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哈爾濱七中的回憶

(2014-12-10 21:05:11) 下一個


 

                         哈爾濱七中的回憶

我是1957年從解放小學畢業被保送到七中的。在我的記憶中,當時南崗區的中學不多,隻有二中、十三中、十七中、十九中和七中。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重點校的意識,我小學四年級是在兆麟小學念的,後來轉到了解放校,沒別的原因就是離家近。因為沒有擇校的意識,所以從來沒有覺得七中有什麽不好。盡管七中的樓房很破舊,走廊也十分狹窄,我還是歡天喜地的走進了校園,一呆就是五年,若不是因為62年實行調整政策把七中高中與十九中合並,我是不會離開七中的。

我在這裏度過了美麗的中學時代,七中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令人終生難忘!


       當年的哈七中校門

剛入學,我被分在一年三班,班主任是商雅茹老師,她是教植物課的。我們的班長是胡玉珍和王龍玉,我是中隊長。班裏的絕大多數同學都是新認識的,隻有胡占林、賀智君、方淑芝是解放校時的同學。因為是班幹部,所以很快就熟悉了周圍的同學,他們是:張偉、李紀唐、王智平、陳一鶚、苑鐵庸、陳玉斌、魏祥學、孔祥泰、王國忠、遲桂琴、欒穎、張秀清、柴相茹、李春榮、趙靖、孟桂芬等。我記得入學後中隊的第一次活動就是響應大隊部的號召:上街揀榆樹錢。目的當然是為了綠化祖國。我們每個少先隊員都爭先恐後走上街頭,用條掃把散落在在馬路牙子兩旁的榆樹錢先掃進簸萁裏,然後再裝進麻袋裏,扛回學校集中起來。從那時開始我們好象就有了競爭意識,我們中隊揀的特別多,像小山似的堆在校門口,我們還把中隊旗插在上麵集體合影留念。我現在還保留著這張照片,隻是人影太小而無法傳遞給大家共享。我到現在為止也不知道那些榆樹錢是否能夠作為榆樹的種子發芽、成長,因為從那時到現在五十年的時間裏,我幾乎再也沒有看到有人去揀榆樹錢了。但是這次活動卻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影響了我的一生,那就是作為一名革命青年就要堅決響應祖國的召喚。不久,又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市的大事,鬆花江發生了一場特大洪水,嚴重威脅哈爾濱全市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學校領導發出號召,要高年級同學和新生中的大齡同學去江北抗洪。我雖然才14歲,也依然報名走上了抗洪第一線。這可以說是對我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驗。此前,我從來沒有幹過力氣活,更不用說挑土籃了。這一切都在這時得到改變,我和畢友生等同學冒著細雨來到江北,住進帳篷,每人領了工具,我領了一根扁擔兩隻筐就奔向了築大壩攔洪水的戰場。當時的場麵可想而知,取土地點距大壩有幾十米遠,濕土裝在筐裏沉甸甸地,挑起來真是跟頭把勢,蹌踉歪斜,我是咬緊牙關,硬著頭皮勉強度過了第一天。晚上收工一看,肩膀都磨破了皮。當時完全靠一股革命熱情激勵自己頑強地堅持下去,我沒有當逃兵,和抗洪大軍一起在江堤上度過了國慶節和仲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戰勝了特大洪水。現在每當我站在防洪紀念塔前,就會想起57年抗洪的情景,那裏有我們哈七中師生的貢獻!

1958年大躍進,對學校衝擊特別大,當時我們已經是二年級了,不少同學放棄了學習,走上了工作崗位,如遲桂琴、孔祥太去了量具廠,方淑芝去了鐵路,陳玉斌和王國忠似乎去了電碳廠。全校停課開始了大煉鋼鐵運動,三年級的同學都在操場上支起了小鐵爐,我們低年紀的同學步行到離校很遠的名叫“養馬架子”的地方去背鐵礦石。沒有運輸工具,我們隻能把石頭裝進書包裏往回背,每次背不了幾塊,有的同學半路書包壞了或累了就把礦石扔掉了。後來,不知是什麽原因,我們班又改成煉焦碳了。我記得在我們二年三班班主任張德貴老師的帶領下,建起了煉焦爐,晚上我們圍在煉焦爐旁看守,生怕煉過了頭。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煉焦沒有成功。我的印象中,大煉鋼鐵是失敗的,不但沒有煉成鋼鐵、焦碳,反而燒毀了不少桌椅板凳,真可謂是勞民傷財!

轟轟烈烈地大煉鋼鐵運動暫時告一段落,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首先對班級進行了調整。根據誌願報名的原則,新成立了兩個班,七班是煉鐵班,八班是絕緣紙廠班。我當時被分配到八班,但是從來沒有在絕緣紙廠幹過一天,而是和臧鴻雁同學一起被抽調到學校食堂為參加勤工儉學的同學們做飯。當時的條件很艱苦,沒有什麽好吃的,主要是別讓大家餓著肚子幹活。在學校後勤工人薑師傅的帶領下,我們在學校地下室支起了兩口大鍋,熬大餷子粥。為了防止糊鍋,我們每人拿著一把鐵鍁站在鍋台上,不停地在鍋裏攪動,那樣子跟食堂的夥計沒有什麽區別,同學們開玩笑地分別給我們兩人取了外號,因為臧洪雁年齡比我大(或許他的形象和動作更像飯店的夥計)就叫他“店小二”,叫我“店小三”。由於這個緣故,我們一下子就成了學校的“名人”。看到同學們興高采烈地來到食堂,津津有味地喝著我們親手熬的粥,我心裏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

我們的班級是一個十分可愛的集體,也許是因為在勞動中互相接觸的比較多,大家非常團結友愛。留給我印象很深的有兩件事。一是尊敬老師,對老師的感情特別深厚。當時教我們語文的是童勉之老師,他是武漢人,是響應黨的“支邊”號召來到黑龍江的。他學識淵博、講課生動,特別受學生歡迎。由於他是南方人,不適應北方的生活,因此身體虛弱多病,但是他有堅強地毅力,對工作極端地負責任,為了學生,他沒有耽誤一堂課。有一次他帶病上課,突然大汗淋漓,暈倒在課堂上,同學們感動萬分,激動得痛哭流涕,有的同學帶頭高呼:“向童老師學習!向童老師致敬!童老師,我們永遠和您在一起!”


                初二年八班和童老師合影

我絕對相信,這震撼我們年輕心靈的一幕,勢必會對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深刻的影響。後來,童老師調回武漢工作,那時他雖然已經不教我們了,但是同學們還是不邀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和敬愛的老師依依告別,並且去照相館合影留念。這張珍貴的“童老師,我們永遠和您在一起”的照片已被收藏在陳一鶚同學製作的校友相冊中。文化大革命中,我在武漢找到了童老師的工作單位——湖北實驗師範學校。他像老朋友似的接待了我,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找出了那張照片,讓我把每個同學的名字都寫在背麵。九十年代初,我到武漢開會又見到他,他這時已在全國師範學校的語文教學領域很有名氣,並且出了好幾本專著。但是我們的話題還是離不開當年的同學們,他又拿出那張照片詳細地詢問每個同學的情況,我盡自己所知,毫無保留地都告訴了他。我不厭其煩地敘說這件往事,就是想說明當年哈七中形成的“尊師重教”的風氣,確實影響了我們師生幾十年。二是我們班非常團結,集體榮譽感特別強。我記得當時學校舉辦藍、排球比賽。本來,我們平時就沒有時間玩,根本沒聽說過有誰會打球。但這時為了班集體爭光,大家都搶著報名,很快就組成了一支由王紹忠、婁仁和、孫維孝、魏祥學、劉學深、臧鴻雁等同學組成的男子籃球隊和一支由張雅榮、侯洪英、印文玲、孫文清、劉秀芬、羅桂蘭、慈維敏等同學組成的女子排球隊。

他們抓緊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備戰。在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班同學都到現場為他們加油、助威,有幾個熱心的同學還自發地當起了場外指導,中間暫停時主動為他們出謀劃策。就這樣,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最終奪取了全校男子籃球和女子排球的冠軍。大家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紛紛簇擁著我們的英雄隊員們,拿著獎旗,到照相館合影留念,以示慶祝。

當我們升入三年級時,學校又對班級進行了第二次大調整,原來的八個班變成了六個班,我們二年八班變成了三年六班,班主任是教化學的張意茹老師。除了四班是由具有文體特長的同學組成,號稱“文體班”外,其他五個班沒有什麽本質區別。在這段時間內,學校受當時政治形勢左右,也組織學生參加了很多活動,如除四害活動:把麻雀當成四害,組織學生停課敲鑼打鼓轟麻雀、打麻雀;為了讓蒼蠅滅絕,組織學生到最肮髒的蒼蠅產卵地去挖蛹;為了消滅老鼠,組織學生到農村的田野裏,抬著水桶去灌老鼠洞等。如舉行報捷文藝演出活動:用文藝形式反映本單位的好人好事和各方麵的新氣象、新成果,為了準備這些演出,我們要自編自演,經常排練到深夜。如為了開展大放衛星活動,我們班也開辟了“百首歌千首詩”園地,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如學校開展“三麵紅旗萬歲”的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到農村去春耕、夏鋤、秋收;我們冒著大雨高唱“我是一個兵”、我們同學在割黃豆時被刺破雙手,鮮血淋漓的場麵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深處。為了大力支援農業,我們在嚴寒的冬季走遍大街小巷到處找廁所,用鐵鎬刨、用手搬,掀起了轟轟烈烈地積肥熱潮。現在看來,這些活動雖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有些顯得幼稚可笑,可是在同學們身上體現的不怕苦、不嫌髒、不怕累的精神卻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在這些活動中,還有一項就是團市委提出的紅旗獎章讀書活動,就是要廣大青年讀好書。這項活動立刻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我清楚記得為了快些把《林海雪原》看完,我們竟然把書一分為二,兩個人同時看,然後再交換。就是在這段時間裏我讀完了《青春之歌》、《紅岩》、《苦菜花》、《野火春風鬥古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一批俄羅斯驚險小說:《紅色保險箱》、《將計就計》等,真是獲益非淺!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社會活動雖然多了些,但學校和老師對教學工作還是很重視的。我記得數學老師邱孝娟經常為我們補課到很晚,那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況且她的家庭負擔還很重。其他老師的講課也都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每次期末考試成績都張榜公布,不斷地樹立學習標兵,像欒秋和、何思奇、胡玉珍等同學那時就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學習榜樣。

初中很快就要畢業了,我們每個人都麵臨著人生道路的第一次選擇。薑君本同學決定報名參軍了,大家都高興地到他家為他送行;羅桂蘭報名去江北的幼兒師範學校,張淑芳報考中等師範學校,王龍玉、王紹忠、張連成報考電力學校,他們的願望都實現了。其餘絕大多數同學都選擇繼續留在七中讀高中,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開創了哈七中新的篇章。

      哈七中學生會歡送同學參軍留影

這是七中第一次創辦高中,不僅缺乏辦學經驗,也沒有足夠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能否得到保證,將來能否考上大學,這些問題誰也回答不了。但是同學們沒有猶豫,因為他們熱愛七中,他們相信七中的領導和老師,他們更相信自己的毅力和決心,他們一定會眾誌成城、披荊斬棘、闖出光明的前程!

我記得高一時我們被分成四個班,一班班任是教政治課的王桂茹老師,二班班任是教化學課的刁誌萍老師,三班班任是教語文課的鄭維山老師,四班班任是教數學課的嶽瑛老師。加上教物理的陳仲鐸老師和教俄語的外教娜塔莎老師,哈七中高中就算正式成立了。當時學校因為學生多教室不夠用,實行二部製教學,我們每天隻上半天課,其餘時間全歸自己來支配。但是大家並沒有放任自流,而是按照自願互助的原則組成家庭學習小組,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完成作業和自學。各科老師都表現出對學生認真負責地態度,努力上好每一節課,教學質量得到了充分保證。

高二時,學校加強了對高中教學的領導力度,決定不再招收高一新生;從十九中抽調來一位副校長,他的名字叫孫樹堯,專門負責高中部的工作;對班級進行了調整,把四個班合並成三個班,三班的班任換成了同樣是教語文的楊文泉老師;為了加強數學課教學新調進了一個陸拜倫老師,她的課講得十分精彩,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我們在七中和祖國一起經受了三年困難時期的考驗,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熱情空前高漲:積極主動捐獻糧票給國家;踴躍報名參軍去保衛祖國,薑君本、郭吉順、關國桓、徐永興、楊延堂、鞠盛春、程恩夫、晏建國、畢友生、吳樹德、孫義年都成為了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堅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主動到農村廣闊天地去鍛煉自己;為了落實“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我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在每年春秋兩季的全校運動會上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運動員:鮑洪聲的跳高、齊斌的百米跑、田嗣遠的跳遠、丁寬宏的跨欄、於洪濱的鉛球、婁仁和的長跑、張雅榮的女子標槍、印文玲的女子跳高都是全校聞名的。由鮑洪聲、苑鐵庸、左相林、畢友聲、苗文義、丁寬宏等組成的學校男子籃球隊更是打遍南崗區都所向無敵。


                        比賽後運動員和老師合影

1962年九月,為了貫徹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上級部門決定將七中的高中部分合並到十九中,我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告別了我們生活五年的哈七中。我們這些哈七中培育的種子隻能在別人的土地上開花結果了,我們果然不負眾望,在一年後的高考中,喜報頻傳:被部隊院校首先錄取的有陳一鶚、李興詩(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胡占林、陳錦文(張家口軍事外語學院),考入北京的有何思奇-清華大學、欒秋和-中國科技大學、張馳-北京師範大學,

  
                張弛  何思奇  欒秋和在北京上大學

考入吉林的有胡玉珍-吉林大學、劉懷深-吉林工業大學、孫維孝-長春地質學院,考入遼寧的有陳海燕-東北工學院、孫世英-大連工學院、常培文-大連鐵道學院,考入黑龍江的有徐兆傑-黑龍江大學、金鏞、於家慧、石麗霞、陳更新、寧濱蓮、李師明、李秀英(哈爾濱醫科大學),田路、孫寶元(黑龍江商學院),王積鵬、王德柱、樊奎誌、何鬆遠(東北農學院),婁仁和-東北林學院、韓曉雲-哈爾濱電工學院、陸茵蒂-哈爾濱師範學院、王寬宏-大慶石油學院、張歆-齊齊哈爾師範專科學校、李永添-佳木斯醫學專科學校。

      畢業--走向大學

其他同學都紛紛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們有的在省市機關工作,如欒穎在省物質局、焦明一在省勞動局、金廣倫在省林業局、吳風祥在市工商局、晏建國在市交通局、鮑洪聲、林培慶在稅務局、馬連良在鐵路局,有的在工廠企業工作,如臧鴻雁在量具廠、劉連甲在偉建廠、呂秀清在塑料廠,還有不少同學走上了教育戰線,當上了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是:張濱琴、艾翠芳、周向群、牛美珠、張秀清、孟桂芬、王美翔、孫文清、徐脈賢、劉秀芬、劉學深、祝普書…….

總之,我們哈七中五七屆的學友沒有辜負學校的培養和期望,我們是哈七中的驕傲!哈七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作者:張     20071030日於北京

(作者張弛,當年哈爾濱七中的學生會主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