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水手中來

風在雲上,雲在水上,水在我心上。
個人資料
正文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青蒿素榮耀屬於中醫。

(2015-10-05 08:56:05) 下一個

屠呦呦從中醫古籍裏得到啟發,通過對提取方法的改進,首先發現中藥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製瘧原蟲的成分,她的發現,在抗瘧疾新藥青蒿素的開發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由於這一發現在全球範圍內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獲得醫學科學領域重要的大獎——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青蒿”一詞,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用來治療痔瘡的一個藥方。在《神農本草經》中,青蒿被稱為草蒿。到了晉代,中醫葛洪(284-364)在《肘後備急方》第三卷“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中,寫下了一個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醫研究人員根據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的記載,從青蒿中分離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至今,青蒿素挽救了上百萬人的生命。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政府投入巨款,篩選了20多萬種化合物,但是也沒有找到理想的抗瘧藥物。而在屠呦呦參加中國尋找抗瘧藥物計劃(“五二三項目”)之前,中國的科研人員“已經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而屠呦呦則從查閱中醫典籍、走訪老中醫入手,“整理了一個64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的草藥《抗瘧單驗訪集》”,最後把青蒿篩選了出來。也就是說,沒有中醫的指引,尋找抗瘧藥物就如同大海撈針;而有了中醫的指引,就如同把漫無邊際的大海濃縮成一個遊泳池。中醫起了這麽大的作用,方舟子卻說青蒿素的發現和中醫沒關係,甚至是中醫的恥辱”。

中醫對於發現青蒿素的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1985年,《科學》雜誌發表長篇文章介紹青蒿素的發現,並且承認它是來自中國傳統醫學。(Klayman, DL. 1985. Qinghaosu (artemisinin): an antimalarial drug from China. Science 228, 1049-1055.)至今,這篇文章已經被引用一千多次。2011年,青蒿素的主要發現者屠呦呦獲得Lasker~DeBakey臨床醫學研究大獎,西醫出身的屠呦呦在《自然-醫學》上發表的獲獎感言就把這個發現歸功於中醫。(Tu, Y. 2011.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 Nature Medicine 17 (10): xix-xxii)。同樣,著名的《細胞》在介紹這個發現時,也說它是“來自中草藥園的發現”。(Miller LH, Su X. 2011. 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 Cell 146:855-858.)如山的鐵證和這些在世界頂尖刊物上發表的文獻足以證明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榮耀歸於中醫。

新語絲上以“朋遠來”為筆名發表的“青蒿素——中醫的奇恥大辱”一文,認為中醫發現青蒿治瘧疾不僅無功而且是奇恥大辱。這裏就把文章中的主要論點解剖如下:

偽論之一:青蒿素與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理論無關。

葛洪乃一修道煉丹之人,是個雜家,其《肘後備急方》是民間驗方、偏方,與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理論無關,被後世各大主流中醫視為旁門左道,從沒受到重視,更別說付諸實踐。

青蒿與中醫理論有沒有關係我們用文獻記載的事實證明

《中國藥典》:青蒿
【性味】 苦、辛,寒。
【歸經】 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於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眾所周知,天然藥材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中藥治病的基本思想是以藥的偏性糾正機體的偏性。因此,所有納入中藥家族的天然物材,中醫都必然要以中醫理論為依據,確定物質的藥物性質,能不能治病,能治什麽病。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功能主治是中醫藥理學的核心。從神農本草,本草綱目到今天的中國藥典,都是以中醫理論為依據研究各種藥材的藥理性質的權威文獻。如果青蒿與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理論無關,那麽從本草綱目到中藥藥典中又有哪一種藥與與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理論有關呢?

偽論之二:青蒿素與黃花蒿兩回事。

其實中醫典籍中所記載絕大多數為錯謬,首先傳統中藥青蒿包括兩個品種,學名為黃花蒿的具有抗瘧作用,而學名為青蒿的沒有任何抗瘧作用。

宋人沈括注意到,“青蒿一類,自有兩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見胡道靜《夢溪筆談校正》874頁)。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把這兩種青蒿分別立了條目,一條是青蒿(香蒿),一條是黃花蒿(臭蒿)。那麽,黃花蒿到底是否屬於青蒿呢?早在1848年,吳其濬(1789-1847)在他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就說,“青蒿與黃花蒿無異。” 。根據中國藥典可知青蒿與黃花蒿是同一種植物。青蒿是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幹燥地上部分。

青蒿
【別名】 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細葉蒿、細青蒿、草青蒿、草蒿子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幹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幹。

偽論之三:青蒿治瘧疾葛洪的獨門絕唱,千年來無人效法。

宗師名家主流大派之作自然成為搶手熱門, 誰有興趣去關注葛洪之流。。。看看葛洪之後的一千多年來,有多少中華兒女死於瘧疾,就知道他的方法有沒有被推廣,神州大地有幾個中醫師懂得用此法治瘧疾。

青蒿葉生絞汁服,是成葛洪的獨門絕唱嗎?錯了。有中醫古籍為證。

《本草備要》青蒿
瀉熱,補勞
苦寒。得春木少陽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陽、厥陰(肝膽)血分。
治骨蒸勞熱(童便搗汁,取汁熬膏),蓐勞虛熱(凡苦寒之藥,多傷胃氣。惟青蒿芳香入脾,獨宜於血虛有熱之人,以其不犯胃氣也),風毒熱黃,久瘧久痢,瘙疥惡瘡,鬼氣屍疰(時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內庚日,采蒿懸門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一錢亦良,則青蒿之治鬼疰,蓋亦有所伏也),補中明目。
童便浸葉用,熬膏亦良。

《雷公炮製藥性解》青蒿
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主骨蒸勞熱,虛煩盜汗,明目殺蟲。童便浸七宿,曬幹用按∶青蒿苦入心,故瀉丙丁以理諸疾。

《馮氏錦囊秘錄》青蒿
青蒿,即草蒿,係神曲中所用者。入童便熬膏,退骨蒸勞熱,生搗爛絞汁,卻心痛熱黃息肉腫癰;燒灰淋濃湯,點泄痢鬼氣∶研末調米飲吞,愈風疹疥瘙。止虛煩盜汗,開胃明目,辟邪殺蟲,善理血虛有熱,專除鬼疰傳屍。

《滇南本草》青蒿
青蒿,形似蒿。開黃花,生子如粟米大。氣味苦,性寒。無毒。主治疥癩痂癢惡瘡,殺虱,治留熱在骨節間,明目,婦人血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補中益氣,輕身補勞,駐顏色,毛發令黑不老。亦治瘧疾,止金瘡痛。

《本草撮要》青蒿
味苦寒.入手足少陽厥陰經.功專清熱.得地骨皮治骨蒸勞熱.蓐勞虛熱.最穩且效.得鱉甲治溫瘧.

五份古代中藥文獻,足以證明中醫廣泛認為青蒿有治療瘧疾的作用。千年古籍,白紙黑字。抹黑中醫是徒勞的。今天的我們無法知道古人是通過什麽方法確定藥物的性質、歸經和主治。可以肯定他們不可能像今天的藥物研究一樣,上萬種物質中逐一篩選。這也就正是中醫的神秘和魅力所在。青蒿治瘧無可爭議的證明了中國傳統醫學對人類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通過現代工藝技術從傳統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造福人民體現了中醫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強大生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