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chuf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他們最好的》一切

(2017-08-16 07:25:06) 下一個

《他們最好的》一切Their Finest

 

英國電影,還是二戰時期的故事。也可以說,這是另一個版本的“敦刻爾克”(見我的博文“曆史時刻《敦刻爾克》”)。

卡德琳(傑瑪·阿特登 Gemma Arterton飾)被新聞部電影處雇傭了。實際上,這個新聞部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宣傳部,主要目的就是鼓勵戰時軍民的士氣。

 

她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采訪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開著一艘漁輪救出不少士兵的兩姐妹,然後編成電影劇本。在組長湯姆(山姆·克拉弗林 Sam Claflin飾)的帶領下,她和同事們一起,添油加醋的寫進了不少英勇細節,而且由於卡德琳堅持,更強調了婦女的作用。他們還專門邀請了老牌明星安布勞斯(比爾·奈伊 Bill Nighy飾)扮演兩姐妹的大叔。並用了以兩姐妹母親命名的船名“南茜·斯塔林”為影片名字。

出乎意料的,國防部也支持他們的影片,希望這部影片能得到美國對英國的支持。為此,國防部還安排了美國誌願飛行員為他們助陣。同時也指示他們,要玩的是美國式的直率而不是英國人的含蓄。

 

整個班子浩浩蕩蕩的開到海邊拍外景。空閑時卡德琳和湯姆談談愛,或者大家酒吧裏喝喝小酒唱唱小曲,也沒忘記幫那個美國佬提高演技。更重要的是不斷添加和修改劇本而滴滴答答的打字(那個時候隻有打字機)。卡德琳的住處被炸掉了,她索性搬到辦公室工作。

 

(劇透)

不幸的是,湯姆在一次事故中去世了。但拍愛國片上了癮的安布勞斯還是說服了悲傷的卡德琳參加新一部電影的創作。

 

卡德琳自己去了電影院,在滿滿的影院裏,看到被感動的觀眾自己也不由得潛然淚下。

 

英國是二戰的主要參與者,隻是在整個大戰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十天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和十個月左右的倫敦大轟炸,所以英國二戰故事都少不了這兩件事。當時美蘇尚未參戰,法國已經投降,幾乎整個歐洲都淪陷,隻剩英國獨自一家靠著從敦刻爾克撤退回來的殘兵敗將死撐。希特勒隨時都可以渡海入侵。因此丘吉爾一直想把美國拉進來做個搭檔。總算熬到希特勒突然轉向侵蘇,以後再加上美國的參戰,才可以鬆一口氣,之後直到諾曼底登陸之前,英倫三島本土基本上是隔岸觀火,遙看希特勒和斯大林幾百萬人馬數百輛坦克在歐洲大陸對撕。

 

反過來說,英國人引以自豪的是他們的沉著和無畏。沒有驚慌,沒有恐懼。 不管是敦刻爾克的海灘還是和炸彈下的倫敦,他們基本上鎮定自若,即使在頭上有轟炸機還是近在咫尺的敵軍,無論是內閣大臣還是貧困漁夫,都能同仇敵愾,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勝利。英國有點像當時的中國,大敵當前,孤軍作戰。能夠做的就是如中國抗戰歌曲說的:“不分窮,不分富,四萬萬同胞齊武裝,不論黨,不論派,大家都來抵抗。”

 

在英國,戰爭的另一個意外收獲,就是進一步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在編寫劇本時候,卡德琳總沒有忘記增加女性角色的戲份和描繪。也是她最後提議要兩姐妹的姐姐冒著危險到水下排除障礙,成了故事中的英雄。就如我以前提到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婦女獲得選舉權,而這次大戰,更讓婦女走向社會,參與到社會的各項活動(見我的博文“《婦女參政論者》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再插句話,英國一直是個等級森嚴的國家,二戰前,普通平民都無法進入海軍軍官學校。也正是戰爭,迫使政府消除這些隔閡,不是說今天一切都平等,但是可以說沒有義正言辭的不平等。

 

挪威女導演羅勒·莎菲 Lone Scherfig導演的《成長教育》“An Education (2009)”曾得三項奧斯卡和一項金球獎提名。

 

傑瑪·阿特登雖然沒有在美國大紅大紫,但還是有不少英國影片。我總覺得她有著一種俏皮樣子。雖然她經常在苦哈哈的片中出演,但不會給人以絕望的感覺。在這裏,她經受好幾次打擊,但我們總能從她這裏看到希望。

 

山姆·克拉弗林曾兩次出現在我的博文中(見我的博文“《愛你的蘿茜》,愛情還是友情。”和“遇見你之前》之後”)。在這三部片中,都是一個典型的能信得過的紳士樣子。

 

老戲骨比爾·奈伊以《基甸的女兒》“Gideon's Daughter (2005)”得金球獎,以《第八頁》“Page Eight (2011)”和《咖啡館裏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Café (2005)”得金球獎提名。在這裏,可以覺得他還是有顆年輕的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