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蒙古陷襄陽 第十二章 後記、參考及致謝

(2023-01-20 18:28:45) 下一個
第十二章 後記、參考及致謝
 
 
 
這個係列的標題,來自《宋史紀事本末》。曾經想過幾個標題: 蒙古南宋襄陽大戰。襄陽的陷落……。 但是沒有一個比“蒙古陷襄陽” 更簡單傳神完整。
 
襄陽陷落後3年,蒙古丞相伯顏打到臨安,謝太後投降。從古到今,史學家都認為襄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選擇襄陽作為主攻目標,從古到今,認為是蒙古/元朝英明的戰略決策。史書有不少關於蒙元選擇襄陽作為主攻目標的描述,如第一章所述。
 
但是除了南宋,曆史上南方的朝廷丟掉襄陽,並沒有隨之滅亡。東吳從來沒有占據襄陽。東晉被苻堅攻克襄陽,東晉並沒有因此滅亡。南唐從來沒有占據襄陽。南宋曆史上,襄陽曾經兩次失守。紹興三年(1133)正月被偽齊所占領。第二年5月被嶽飛收複。 端平二年(1233年), 被窩闊台三子闊出占領。兩年多以後,嘉熙二年(1236年), 被孟珙收複。襄陽雖然重要,還沒有重要到決定南方王朝生死的地步。
 
忽必烈選擇襄陽為主攻點,是聰明的決策。四川兩淮戰場,蒙古人占不了上風。襄陽有利蒙元集結大軍,保證後勤。 而南宋則缺乏地利。路途遙遠,增援不易。 逆水行舟, 水軍也不占優勢。 忽必烈、阿術幾年不直接攻打襄樊,避免堅城之下大量兵將傷亡。建造大包圍圈,圍城打援。在這裏建立,實戰訓練大規模水軍。 又很方便從漢水順流而下,進入長江,為將來長江作戰作好了準備。蒙軍不僅挫敗了南宋幾次支援,更重要的是打垮了南宋軍隊的士氣。
 
南宋在6年裏,隻有幾次被動無望的支援,3次交戰。看不到有什麽戰略。南宋可以: 
1 放棄襄陽。然後準備在容易集中兵力,容易增援的漢水下遊和長江和蒙古人作戰。 
2 堅守襄陽,消耗蒙古人財力物力人力。堅守不是被動的堅守,後方的宋軍要逼近蒙軍,建立步兵和水軍營寨。 和蒙軍針鋒相對,不讓蒙軍不受幹擾地修建水陸包圍圈,從容不迫地訓練水軍。 即使不能和蒙軍大規模作戰,也要搞遊擊戰,不斷騷擾蒙軍,水上和路上火攻。伏擊南下掃蕩的蒙軍。
3作好襄陽陷落後的準備。在襄陽下遊修築加固城堡,漢江上多設幾條封鎖線,而不僅僅是郢州和漢水長江出口處。
4 作好和蒙軍在長江水戰的準備。
 
即使丟掉了襄陽,即使伯顏打到長江邊,南宋也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對抗,雖然蒙元地域更廣大。 然而襄陽6年,南宋軍隊,特別是水軍主力,被打掉了士氣,又被屢戰屢敗的夏貴指揮。 懦弱怯戰的軍隊,人再多船再多武器再多也沒用。 如果南宋的將領大部分像李庭芝、張世傑和邊居誼,忽必烈要想吞並南宋,沒戲。
 
 
最初想寫一篇小說《襄陽炮》。讀了一大堆資料後,發現照原計劃寫小說,將會離曆史太遠。如果要把小說寫的更接近曆史,又太壓抑。 更重要的是,學醫的腦袋,缺乏想象力,寫不出什麽小說,隻好放棄。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感到讀的資料不用太可惜,決定寫一下這段曆史。
 
第一章登出以後,有朋友問我是小說還是曆史。我說算是曆史。雖然和大部分曆史寫法不同。大部分人習慣的曆史,就是曆史人物和事件的羅列。曾經在哥倫布一個旅遊點德國村,買了一本《薩拉米斯之戰》(The Battle of Salamis), 作者 Barry Strauss, 康奈爾大學曆史與古典學教授。書一開始,是430 BC希羅多德乘船離開雅典港口比雷埃夫斯(Piraeus)。他的船掠過薩拉米斯海戰英雄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骨頭的埋葬之地。他向西望去,看到小島薩拉米斯的岩石……。
 
曆史讀起來像小說。孤陋寡聞,這種寫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Barry Strauss 寫的曆史,充滿戲劇性,充滿複雜的情節。有時候過分戲劇化,過分複雜,如 《The Trojan war: A New history》。仔細想想,他並不是第一個這麽寫曆史的人。 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也充滿了戲劇性的場麵和故事。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書有不少演說。有的演說,他親耳聽到。有的演說,他聽到別人告訴他。有的演說,是他自己編的。修昔底德設想演說者,在那個時間地點背景,應該怎麽講。然後編出對方的演說。
 
西方曆史如此,  二十四史同樣如此。“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聽到項羽慷慨悲歌的人,他的侍從和虞姬,有誰能在漢軍屠殺中活下來,把項羽的詩流傳後世?比修昔底德晚生300多年的司馬遷,采用了修昔底德的方法,創作了項羽英雄末路,流傳千古的絕命詩。
 
曆史,也許除了大人物身世、大事件、皇帝詔書和朝臣上書等外,不少摻雜了寫作曆史者的想象。但寫作曆史,不能憑空想象,而是像修昔底德、司馬遷一樣,把人物放在當時的時間地點背景下,想象分析這些人物會怎麽說,怎麽行動。還有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心理活動。
 
我想山寨他們,盡量寫出真實的曆史,包括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曆史。
 
 
參考書籍最重要和基本的是《宋史》《元史》,算是原始資料。幫助最大的是明朝陳邦瞻所著《宋史紀事本末》(紀事)。 紀事取材於宋史,按時間安排,敘述清晰簡潔。要偷懶,山寨紀事就行,用不著在宋史元史撈資料。《續資治通鑒》是乾隆年間的畢沅所著,也是按時間安排。不過是流水賬,不如紀事方便。其它古籍如《宋季三朝政要》、《癸辛雜識》和《齊東野語》 ,是個人見聞,或者道聽途說加想象。幫助不大,雖然可以增加一些細節。近代以來的書籍如慮雲國的細說宋朝,黎東方的細說元朝,劍橋中國宋代史(上)_ 907—1279年,南宋全史一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上、下,陳世鬆的宋元戰爭史等,關於襄陽大戰的描寫都簡短,也不可能不簡短。這些書基本上是照抄宋史元史。看不出對襄陽大戰有多少深入的分析描述, 人物事件的脈絡往往不清楚。此外,大陸學者寫的東西,具有大陸特有的思維慣性,寫作套路和語言。 黃寬重寫了一本襄陽之戰,也許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描述和見解。可惜找了很久沒找到。
 
 
參考文獻/讀過的書籍
 
1. 宋史
2. 元史
3. 宋史紀事本末 
4. 續資治通鑒
5. 宋季三朝政要 
6. 錢塘遺事  
7. 齊東野語 
8. 癸辛雜識
9. 齊東野語
10. 中國古代兵器
11. 中國古代兵器圖冊
12. 陳世鬆:宋元戰爭史
13. 慮雲國: 細說宋朝 
14. 南宋全史:南宋政治史
15. 南宋全史:(一) 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  上,下
16. 劍橋中國宋代史(上)907—1279年
17. 南宋全史:南宋臨安城考古
18. 黎東方: 細說元朝
 
 
致謝
 
在本係列寫作過程中,眾多朋友幫我收集資料,轉發,謹在此致謝。為保護隱私,恕不在此一一列出姓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