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都說莫紮特天才,他天才在哪兒?

(2019-06-24 19:37:29) 下一個
莫紮特是神童,更是鋼琴神童,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父親是宮廷樂師,就是中產了,平時幾個朋友拉樂娛樂,通常的曲式是弦樂四重奏。有一次莫紮特堅持要拉,那可不是彈鋼琴,而是拉小提琴,父親不悅,嗬斥他,他從來沒學過。但朋友說孩子嘛,就試試吧。事後大家都吃了一驚,覺得莫紮特有專業水平。
 
莫紮特不以為然,“不就拉小提琴嗎,有啥難的?”大概自己練練,就會了。長大後,莫紮特自己聚會時,往往拉中提琴,因為拉得人不多,而莫紮特啥都會。
 
莫紮特五歲一手鋼琴征服歐洲,從小就能作曲(現在大家覺得有水分,老爸做了假),中國崇拜的粉絲無數,我的口水肯定不如他們,見【3】,網上流傳的總結是【4】:
神童的記憶力
下筆如有神助
超強的音樂搭配
驚人的語言能力
 
莫紮特是天才,不隻是天才,是天生的天才,幾百年不遇一個那種,貝多芬現在大家也覺得是天才,當時也很火,但當時擠噠他的人多了,覺得跟莫紮特一比,簡直不值一提。當然了,貝多芬作品的深度無可比擬,大家覺得的是他比莫紮特技遜一籌,是這些人的眼光不行。
 
莫紮特的作曲水平確實是空前絕後,跟王勃差不多,他那“所有曲子都是腦子裏抄出來的”(“God’s stenographer),言即上帝把曲子寫在他腦力,成為當代人又嫉又恨的原因。其實你聽多了,莫紮特自己抄自己旋律的很多,一個調子反複用,不僅莫紮特如此,連巴赫也如此【5】】。不過莫紮特旋律一個接一個,實在是無人能及,而且作曲不僅僅用調子,一大堆組織、情節氣氛、配器,發展表現,還要跟某個特別的樂器配對,能做,但不用想從腦子裏抄出來,沒什麽人能做到【據說瓦格納流浪完了,坐下來寫《指環》,稿子一揮而就(參見:永恒的女性 ),直看得李斯特老淚縱橫】。不僅如此,莫紮特心靈對人性的感應,和把這種感應反映到藝術上的能力,也是僅有的幾個之中的【2】。
 
有關莫紮特的很多迷,其實是他姐姐在他去世後蓄意散布的,為的是給自己和莫紮特打造一個美好的形象,甚至有刻意偏低莫紮特,抬高自己的,是當今很多假傳說的來源。別說現在西方古典音樂衰敗,大家靠東亞救命,即使以前西方大眾對古典音樂也是一知半解,比如覺得莫紮特優美,又雅又俗,看了半真半假的電影《阿曼達斯》才知道莫紮特是天才,所以大家又都說莫紮特天才,但真是什麽天才,不知所以然。
 
莫紮特音樂的悅耳(俗稱雅),是時代的反應。莫紮特是個獨立藝術家,今天的話,自己出來闖,自己創業,他就是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在當時的維爾納真是如魚得水,但卻是被花花世界迷住,揮霍、放縱,對理財一點兒主意也沒有,所以一生欠債。當時的氣氛並非搞深沉,大家還是要通俗的,中產剛剛把封建王權打破,大家都希望樂樂,莫紮特等著開飯,自然不能掃大家的性,所以的他的音樂叫“維爾納的典雅”,不過莫紮特水平太高,真是雅爾不俗,你要是像我這樣老了,聽聽他的鋼琴奏鳴曲,也能聽出清寧。
 
現在說說我的感覺。先聽聽下麵的曲子。
 
不像常聽到莫紮特的。
 
這是莫紮特的六首《海頓四重奏》(The Haydn Quartet),最後一首的(第一樂章)起頭。 說西方成熟的歌劇樣式基本上是莫紮特開始的,那隻是莫紮特開創的諸多方向的一個,不過在我這門外漢看來,六首《海頓四重奏》才是莫紮特真正天才的體現。
 
六首《海頓四重奏》原因是海頓寫的幾首四重奏,其實與大眾心目中天才形象相反,莫紮特直到死都勤奮【1】好學,看了海頓的作品,從來不服人的莫紮特真不說話了。以前四重奏是一個帶班,三個跟班,大家熱鬧熱鬧,海頓是徹底把四把樂器解放出來,尤其是大提琴,是一個開創。莫紮特決定要跟上,要寫出能和海頓的四重奏。
 
然而這一寫,就寫了兩年。這是莫紮特一生僅有的事,連《費加羅婚禮》也沒那花那麽長的時間,莫紮特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最後敬重地題贈給海頓,說六首是“孩子見了爹”。
 
莫紮特的天才,也是天才加上拚命才出來的【1】。
 
聽聽六首《海頓四重奏》,你才會被莫紮特徹底鎮服,幾十年前我第一次聽的時候,覺得自己之前對莫紮特是啥都不懂(當然現在也不懂),之後,不懂也算領教過了。
 
第六首,別號“不諧”(dissonance),絕對是劃時代,當莫紮特死後把稿件送到意大利印刷(德國不行),印刷廠簡單退回,說樂譜都是錯誤,因為寫“不諧”,是學生畢不了業的作曲方式。後來海頓出麵才壓下去(海頓長命)。
 
音樂的和諧與(consonance)不和諧(dissonance)與“和諧(或和音,harmony)”不是同一回事(中文對應翻譯的問題)。不諧有個初中的解釋。音都是三角函數,一個單音就是一個簡單正弦函數: sin(ωt),ω是頻率(波長反比),複合恰如:
 
sin(ω1t)+sin(ω2t)=2sin((ω1+ ω2)t/2)cos((ω1ω2)t/2)
 
幾個音同時發出,諧與不諧就看ω1和ω2的關係。當它們很近但又不等的時候,ω1ω2就很小,聲音就刺耳,是為不諧。
 
不諧不是為了刺耳,莫紮特的曲子整體渾然一體,一氣嗬成;六首《海頓四重奏》有陰沉有陽光,有急有緩,氣度森嚴,後來我都覺得貝多芬是抄莫紮特的(貝多芬晚期四重奏靈感多來自巴赫)。
 
除這六首外,莫紮特的六首(弦樂)五重奏也及其高超(第一寫得早些,稍為欠火候),不僅沒有拖拖拉拉感覺,更讓人覺得是一個大師的不世之作。
 
 
 
【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aklei 回複 悄悄話 yeyang 巴赫也很容易辨認,來來回回都是那風格。
silverbug 回複 悄悄話 莫紮特是絕對的天才,而且是最純淨無暇的音樂家。

看到您說“貝多芬作品的深度無可比擬”, 我也隨便附和幾句。貝多芬是結構大師,優美旋律不是他的特長,這裏不是說他的旋律不好,而是寫旋律他有點吃力,不似莫紮特的一揮而就。 貝多芬的早期作品更多反映出他不羈的個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晚期作品愈發深刻,上升至哲學境界。 在貝多芬的音樂裏,可以聽到叔本華,感動到極致的時刻無法用言語表達。 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個世界。所以後來有的音樂家窮其一生研究貝和他的音樂。

您老寫政治文章辛苦了,多多欣賞古典音樂挺好的。
紅石榴花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非常喜歡莫紮特的音樂,專門去他的故鄉聽了兩場室內音樂會。
心戚然2 回複 悄悄話 佩服!
yeyang 回複 悄悄話 莫紮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是最容易辨認(聽)的。其中莫紮特的最耐聽。
老朽 回複 悄悄話 能把莫紮特的作品詮釋到這個水平,你也是天才。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天才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