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馬戛爾尼拒叩頭到乾隆拒英國高科技

(2020-09-11 10:00:06) 下一個

世人所知的,馬戛爾尼率領英國師團,曆盡千辛萬苦要以工業產品禮儀實力打開中國經商大門,覲見乾隆皇帝,可是最後一道門檻卻因叩頭僵持:

雙方僵持一段時間後,馬戛爾尼覺得不能繼續拖延與乾隆帝的會麵時間,便找到了軍機大臣和珅,表示願意依照清朝的禮儀來做,但是有一個要求,隻能行英式的單膝跪拜禮。在和珅的撮合下,最終乾隆帝接見了英國使團,答應了馬戛爾尼代表英國政府提出的7個請求。但是,在和珅的奏折中卻明確寫道:“英國使團等人依照清禮,向乾隆行了三跪九叩之禮”

馬戛爾尼是英國全權大使,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可雖然英國使團費盡了功夫,最後也沒說服乾隆,原因是

高傲的乾隆皇帝竟然對這些東西冷冰冰的,沒有一點興趣,跟遠道而來的英國人論起了禮節,要求當時的使團向自己行跪拜禮,這對於已經文明化的英國人來說這樣的顯然是不能答應的無理要求

馬戛爾尼花了近一年時間,精心準備禮物、禮儀,“英國人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及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希望能引起中國的興趣,以便帶來兩國貿易。英國使團還帶去了一些精美的儀器,比如地球儀,上麵標有各大洲、海洋和島嶼,可以看到各國的國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脈,並畫出了所有這些遠航的航海路線”【1】,此刻卻铩羽而歸,回國後大家的反映可想而知,清朝、乾隆的傲慢無理、落後無知成他替自己辯護的理由【2】,也成了日後鴉片戰爭和英國爭取自己應有的貿易權力的依據。

馬戛爾尼說得也有道理,但從近幾十年挖掘出來的資料來看,這一幅歪曲了的圖像。

 

Imperial Twilight by Stephen R. Platt

首先英國朝野不僅僅對馬戛爾尼一行失望,而且上上下下大罵他為了個人榮辱放棄了國家大事,混淆個人與國王之間的關係,大家都覺得叩頭根本就不是大不了的事【3】,之前荷蘭人叩了,不就好好的?在英國人看來,打開中國市場是頭等大事,個人得失微不足道。當時英國已經非常明白英軍打敗清軍是輕而易舉之事,隻是大家同時意識到打敗又能咋樣?不如好話好說。

那馬戛爾尼叩了頭,乾隆是不是就會準許英國經商呢?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英國不僅僅是要求通商,而且要清朝全麵改革開放自己的貿易體製,允許英國商人在中國有同等地位,直接貿易,甚至有權繞過各級地方政府直接與朝廷交涉,也就是要求清朝改變自己的製度而適應英國的“自由貿易”,今天看來,清朝確實應當那麽做,應當改革來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不過如果遠方一個國家跑到你這來突然說你必須全改,你能馬上就改嗎?這點,回想美中貿易戰,正是當年乾隆的難處。

當時乾隆其實並不是現在想象的那樣一味固執非叩頭不可,而是另有考慮。首先是開放貿易帶來的衝擊,其次是乾隆意識到英國的威脅。

乾隆和清朝大員對英國禮物不感冒,不是覺得不精美、沒價值,而是他們見過的多了,不以為奇,即使洋槍、地圖也如此,而且乾隆對時勢的了解,與當時歐洲君主無異,如人民大學李景屏【4】

雖然中法兩國相隔一萬六千多裏,但乾隆與路易十六卻是神交已久,來華的法國神父早已在他們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清朝與法國王朝的交往很深,清朝、乾隆對歐洲動亂也很了解,路易十六被砍頭,對乾隆是個震蕩,覺得君權不保了。而且乾隆非常了解英國的行徑,尤其是那是英國已經武裝占領部分印度,威脅西藏,而所謂通商,比導致日後得寸進尺,有領土野心:

清政府在接待英國使團的過程中,以天朝老大自居,視通商為通貢,固然不可取,但中國並未危及英國的主權,而英國卻是以建立近代商務關係為掩蓋進行擴張,企圖把中國變為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對於英國的擴張要求,乾隆斷然降諭:“皆不可行!”並明確表示:“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

那麽當今這些地固根深的觀念是怎麽來的?第一是英國和歐洲的宣傳所致,也就是片麵歪曲曆史,世人慣技,第二卻來自孫中山的同盟會。同盟會為了詆毀滿人,給自己造反早根基,選擇性地出版了清廷文獻,而這些文獻,則稱為費正清研究定論的依據,由此成為主流。1996年當完整的清廷文獻發表後,這種觀念就站不住了。同是哈佛的教授Henrietta Harrison得出的結論是,乾隆意識到英國的威脅,策略性地找了個借口把英國人打發走【5,6】。乾隆尤其深知英國軍艦世之無敵,清朝無疑對抗,事後

密諭軍機大臣:“英吉利在西洋諸國中,最為強悍”,“不可不防”,並傳諭沿海督撫加強防務,以防英國艦艇突襲

乾隆對時勢度量如此清晰,清朝有機會抵禦英國攻擊,在鴉片戰爭立於不敗之地嗎?

這也是不可能的。

馬戛爾尼1793年覲見乾隆,乾隆1795年退位,1799年死,然而這幾年嘉慶卻沒有實權,連和珅都還在稱霸,反映了乾隆雖然擔心英國的野心,卻對英國的實力和事態發展之不可預料沒有真正的認識,而且對天朝的合理性和強大依舊是一種固執的認識,並不覺得中國全麵落後,不改就挨打。另一個層次,中國當時整個儒家天下思維的官僚體製不像乾隆那般對世界了解,改革不可能是幾道諭旨就能行了的了,暮年的乾隆,對社會是一種認命感,連公開的腐敗都心灰意冷,怎麽變革?

一句話,製度問題。

今人又把鴉片戰爭視為“降維打擊”,就是英國當時不是比大清強了一個數量級,而是高了一維,清朝完全沒有機會還手,這是說不過去的,如果我們認識乾隆當時已經感到英國是有有侵略野心的國家,而且有印度前科,清朝如果真的開始改革強國,有四十年以上的時間,打不過英國海軍,甚至也打不過英國陸軍,但是有機會在陸上拖住英國的,隻要適當做出讓步,可以賣時間進一步強國。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不是鴉片戰爭期被“降維打擊”,而是這幾十年幹什麽了,很多人把此事歸咎於馬戛爾尼不願意磕頭,因為英國和個人的尊嚴,而中國人則隻強調形式上的禮節

在乾隆皇帝把帝位傳給嘉慶的時候,乾隆末年清政府已經就開始走下坡路,貪官當道,農民起義連連。也就代表“康乾盛世”已經逐漸磨滅,嘉慶是一個不幸的皇帝,從乾隆手中接過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噩夢連連中度過他的25年皇帝生涯。在267年的大清曆史中,可能就是因為這25年的時間裏從強盛的國家而轉變成一個衰弱的帝國

我一直對所謂康乾盛世懷疑,因為西方崛起,康熙已經感到了,可是他做了什麽?清朝在康熙年間到達頂峰,那是什麽意思?就是所從此走下坡路,清朝被英國打得稀巴爛是必然的,中國天朝的概念,也隻有在被打得稀巴爛的時候才會有被拋棄的機會。

 

【資料】
【1】乾隆為一個磕頭禮,拒絕英國高科技,錯使中國遭受百年恥辱!>
【2】馬戛爾尼揭露滿清真麵目丨統治100多年沒有進步,退化成半野蠻
【3】《Imperial Twilight》
【4】乾隆與路易十六之死
【5】Emperor Qianlong's letter strategic, not arrogant
【6】Lord Macartney, China, and the convenient lies of history
【7】嘉慶不算庸君,為什麽他統治時期清朝開始衰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curiousGeorge2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as usual.
curiousGeorge2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as usual.
19428182 回複 悄悄話 Such a good historical educational paper, so, China must go back to Qing dynasty to Make China Great Again.
海邊公園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時,名將楊芳領旨來廣東抗敵。“楊侯初來,實無經濟,惟知購買馬桶禦炮,紙紮草人,建道場,禱鬼神,然尚添造炮位,軍器木排等事。” (清·佚名《粵東紀事》)。用馬桶來對付英軍的大炮。停留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國家,怎麽可能“改革強國”?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作者的思維和土共如出一轍,所以被世界唾棄也是咎由自取。
bashfulx 回複 悄悄話 乾龍晚年中國領土達到一千四百萬平方公裏。人口達到 3?5 億。把封建製度作到了極限。確實是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繁榮。
不幸的是與西方列強相比,軍事力量差了一代
ahniu 回複 悄悄話 三跪九叩是農民思維。單膝跪是商人思維。一個是農民朝貢,一個是自由交易。同年但不同時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