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喋血孤魂的中國遠征: updated version

(2015-05-29 23:00:24) 下一個
這些日子,一直在看雲南衛視的電視劇《中國遠征軍》,以及隨後播放的同名紀錄片。較為係統和客觀地了解了遠征軍自19421944年征戰滇緬印的艱苦卓絕的曆史。每天都有震撼人心的故事,每天都令我心頭滴血。

震撼一:敗走野人山慘絕人寰。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戴安瀾的200師,取得同古保衛戰的勝利;孫立人的38師,取得仁安羌戰役的勝利。但由於在日軍反撲下英軍怯陣不配合,遠
征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敗走野人山。10萬之眾僅剩4萬,其中戰死者1萬多,鐵血師長戴安瀾血灑緬甸叢林。而悲慘的是4萬多人是在穿越野人山時被野獸、螞蟥、瘴氣、疾病、洪水、沼澤等惡劣環境所吞噬。炎熱、螞蟻加螞蟥,幾個小時可將屍體變成白骨,後續部隊行軍中踢著白骨前行。更據近期報載,有1500名傷員在無助無望的情況下焚燒致死。至於自焚還是互戕後被焚已無從查證,但的確是發生在絕望時刻。

震撼二:“曆史被正麵肯定了,但個體還流著淚”(《東方瞭望周刊》記者孫春龍語)。有一次在金三角采訪的時候,一位國民黨老兵抓住孫春龍的胳膊質問:你們說我
們不抗日,說我們是賣國賊,那麽你去國殤墓園看一看,我們那麽多兄弟是怎麽死的?令孫深感震撼而引發一種衝動,發起一場拯救老兵,回歸祖國的行動。然而,平均90高齡的老兵的眾生百態令人揪心。有的一到故園就抓起一把黃土塞到嘴裏,旁人急忙給了他一杯水,讓他漱口,他卻就著水把土吞咽了;有的瀕臨生命終點,想得到一枚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卻至死未能如願;有的離家70年,已說不清家鄉在哪裏;有的好不容易盼望到了啟程的日子,終因體力不支客死他鄉而抱憾終身……。遠征軍遺留在緬甸的一千多人僅剩二、三十人,還在不斷地自然減員。他們在國外的60多年大都生活困頓,即便是政策允許歸來,卻又缺乏最起碼的盤纏資金。是一個記者仗義相助,發動社會力量鋪平道路,才使部分老兵得以在有生之年重返他們當初出征時跨過的畹汀橋,重新踏上國土。這對於垂暮之年的老兵來說是最大的精神慰藉。但是,更多老兵要麽被“專政”、要麽已客死他鄉,一輩子未能吐出憋屈了多年的悶氣。

震撼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其艱苦卓絕難以名狀,而急需的抗戰物資卻大量流入黑市。尤其是用來搶救前方將士生命的藥品在後方被官商勾結串通一氣,轉手高價倒賣,牟取暴利中飽私囊,令人發指。
時間過了七十多年,在我們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其腐敗之狀比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從來不缺英雄,也從來不缺貪官。人性的善與惡、美與醜、坦蕩與卑劣在後方激烈交戰,上層的政治黑幕和蠅營狗苟令人噴血。聯係當今社會的種種醜惡,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撕心裂肺、義憤難平。國民黨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共產黨解決好了嗎?反腐叫了那麽多年,製度越訂越多,腐敗愈演愈烈,作為共產黨的一員,我感到羞愧。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清官、忠良總是受排擠,現在依然。黨內如此腐敗,如何來說明你的先進性?

中華民族為何總是貪欲橫行,奸佞當道?英烈們若地下有知,該作何感想?在此,任何的辯解都蒼白無力。

震撼四:孫立人、杜聿明、衛立煌、鄭洞國、廖耀湘等遠征軍將領,以後的命運多舛。或被蔣介石拘禁,或在解放戰爭中被俘,比較好的是戰敗後起義。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人,本可以為民族作出更加輝煌的貢獻,卻成為了專製和內戰的殉葬品。在一場殺戮中殞命的,往往是最優秀的一群。

震撼五:為了修建作為運輸抗戰物資生命線的滇緬公路,從緬甸購買了大量建築材料,其中跨越瀾滄江的功果橋需要一批用作跨江吊索的鋼筋,每一根長數百米,無法裝車,又不能切割,一圈盤起又死沉,人們隻得像舞龍那樣,將每根鋼索每隔4米盤成一個圓圈,穿入杠杆,由人一前一後共抬一圈。就這樣,數百人像條巨龍似的將鋼索從緬甸的熱帶叢林,運到奔騰洶湧的瀾滄江邊,其艱苦卓絕超越想象。

震撼六:中日兩國對戰死者的不同態度。在密支 那的多個地方,日本人出資修建了不少招魂碑和慰靈塔,以紀念侵略戰爭中戰死的日軍;而我們國家許多年裏從無人問津。對比之強烈,令人扼腕歎息。

震撼七: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二戰老兵,都享受著國家豐厚的養老保障和無上榮光。惟有在中國,許多老兵要獨自艱難度日,顫顫巍巍地走過生命中最後的日子。社會有識之士已指出,凡是中華兒女,隻要是為民族利益奮鬥,就應該獲得尊敬。如果嶽飛、文天祥、鄭成功、戚繼光等都超越了階級而名垂史冊,那麽,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雄,也應該超越黨派之爭或門戶之見而被後人所銘記。

以《瞭望周刊》記者孫春龍等發起的拯救遠征軍老兵的活動得到社會一定程度的反響和支持,不僅是道義上,而且也有義士提供了一定的物資幫助。“與朗朗乾坤相比,個體是那麽的渺小,但是,精神卻穿越了時空,在當今的開明社會得到了弘揚”(孫春龍博文)。然而,還曆史以本來麵目,竟然需要那麽漫長的時日和多麽巨大的政治膽略啊。在政府的支持下,散落在密支 那等地僅剩的寥寥無幾的年逾九旬的垂暮老兵顫顫巍巍跨過中緬邊境瑞麗國門,中國武警著軍禮服敬禮迎接。(陝西省民政局批準將幾名犧牲在抗日戰場上國民黨軍人定為烈士,雖有一些網民以敵對軍隊而反對,卻贏得多數民眾的認同)。中華民族還要在精神上內戰嗎。

確認抗戰犧牲的國民黨士兵為“烈士”,這一立場,其實不過是尊重和還原了曆史。早在1950年,《內務部關於革命烈士的解釋》中就明確指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因參加抗日戰爭犧牲的國民黨官兵(包括空軍)確因抗日陣亡者也包括在內。”這是正義,是道德,也是對人的尊重。這種正義,不應再有反複。

於是,一個想法在我心中萌生,專程去雲南騰衝,去祭拜國殤墓園裏喋血孤魂的先烈,一定要去!以後的一年多裏,一直為此冥思苦想而不得解脫。2012年10月,我和飛越關山萬重,一起站在國殤墓園豎滿三千多墓碑和矗立紀念碑的巨大墳塋前,深深地感受著當年戰場上的慘烈——包括眾多未成年少年兵英雄的壯烈,同時也感受到被長期扭曲的曆史無聲的悲鳴。在反攻滇西的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第53、54軍以及許多其他配屬和增援部隊進攻騰衝。

由於騰衝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日軍死守騰衝,戰鬥極為慘烈。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以犧牲9000多人的代價,終於徹底殲滅了日本騰越(即騰衝)守備隊,光複了家園。

騰衝收複後,回鄉的騰衝人看到到處都是死難的遠征軍將士的屍體還來不及掩埋,便全部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計,在騰衝城郊一座小山上參加掩埋國軍將士的屍體的工作。這樣
“國殤墓園”就建立了。有一段時間騰衝人家都沒有門板,那是因為門板都捐出來掩埋英烈了。

9000多名陣亡將士的名字都鐫刻在這個墓園裏,成為了中國抗戰最大也是保護最好的公墓之一。文革期間,國殤墓園幾乎遭到徹底摧毀。如今又完全修複。同時,墓園裏麵還新建立起在騰衝和滇西戰役陣亡的19名美軍官兵的紀念碑和墓地。美國原總統喬治•布什先生為此特發來感謝信。

如今,騰衝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抗戰文化和尋覓抗戰遺跡基地之一。在這幾十場大小戰役中,騰衝人民絕地反擊,從1944年遠征軍開始反攻時,抗日縣政府便發動46000多民工,運送彈藥糧秣,搶修橋梁公路,當向導、救傷員、搞偵察,連老弱婦孺也沒有閑著,運送60萬斤軍糧的任務,就是由他們完成的,前後僅用了不到6天時間,遠征軍及美軍官兵都讚歎說這真是“空前罕見”。在軍糧供應不上時,當地民眾寧可自己不食或少食,也要將煮好的飯菜,冒著槍林彈雨送到前線。回憶當年,抗日愛國將領衛立煌感慨地說:反攻騰衝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半由於將士用命力摧強寇;半由於騰衝民眾大力支援之功。

整個烈士塚共立墓碑3346塊,其中包括戰死的援華美軍人員。此外,在墓門左側的角落裏還築有埋了四具日軍屍骸的土墳,立有黑色“倭塚”二字,也是李根源手書。我在回到門口欲拍下時,卻因相機內存不夠無法拍攝,頓覺扼腕。
此後一直心有不甘,第三天從銀杏村返回騰衝縣城時,特留時間再次到墓園,除拍下倭塚外,還將記載著動人故事的運糧途中寧可餓死也不吃軍糧的婦人、無力報國絕食而亡的88高齡的寸大進、稚氣未脫的少年小兵等栩栩如生、記載下動人故事的雕塑留了影。

至今又是幾年過去了,心中的激流洶湧澎湃依然難以平息——還有多少曆史應撣去塵埃,還其本來麵目。


少年兵雕像                                    三千墓塚圍繞整個山包,此為一角


                                                                                  
                                                                                   
時任騰衝縣長的張問德手書斥日寇書,浩氣長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hanzhi_山梔 回複 悄悄話 Sorry for the confusion.
I tried to post this article 2 days ago, but ran into a lot of troubl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ouble shooting, I posted several versions of in-completed or partial of the article inadvertently. This mistake was noticed yesterday after the full article was eventually posted, so the previous versions were all deleted. Unfortunately, all the comments/suggestion/feedback were gone with the in-completed version of the article. I’m so sorry about i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