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庭院

生在沈陽,長在朝陽;求學青島,定居澳洲;愛好園藝,喜歡探險;癡迷足球,業餘攝影;崇尚藝術,欣賞美食;討厭冗贅,主張精簡。
個人資料
我的庭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菩提樹

(2014-11-09 23:34:49) 下一個



北京故宮
英華殿有兩棵“菩提樹”為明代萬曆皇帝的母親李氏親手種下。種植此樹的慈聖太後去世後,萬曆皇帝極為悲痛,在菩提樹東北側的別殿,供奉了母親的畫像。每月的初一、十五,萬曆皇帝都來此憑吊。明宮詞有雲:雙樹婆娑蔭玉除,九蓮菩薩認模糊。英華殿裏陪鸞去,采得菩提作念珠。


至清乾隆的時候,這兩株樹枝繁葉茂,以至《菩提子詩序》寫到:此樹高二丈,枝葉婆娑,下垂著地,盛夏開花,作金黃色,子不於花蒂生,而綴於葉背,秋深葉下,飄揚永巷,卻葉子而念珠出焉。其顆較南產差小,而色黃且潤,花瓣之線界作白絲,名曰多寶珠乾隆皇帝更是對這兩棵靈樹喜愛恭敬的很,作詩褒獎。親請達賴喇嘛為靈樹念經加持。

菩提樹”移植入宮成材以來一直在宮中信佛的高層人士照料下,茁壯成長。所結的樹子也被宮人做成念珠。宮裏的東西一個小瓷片兒也是珍貴的很呐!何況太後罩著的“菩提樹”結的籽兒呢

但故宮的“菩提樹”非菩提樹也, 實乃兩株蒙椴(學名:Tilia mongolica Maxim錦葵科椴樹屬的植物,別名小葉椴菩提(學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種桑科榕屬植物,俗稱無花果)原產於印度,不耐嚴寒,在中國長江以北難生存,北方各地有用其它樹種代替菩提之習俗。

菩提樹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中國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的確存在,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已。相反,菩提的確有樹,但卻無樹籽。各地流行的佛珠不是菩提樹籽,多半是其它樹的種子。所以,慧能的詩也許應該改為“菩提本無籽,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據考證,中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
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中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廣州海幛寺還有3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


印度菩提伽
(Bodh Gaya)
釋迦牟尼成佛處。傳說中釋迦牟尼成佛的那棵菩提樹也已不複存在位於斯裏蘭卡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的菩提樹(Jaya Sri Maha Bodhi)種於公元288,據說源自釋迦牟尼成佛的那棵菩提樹,是目前有確定年齡最古老的人工種植的被子植物。在布裏斯本植物園中有一棵種於1864年的菩提樹,據說這棵樹來自Jaya Sri Maha Bodhi,現今已有150年的曆史了。


布裏斯本植物園種於1864年的菩提樹


菩提老枝新葉


菩提葉脈


菩提果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