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雲解惑錄:《杜漏》會後解惑(視頻及文字)

(2014-11-26 04:36:19) 下一個
耕雲解惑錄:《杜漏》會後解惑--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wMTYxODIw.html


“杜漏”會後解惑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日講於台北市


一、怎樣增加心力

  問:“安祥有漏”是不是無記心?修行的過程總是七上八下、進進退退,是否心力不夠? 師父曾開示“苦行並非究竟”,是否可由勉強走向自然?如何於動中修行較為得力?

:這個話問得很好,剛才我已經答複你了。“安祥有漏”並不是“無記心”,“無記心”是無因無果、無善無惡,這叫“無記”;也就是說沒有知覺,睡著了,這叫“無記”。“無記”不會構成修行的漏洞,那是生理自然的現象。真正修行的漏洞,就是剛才我所講的那幾個漏洞。

修行的過程七上八下,就是你的心力不夠。一個人心力不夠,欲振乏力,力不從心,那這樣子,不要說你修行,你做世間任何事業都會失敗。你看那些成功的人都是鍥而不舍的,王冕畫荷花、愛迪生當發明家,不是人家逼他,而是他認為這是最高的享受。一個人做任何一個工作,如果你以這個工作為享受的話,那麽這個工作會給你帶來快樂,給你帶來健康,會給你帶來智慧,你在這個工作當中會有創意,會湧現出一種創新的能力及智慧。假如你做任何事情,若帶著無奈、帶著壓力、帶著垂頭喪氣、莫可奈何,那工作對你是一種懲罰,會剝奪你的健康,會剝奪你的喜悅,剝奪你的智慧,剝奪你生命的光彩,使你活得極為黯淡。這個關鍵是在你一念之間。

我們如何使自己喜歡我們的工作呢?首先你必須承認 —— 你是活在責任義務裏,你每天忙,每天累,你心安了,你在創造正值。假如你的欲望是每個月給我一千萬美金,但我不要上班而在家裏睡覺,這樣的話,你是在創造負值;大家都這麽想的話,這個地球要毀滅,人會餓死。這個話跟你剛剛的問題有沒有關係呢?也就是說你有沒有這個磁性。我們填一個機關人事部門的表格,有“性行、性向”這一欄。什麽叫做“性向、性行”呢?說你對哪一類的事物有強大的磁力;也就是說這個事物對你有強大的吸引力,那麽你做這個事物會成功。畢加索是個畫家,美術對他有吸引力,他對美術有磁力,但是你要他去搞電腦,恐怕他要交白卷了。

同理,你是不是法器?你根器好不好?就看你對這個法、對禪是不是有這種磁力,是不是它構成了你生活唯一的興趣,你少不了它,你不放棄它,誰也不能從你手裏奪走它,你若有這種興趣、有這種情感,那麽你對禪自然就會有了心力。一般人修行,多半是既想獲得又不想付出,既想收獲又不想耕耘,既想成功又不願意努力,都是這種錯誤的觀念。我們人生,不管你站在任何一個行業,從事任何一個工作,你有了這種觀念,你一定是個罪人,你絕對犯錯。你看那些卷款潛逃的銀行職員,他們都是想獲得不想付出,想收獲不想耕耘。你修行不能這樣,你一定要努力,而且你一定要對它有興趣,它對你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壓縮。如果你感覺修行對你是一種負荷,不如你趁早不要修行,你不會成功;因為負荷感就是排斥感,就是排斥力,你會排斥法。

你想要“動中修行較為得力”,佛法有個“般舟三昧”,常行不坐不臥,不停地走,走三天、五天、十天、八天,不停地漫步;他為什麽這麽走呢?求心安,求得力。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有這個體驗:如果你的心是安祥的,你走過一條街,好像沒有看到一個人,而你也沒有碰壞人家汽車,也沒有踩到溝裏去,也沒有撞到人,這就是“動中得力”。隻要你保持安祥心,不管你做什麽都是很得力的,不但得力而且省力,古人說“得力時即是省力時”。你這個問題,我就這麽答複。




  二、如何才能快速相應“無念法”

  :《壇經•般若品》:“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應如何修學才能馬上到達上麵所說的地位?

:《壇經》的總綱就是“無念、無相、無住”,《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無念法”就是佛法的核心,也是佛法的生命。

什麽叫無念?有念就是無念,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所有的矛盾都統一在“法”的當中。什麽叫無念?無念者,有念也。有念怎麽會是無念呢?有念而不停留在這個念頭上,有念而不執著這個念頭,有念而不是自我出發的念頭,那麽這樣的念,有念即是無念,即念而離念。你們大家坐在我麵前,你們聽我講話,清清楚楚,你們要講話也是脫口而出,但是你們不講不聽的時候,我們暫停一下,這就是本心 —— 原來的心態。

用原本的心態去起念,念即無念。不認識本來的心態(也就是說你沒有見到你的自性),那你的每一念都是生根的,每一念都是汙染你的心的,每一念都是真實的。當你見到你自己的真心,能夠經常保任安祥,那你的念頭是天上的一片雲,若有若無,它對你不構成幹擾,這個就是“真無念”,這個就是諸佛境界。諸佛不是無念,諸佛是“即念離念”,“有”、“無”統一在一個“安祥”上麵,隻有“安祥”兩個字可以統一有念、無念。

如果說一個人完全沒有念頭,你就不要忽略《六祖壇經》後麵還有一句話,說“念絕便死,他處受生,是為大錯”,也就是說“念沒有了,人就死掉了,沒有功能了”。所以有念、無念不是兩個,凡是有兩個存在的,就違背了不二法門。

你問“要如何才能極快相應?”最偉大的事業,都需要最長久的時間。豆芽長得快,黃豆長得慢,豆芽都還要一個禮拜。成佛這件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天文數字),生生不退都還要十萬年。但是佛有個慈悲法門,就是見性成佛,就是說你隻要見性,最快的就是要見性。

我再跟你們講:“什麽叫見性”?水性是濕的,不管他是氣體、液體、固體,氫二氧不變,濕性不變;火性是熱的,不管是二百度,或是太陽表麵的溫度幾萬度,它都是熱的;不是熱的不叫火,不是濕的不叫水,不是什麽不叫生命?你見到了生命共同的屬性,這就叫見性。

見了性以後,你要肯定它,你說這是原本的自我,是不朽的自我,是永恒的自我,自他不二的自我,生佛平等的自我。你若能肯決它,它就是你的法身。你見到了這一點,你就會秒秒安祥、時時無念。這個是最快的方法。




  三、“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的涵義

張拙《見道詩》中有兩句:“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這句話如何解釋?

張拙為什麽做這個偈?因為他見性了,他悟道了。悟道以後的境界是什麽?是安祥的境界。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立刻有兩件事同時發生、同步發生,得到正見與正受;在這個當中,正見加正受就等於什麽?等於安祥。一個安祥的人“斷除煩惱重增病”,他根本沒有煩惱可斷,斷什麽煩惱?“趣向真如亦是邪”,“趣向真如”,他現在已經就是真如了嘛,真如去找真如,那不是神經病?等於騎馬找馬,意思就是如此。

他(張拙)是大徹大悟的人,他自己秒秒安祥,你若說“斷除煩惱”,煩惱是假的,煩惱沒有實體,原本沒有煩惱,畢竟沒有煩惱,他怎麽斷?“趣向真如”,安祥就是真如。“真如者,如真也”,為什麽加個“如”字呢?因為他隻能百分之九十幾相等,他並不能全等,所以加個“如”字。為什麽加個“如”字?因為佛在世是有餘涅槃,他把肉體丟掉以後,才證入無餘涅槃;所以人拖著個肉體,拖著個皮囊,隻能加個“如”字。

張拙秀才的境界是“無煩惱可斷,無真如可趣”,他可以這麽講。如果他不悟道而這麽講的話,就是胡說八道了。




 四、六祖的坐禪並不是打坐

  問:《壇經•坐禪品》:“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應該如何解釋?

:“此門坐禪”就是六祖的坐禪。六祖講的坐禪,“外不著相為禪”—— 外麵的東西不認同,“內心不亂為定”,他稱這個叫坐禪,所以六祖的坐禪不是打坐。“亦不是不動”,那就是“繁興大用體無虧”—— 一天忙到晚,安祥不失,安祥不變。

安祥就是禪,離開安祥沒有禪,問題就這麽簡單。“行亦禪,坐亦禪”,走路、工作、吃飯、睡覺、活動……都在安祥裏頭,這個就是六祖所講的禪。而外道所講的禪和其他宗派講的禪,都講“禪定是打坐”。禪宗不排斥打坐,但是也不提倡打坐,主要的是修心,主要的是“以心傳心”,接受安祥,保有安祥,所以他(六祖)的禪定跟其他宗派講的禪定不同。




 五、“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的涵義

:《壇經•機緣品》:“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請問:起修既然是妄想,守住亦非真,但是不起修、不守住,又落無記,不知要怎樣處理才好?

:所謂的“修”,是有為法,有為就有成,有成就有壞,離不開成、住、壞、空。

這個“佛”,它不叫“修”,它不需要你充實什麽,它隻要你丟掉多餘的東西,向外拋丟。你把原本沒有的都丟光了,丟到不能再丟,剩下的就是你本有的。“本有的”就是“真實的”,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因此你剩下你原本的東西,就是真實的,那不是靠修成的,那是原本就有。你靠修成的,它還會壞;萬裏長城是修成的,它會壞;阿房宮是修成的,它會壞。而佛不是修成的,他是還得本心,是恢複自己原本的心態。

“起修”,修什麽?若起一念去修行,那就是有為法;“守住”,守住什麽東西?不需要守,有守就叫執。你有個東西可守,那就是有個東西可執,那就是理事二障。譬如說守住“每天要念多少經,磕多少頭,要吃什麽素菜,有多少條戒”,那個叫守,真正的修行無可守。

雖然話是這麽講,但是你入手的時候,你還是要保任,還是要管帶。什麽叫保任?保持它、信任它。什麽叫管帶?管理它、帶著它。管理什麽?管理你的心;帶著什麽?帶著你的安祥,讓它不要丟掉。禪宗古德有個《牧牛圖》,牧牛就跟美國西部訓練馬是一樣的道理,最早先它是不聽使喚、不聽話、不合作,一轉眼,它就跑掉了,然後慢慢地訓練它、調和它,久而久之,最後你趕它都趕不走,“你就是安祥,安祥就是你”;這樣的話,到了這個階段,才是“守住匪真精”,不需要守了。

像這類的話,都是見性以後的人所講的話,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聽起來有一點陌生;其實你隻要守住安祥、保持安祥,保持一個月,你看這些話就會有親切感,你就發現這些話等於、好像是你說的一樣。




 六、“隨照枉遷流”的涵義

:《壇經•機緣品》:“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請問“隨照枉遷流”應該怎樣解釋?

:“隨照枉遷流”的“隨照”,“照”是什麽?“照”就是看。你若隨著它看,不知道反觀自心,認同外在,那就“遷流”了。“遷”就是變、變遷,“流”就是流失,你的法身的素材,都會流失掉。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兩頭”,不是斷就是常,不是成就是敗,不是凡就是聖……。而“祖師室”是絕對的,這些東西都沒有,所有二元的東西都沒有。“祖師室”就是不二法門,進入不二法門,就離分別、離相對、離二邊、離多元,都是活在無分別的本心的世界。




 七、“智慧照破煩惱”是逗機說法

:《壇經•般若品》講:“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後來《護法品》又告訴我們:“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為什麽前麵說“打破”是好,而後麵又說“照破”是二乘見解?

:佛法是生動活潑的,他(六祖)是逗機說法。這個話怎麽講?你是什麽人,他跟你說什麽話;你有什麽病,他給你什麽藥。

前麵(《般若品》)用“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大智慧”是什麽東西?就是摩訶般若;摩訶般若一發露,五蘊塵勞就沒有了。我們應該了解他的涵義,不要執著他的詞句,不要泥跡失神,不要依文害義。前麵講的是強調“摩訶般若波羅蜜”,因為它是《般若品》;沒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就不能靠著“智慧”得到解脫,所以他這麽講。

後麵那一品(《護法品》),他(六祖)是說悟道的人,悟道的人若執著“用智慧照破煩惱”,那就是二元的了,就不是“煩惱即菩提”了。為什麽說“煩惱即菩提”呢?菩提是覺,你若沒有覺性,你也沒有煩惱,煩惱因覺性而有。雖然你有煩惱,但在煩惱的同時,就顯露你覺性不失;你若因為煩惱來了而失去覺性,那煩惱你也感受不到了,你也不可能再感受到煩惱了。一個木頭人,一個石人,他不會感受煩惱,因為他沒有覺。所以“煩惱即菩提”是說由煩惱可以看見覺性,不知道煩惱的人、不感受煩惱的人,他就是沒有覺性的人。




  八、耕雲導師四句話頭的殊勝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四句話幾乎成了佛教界的口頭禪。但我參究 恩師的四句話頭,最後得到的,也隻不過是這四句話而已。那麽,當我牢記這四句話,麵對現實人生就覺得毫無幹擾,舒坦了許多,通暢了許多,請問這樣的體悟是不是正確?

:你這樣的體悟是表層的體悟,很淺。我講的那四句話頭:“冷了打顫,熱了出汗,渴了喝水,餓了吃飯”,那個比“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要深得多。你懂得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沒有見性,你也不會解脫,你也不會同時得到正見、正受。如果我那四句話,你完全懂得了,那你的正見、正受是同步湧現,大事了畢。那四句話很深,深得包括宇宙最高真理。所以你這麽看的話,我隻能跟你講,你突破了一層,還有十層沒有突破。你若完全突破了,你就大徹大悟了。

至於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那這個很簡單。什麽是“因緣所生法”?因就是動機,緣就是條件,原本不有,靠許多條件組合的東西,“我說即是空”,我說它根本沒有不變的自我,這不是很明白嗎?

為什麽佛法說“這個宇宙是空的宇宙”,因為所有存在的都是組織體,我在《觀潮隨筆》寫《組織》提到這一點。世法跟佛法是相通的,你看物質最基本的原子,它也不是單一的;如果沒有電子的話,質子很快消失,所以它也不是單一的,它也是組織體。因為是組織體,所以它也是空的。它原本是空,它靠一種因素、靠一種原因、靠一種動力,使它形成、使它組織湊合形成一個新的事物。我在《觀潮隨筆》也講“組織就是創造的手段”,凡是創造的,都是原無的;若是原有的,那就不叫創造了。凡是原無的,它的當體沒有不變的、永恒的自我的實質,所以它的當體是空。

至於“假名”,你說煙灰缸,隻是叫煙灰缸,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叫煙灰缸,原本也沒有,它是人為的,將來也會消失,所以是假名,隻有名字,沒有實體。實體就是不變、永恒、真實,真實的都是永恒的;因為它不是真實的,所以它不永恒。

什麽叫“中道義”呢?你了解了這一切有名無實,一切都是假相,而你離開分別,就是“非有非空”—— 不管它,不是有也不是空。它原本不有,它畢竟不有,所以“空有”。有個“有”,才能說“空”;若連個“有”都不成立,說“空”就是多餘的。那“空有俱遣”,兩邊的、二元的都沒有,就是中道,當下就顯露出中道來了。




  九、不宜在大庭廣眾問超常識的感受

:我在睡覺之前,躺在床上專心一處觀照,當沒有念的時候,感覺到四肢頓時不存在,好像很虛幻,沒有重量,沒有感覺,很飄然;而觀照的時候,所出現的好像是一個氣體,看起來好像有生命,並且就好像《六祖壇經》上說的“沒有大小、長短、顏色”,又感覺特別親切。請問這是否本心的發露?若完全一心肯定它,不知是否正確?

:因為我們的人生很短,所以我們所學的很有限,我們知道的也很有限,我們一般人隻是活在常識裏。但是修行是超常識的,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的感受有很多是超常識的。在座的各位會友請記住:像這類的事情,不可以在大庭廣眾問;像這類的事情,頂好個別地問,也不可以跟任何人講;講了以後,對你個人的修行會有損失。

那麽就你這個現象來講,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是你不要執著它,你要忘掉它,沒有這回事。你不執著它,你忘掉它,既不要歡喜,也不要厭惡,用一種平常心看待它,它會有更好的境界出現。如果你執著它,非常歡喜或非常恐懼,這樣會出毛病。

像這樣的事,在座的很多人,他們所經曆的境界,比你這個還要超常識,但是他們都沒有說;修行人這些話是忌諱說的,我們就把它當做一種幻覺好了。它是不是幻覺?你心裏明白,我心裏明白。為什麽?耕耘必有收獲,努力就會成功,你有修行就有功德。

像這樣的事是必經的過程,爾後還有更多的過程,但希望你都不要執著,也不要高興,也不要厭惡,也不要擔心,也不要懷疑,把它忘掉,淡然處之,這樣就會上上升進。




  十、一刹那的無念心態

:平時我在參禪解參公案的時候,常常在思索當中沒有辦法找到答案,可是往往在一刹那的回頭轉腦時,肯定了“那一刹那的無念心態,即為識自本心”,這樣是否正確?

:因為刹那就是永恒。像這類的話,應該不在這個地方提出來;不過你提出來了,我答複你。

如果有後續狀況,這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後續狀況,也並非不正確,而是你沒有把捉到那“刹那”。你應該努力把捉那“刹那”,消化那“刹那”,這就是對的,我隻能這麽說。




  十一、踐行般若之外,是否還需要打坐

:“到達彼岸有六個波羅蜜”,除了踐行“般若波羅蜜”之外,還有“禪定波羅蜜”,是否需要打坐?

:我時常說,人若能夠擁有了安祥,以後他要坐禪的話,那等於一個火箭的加速器,那很快,更有幫助;假使人沒有安祥而去坐禪的話,那對於鍛煉心力、對於健康,也不無小補,但是要有人指導。一個人自己打坐,有些境界,有些生理的感受,有些心理的反應,若是沒有人當時來輔導的話,有的時候會出毛病。如果人能保持安祥,再去坐禪的話,那是洲際飛彈、太空火箭裝上了加速器,那個更好、更快,而且不會出毛病。因為安祥等於正受與正見,有了正見,看得清楚,不會出毛病,所以打坐是很好。




  十二、活在安祥裏就合乎中道

:修學安祥禪以來,覺得很好,要怎麽做才比較合乎中道?

:要怎麽做呢?活在安祥裏,很簡單!活在安祥裏,就合乎中道了。你活在安祥裏,就能夠合乎中道了。




  十三、“思想虛空”不正確

:研讀《金剛經》、《六祖壇經》以後,心猿意馬、心神不寧的心態,漸漸減少了,但也因此常勉勵自己思想虛空,偶爾竟然迷糊到忘了該做的事情,甚至不想參與任何事情。請教 老師,其故安在?

:那是你搞錯了,因為你常想虛空。佛法不是虛空,如果沒有現實的人生,根本就不需要佛法,佛法是在血肉的現實裏生根,而不是虛空。你要的是安祥,而不是虛空。

你要保持安祥,保持喜悅,我時常講“安祥是幸福的泉源,喜悅是生命的陽光”,你經常保持安祥,你同時也會擁有喜悅;你有了喜悅,你就不會消沉,不會冷漠。我經常講“一個意誌消沉、情感冷漠的人會一事無成,會浪費自己的生命”,佛所指責的“焦芽敗種”,就是罵這些情感冷漠、意誌消沉的人。我也時常說“情感冷漠、意誌消沉的人不可能是天才,不可能有創造力”,這些人等於是去掉勢能的公牛,他沒有鬥誌,他沒有活力。所以你這是自己走錯路,以後要活在安祥裏,而不是活在虛無裏。




  十四、初得安祥睡不著,怎麽辦

:心態調整好的時候,整夜常覺得不能入眠,有微醺飄飄然的感覺,隔天精神也很好。這樣的情況是否會影響生理或其他?

:你到了有了安祥的狀態,就像一個人剛剛得到一件事物,又好像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得到一個新的、進口的電動玩具,他會高興得睡不著覺。一個人剛剛領受到安祥,那種飄飄然、那種醉三昧酒的味道,他也睡不著,為什麽?第一個是法喜,第二個是生命力的增強。

在你睡不著的時候,你隻要秒秒觀心,離念、無念、無相、無住,用這種心態躺在床上,即或你沒有睡著,第二天你照照鏡子,還是容光煥發,因為“法”(安祥)就是生命力的源頭,它會使你健康,不必擔心。但是你一定要習慣,習慣了以後,盡管是微醺,你也睡得更好、更熟,那樣才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