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尋燈

本人以弘揚社會生物學、生物人類學為己任
個人資料
正文

名導落馬與教授換偶當中的科學

(2016-11-14 20:34:39) 下一個
名導落馬與教授換偶當中的科學 [原創 2010-4-14 13:22:58]   
 

名導落馬與教授換偶當中的科學

中國的一代大導演在80多歲死於馬上風的傳言在網上爆發以後,整個中國為之嘩然;眾說紛紜。他的一個弟子或者親屬撰文提出中國應該恢複自古以來的一夫多妻製度,其中提出了一夫多妻製度的好處,既解決了貧困階級的就業問題,給貧困階級的整個家族帶來了向上攀爬的原始資本,也解決了富裕階級的家庭瑣事和後顧之憂,一舉多得。這個話題,當然從社會學的意義來講非常合理;而且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不少國家是實行著一夫多妻製度。社會生物學家在比較了動物社會中的一夫多妻製度之後給出的答案,可能更為符合生物演化論的鐵律。

無獨有偶,近日南京某大學原副教授馬堯春換偶一事,再度沸騰。我們的社會組織結構、人倫道德,價值文化體係究竟向何處去?還是保有固有的形態不變?不做轉型?

目前教授換偶一案,大家都是在道德和人權的層麵各說各話,顯然難於互相接受。我前文說過中國人的哲學觀不如西方的科學方法武裝起來的哲學觀;我們隻從玄學的層麵看待問題,自然是“亂哄哄你方唱罷他登場”,“改朝換代”,“分久必合”成為了中國不變的曆史必然。

人權是一種公約。道德又是什麽?人類為什麽需要道德?道德如何發生在人類社會的起源和演化當中?

中國自被逼開放國門以來一直西學為用,人文學科落後至極。網上的左派右派,大家都難說得清楚道德為什麽存在於人類社會。曆史上不伐被指責為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社會,但你從來沒有看見過因道德淪喪而滅絕的社會。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更替、古羅馬最荒淫的社會都不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道德淪喪而滅絕的。

從社會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類采取哪一種社會形態是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決定的。(不僅僅是人類,也包括其他五大生物界的各個物種:無核原生生物界、有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和植物界的社會形態)。人類選擇了哪種社會形態就一定有它地域內生存演化意義上的必然性和決定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人類的社會演化從舊石器時代到新時期時代用了上百萬年的時間。從部落社會的采集漁獵經濟到農業經濟也經曆了3到4萬年的時間。以後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社會,人類也用了近一萬年的時間,如今的工業經濟、商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社會,人類社會演化的步伐越來越快。

但人類社會演化的步伐由於受自然環境和文化交流的限製在不同地區是絕對不相等的。當歐洲西部地區的人們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的時候,中部歐洲和東歐還隻在醞釀著工業化的革命;那時的中國還仍然是一個農業社會;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始叢林裏還生活著至少幾十萬人口的石器時代的人們。石器部落的祖先與歐洲和我們的祖先都是在3、4萬年前從非洲遷徙而去的;森林裏的人們具有我們所不具備的驚人的森林中才有的生存能力;他們對周圍環境的危險的敏感態度是我們所無法感知的。後來這些人走出森林學習我們的現代人的飛機駕駛技術的時候比我們毫不遜色。但是他們的祖祖輩輩就在這片雨林裏已經過了幾萬年的石器人的生活,直至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才開始了一些改變。

文化上這種交流和改變,是文化學上的假晶文化。隻要有交流,文化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目前也還是處於沿海地區的工業和商業化,內陸和偏遠地區的工業化中途之中。什麽樣的社會結構和婚姻製度更能符合我們現今的生活和競爭要求?

除去人類之外,其它動物物種也存在著所有你能想得出的婚姻組織類型。一夫一妻製度、一夫多妻製度、一妻多夫製度和無婚姻的亂交製度。某個物種實行的婚姻製度,是它們以萬年為單位演化的結果。

演化上的生物學行為的小小改變,會造成巨大的後果。我們之所以能吃到蜂蜜這種產品,是因為蜜蜂實行的是一妻多夫製度,受孕的卵產生的全是雌性,因而蜂王產生的下一代雌性,基因組合就會帶一半不同雄性父親的基因。因為這個性質,因而蜂王的第一代女兒之間,就會由於生育的問題和占有目前有限的資源問題而發生戰爭,而家庭內部的戰爭是所有物種自我毀滅的最簡捷途徑。避免戰爭的最好策略,就是所有蜂王的女兒,不許生育,由於全都帶有母親的一半共同的基因,在利他基因的作用下容易協調,隻有母親可以不停地生育,姐妹們互相協助照顧自己剛出生還在孵化的姐妹。因而蜜蜂的一個蜂巢可以發展到上萬隻的群體密度。蜂蜜的產出就可以達到一個相當的數量。相較於大黃蜂,我們隻能得到數量非常小的蜂蜜,從來沒有看見過大黃蜂的蜂巢能出現上萬隻的規模。他們隻能發展到幾百隻的數量,然後觀察到互相的爭奪和戰爭,隨後蜂巢解體,大家各奔東西。原因是什麽呢?這就是因為大黃蜂實行的是一夫一妻製度,蜂王產下的所有下一代雌性,全是一個父親母親,由哪一個女兒生育,哪一個女兒隻“賺錢養家”無法協調,最後隻能分崩離析。所以看到大黃蜂的社會,隻能到幾百隻之後,再也無法發展下去。

一夫一妻製度從文化現象過渡到法律,基本上是西方社會的商業契約製度下的一種人性平等的產物,是中國社會西化後的產物。前中國社會允許一夫多妻製,是因為中國文化實行的另外一種生物學上的r生存策略,亦即中國的多子多福策略。男性的睾丸24小時內可以生產出300萬到500萬個精子。在大家所熟知的雜交優勢的原理下,男子希望生產出多子孫、更優勢的下一代來鞏固自己的傳宗接代的本能願望。男子的多配偶策略產出多於一夫一妻製度的子代,是有科學上的統計數字的。19世紀摩門教的男性,一個妻子平均有7個孩子;兩個妻子,16個孩子;三個妻子,20個孩子。平均數上來講,摩門教的男人,平均2.7個妻子,15個孩子。他們的領袖人物,平均5個妻子25個孩子。西非的檀尼族,一個妻子的男人平均有1.7個孩子;5個妻子的,7個孩子。中國皇帝的多妻製度,有時並不能使他多產,隻是其它因素下的例外。

一夫多妻製這樣的生存策略,可以多子但未必多福,在農業社會顯然可以提供更多的家庭勞力。這樣的策略的缺點在於雙親所能提供的資源有限,不僅僅是物質資源,還有做為父親所能給與的時間和心理照顧的資源。因而無論在世界上的哪個社會,也隻能是物質資源豐富的男子,才有能力娶好幾個妻子。子嗣過多,除去父代財富分散給好幾個子女的缺點以外,也必然帶來對子代心理關愛和時間分配上的矛盾,也帶來伯仲之間的競爭與反叛心理;而這點正是關乎工商業社會和知識經濟型社會的組織結構穩固和發展的關鍵基礎。對子代的教養方麵,農業社會隻在乎“養”;工商業社會重視子代的“教”,亦即子代生存競爭的品質培養。這是生物學上的k策略生存原則。尋求個人的性格合群、配合與獲取知識的個人競爭品行;而這些性格的形成,一定需要父母k-策略的運用,亦即培養出好學、守法、進取的高素質公民。而其中守法、合群的性格最需要父親的愛和關注。

一夫一妻製度的社會無法避免的問題是離婚和婚外性行為。七年之癢的現實也有其生物學內在的原因。在動物時代無論男女七歲的年齡也是近乎開始能夠自我覓食的年齡,這個年齡開始自立和性成熟,父母可以有更多較自由的時間。父母的基因驅使他們想要解體,另組家庭以產生另外的基因組合。這是人類演化留下的遺跡。但是人類演化至今,成熟的年齡後延。即使生物學上的性已經成熟但智力和經驗仍然要後延5到10年,所以人類還要另外演化出對付七年之癢的策略。

有了這些策略,並不代表可以百分之百地貫徹應用,這是因為人生麵對太多的策略,基因操縱的某種行為是多基因合作的結果,取舍哪種策略,關乎大腦的最後決定;而大腦如何決定策略的取舍,是大腦自己的硬件評估、和個體經曆權衡的結果。離婚、通奸、婚前懷孕越來越成為社會問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理與地理生物學教授戴蒙德情不自禁地問到:“一個男子(所產生的生殖細胞)已經足以滿足一個女人的生殖潛力,為何女人還會存在婚前性和通奸行為?”

大自然把男子演化為好色型,是因為男子24小時內就能生產上百萬的生殖細胞。而女子一個月隻能產生一枚成熟的卵子;因而在大多數的社會,男子好色,通常認為是情有可原。而女子好色,為大多數社會所不容。40年代美國一位研究血型遺傳的專家在研究當中驚訝地發現,他所收集到的父母血型和孩子不能掛上號的比例竟然達到10%。40年代的美國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社會,這個結果令這位教授必須隱瞞最後發現的這個事實。以後當然還是有人做這方麵的研究,結果發現的比例比10%還要高。證實英美國家的通奸出生的孩子比例達35%。

生物學家知道人類的調查不可能由當事人講出真話實情。於是轉向研究一夫一妻製的其它動物物種。這些研究報告也相當豐富,我這裏舉出三個在美國的物種的研究所得給大家分享。

德克薩斯州豬島(hog island)上棲息著大蒼鷺和白鷺。這兩個物種的雌雄一旦形成穩固的關係也就不會再覓求其它的伴侶直至終生。但是一開始的幾天,雄性不太確定自己的伴侶是否會忠誠,也都會在伴侶產下蛋後,繼續追求其它異性;追逐的方法都是雄性築巢,然後守候著,向過往的雌性求愛。求愛成功,雌雄交配,開始產蛋。統計數字表明,有20%的雌性會在產下蛋後一去不返。所以有人把這個時候的雄性向其它雌性求愛的過程,叫做“求愛保險”,但通常不會真正地發生婚外性行為。一旦產過蛋的雌性回家,就會把另外一隻雌性趕走。這個時候雄性的第三者,一般被認為是無辜的,因為她無從知道 ,這個殷勤好心的男性,是否已有妻子。

另外一個報告,是密西西比州的小蒼鷺;學者一般會認為,這個行為是源於“求愛保險”行為的延伸。問題出在跟大蒼鷺不同的覓食行為。大蒼鷺都是雌性出外覓食,雄性在家擔當著保衛家園的任務;而小蒼鷺卻是雄性出外覓食,這就給雄性提供了機會,或許是“掙錢養家”有功,雄性出外覓食的時候,都會跑到附近其它鳥巢中,染指別家的配偶。遺憾的是這個報告沒有提供一個通奸現象的比例數字,隻記載著62例這種情形。

需要特別指出給我的讀者的是,半數這樣的有通奸行為或雄性遭過遺棄的鳥巢,最後都被放棄了。而產下的蛋或孵化的幼雛都不能夠成活。

最後一個例子是銀鷗,在密執安湖的觀察報告,35%的雄性都染指其它雌性。而雌性銀鷗卻絕沒有不忠行為。已經交配過的雌性銀鷗,麵對上門的心懷不軌的雄性,一概拒絕交合,即使自己身體內還有未受孕的卵,也隻對自己的配偶開放。這點,人類堪比不如,1974年《花花公子》雜誌公布的統計數字,24%年輕的美國已婚婦女都有過通奸行為;而已婚男性的統計數字是32%。雖然這麽講,你以為銀鷗的雌性沒有通奸行為是因為有某些我們人類仍然“禽獸不如”的本性使然,那也是大錯特錯了。科學家研究這個現象的時候發現,懼怕被戴上“綠帽”因而給自己老婆不停地喂食和在發情期頻繁地交配,才是雌性銀鷗能保守忠實的根本原因。

那麽現在回到這個嚴酷的事實,雌性的卵子有限,生產起來費時費事,為什麽大自然還要把女性演化成一類好色的本能呢?在生存和生殖以及演化的意義是什麽呢?

人們對雜交優勢無比熟悉,是說交配的雌雄雙方基因差別越大,下一代的生存能力就越強;但對花粉效應卻無比陌生。花粉效應是水果栽培學上的名詞,指植物開花期,如果有同一科的其他植物花期重疊,一個物種的花粉會粘連在另外一個物種的柱頭上,雖不能使那個物種產生雜交現象,但仍能使得那個物種的果實具有另外物種的風味。比如蘋果開花期,如果附近有梨樹花期重疊,這蘋果的果實會具有梨果的風味。在動物學上,如果雌性的排卵期懷孕,在同一段時期內其它性交對象的特征也會在受孕卵長成的孩子身上有所表現。這才是女性好色亂交的根本原因。

    坊間與八卦雜誌揭露的人類社會中的現象也證明了這個理論的存在和正確性。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音》雜誌就揭露過一位亂交的女人;其所生的孩子外觀的舉止和相貌跟她其中一位男友甲的舉止相貌極其相似,而DNA的檢測結果卻證明孩子的DNA來源於另外一位男性乙。孩子樣貌與舉止卻遺傳了另外一位男性甲。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花粉效應無論在植物還是在動物都發生在胚珠或卵子受孕期間。其生化機製還沒有人做出過研究。我們隻能猜測其作用的機理大概在rRNA指揮蛋白質合成期間,受到侵入的其他物種或另外雄性細胞DNA分子的幹擾而使得外來的基因發揮作用。我們民間的看法指受孕後的女子如果繼續和多人性行為會使得出生的孩子得到更健康的身體。這一點甚至在人類學家研究新幾內亞的原始部落阿契族的行為時候也驚訝地發現他們的風俗也有這樣的信仰。

    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提出受孕後不斷的性交行為可以增多雌性子宮壁或子房壁不充足的激素水平所需的激素刺激,使得子房或子宮的營養更加充分,發育更加充分。在初著床的卵子與母體進行營養戰爭的妊賑反映時期,這種外來的激素刺激,無疑是有很大作用的。在植物學上,柱頭上花粉的數量影響花粉的發芽速度和花粉管的生長,已經是教科書的內容了。

    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我們很容易推測說,花粉效應是生命最早的基因,從地球生命開端的原始大濃湯時期,這種基因效應就存在於生命的最初階段。由於這種基因給生命帶來好處,所以即使經過40多億年的演化,這種基因仍然存在於生命個體當中。並遍布於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行為現象當中。

    基於這點,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目前流行於生物學上的觀點的錯誤之處,就是生物學家一直認為人類染色體上的大部分基因,都是垃圾基因。隻有極少數的基因決定了我們的性狀。而基因操縱生物行為的蜜蜂腐臭病的雜交實驗,明確地告訴我們,行為是多基因合作的產物。佛洛依德提出的潛意識理論,象是在告訴我們,潛意識行為跟這些所謂的“垃圾基因”有關。也就是生物體的任何一個演化曆程,都在我們身體裏留下了痕跡。隻是由於已經演化或環境不再,那些決定相應行為的基因,已經變做了潛意識而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之中。比如大家熟知的戀母嫉父情結、雄獅情結、米迪亞情結以及現在討論的花粉效應。通奸現象為什麽在不同的物種之間所占的比例那麽相似?一定是演化當中遺留下的這個基因的決定因素,被後續的演化行為強占而隻能保留在更深層次。

    花粉效應的存在既然這麽有好處,而且也是大多數生物體實行的亂交製度,那麽為什麽還會演化出一夫一妻製度?

    物種的演化競爭絕不如我現在敘述的這麽簡單。精子進入卵子的受孕過程,也是充滿了如戰爭般的血腥。為使自己的精子能夠進入,物種可謂手段毒辣、無所不及。魷魚強行把自己的精液注入囊袋中之前,還會帶進一部分海水,衝刷小魷魚的囊袋,以使早前注入的精子被海水洗刷出那個小囊袋。犬類在射精之後,仍然不能分開,也主要是為了堵塞別的精子隻有自己的精子能夠遊向卵子的藏匿之處。大型的貓科動物如獅子、豹子,一天內可以交媾幾十次來爭取受孕成功。精卵之戰,也是一場彼此耗費巨大的衝突。顯然一夫一妻製度的演化,也是為了減少這種戰爭,而做的一種策略性選擇。

靈長類中除了人類存在著一夫一妻製度外,長臂猿也是實行一夫一妻製度的物種。目前還沒有看到長臂猿的婚外性現象報告,估計也不會沒有。但還是有一點需要留意,動物如同我們人類一樣,不同區域的同一物種,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所以行為上,同一物種在不同區域的行為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分類學上最難區分物種的原因。比如東非狒狒和阿拉伯狒狒在遺傳物質上和外形上都很難區分,而且兩者之間又能夠互相交配;活動的地域又有所重合,隻能叫做亞種。然區別開他們的唯一方法是東非狒狒隻在發情期對雌性有興趣而阿拉伯狒狒一年四季都有性生活。

研究了動物的行為,有誰還會苛責人類的沒有道德,禽獸不如嗎?當然還會有道德家站出來說,人畢竟不同於動物,人是最高等的物種。

這種說法對生物學家來說,就如同說蘋果跟鯨魚不同一樣,毫無意義,是早期人類對動物學無知的結果。隨著近半個世紀,科技的發展使我們能更清楚地觀察動物之後,人們越來越發現人跟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珍妮古德爾就說:人類中的一切行為,都能在其它動物當中找到類似的地方。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會製作與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可是,古德爾第一個觀察到黑猩猩能夠製作需要很多智慧與經驗才能做到的釣具,黑猩猩懂得製作和使用這樣的釣具來釣想要吃到的白蟻。佛羅裏達的海豚會用高超的技術圍捕潛在泥潭裏的魚類;螞蟻的某些種類,完全實行的是奴隸製度,掠取其他種類的螞蟻建設自己的家園並監管他們奴隸的勞動。過去以為種植業和畜牧業是隻有人類才會具有的產業。可是現代人們發現螞蟻的農業和畜牧業居然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密產業。而且,為適應這樣的農業生產,螞蟻所建造的空調係統,天衣無縫,完美無缺。如今人們發現人與動物的區別,隻在於對各項行為的精細化和複雜話方麵,而這些行為的本質上,人和動物竟然是完全一樣的。

       比如珍妮古德爾所稱呼的黑猩猩“雨中的舞蹈”,有部分學者認為這就是最原始的宗教活動;再比如人類一直自豪自己的文學和繪畫是文明進步的標致,可惜大象和黑猩猩的繪畫作品,在觀者不知的情形下,竟會被給與高超的評價。

       人與動物的分界點不再明顯,那麽觀察動物當中的行為和道德、文化,自然就能夠賦予我們人類的道德行為之所以存在的啟迪,也給人類如何演化為目今這樣高度的智慧,提供了藍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