播站,經篩選後在大喇叭裏廣
而告之,誰要是被報道揚名,那可是非常長臉的。
報道組歸團支部領導,報道員有杜長順、金怡、李鳳琴、顧漢昌、張燕渤、蔡筱琴、薑雅娟、張永明、汪家圩等,基本普及到排、班,我被推選為組長。副指導員馮衛東是團支部書記,也熱衷於參加報道組的活動並寫稿(馮是66屆北京知青,回城後堅持寫作不輟,並受著名作家劉紹棠指點,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多篇人物通訊和短篇小說,90年代文筆日臻成熟,自費出版了長篇小說《老屋》、《玩兒房》、中短篇小說集《耍床》等,是為業餘作家,在圈內小有名氣)。
那幾年,無論冬夏,經常是在晚飯後,辛苦勞作了一天的夥伴們聚集在簡陋的小學校的油燈下,除了交流稿件、學習宣傳報道知識外,還談天說地,交流思想,另外還擔負出黑板報的任務。宣傳報道組的工作是業餘的,但是大家樂此不疲,在這個精神家園裏獲取了知識和友誼,分享了宣傳工作所產生的正能量帶來的愉悅,從而壓倒了疲勞和孤寂。李鳳琴(天津)和顧漢昌(北京)是報道組的主力,她倆不久就引起營裏的注意,調去中學當老師,在以後的幾十年裏還念念不忘那段歲月。1973年夏天,哈爾濱知青蔡筱琴被推薦上大學,這在知青來講是天大的喜事。蔡是連隊小學老師,她臨走時特地借來一個照相機,邀請報道組的夥伴們拍照留念。以後又多次給報道組寫信交流,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
當時團政治處宣傳股的幾名知青幹事,有杲文川(北京)、程義家(上海)、杜惠仁(上海)等,他們的作風深入,通過宣傳報道這一媒介,大家很快就搞熟了。至今我還記得分別與他們第一次交往的情景。我按通知拿著一篇稿子找到杲文川,他就著稿子講解了新聞稿寫作的體裁要求,即導言、背景、主體、結尾四個要件,並且給我分析報紙上的文章,令我茅塞頓開。那天杲也給我看了他在《兵團戰士報》、《合江日報》、沈陽軍區《前進報》、《解放軍報》上發表的文章,剪貼在舊雜誌上,令我佩服不已。杜惠仁是我們同一屆的,善於在學習中深思細鑽,思維和理論水平很高,宣傳報道工作中經常聯係,頗多共同語言。1975年團裏搞了一次評比,在近百個連隊報道組中,20連報道組贏得第一名,一下子聲名遠揚,此間杜惠仁給了不少指導和幫助。

程義家是來20連蹲點時認識的,他幹活時很能吃苦,又毫無架子平易近人,和大家很合得來。1 9 7 3 年 冬 天 宣 傳 股 舉 辦 理 論 學 習 班,程和師部宣傳科的殷禮鎮(上海67屆高中)等講解《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與三個組成部分》,激發了我學習文史哲的興趣。我在勞動之餘閱讀了尤金和羅森塔爾的《哲學小辭典》、蔣學模等的《政治經濟學》、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範文瀾的《中國通史》、還有《世界通史》等人文科學書籍,利用去團部開會或辦事的機會向他們請教。我們經常交流學習心得,提煉了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了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那個時候的學習所奠定的基礎使我在80年代順利通過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並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益終生。交往中我們幾個結為好友,直到今天。
在學習和實踐中,由於這幾位良師益友的啟蒙和幫助,我的眼前開啟了一個更大的世界,寫作也是小有成果,一些新聞、小評論先後在《兵團戰士報》、《支部生活》等報刊上發表。1978年夏天我在2營機運連當指導員時,機修車間調度範友田在拖拉機萬向節盤修理方式上搞了一項改革,大大提高了效率,我重操舊業將此事寫成報道,被《黑龍江科技報》刊用,營長佟忠誠見報後特地帶人到車間現場觀摩,這位資深的機務專家大加讚許,大夥兒都挺高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