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1-06-15 22:36:08) 下一個
我想問的是,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引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不使其走過頭,走到排外主義和民粹主義那裏?
 
 
“我們不要把這種愛國熱情變成了一種極端情緒,讓西方人抓住把柄來攻擊我們”,
 
我們使館在進行對外輿論鬥爭時,一直把握這幾個原則:第一,真實客觀理性的原則。講事情一定是真實的,談觀點一定是客觀的,一定是保持理性的,擺事實講道理。第二,我們一定是把握好“時度效”。進行輿論反擊的時候要把握好時機,有時候自己的言論是正確的,但是時機不對,可能效果也不好。另外也要把握分寸,過猶不及。最後是看實際效果,怎麽做效果好,我們就怎麽來。有時候我們可以用比較正麵的敘述,但是有時候需要進行銳利的反擊。如果用兩個詞就能夠達到效果的,我們就用兩個詞,不需要長篇大論。這是我們的一個策略。
 
《環球》報道中國指責“某些國家”散布有關人權的假消息,支持者有朝鮮、白俄羅斯、敘利亞、委內瑞拉、津巴布韋、斯裏蘭卡、老撾、伊朗、塔吉克斯坦和尼加拉瓜,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從一張圖可以見到什麽?
第一,中國的疫苗不行,第二,隻有中國,7個最高領導人穿著一模一樣的衣服,第三,還是有個皇帝
 
 
話語權(Discourse)
 
 
對話時殷弘(2021.04)
對話時殷弘(2020.11)
 
 
 
 
期望
 
去也·企業聲音的一個
 
台灣
 
 
 
洪源遠對中國的發展現狀有一個新的描述,她說中國現在的階段正是美國一百多年前的黃金年代(Gilded Age),腐敗充斥,但中國的發展卻沒有停下來,這在當代政治學裏是很難解釋的,她說其實不難,【?】,今天西方說的所謂的腐敗,是西方用來綁架落後國家的,按照西方的標準,落後國家都腐敗,而西方發達“民主自由”國家都開明,原因是它把落後國家特有的腐敗定義為腐敗,而發達國家的則一概說成不是腐敗,可其實腐敗有很多種,第一小偷小摸,貪汙受賄,這恨明顯,也容易壓下去,第二種是權貴政治,裙帶資本主義,資本與權力勾結,第三是:
 
腐敗的最高境界是“關係費”(access money),關係費就是通過金錢直接影響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來製定對自己有利的合法的國家體製,我想要什麽,從來沒有合不合情理,合不合法,是不是腐敗之說,如果不順意,我可以讓議會通過法律將之變為合法,讓總統簽字,讓法院否決或核實,你以為大部分東西都不能明目張膽占為己有,但那隻是小的,大的,如財富分配,如製定合法與非法,這些控製國家命脈的大權,都在少數人手裏【】
 
相反,貪汙受賄欺詐要挾都是小兒科,賴小民貪了幾億現金,幾百套房子都不知道怎麽辦,西方都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還通過它們控製的輿論媒體將之宣傳成“清廉”“法製”,中國也在向這一形式靠近,最主要的代表是對資本的控製,資本與權力相互影響,相互支持,很多時候既不是為了(國家)發展,也不是為了個人得益,而是用以維護相互的利益集團的地位和勢力
 
洪源遠說中國這的,是隻國家控製住資源,官員是使用這些自願的代表,怎麽使用就他們說了算,資方自然會以掌握使用權的代價向官員行賄,這就是關係費,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官員意識到發展和自我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們不會白貪,貪了還是會發展,這樣資方覺得物有所值,賄賂,關係費隻是成本,隻要最後利潤在那兒,大家皆大歡喜,老百姓也滿足,唯一的問題是這些投資不一定有用,還遺留下巨大的債務。
 
習近平的反腐很大程度上製止了腐敗的惡化,但沒有根絕,是不是在機製上根絕,也就是大家意識到腐敗必然被揭露出來,必然付出代價,所以不值得,還是說隻是一般情況下得付出代價,如果一個人極右成績也忠誠,對領袖忠誠,那很多個人行為也可能網開一麵,
 
習近平采用的是中央監管之下的製度和紀律,但同時強調對黨的忠誠,對領導的服從,而不是依法、增加透明度、依賴群眾媒體監視,這種禁止腐敗的策略有多大作用,習近平獨攬大權也可能讓他有用強權推行明政,但這是個矛盾的想法,也許是習近平特有的,絕對權力等於絕對清廉,成為明君聖主,但依靠個人的體製是脆弱的體製,
 
但我們從改革這個推翻現有利益體製的,習近平不但不能想要什麽就得到什麽,而且往往被逼得不得不退回來,接受那些利益團體的要求,可見這種絕對權力其實也是一種交換,也許他得到的是忠誠,而不是
 
 
 
preview
2004年以來,我國普通高校、研究生培養機構數量逐年穩定增加,而成人高等學校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201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研究生培養單位828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為3784所(包括成人教育?)
 
preview
 
 
虎媽傳奇
美國不亦樂乎的內卷
美國內卷也卷得不亦樂乎
美國內卷照樣卷得不亦樂乎
您這一輩子,就是內卷罷了(中)
 
 
上次提到受到各方尊重的人類學家項飆,他在內卷上的言論觀點被到處引用,但細究卻不見得有多少真實性,他所說的“內卷,在人類曆史上是一個例外。在中國也就是這10年才發生這樣的情況”,也是對現實的誤判,“內卷”對現實的描繪是把一個不存在的觀念強加在現實身上。不過雖然內卷是一種不恰當的抽象,內卷描述的壓力和憂慮卻是真實的,【在這些憂慮中,】升學不是這種憂慮唯一的內容,但卻聚所有憂慮於一身。
 
【資料】
【3】教育、醫療、養老、住房“新四座大山”,見【2】
 
升學是工作生活的聚焦點,反射鏡,是一個人對現在的感受和對將來的投射,因為升學就是要不要孩子這麽一個與任何人的切身利益都悠悠相關的問題,要,有“傳宗接代”的責任,當父母的喜悅,也有誰之而來的養育,將孩子養大成人的義務和責任,和將來老時的寄托和精神滿足;不要也是一種選擇,同樣反映了個人對此刻對未來的信心,生活的取向,也給個人留下了後悔的機會。被生活壓垮的年輕一代對升學“躺平”,不結婚,結了也不要孩子,是一種叛逆;有能力的則湧向一線二線城市,因為那裏有高度集中的資源,無可取代的機會,令人向往的環境,可到了一線二線並不解決問題,馬上麵臨就業(收入)和居住的壓力【3】,這兩種壓力往往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升學這一視角把收入不均,資源不均,福利不足,房價居高,養育成本過高,前途難以把握等個人環境和宏觀的消費能力不足,生產過剩導致利潤萎縮,宏觀債務上升,人口收縮,社會不滿情緒上升這一些列相關卻又對立的因數全都連到一起。個人需要奮發、??,國家需要大家貢獻,創新,但這個環境往往導致大家掙紮,
 
中國的現狀是曆史遺留的產物,地理環境的局限和個人國家共同選擇的結果,政府所引導的道路,也許是是因為這條道路的艱難性,使得中國發展資源高度集中,這種集中是中國人與人之間競爭激烈的主要原因。當今社會是知識社會,讀書是唯一為自己在社會上晉升的路徑,不同的大學不僅有質的區別,也直接反映在社會對不同大學的承認上,可是升學的途徑,升學的機會卻是高度的不平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春玲說“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根源在於社會的不平等:轉型社會貧富差距和階層差距快速拉大,新晉優勢階層希望在下一代身上維持目前的階層地位,利用優勢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投資下一代的教育,使得優勢階層的孩子與劣勢階層的孩子的競爭‘從起點上就是不平等的’”
 
在社會學家眼中,每一階段的升學都是一次受教育機會的分配,而在“學習能力”之外,家庭、地區、城鄉、性別等各方麵因素一起擾動著分配的權重,造就了社會學家分析中的“教育機會不平等”。
教育即使影響到了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但也依然是社會流動的重要渠道。如果沒有教育提供的社會流動渠道,社會階層結構將更加固化、僵化
 
李春玲最新的實證研究發現,劣勢階層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受到種種不利條件的製約,一旦能夠進入精英大學,他們在校園學業與成就競爭中的表現並不弱於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從而確保他們畢業離校後在勞動力市場中具有強勁競爭力而跨越“拚爹”陷阱,實現社會階層的上升。換言之,“寒門子弟”可以通過教育的渠道,憑借精英大學文憑,“衝破家庭背景的阻礙”。
 
【什麽人不具備這種壓力?有根基的,也就是父母本身就已經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了人緣物力,這給世道一個教訓,個人的成功與上一代打下的基礎是很難分開的,這就是所謂“拚爹”,而這一現實同樣教育自己,自己的根基還將是下一代成功的基礎。】
 
從一線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萬到成都天津的5萬,到重慶徐州的4萬,這些全國首屈一指的高收入城市都已經有這麽大的差別,更別說更邊遠的城市了。中國前100名大學畢業生起薪差別不太大,有點令人吃驚,但這些畢業生的起薪比全國平均可是高多了,是兩倍。
【而大家的掙紮反過來迫使中國繼續維護這種現狀,因為這種現狀雖然是一種掙紮,但卻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內卷不是個人、群體與環境的對抗,而是與環境的互動,大家】
 
【“升學”通過人口這一線索把個人和國家的前途聯係到一起來了。】
【內卷是中上階層的奢侈,也是他們的也是他們的特權】
 
 
京東的經濟學家說底層工資基本不動,銷售令人擔心,那麽工作從哪兒來呢?工廠不能簡單加工資,因為如果那麽容易,就意味著利潤率有餘地,但顯然不是那麽一回事,要麽加工資,然後漲價,可競爭這麽激烈,漲價大家不買了,所以這是個惡性循環還是良性循環,是開錯頭就不知怎麽扭轉
 
 
 
問:
你在《把自己作為方法》裏麵也談到了,富有的人想要更富,同時也沒有再分配的願望,我們不存在這樣的分化,每一個階層都有他的焦慮,底層的人還是希望能通過教育達到階層的提升,中產階層可能在想,是不是我再努把力就可以成為精英,我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去常青藤,就可以讀金融,去投行去華爾街工作;然後精英的人更不想下來,然後肯定孩子要去學藝術或者是怎麽樣,他們也有他們標榜自己的身份跟品位的一個辦法,也沒有去再分配的意願,現狀就是大家每個人都很著急,無論你屬於什麽階層,好像都很害怕,這就是你之前說的末班車心態吧,我在想這個末班車心態是不是在每個階層都存在
 
李春玲所描述的這種現象到底是反映了什麽?這次,項飆倒是有一句精辟的話:“底層還是希望能改變命運,但是中層和高層不是說繼續往上走,他們最大的恐懼是不要掉下來。得到的不能再失去,這可能是更大的恐懼”。這種競爭之所以成為內卷,是在上不去而必須保住也下不去的結果。
 
所以內卷是想表達,我參與了那麽多競爭以後,連最基本的期望都沒有達到
 
你996內卷了?別鬧了,你是有福。996常指做技術的,而且在很多(國內)領先世界的公司裏做,絕對是中國的1%那族,別人想都沒資格。
 
但這中上產這種竭盡全力保住自己的地位的努力,就跟他們發現不論怎麽努力都上不去一樣,有一個同樣的效果,那就是保證下麵的人上不來。
 
這一點,中國與美國完全相通了。
 
美國大學教育
 
美國升學看上去與中國大相徑庭,也確實很不一樣,但這差異是表麵性的。無疑中國韓國的升學瘋與美國和西方完全不能相比,但美國對升學資源的競爭與中國完全是一個路子的。美國是個富裕的國家,資源充足,美國世界水平的大學幾乎是中國的十倍,而人口隻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像中國那麽緊張,大學教育水平高,全國25-64歲的“成人人群”裏48.3%有大學“文憑”(包括兩年學院),在總人口裏是37.5%【2,3】,中國大專畢業的占總人口13%,本科更隻有5%【4】。
 

 

 

25歲以上38.5%
 
美國的民情也跟中國不一樣,正是因為美國是個有足夠福利的國家,人再窮也不是中國農民和中國社會底層那般窮,美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也遠遠不是中國傳統這樣根深蒂固,一般第一代(也許包括第二代)移民重視,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越重視,雙學位、研究生本身經曆了知識就是力量這麽一個過程,甚至教育不僅僅是豐富人生的關鍵,隻是更是把握自己命運的唯一武器。美國向這個知識社會的轉變是一個進步,盡管美國一直是個務實的國家,崇尚能力,相信技術,但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傳統也讓美國一直保留“拚爹”美德,這種
 
【5】因為人口的差距,兩國有大專學曆的總人數大致相當,美國的高等教育參差不齊,但總的質量是要高於中國的,中國的特長是理科人數,尤其是工程師專業人數遠高於美國。
 
 
但美國同樣有資源分配的問題,學校的地位通常是直接與其資源,從財政狀況到人才設施直接相關,美國大學資源同樣有指數式般的分布,也就是地位越高,資源越充足,地位越低,一切的更窘迫,所以美國升學的競爭,也同樣反映了大家對自願的追逐。而且美國升學最關鍵的因數,學區和家庭財富,
 
很多高校,包括名校免除了高考成績,這對美國升學生源有什麽影響,得到明年夏天才得知
 
在美國,那間大學畢業也能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就業的機會和將來,正如教友、同鄉會一樣,“同學”也是一張影響極大的關係網,每間大學,尤其是名校都盡力所能及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擴大自己的同學會,這也是人之常情,你在一間好的大學畢業,現在有機會招人,應征者裏如果有校友,尤其是同一個老師出來的,你難道不是首先信得過,首先選取?這樣同一間大學的勢力將會越來越大。英國也同樣有這一傳統,英國私校隻有7%的生源,但牛津劍橋的生源25%來自私校,英國總理三分之一來自伊頓公學(Eton College,英國最著名的私立中學)。
 
不同的大學的收入也不同,尤其是藤校,這是一些例子:
 
 
 
 
Yet private schools still educate 7% of uk school children and get 25% of Oxbridge places. It's hard to argue they have "lost their grip"
英國首相很大程度是伊頓公學的產物
 
在美國,除了升學,大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還通過婚姻來加強
 
 

 

美國講躺平

美國人也要躺平
 
 
affluent parents have increased their share of educational spending by nearly 300 percent since 1996. Partly as a result, the test-score gap between high- and low-income students has grown by 40 to 50 percent. The children of well-off, well-educated meritocrats are thus perfectly situated to predominate at the elite colleges that produced their parents’ social standing in the first place. Roughly 72 percent of students at these colleges come from the richest quarter of families, whereas only 3 percent come from the poorest quarter. A 2017 study found that 38 schools—including Princeton, Yale, Penn, Dartmouth, Colgate, and Middlebury—draw more students from the top 1 percent than from the bottom 60 percent
Second, we’ve migrated to just a few great wealth-generating metropolises. Fifteen years afte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Florida published a reconsideration, The New Urban Crisis. Young creative types were indeed clustering in a few zip codes, which produced enormous innovation and wealth along with soaring home values. As Florida noted in that book, from 2007 to 2017, “the population of college-educated young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twenty-five and thirty-four grew three times faster in downtown areas than in the suburbs of America’s fifty largest metro areas.”
 
Researchers report that people who feel a weaker sense of personal control are quick to form mutual-support networks; their sense of community clashes with the creative class’s valorization of individualism
獨立性和個人主義其實精英給大眾的雞湯
 
不是說美國前20名的大學跟藤校的差距有上表那麽大(中國前100名大學畢業生薪酬差別並不太大),也不保證每個人都有這個福氣,但可以反映一個事實:上名校和高收入基本上是掛鉤的。有人可能出來辯護說,上名校就是能力的證明,確實如此,但也不僅如此,因為美國社會各種潛規則,尤其是家庭優先,揭露出升學最大的影響力是家庭的財富【】,諸多研究都表明並非如此,一人的財富與其能力的相關性也不存在,其實最主要的是運氣,而一個人運氣是不是足,要看他的關係,也要看他能不能避免逆境帶來的打擊,研究發現最大的自保能力就是家庭、家族遺傳下來的財富。
 
美國的升學、爬藤(“爬藤”不限於藤校,也包括如斯坦福、芝加哥大學在內的一流大學,更廣泛的,美國4360所大專院校裏的前100),絕不僅僅是華裔獨有的現象,白人其實更甚,爬藤第一成了父母攀比的標誌(a sport),其實爬藤代表著控製個人前途和國家經濟命脈的主要途徑。
 
 
Affluenza
 
美國中上層和中國中上層其實想得差不多,也和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想得差不多,每個人想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和你在媒體、書本上見到讀到的滿不是那麽一回事,那些有時間有想法坐下來寫的人,不是普通老百姓,他們與社交媒體上那些自我表達的個人不一樣,這些人說的是一種觀念,不論這些觀念多麽有理想,其他的絕大部分人在絕大多數時間是不會花時間去想的,這也絕大部分有教育的,包括那些覺得自己有文化的人也不會去花時間想,他們想的做的,就是自己身邊那些事兒中國老祖宗早就意識到這種人性了,親親有別,人與人的關係不是啟蒙那種絕對化,與社會脫離了的,獨立的,冷血的與人之間的關人係,所以愛國真是個遙遠陌生的概念,大家也知道,
 
“但是在生存方麵是不競爭的,這裏的安排是比較複雜的。比如每個人的守獵能力有高低,比如你能夠打到一隻鹿,大家在聲望上都會認可你的,讚揚你的勇敢以及打獵技巧,但是肉是一定要平均分配的。中國的情況是,現在像這樣的分化沒有了,通通就是要競爭。”【還是項飆】
 
【所以內卷是想表達,我參與了那麽多競爭以後,連最基本的期望都沒有達到。???這是什麽意思?】
 
 
美國夢,底層靠借債來希望實現自己的夢,結果成了韭菜,“玩心跳”
 
 
 
 
Nonfarm business productivity bar chart
 
製造業: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bar chart
聰明人越來越多,生產力卻停滯不前,不就是內卷了嗎?
 
 
 
epi_pay_gap
 
 
為什麽美國這麽發達,科研成就這麽多碩果,生產力(productivity)卻停滯不前?我相信那是因為內卷已經統治了實體經濟,冠疫前美國經濟如火如荼,失業率已是處於曆史最低水平,那麽多人卻極不滿足,處於貧困的群體總是得不到解脫,為什麽?《布魯金斯研究院》有一個總結,那是因為在全民就業的大背景之下,相當大一部分人是在生產力極低的服務業打工,那種最低工資,沒人願意幹的髒活累活垃圾活(shitty jobs,這個名詞不是十大網紅語,而是美國學術用語),在中國最大的對應是送貨小哥,對於
44 percent of all American workers toil in “low-wage” jobs, with median earnings of $18,000 a year.
 

 

 

 

 
 
這裏了
 
 
所謂內卷性不僅僅是說競爭激烈不激烈的問題,而是說白競爭,明明知道最後的收獲也沒有什麽,大家還是要競爭。不知道除了競爭之外,還有別的什麽方式值得去生活。如果你退出競爭的話,你有道德壓力。
 
現在內卷的一個很重要的機製,就是沒有退出的機製,不允許你退出
所以,成功者要失敗者一定要承認自己是失敗的。你不僅是在錢上少一點,物質生活上差一點,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頭,一定要去承認你是沒有什麽用的,是失敗的。如果你不承認自己失敗,而是悄然走開退出競爭,不允許的,會有很多指責
 
【這顯然過頭了,記者就不懂,不追問
這種競爭導致一種非常高度的整合能力,就把所有的人都統一思想,所有的人一起消耗精力和生命,也不想別的,讓大家就是這麽的忙碌著。
在談到內卷
內卷是類曆史上的例外:但按照項飆的說法,內卷卻無所不在,主宰著芸芸眾生的命運,也許情不自禁,也許心甘情願,項飆對西方並不了解,】
 
 
是,現代美國中上層的婚姻確實是一種兩情相悅的婚姻,但這種相約是美國教育係統、主流文化下“熏陶”出來的“情”,這一種趣向,不是
“賢,自然成了權力”
不是要給大家為難,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有,卻是常見的現象,就是人為製造德行。
 
否定內卷最大依據是那些真正能創出新的,對社會對大家有影響的人物,不過那是一個誤解,
 
蒂爾(彼得·蒂爾,Peter  Thiel)有一個看法,他說美國最近十幾二十年的創新其實都是瞎扯,古狗蘋果並不是什麽創新企業,而是“設計”公司,它們做的,並不是找到了一項前人沒有的,或沒想到的技術,而隻是把現有的優化了一下,結果很多傳統企業,那些故步自封沒跟上的,被打垮了,財富集中到這些新的大鱷手裏,但社會並沒有因此得益,生產力還是停滯不前,項飆所說的內卷
 
學霸考霸
 
而美國的上層(三成)卻牢牢把握著教育這一個門檻,教育與其說是為了知識,不若說是上層限製他人與自己後代搶機會的移到障礙,這才導致教育負擔超出了絕大部分家庭承擔的能力這一畸形現象,藤校更成了奢飾品,妝點的標簽【9,10】,這一點,與中國貌離神合。
 
與中國的學霸考霸環境相比,美國教育既有它自由的一麵,那就是大家真的不背書,但還是有一個“製造人才”的潛在動機,尤其是把孩子分成“有能力”和“無能力”的兩類,那些有能力的,還是要會成為“成功的”人,而成功,就是一場爭奪,爭奪就有輸有贏,那還是一種零和的氣氛
 
 
今天左右的敵對,不是冠疫才開始的,更不是大選進入尾聲,爭執激烈才達到這種地步,甚至也不是淳樸當選帶來的變化,而是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動蕩之後的變革漸漸演發50年形成的,年頭描述美國今天擇偶的態度【12,13】,就指出這種主要按智力(在今天知識經濟裏最關鍵的能力)、宗教文化重新劃分社會等級,靠經濟利益帶動社會本身自發地重新組合,演變分離出新的利益團體的一個階段,這分離聚合,不僅形成了兩個政治經濟文化利益衝突的兩個陣營,也造成了陣營內部精英和群眾基礎一種相互利用相互依賴的關係,美國民間對政府和社會組織(如媒體、文化精英集團)的信任程度不到兩成就是這種利用關係的反映。??is this the right place for this paragraph?
 
沒有人想下來,財富,地位,聲望,人緣,權勢,甚至學識,擁有這一切所帶來的“自由”,當這一種心態成為潛意識,成為不自覺的一種指導思維,成為常態,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隻有你想得到而沒得到的,才是不應該的,這也,你不是一門心思想著維護自己已經得到的一切,而是自然地,下意識地維護自己已經得到的一切,當與你相似的群體都達到這一境界到時候,社會就僵化了,以為社會下層再也沒機會往上攀,同樣,你也沒機會往更高的一級攀,那麽除了內卷,還能做什麽?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are not the most talented, just the luckiest, a new computer model of wealth creation confirms. Taking that into account can maximize return on many kinds of investment.
 
讀讀我之前介紹美國財富分配的一文,可以領悟到不僅僅是越往上財富越高,而且是指數式地增高,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你的社會地位往下掉,那麽你的財富就往下掉,指數式地掉,這是任何中產的恐懼,這種恐懼是普遍的,中國中產這麽感覺到,美國中產也同樣感覺到。
 
There are three things as the ingredients for happiness: having meaningful social relationships, being good at whatever it is one spends one’s days doing, and having the freedom to make life decisions independently.
 
How Civilization Broke Our Brains
這種焦慮貫穿在美國生活的上上下下。《大西洋月刊》的一位作者唐神和朋友交流大家為什麽在星期天尤其焦慮,最後覺得是美國工作狂形成的一種焦慮,就是星期天本來是為了休息,但卻被潛在的工作節奏在背後搗鬼,以致神誌不安,現代人那種偷閑的內疚感充斥心頭。據8年前一項關於美國幸福感的調查解釋,覺得幸福的,是那些不徐不疾,張弛有度的人,不過這項調研卻發現了另一麵,那些無所事事之人覺得很不幸福,而最不幸福的,是那些不知做什麽卻一天都趕集似的,趕,不是事多,而是為了彌補六神無主而尋找,這種失落來自於
 
今天社會已經給每一個人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工作家庭都是生活節奏的一部分,不可缺的一部分,為了適應這種節奏,每個人都把自己的24個小時“安排”起來,不安排時間就顯得不存在,成了浪費,也帶來的失落。
 
人以前不是這樣的,人曾經有一種自足的狀態,以前不一定能每天吃飽,穿、住也是將就,唐神引用了人類學家蘇紫漫對一個部落的調查,發現他們很幸福,怎麽做到的?幹活能少幹就少幹,能生存就行,而且整個部落有規矩,不反對相互競爭,打壓爭名奪利,沒人想著“退休時我積蓄了多少,比起老張我是不是更體麵”,這個部落與“現代人”對比,【perfectly content to work as little as possible and—not coincidentally—ingenious at designing customs that discourage competition and status-seeking】,我們物資豐富多了,本事也打多了,智慧也不少,為什麽不總能幸福?
 
部落之所以幸福,是他們的無憂無慮,沒有“目標”,不用擔心今天“盡力了嗎”,他們有吃有穿,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逗樂。與之對比,現代人的“空閑”都是帶有任務的,空閑不是呆在那兒什麽都不做,也要有所為,不是給自己的提高修養或在職場?,就是考慮如何給下一代升學多打些基礎。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是一生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而我們的人生就是圍繞著生活工作這兩條線索,工作更是支撐整個生活的核心。
 
以前大家群居,一切都是社區的,共享的,農業革命後生產有了的剩餘,剩餘就養了一個有閑階層,初步的分工和特長競爭就出現了,到了資本主義時代,分工成了組織生產的主要機製,特長和技能是競爭力基礎,所謂現代化,就是當個人從自己的社區,家族和宗教中被“解放”出來,成了一個獨立、自由的“個人”的過程,當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個人”,與傳統決裂時,我們就買入了現代化,如塗爾幹(Émile Durkheim)與韋伯(Max Weber)一百多年前所指出的,一個獨立、自由的個人給自己帶來的是空前的自由和選擇機會,但失去了自己的根,沒有家族在背後給你撐腰,也不在知道什麽是善惡,可覺得存在的迷茫,而這種自由,也使得你自己成為整個生產機器的一個可以替代的部件,自由就是接受風險,然而這種自由和選擇的回報,是對能力的獎賞,從那時起,個人主義就帶上了現代氣色:你為你自己這麽一個個體去追求無止境的回報,因為回報才是唯一可以證實你存在的價值
 
When a recent 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 asked about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most Americans, of all ages, ranked “a job or career they enjoy” above marriage, children, or any other committed relationship. Careerism, not community, is the keystone in the arch of life.
 
人的憂慮也因對自我和世界的不斷認識而加強,蘇紫漫發現人與時間的關係讓時間不知不覺成了控製了起來,這當然是個比喻,但人類的進步讓每個人都不斷質問自己,“我的將來會怎樣?”這個問題人類的老祖宗是不問的,沒必要,因為要為將來打算,人必須征服自然,控製自然,同時也控製自己【對這篇文章的解讀有多少是解釋,多數是我自己產生的想法,說不清】,唐神解釋說一個社會總是把大家往正麵,不斷變得越來越好的方麵引導,以正能量為主導,而那些對對前途沒有信心的,則被“診斷”為心理不正常,這點福柯已經分析得極為細致,精神病有病理上的原因,但也有不少是社會規則所致,一個社會不能接受向現行體製挑戰的“異類”。當你無法跟上時代的進步,這種失落感就成了心頭上不可挪動的一塊大石頭。
這是精英教育、培養、成長、接班、控製的過程
 It is at the heart of our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development, which presumes that young students and workers will gladly spend decades honing skills that they will be well compensated for only years later
 
這是個沒有解決方案的死結,蘇紫漫說他調查的那個部落為了減輕這種因區別而帶來的憂慮——區別擇優高低,有高低則導致不平等,部落的解決辦法是壓製任何也可能出人頭地的人和事,如個人單獨打獵帶回來大量的肉反而被擠噠成不值分毫,也就是說原始部落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絕對平等的基礎上的,對於自給自足,無欲無望的部落,這可能足夠了,但對於嚐受過現代文明的人,這有吸引力嗎?
 
這個教訓是什麽?幸福是個奢飾品,可望而不可即
 
 
原始人那種吃飽就睡的時代是沒用了,要擔心的太多了,即使你閑下來一陣子,也不能消除你心裏的焦慮,連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覺得此幸福不是彼幸福,流浪漢的幸福遠高於豬的幸福
 
什麽是快樂、幸福?
資本主義占據世界舞台之後,不但人類生存的生產
 
施魯赫特教授選擇從法律社會學切入
塗爾幹(Émile Durkheim)
 
窮人的孩子不笨,在美國也被證實:
之所以“實現‘鯉魚躍龍門’夢想的‘寒門子弟’仍是少數”,是因為環境太差
Ms. Cornfeld said, are clear: “Our nation’s talent is evenly distributed; opportunity is not.”隻要這些孩子能有同樣的機會,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大致相當。
 
內卷不僅僅反映了人口和底層在現代化進程中脫貧後希望生活能更上一層樓而被資源財富
 
為什麽中下層勞動力的價值相對於資本越來越貶值?全球化,智能化當然是主要因素,原因是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和過去幾十年生產力停滯不前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但確是全世界在產業結構和技術上缺乏革命性發現的
 
缺乏新的,開創性的產業革命,
 
內卷帶了的焦慮,是你觀察到有這麽一種現象,當這種現象無處不在的時候,內卷成就是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社會一種內在規律。那為什麽會有內卷?
 
內卷不僅僅是社會分配不均,流動性僵固的反應,而且反過來,正是因為參與內卷的群體希望社會分配不均,流動性僵固,他們才加劇內卷,使得這種社會分配更加不均,流動性更加僵固。內卷是中上層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主動參與,甚至帶動的一種風潮,為的是讓社會中下層沒有機會上升到威脅自己的程度,這一伎倆也是發達國家維持自己占據世界上遊的手段,發達國家是有良好的社會體製地秩序,控製著發達的技術,但他們吹噓的“公平”“清廉”“環保”實質上成了遏製發展中落後國家的借口,這些機製是好,但不能主次不分,取代了發展,
“公平”沒有機會,“環保”阻撓發展,“清廉”打擊異己,
 
下次說說兩個不常見的社會解釋。
Chinese history shows what happens when an old system loses its force
 
 
現代是西方啟蒙,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結果,很多西方堅定支持者往往這麽告誡廣大窮人,你現在過的比以前一個國王都好,國外有廁所嗎?有抗生素嗎?有手機嗎?你要是對中國那一套有意見,就會意識到這種說法正是中國政府宣傳的那一套,就是看看現在日子是不是比以前好了?肯定是,但好了並不是沒有新的,前人沒有的難處了。
 
收入分配
(數據到2015)
 
 
 
頂層10%的財富壓倒性地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體現了一線城市群體對國家財富的控製,底層一半則被完全排擠出資產(主要是房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