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的大院

(2014-06-09 07:30:09) 下一個



大院的出現 

    說起老北京離不開胡同四合院,說起“新北京”就不能不說大院。1949年之後,大批的共產黨幹部和科教人員遷入北京,組建政府各部門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當時的北京城(現在的二環路以內)根本容納不下,於是在城外蓋起了一片又一片的樓房,其中有些修起了圍牆,就成了大院。也有些樓區沒有圍牆,但居住的人和生活方式與有圍牆的並沒有多大區別,也可以一並稱為大院。這些大院比起胡同四合院來當然是資曆短淺,更沒有什麽“文化底蘊”,不像胡同四合院能講出那麽些“道道”來,但它們標誌著北京城建曆史上的轉折點,也是現在的北京人的重要來源之一。比如說,那些除了自己的“哥們”誰都不往眼裏放,逮誰都敢“擠兌”的幹部子弟,他們能離了大院的背景嗎?

大院多在北京的西邊北邊。1951年時,複興門外就蓋起了第一批樓房宿舍區。那邊是國家機關聚集的地帶,比如幾個機械工業部,國家計委、經委、科委,全工總,公安部,鐵道部,建工部,建材部,外貿部,商業部,物資部,等等。於是,圍繞著機關的辦公樓,一片又一片的宿舍樓出現了,從真武廟、羊坊店到三裏河、百萬莊、二裏溝、葡萄園、車公莊。看看這些地名,過去都是鄉下。

   
五十年代的樓房一般是三層或四層,尖頂,紅磚或灰磚。當時缺鋼材,更別提鋁材,所以大門和窗戶框子都是木頭的。每戶的麵積不大,兩三間屋子,沒有客廳睡房之分,加上廚房廁所小陽台,很簡單,可不像現在的什麽兩廳三臥兩衛。那時從一般幹部到處長,甚至有些局長,也就是住這樣的一個小單元。部長當然特殊,比如百萬莊的申區,連在一起的二層小樓,每戶都有上下兩層加個小院子(相當於西方的Town House)。
軍隊的首腦機關也多在北京的西郊,隻是分布的更散更遠,從公主墳一帶直到西山腳下,像總參總政總後,海軍空軍司令部加總醫院,通訊兵,裝甲兵,鐵道兵,二炮等等。軍隊大院當然都有圍牆衛兵,不許閑人入內。軍隊幹部也高出一等,團級師級就住三四間屋子的單元,將軍大多住單獨的小樓。
中科院各研究所集中在中關村一帶,那裏也蓋起了大片的宿舍樓。高等院校呢,除了清華、北大(占了燕京大學的校園)幾個老大學,1950年代新成立的有號稱八大學院,好像是航空、郵電、地質、鋼鐵、礦業、石油、體育、外語,主要分布在從高粱橋、魏公村到五道口一帶。這些學院當時都被農村包圍,於是就用圍牆把農民擋在外邊,形成一個個大院。 
 

    與胡同的對比 

    大院與胡同四合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建築上看,大院的樓房是現代化的,至少在衛生設備、上下水道、供暖保溫方麵都比四合院的平房強多了。尤其在四合院逐漸淪為大雜院,越來越擁擠破爛時,大院的樓房越發顯的優越。大院和胡同裏的住的人也大不相同。總體而言,1980年代之前,大院裏以幹部、大學教師和科技人員為主,收入比較高。他們第一代人大多來自全國各地,南腔北調,生活習慣五花八門,到了第二代則是北京長大,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而胡同裏以普通百姓為主,像工人、中小學老師、售貨員售票員服務員之類的。其中以老北京人居多,很多上點年紀的都講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城市居民的貧富差距遠不像現在這樣懸殊,但那時最大的貧富劃分就是大院裏“住樓的”和大院外“住平房”的。 

    當然,也有一些很高等的人物住在胡同裏,他們一家一戶獨占一座四合院,從兩進的中四合院到三進以上的大四合院。有些還保持傳統的老式房子,更多的則進行了現代化改造,還有的幹脆推倒了平房起小樓。他們平時大門緊閉,和街坊鄰居沒有來往。這些“大宅門”與大雜院裏和三四家擠一座小四合院的平民百姓根本不相幹,幹脆就不能算在“住平房”的那些北京人裏。另外,胡同在文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小規模改造,一些平房被推倒蓋起了樓房,也類似大院。比如王朔,曾經住在公主墳一帶的海軍大院,後來搬到了東城的胡同裏,住的很可能是這種新蓋的房子。從家庭和生活背景上看,他還應該算作“大院”的。王蒙卻把王朔稱作“胡同裏的小痞子”,實在不大對頭。他確實很痞,但仍應該算是“大院的幹部子弟”。
在1970年代之前,從三裏河、甘家口、動物園一線再往西去,農村還占著優勢,很多大院的外邊並不是四合院而是農村的破平房,住的是北京的第三個群體:郊區農民。當然,也有新蓋的一排排的平房,一般都是工人宿舍區,住的工人有些來自外地,更多的是當地農民轉化的。他們更是把大院圍牆裏邊的看作有錢人,而圍牆裏邊的人則很少正眼看他們,隻是一些家長常常告誡孩子不要和外邊的“野孩子”玩。

文革時,大院與胡同的對比強烈到了極點。大院裏的高幹子弟成立了第一批紅衛兵(自稱老兵),紅八月時殺向了胡同,抄家打人,驅趕黑五類。他們抄出了金條銀元、字畫古玩、老書舊貨,還有房契地契、國民黨時代的各類票據和委任狀。這些老東西都是大院裏很少見的,確確實實是“四舊”的產品和載體,若放在今天都是寶貝,而在當時卻是烏七八糟的封資修,甚至是反革命複辟的物證。老紅衛兵們更是發現胡同裏除了平民百姓還“藏龍臥虎”呢,有滿清的遺老遺少皇親國戚,民國和日偽時的各類人物,背景複雜的民主人士、演藝圈大小角色,這些人用當時的革命標準衡量,幾乎全是革命對象。雖然他們早就是“死老虎”了,正哆哆嗦嗦的隻求活命,老紅衛兵們可一點都沒手軟,將他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那一幕幕的慘劇此處不提了。

當然,有些走資派也住在胡同的大宅門裏甚至中南海裏。而造反派也不光是胡同裏的,還有大院裏的中低幹和他們的子弟。反正,大院裏的高幹和高幹子弟們很灰頭土臉了一陣。他們又東山再起是林彪事件之後,許多老幹部紛紛“解放”,減扣的工資補發了,生活條件複原了,高幹子弟們紛紛的走後門當兵、調工廠、上大學,而胡同的平民百姓子弟卻還在繼續上山下鄉。駱駝摔倒了跟羊一邊高,可再站起來呢?

大院文化 


    如今一說“大院文化”,許多人會想到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代表的晉商文化。北京的“大院文化”完全是另一回事。所謂的老北京文化是屬於胡同四合院的,但是,正在編纂的〖北京民俗大全〗裏也將有大院的一席之地,至少要提到一些曾經很出名的大院,像外交部大院,海軍大院之類的。 

    其實,比起胡同文化來,大院實在沒有什麽“文化”。但是在“文化”一詞泛濫的今天,權且拿它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吧。在這個意義上,大院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文革時期幹部子弟群體以哥們關係膠合在一起的“玩的生活”。 

    從1966年夏天到1967年冬天,北京的中小學放了一年多的假。學生們無人管教的瘋玩了一年多。紅衛兵們曾自以為“世界是我們的”,很“一本正經”的革了一陣命。但到了1967年,以成人為主的造反派起來了,當局取締“聯動”,並開始約束各路紅衛兵,他們又大多恢複成孩子。雖然1967年初冬又“複課鬧革命”了,但已經成了習慣風氣的“玩的生活”還繼續著。當然,用王朔的話說,孩子們有點煩,嫌複課幹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與現在相比,那時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太緊密了。除了吃飯睡覺各自回家,其餘時間都在一起玩,比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都長。孩子們有自己的社會,其單元是一個個的群體,基本是按居住區,也就是大院,自然形成的。在大街上若兩個或兩夥不認識的孩子互相看著不順眼,以敵視的目光打量一會,然後第一句話往往是“你丫哪的?”,最可傲人的回答有“海軍大院的!”“總參的!”“外交部的!”“七機部的!”等等。當然,此孩子決非屬於七機部的編製,隻不過他爸爸在七機部上班,他家住在七機部大院裏,他屬於那個大院的孩子群。 

    那時的孩子們群體觀念極強,如果哪個孩子受了外邊的欺負,這個群體中的其他孩子都有義務為他去報複。幫助受了欺負的哥們還在其次,維護本群體的“尊嚴”更重要。所以,一個屬於某大院的孩子往往敢於挑戰一個比自己強壯的但沒有“靠山”的孩子,這常常發生在大院與胡同的孩子之間。雖然打群架主要發生在各個大院的孩子群之間,但你死我活的場麵很少出現。可大院與胡同的孩子群之間若打起來,往往就要慘烈的多。最有名的戰例就是七機部大院的王小點一夥人刀劈了西外平房區的土流氓小混蛋。那些規模大、又有圍牆和某種“特殊地位”的大院,比如各軍隊大院和外交部大院,孩子們的歸屬感或團體觀念最強。他們形成了人數最多的孩子群,曾有過一下子幾百甚至上千的孩子出動,去“掃蕩”西單、宣武門、菜市口的“土流氓”。這些“戰役”與大人們毫無關係,完全屬於孩子的社會,是大人們想阻止而做不到的。如此的“孩子社會”在今天簡直無法想像。 

    孩子群體,尤其是男孩子們,有點像一群狼或猴子,每條狼或每隻猴子都有個明確的地位。通常從上幼兒園開始,每個班裏的男孩中就有大王、二王、三王之類的。這種地位主要憑個頭高矮,胳膊粗細,打架的勇氣和技巧,有沒有哥哥或其他人護著等因素來定。地位定了,就知道以後對誰必須讓著,對誰可以瞪眼,可以罵兩句打兩下解解悶。
在孩子群裏互相稱呼幾乎都用外號,尊姓大名是很少用的。即使是很難聽的外號,聽慣了就比正名還順耳呢。外號的得來很容易,比如王朔寫了這麽一段:“姓葉叫夜貓子,姓江叫江米條,姓蔡叫菜包子,……,這都是因姓得名。還有因體型長相得名的:棍兒糖,杆兒狼,猴子,貓,大豬,白臉兒,黑子,小锛兒,大腚。一些人是兄弟排行小名叫響了:老九,老七,三兒,大毛二毛三毛,大胖二胖三胖四胖。個別人是因性格:扯子,北驢。還有一些不知所為何來,順嘴就給安上了,……”。
孩子社會裏最通常的活動還是玩:遊泳、滑冰、遛車、逛公園、逛大街、粘蜻蜓、逮蛐蛐、養鴿子、養熱帶魚、養雞鬥雞、拍婆子、下館子,太多了。在所有的“玩”裏,真正還有些文化意義的要屬遊戲,其種類之多難以說全,筆者可想起來的有:打牌下棋,彈球,三角(煙盒),冰棍棍,滾鐵環,抽漢奸(抽陀螺),毒氣彈,地雷,打橄兒(用木板打一個像橄欖核似的木頭),打排(扁片石頭),扔包,藏貓(電報),攻城,撞拐,打壘,騎馬打仗,騎驢,土坷垃仗,繃弓子仗等等。有一些女孩更常玩的:跳皮筋,跳房子,踢包,抓拐,養蠶,刻剪紙,“吃啊吃啊吃毛桃啊”,“叭唧叭唧小白菜”,“老狼老狼幾點了”,“要風要雨要擂捶”,等等。當然,這些玩意和遊戲是不分胡同還是大院的孩子們都玩。隻不過大院裏的孩子群人更多,地方也比胡同裏大,所以玩的規模更大更野更全麵,水平往往更高。想想吧,所有的孩子都不上學,閑在家裏,又極少有電視更別提上網,他們每天幹什麽呢?自然要把所有能玩的都玩個遍。這種大規模的不上學,盡情的玩,恐怕古今中外的孩子們極少有過,以後也很難再發生了。看看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功課重壓,幾乎失去了與鄰居孩子一起玩的機會。那麽些遊戲很有失傳的危險。 

    與胡同裏的平民子弟比較,大院裏的幹部子弟們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狂傲,不知天高地厚,自視很高。王小波說過一個中學生整日站在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前麵思考“世界戰略問題”。當然,真要比較思想水平,很多平民子弟恐怕更高一籌,比如遇羅克和他的小團體。其實,大一些的孩子,比如文革開始已是高中生的,很多並沒有從紅衛兵退回到孩子群,他們更加成熟,在思想或者文學藝術的領域裏探索著,或在生活的路上走進了成人的社會。大院裏的孩子們是“瞎狂”,有點像八旗子弟仗著“背景”,以為“天下”是父輩打下的,自然要傳到自己的手裏。聊起天來,對整個“天下”當然是隨意褒貶,遠到希特勒、美軍、世界大戰,近到中央領導人、重大機密內部消息,什麽都知道,至少是自以為什麽都知道,都有一番見解。他們看自己呢,個個都是大材料,將來當總理如果還差點,弄個部長將軍什麽的不在話下。

當時語言的另一個特點是模仿電影,比如:
“高,實在是高!”〖地道戰〗
“弟兄們,五兩啦,上啊!”〖突破烏江〗
“不是我們無能,是共軍太狡猾了”〖南征北戰〗
“好看的臉蛋能長大米嗎?”〖摘蘋果的時候〗?
“殺他一個回馬槍!”〖平原遊擊隊〗
“麵包會有的。”〖列寧在十月〗 

    這類的話太多了,有不少文章講述過,尤其是〖紅底金字〗那本書中做了詳細的紀錄,此處不多說。當然,不僅是大院的孩子,當時全中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能學上幾句。隻不過大院裏的孩子們空閑更多點,一部電影能看好幾十回,所以記的更多更牢,而且還把許多電影裏的話借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王朔的書裏就有精彩描寫。 

    大院的沒落 

    從1968年上山下鄉開始,大院的孩子群人數逐漸減少。大孩子一撥一撥的走了,雖然新的接上來,小學生們進了中學,但是“質量”卻下降了,至少在打架的規模和野勁上一撥比一撥退步。後來,隨著學校的學習越來越正規,孩子們玩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尤其在1977年恢複高考之後,中小學生誰還有閑功夫玩呢?而且,“時尚”也變了,文革時,會“玩”的孩子受追捧,1977年以後呢,整天還“玩”的是考不上大學的“傻帽”,沒幾個人還想答理他們。尤其當中小學生都成了獨生子女之後,家長也不放心讓他們單獨出去玩了。大院裏的孩子群徹底消失了。 

    隨著北京的大擴張,大院作為居住區也衰落了。住房商品化改革,機關單位不再包建宿舍區從根本上停止了大院的生長。一群群的新建築,越來越高檔的住房出現了,但已經不屬於哪個機關單位,而且幾乎都是在原來的大院之外,因為老大院裏沒有空地了。大院裏的幹部和幹部子弟們凡是買的起房的,尤其是年輕人,紛紛搬出了大院。隻剩一些“難離故土”的老人們還守著老窩,大院裏沒了人氣,不但老樓房們日漸破舊,而且氣氛淒涼。一些政府部門合並改組甚至取消,依附著它們的大院也就失去了“名分”,有的幹脆成了拆遷的目標。有些大院雖然還在,但隨著權力和財富的重新分配,不再名聲響亮,比如那些軍隊大院,雖然圍牆衛兵依舊,但早已失去了輝煌。 

    昔日的哥們夥伴早已不見了蹤影,隻剩下一幕幕的歡樂童年留在腦海裏。當年,總覺的時間好像無窮無盡,每一天玩完回家總有個第二天可以接著玩。可這一切,曾經是那樣真實而持久的存在,怎麽競像一陣風刮過去就不見了?隻剩下眼前的老樓房們默默的向我證明,那一切確實存在過。可是,等老樓房們消失了,等我們這一代人也消失了,誰還知道,誰還願意知道,曾經有過那樣一種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滿歡樂的真實生活!它叫作:北京的大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5)
評論
快樂的傻瓜 回複 悄悄話 我本人當時也是大院裏的中學生,所以覺得作者寫的很好但並不是其中。那時雖然不上課了,但其實都在私下看書,尤其是世界名著,都是那時在大院裏中學生互相傳閱的,更重要的是那時還讀了很多馬列哲學書,大家在一起討論並辯論。
instein 回複 悄悄話 改革開放後,還有大院經濟,也是一個獨特時代和現象
instein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 特別是寫大院的沒落,把大院現在的狀態寫出來了--大院裏沒了人氣,不但老樓房們日漸破舊,而且氣氛淒涼。你的文章勾起我對那時的回憶。
白熊from北京 回複 悄悄話 “北京的大院“ 一文的作者是陳向陽,最早刊登在華夏文摘吧。在很多網站都有刊登 。博主是否就是陳向陽本人? 可能吧。但北京的大院不管多麽氣派,都顯出像曆史上的封建土圍子。文革初期紅衛兵風潮已過,這種土圍子的風氣達到了高潮。國內有很多的小說和電視劇記述那個時代的”大院文化“ 。 ”血色浪漫“ 是其中之一。 空軍大院的潘湧 在萬維讀者網,以”老木屋“的博客名 ,發表了空軍大院的係列回憶文章。從大院中走出來的許許多多的北京人 ,很懷念充滿童年回憶的”北京大院“ 。隻可惜北京那麽多大院,連一個自己大院的網站都見不起來。唯獨我們那個大院的發小建立了一個 ”發小空間“ 在騰訊網 網站《黨校發小空間》http://2233530642.qzone.qq.com 的訪問,你必須有一個qq信箱號碼。用你的qq信箱號碼登錄就可以進入。在國內的百度網,我又一片回憶文章,紅色的記憶。見 http://tieba.baidu.com/p/2698255266

未名王子就是陳向陽。


老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tmasquerade回複,懷念大院時代無憂無慮日子,期待您更多的故事。
dingdign 回複 悄悄話 經常聽北京的哥們說:孫子(北京話發zei兒的音,zei要清,靠北京人的鼻音帶出),偶操大爺哈。

搞不懂哈,丫孫子的大爺不就是丫兒子(有之一)哈。丫為啥子操丫兒子(有之一)要告訴丫孫子哈嗬嗬

回複 '太子黨群' 的評論 :
dingdign 回複 悄悄話 經常聽北京的哥們說:孫子(北京話發zei兒的音,zei要清,靠北京人的鼻音帶出),偶操大爺哈。

搞不懂哈,丫孫子的大爺不就是丫兒子(有之一)哈。丫為啥子操丫兒子(有之一)要告訴丫孫子哈嗬嗬

回複 '太子黨群' 的評論 :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事,讓現而今的那些神馬人去幹吧。

---,等,真是出了亂子,--我們再去收拾殘局吧。

曆史一定會有答案。

謝謝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生活就是生活,早年慘,中年之後就好過。上帝是公平的。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masquerade' 的評論 :


謝謝了。不能寫。

一寫就打起來了。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還沒有誰敢挑戰這個群體勢力。

那,與當年是一樣的,一頓爆挫,讓你死,你都的喊爺爺。

xie'x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這些孩子,現而今可都不是等閑之人。大多殷實、低調。

--這可是一個勢力,真實存在的一個大兒強力、厚實的實力、勢力。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不過,鮮有什麽姐們、爺們從事神馬政治:都看透了。

有良心的不能讓狗吃了。政治是最髒的。哎水水了。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發小仍舊像大院時代時親密無間。

每每回國,一切如故,接著三年前的話題,小酒不能停。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後來,這些孩子可是真苦,那不是今天用筆墨所能展示的。

在中國所有最貧困的地區從事農事,比當地農民害慘。

因為,父母不是在監獄,就是集中營。
tmasquerad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太子黨群' 的評論 : '太子黨群' 看來很熟悉各大院,要不也寫寫個人經曆供分享?
tmasquerad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印' 的評論 : 大門照是北京軍區大院。
zhenshuiwx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讚!
太子黨群說得太對了!胡同深處的宿舍四合院,大多是解放前有錢人的府邸,幾進深青磚鋪就的院落,花壇果樹(桑樹,蘋果樹,棗樹,核桃樹)是夏季的陰涼,寬闊的廊簷和紅漆的大柱子是男孩們玩耍和女孩們栓皮筋的地方。考究中式裝修帶衛生間的高大寬敞住房。文革開始後,那裏住的"當權派走資派"被勒令搬出,那些院子也被毀的不成樣子。那裏生活過的孩子們同樣有著精彩的故事!
老印 回複 悄悄話 大門照好像是總後大院。
tina0 回複 悄悄話 其實’大院‘這個詞被抄起來還不是因為王嗍,馮小剛之流?他們帶起來的’大院‘,指的隻是軍隊大院。萬壽路,公主墳,太平路那一帶的。 總參,總政也是軍隊大院,但分布在城裏,比較勢孤力單,不象萬壽路,公主墳這個地區,軍隊大院那麽密集。所以一提軍隊大院,首指這一帶的大院。 至於地方大院,那是後來不知什麽人硬給加上的,什麽幾機部啦,經貿委了,複興門一帶的,甚至象這篇文章所說的,連大學也都算進去了。有點不倫不類。 因為當時說起來,軍隊完全是一個獨立王國,在社會生活中跟地方根本就沒多少交集。軍隊大院與地方大院之間的鴻溝,不比地方大院與胡同裏的要小。

不過,這最後一個圖中前麵的那個女孩兒,還真有點當年大院女孩子的‘範兒‘。
滾子刀肉 回複 悄悄話 所以回憶起來就是張三李四各不相同了, 大院子弟怎麽會和大雜院(一字之差)有相同的感受呢? 記得北京夠點譜的孩子最愛說的是"那些小市民". 可仔細想想, 西郊中關村海澱的研究員教授子女, 看你們這些大院尤其是軍隊大院的孩子是咋的呢? 頭上還頂著高梁話說話還冒著紅薯味...,整個一臉瞧不起軍隊子女的土呢.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之後,就散了。

天地海北---流浪天涯。

在相見---是9.13之後了。

謝謝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很快就文化了。

聽協奏曲、俄國古典繪畫,盧浮宮的畫冊。

紅酒與兔頭。---安靜在四合院和 什刹海冰場。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吃佛爺,是把戲的來源。

很少打架,一般地麵上的流氓是服氣的。

因為,打起架了,直接就是日本刺刀的伺候。流氓的手還差點--。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每條胡同的院子不算大,幾進都有。

但,人頭的素質比西邊的高很多。

每天,一群一群的從這個四合院到那個四合院。

都是男、女同行,一窩一窩的。
鬱金香花園 回複 悄悄話 大院兒,有一種安全感。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城裏的一些大兒深的眾條胡同:是胡同各個大四合院的幹部子弟的圍場。

那故事,更是精彩。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咱就是公主墳那地麵的。

後來 進城裏了,在東四一帶繼續強龍的勢力。不過,與地頭蛇關係很好。
東雲子 回複 悄悄話 五十年代的八大學院應沒有體育學院和外語學院,補上北醫和林學院。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看著就是給勁,---當時的男孩們,如今大都是男人。正二八的男人、男性。
方槍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好!王朔的經典《動物凶猛》,以及改變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寫這個大院文化的。
方槍槍 回複 悄悄話 好!王朔的經典《動物凶猛》,以及改變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寫這個大院文化的。
古龍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可以招人拍成電影。一定經典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
clearskies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好
[1]
[2]
[尾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