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To eat or Not to eat? That is the question

(2017-08-14 19:45:26) 下一個

 

1.  To Eat?

同事的一個朋友,父母皆超胖兼高血壓糖尿病…母親的糖尿病更是嚴重到已截肢兩次、並發展到腎衰需要透析的程度。鑒於如是遺傳因素和已顯現的高血糖,此朋友的家庭醫生建議她節製飲食;她很難自製,於是做了手術——在胃上套一個類似橡皮筋的環狀物以縮小胃容量。醫生說術後也不能吃太多更不要喝太多碳酸飲料。這位朋友海吃胡喝依然故我,她說:l care about my quality of life over length。 同事以她父母為例勸她:生了病還說啥生活質量?她說:我不吃就更沒質量。後來,她胃上的那個環被不斷撐開的胃擠到了賁門上,不起作用了,醫生說她最好接受一種更agressive 的手術把胃切小……

2. Not to Eat?

我一同學,身材其實挺勻稱的,後來加入一個什麽輕斷食的群,開始節食:杜絕所有米麵類碳水化合物,隻吃豆類蔬菜水果,晚飯不開火,隻喝點豆類熬粥或沙拉。同學老公是南方人,其實擅長烹飪,煎炒烹炸雞鴨魚肉都挺是個樣兒。 孩子外地上大學,老婆不沾腥葷,沒有了服務對象也就沒有做飯的原動力,好比懷才不遇,肚子沒有飽滿的同時心裏更是沒著沒落的,有時抓幾顆堅果充腹,有時忍不住招呼朋友下個館子:饞,陪我吃個飯吧……

3. Out of eating, extended discussion

其實吃或不吃都是個人選擇。

我媽八十多了,愛吃的東西五個手指數得過來:玉米土豆紅薯…最愛稀飯…除了輕微高血壓基本沒什麽病,感冒的次數比我都少。我們去飯店吃飯,她的評語永遠是:跑大老遠花這麽些錢,不值得…開始我以為她心痛錢,後來發現她是真不愛吃,無論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沒她喜歡的那幾樣或稀飯來的舒服,西餐就更難以下咽, 吃的時候倒好像是在受懲罰似的。兒子覺得姥姥不愛吃少了很多生活的樂趣,雖說“吃是為了生活,生活不是為了吃”,畢竟美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享受。

吃好飯其實好比聽好的音樂,也是舒緩情緒的一種方式。我記得多年前去外地上大學,當地有一位父親的首長一一位慈祥長者,經常周末請我去家裏吃飯,他說:“吃飽飯,不想家!”

幾十年前物質貧乏時,吃飽已是不易更妄論吃好,那時候提倡“忙時吃幹閑時吃稀";如今物質極大豐富,飲食回歸高雅文化成了熱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天上飛的地方跑的…據說現在流行吃豆青蟲…

凡事過猶不及。

沒有統計調查不好妄下結論,隻是主觀感受:貌似愛嚐試不同美食的人更open minded;或者反過來更成立:一個open minded 的人很可能是個不拒絕任何美食的人。

記得有人問梁文道,大致意思是生活得簡單些好呢,還是思考些哲學問題深刻些好呢?道長是善長把簡單的話題引申到非同一般高度的。這次回答挺取巧——他說,這就好比我們吃飯,有人吃完就完了,有人要細細品味:這裏麵有幾重味幾種原料幾種調料如何製作…有人甚至要自己實踐下如果複製……好像對吃飯的態度是輕漫還是重視,即是每個人對生活參與的深淺不同……也是一家之言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