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黃顏:藝術真實、新聞真實與政府誠信

(2008-09-13 18:30:13) 下一個

藝術需要真實,新聞需要真實,政府 ( 說話 ) 也需要真實。

藝術不真實,就沒有感染力; 新聞不真實,就沒有生命力;政府 ( 說話 ) 不真實,就沒有公信力。

但這三者的真實性要求是不相同的,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張冠李戴。

政府新聞發布會與政府工作報告等,代表的是政府的聲音,直接關係到政府的信譽,關係到國計民生大問題,必須有事實做依據。也就是說,檢驗政府說話真實不真實的標準是事實,符合事實的就真實,不符合事實的就不真實。如果政府當年開銷是 500 萬,那麽在政府報告裏說成是 501 萬就叫不真實,說成 499 萬也叫不真實。

媒體新聞的真實與政府報告的真實有所不同,檢驗媒體新聞真實不真實的標準是消息來源 (SOURCE) 提供的信息。媒體新聞報導經常是以采訪的形式來進行的,采訪現場,采訪目擊者,采訪當事者人等。如果記者報導的內容與被采訪對象提供的內容一致,就叫真實。

比如上麵的那個例子,如果政府當年的開銷是 500 萬,但政府發言人張某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成是 499 萬,記者們報導說:“據政府發言人張某報告,今年政府的開銷是 499 萬 --- ”,我們就不能說這個新聞不真實,因為記者隻是在如實報導張某的話。

至於消息來源說的話與事實是否有出入,新聞記者最好能先核實再報導,但實際情況是新聞記者不一定能全部核實之後再報導,一是條件不許可,二是即便條件許可,但如果核實時間太長,也不可能一一核實,不然新聞就不新了。

前段時間艾園轉了一篇題為“汶川地震的創傷和悲痛哪裏去了”的貼子,就是一位記者采訪地震災民的報導。記者報道說,有位災民提到“政府讓我們看積極麵”,那麽隻要那位村民的確說了這句話,記者這樣報道就符合新聞真實的要求。這個真實,指的是報導真實,而不是消息內容真實。記者並不知道政府是否那樣要求過,他報導的,不是政府說了那樣的話,而是被采訪者說政府說了那樣的話。

文革時期的中國,搞的是一言堂,從上到下隻有官方宣傳機構,傳達的是黨的聲音,所以中國的新聞受眾習慣於把媒體新聞當政府報告來看待。“報上說的”,“書上說的”,基本上就等於“政府說的”“中央說的”,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真理。

但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人們不僅能接觸國內媒體,也能接觸海外媒體,網絡的匿名性使發言人前所未有的大膽和不負責任,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魚目混珠,瞞天過海,什麽樣的信息都能遇到。如果我們仍然像從前那樣不問青紅皂白,隻要是公開發表了的就一律相信,那就難免上當。

藝術真實與媒體新聞真實又不相同,應該說是這三者中最難掌握的一類。不同的藝術形式對真實的要求又不盡相同,為簡便起見,我就不談其它藝術形式了,隻談小說。

小說 (FICTION) 的基本特點就是“虛構”,所以不能像對待政府報告那樣,用事實來衡量小說的真實性;也不能像對待媒體新聞那樣,用消息來源提供的信息來衡量小說的真實性。但那不等於藝術沒有真實性要求,我們經常聽到“真實的藝術才能感人”的說法,也常聽到人們評價某小說“真實,感人”,或者“不真實,虛假”。

那麽小說的真實又是以什麽來衡量的呢?

有的人是根據作者的話來衡量的。比如有人說 TA 很喜歡“山楂樹之戀”,原因是這故事是真實的。當別人問 TA 怎麽知道這故事是真實的時候, TA 回答說:“因為作者在前言和後記裏都說了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實際上,作者在前言和後語裏並沒直接說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即便說了,也不代表故事具有政府報告那樣的真實。小說作者追求 的,是藝術真實,為了給讀者這種真實感,可以用藝術手段來達到這一目的,比如以采訪的形式來寫故事,或者以第一人稱的口氣來講故事,或者以日記的形式來寫故事等。

還有的讀者則用“人肉搜索”的方式來考證故事的真實性,這其實不是在追求藝術真實,而是在追求“真人真事”,但這樣考證出來的結果同樣不可能具有政府報告式的真實,最多隻能具有媒體新聞的真實,因為誰也不能擔保被采訪的人說的全都是事實。

已經有研究表明,被采訪者所感到的光榮以及希望自己提供的消息能被采用的心情,都會使被采訪者揣摩采訪者的意圖,並順著那個意圖說話。

比如我前麵提到的那篇報導中“政府讓我們看積極麵”,就至少有以下幾種可能:

1 、政府的確那樣說了,那位村民也的確那樣說了,記者如實地記錄了下來。 --- 這是最理想的新聞真實。

2 、政府並沒那樣說,但那位村民揣摩出記者想聽這樣的話,為了自己能上外媒報導,那位村民就那樣說了。 --- 報導是真實的,因為那位村民的確那樣說了,但村民撒了謊。

3 、政府並沒那樣說,村民希望外媒記者幫忙造聲勢,替自己的死難親屬伸冤,於是不惜冤枉政府。 --- 結論同 2 。

4 、村民並沒那樣說,記者在別的地方聽人說過,錯記成是這位村民說的了,於是就張冠李戴到這位村民頭上去了。 --- 這是有誤差的報導。

5 、村民並沒那樣說,但記者為了轟動效應,招徠讀者,或者為了往政府臉上抹黑,自己編了那段話。 --- 這是虛假新聞。

作為新聞的讀者 ( 受眾 ) ,我們最應該關心的,是政府究竟說沒說那話,這個從該新聞裏可能無法得到解答,那麽我們或者存疑,等待時間帶給我們解答;或者放棄,不再關心政府究竟說沒說這話;或者調動我們儲存的信息,並搜索相關信息,自己來核實政府究竟說沒說那話。

如果說新聞真實和政府 ( 說話 ) 真實都有公認的衡量標準的話,那麽藝術真實就沒有這麽幸運了。藝術真實的衡量標準經常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如何衡量一部小說真實不真實,往往與讀者的個人經曆有關。有的讀者從小說裏發現了一些跟自己過往經曆相似的東西,或者自己憧憬過的、幻想過的東西,就很容易獲得真實感。但如果小說描寫的是讀者所不熟悉的生活,這些讀者有可能會覺得作者在瞎編 ,從而得出小說不真實的結論。

對於另一些讀者,可能正相反:小說描寫的是讀者不熟悉的東西,讀者反而覺得真實。正因為他不熟悉,所以就沒有具體的參照物,那麽小說怎麽寫都像是真實的。比如英國曆史小說可能比中國曆史小說更容易讓中國讀者產生真實感,即便細節上出了很多漏洞,不熟悉英國曆史的中國讀者也不一定能看得出來,於是便不影響小說的真實感了。

那麽作者和評論家是怎樣衡量小說的真實性的呢?仍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認為小說的真實性主要體現在“社會真實”和“個性真實”兩方麵。

所謂“社會真實”,就是說你描寫哪個社會,就要符合那個社會的客觀實際。除非你是為了搞笑,或者是為了科幻,不然的話,你就不應該在描寫文革的故事裏,讓各家各戶都用上互聯網,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互聯網。

所謂“性格真實”,指的是人物的言談、舉止、思維等,都應該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但這一點比較複雜,因為一個人的性格是可以轉變的,所以很難判斷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是否符合他的性格。

比如一個從不抽煙的人物,突然拿起了一支煙,你就很難判斷這到底是作者的描寫不真實,還是這個人物突然改變了自己,或者竟然是他一直都在抽煙,隻不過你不知道而已。考慮到有些人有多重性格,有的人會突然改變性格,有的人刻意隱瞞自己的性格,那麽衡量小說人物的“性格真實”就更麻煩了。

作為讀者,完全可以跟著感覺走,你認為故事真實就真實,你認為故事不真實就不真實,隻影響你自己的感受和欣賞,不影響別人。但作為評論者,你就不能隻依據自己的感覺,你得依據一定的理論或者原則來評價一部小說是否真實。

分清藝術真實、新聞真實與政府誠信的不同要求,可以避免張冠李戴,混為一談。你不能用政府報告的要求來衡量媒體新聞的真實性,如果事實證明政府並沒要求災民“看積極麵”,但那位村民的確說了那樣的話,你不能說那位新聞記者造了假新聞,隻能說那位提供該信息的村民說的與事實有出入。雖然新聞記者不用對這一出入負責,但如果一家新聞報刊老是采訪不可靠的消息來源,就會影響那家報刊的信譽和銷售量。

你也不能用政府報告的要求來衡量小說的真實性,事無巨細,都一點一點跟事實對照,都一件一件人肉搜索。那樣衡量的結果,就失去了閱讀小說的趣味。

當然,如果你用新聞真實或者藝術真實的原則來衡量政府報告的真實性,那麽吃虧的就是你自己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仙人掌王國 回複 悄悄話 中秋節快樂!
shenmo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家“丫頭”經常投訴我們叫她“鴨頭”。
果果兒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頂!
breezebrook 回複 悄悄話 Yellow teacher(我兒子告訴我他有個blue teacher,搞了半天才明白是男老師)每次說的頭頭是道,可我卻總是昏昏欲睡。看來我不是做學問的料。還是更喜歡艾米的感性。Yellow teacher太高深莫測了,做仰視狀。
中秋快樂!
yutongbb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老黃真是位好老師:)

祝艾米全家及艾園的姐妹們中秋節快樂!ZT
spicycookie 回複 悄悄話 每次看黃教授的文都能理清一些曾混淆的概念,好文謝謝。
祝艾園的每個人中秋快樂!
bbb~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老黃真是位好老師:)

祝艾米全家及艾園的姐妹們中秋節快樂!" ---ZT
11a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老黃真是位好老師:)

祝艾米全家及艾園的姐妹們中秋節快樂!
靜謐海灣 回複 悄悄話 Ban Deng!

中秋快樂!
我就是 回複 悄悄話 沙發!
米媽的包子快好了吧
黃老師這是在打預防針呢
再問,除了包子,有沒有茶水喝啊?
中秋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