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庭院

生在沈陽,長在朝陽;求學青島,定居澳洲;愛好園藝,喜歡探險;癡迷足球,業餘攝影;崇尚藝術,欣賞美食;討厭冗贅,主張精簡。
個人資料
我的庭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國雜記 (五) 太倉尋古

(2016-12-05 03:55:49) 下一個

位於長江口的太倉自古素有“錦繡江南金太倉”之美譽。早在春秋吳王時期,吳王曾在此置倉囤糧,三國時孫權也在此設倉,故而得名。元明時期開通漕運、海運和對外貿易,經濟繁榮,太倉被譽為“六國碼頭”。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水利交通,這裏後來成為鄭和七下西洋的啟航地。

公元1405年7月11日,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鄭和率領著兩萬多人和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從太倉(劉家港)起錨,開始了舉世聞名的的偉大航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在28年間七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遠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其船隊規模之大,航海技術之先進,組織指揮之嚴密,都是當時其他遠航活動所無法比擬的,被視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

太倉臨近上海, 每次都匆匆而過,鮮有時間光顧。這次特意留了一天。從上海出發,一路高速,很快就進入太倉市區。

先遊鄭和公園,這是一處現代建築,占地規模龐大,內有巨型鄭和雕塑和寶船模型。可惜寶船做工粗糙,沒幾年光景,船體已開始腐爛。隻能遠看其型,近看則破爛不堪。園內設鄭和博物館,同樣建築粗糙不堪,與鄭和壯舉實難相舉。館內多現代模型,幾乎沒有古跡文物,匆匆而過,頗為失望。

再遊天妃宮。天妃宮,道教宮觀,位於太倉瀏河鎮東市廟前街,為僅存的鄭和下西洋的曆史遺跡。初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68年) 。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從劉家港啟航前,必先在此進香祈求海神娘娘(媽祖)保佑航海平安,並於七下西洋結束後在此親立“通番事跡碑”。原碑已在光緒年間毀於大火,現為84年重修時的新碑。

600年前,鄭和在28年間七下西洋,堪稱壯舉。可浩大的船隊,勞師動眾,於民生並無多大益處。因此,在進行了七次遠航之後,因為財政上的捉襟見肘、民間的怨聲載道以及士大夫的極力反對,大明帝國的龐大艦隊徹底告別了浩瀚海洋,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中。在隨後的近500年的歲月裏,中國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直到被人用炮艦轟開國門。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8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可為何鄭和沒有實現地理大發現,中國為何沒有實現向海外拓展?究其原因,中國當時的航海目的與後來西方的航海目的不一樣。中國當時為了炫耀大國之威,睦鄰友好,采取‘厚彼薄此’的貿易手段,嚴禁民間貿易,導致國庫虧空。可以說,作為當時的中國決策者來說,是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的,同時,中國當時實行的大陸政策,決定了防禦的重心在於北方蒙古人,糧食運輸主要靠運河係統,發達的自給自足經濟也不需要更多的外來品。而歐洲人則不同,他們正處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出海遠洋是為了到海外尋找資源和市場,這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一直推動著他們向海外拓展,從而真正打開世界市場。而‘重農抑商’的中國封建王朝則被限定在了中原大地上。很難想象,若當年鄭和在遠洋中遭遇歐洲先民,曆史的進程是否要改變行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彩煙遊士 回複 悄悄話 那時候的鄭和想占領澳大利亞,那是易如反掌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