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糾結

(2020-04-28 21:09:56) 下一個

了解其他人的想法總是有用的,但有時保留自己的想法也不失為好辦法。

疫情以來,禁足隔離。麵對麵的交流被取消。人都在網上。虛擬的世界,情緒凸顯,我們比從前更多地表達情緒,更多地猜測周圍其他人的情緒。我一小時前給她發了信息,現在她都沒回。是不是生我氣了?我認為她的手機信息回複不太連貫,我常給她的朋友圈點讚,她卻很少給我豎大拇指。我是不是得罪了她,在那次群裏發言時說錯了話?她在群裏艾特了大部分人,卻從不艾特我。我們是否有矛盾?她心裏怎麽想?為什麽積極回應別人,卻對我的提議不回答,她經常在我的言論下發帖刷屏。

我們生命中的很多時候飽受內心煎熬。我們想和別人分享但因為害怕誤會最終放棄。我們往往更願意保持沉默,不去冒風險。無聊閑在,我們和他人在微信上交談的頻率比以前高了好幾倍,每天多了互動的機會,每次都可能造成誤解。

那麽怎麽辦呢?如何平衡對他人粗糙的漠不關心和活在不斷地擔心自己是否得罪了誰,努力平衡讓他人知道我們的感受與讓他們承擔不需要或者不想要知道的信息呢?

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便是認識到“你沒必要過度敏感”。喜歡思考的對人對事的理解趨向敏銳和深刻。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敏感是個優點,過度敏感在大部分語境下肯定是個貶義詞。過度敏感對天災人禍不起到幫助,反而讓人覺得有負能量。因為“你太敏感了”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是瑣事,隻有你在抱怨”。你所抱怨的是你關心的,隻有你這麽關心,我們,大多數人對此無動於衷。所以不必擔心天會塌下來。不必擔心某某對你的看法。不必擔心任何人或事。

隻需把它們寫下來。寫了,也就忘了。世界靜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