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唱歌

也許是年齡大了吧?很想述說一下對生活的感懷。記錄的人和事,權當是紀念。
正文

要保持獨立的人格有多難 --- 讀《陸犯焉識》有感

(2014-05-09 09:27:34) 下一個


最近讀了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首先是被簡介吸引了。 “五十年代,陸焉識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諳世事的張揚激越而成為反革命,在曆次運動中,其迂腐可笑的言行使其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我知道這部小說的大部分篇幅是描寫愛情的,但此時我更關心的是他華貴的自尊是如何凋謝成一地碎片的,我想知道嚴苛的環境真的會將一個知識分子的自尊的人格徹底擊潰嗎?


看完小說後,我很欣慰,很滿足。


我首先感興趣的是“舊時代文人”這幾個字。我們新時代的文人已經相比舊時代改變很多了,尤其經曆了共產主義的洗禮。當然他們依然保留著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氣質,但時代的烙印也相當鮮明。我對舊時代文人的興趣主要來自於中國舊時的文人是一種什麽樣的人格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一種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一種吧?當然還有禦用文人,及至犬儒...我認為五四運動以後成長起來又沒有積極投身革命的文人最具有舊時代文人的特點,他們國學根基深厚,又兼並吸收了西方現代的文化,沒有被共產主義洗腦,還保留著較為傳統自然的獨立人格。 陸焉識顯然是個典型, 這個稱謂的確適用於他。


在他春風得意的時候他的人格狀態是什麽樣的呢?三十歲出頭,大學教授。大衛,留學時好友,聰明激進,為了意識形態鬥爭而頗有點不學無術,迫於生計來向他借論文。“借,還是不借給他論文。”他希望能做出這個決定。“他一再勸自己看開些,想開些。人品學品真那麽重要?摻不得無恥?回到國內他發現學界到處是文閥們的無恥,他們最起勁的就是筆墨官司,報紙雜誌後麵都是他們躲在後麵的謾罵。哪裏沒有無恥?幫著大衛無恥一回,還讓無恥行了好,施了善。無恥能給大衛的孩子付牛奶帳,那可是積德的無恥。”他最後到了大衛家去撲了空,決定沒做出來,帶的錢也沒周濟出去。接著攻擊的文章就來了,他被描繪成“漢奸陸焉識”。很快輿論風暴形成的力量讓他“第一次看到人群的強大。一個好心者告訴他,得有自己的人群。獨立的反擊等於不反擊,比不反擊還遭。必須善於投靠對手的對立麵,拉對手的對手做自己的朋友。”但焉識“沒有去找對手的對手。他總可以晚一點找他們,總是可以晚一點失去他的清高和獨立。”獨立的人格是要付出代價的,要承擔歉疚和誹謗。


要保持獨立的人格的確很難,尤其在我們近代至當代的中國。原以為民國期間輿論還是蠻自由的,政治空氣也相對寬鬆,因為很多那時候的文人的雜文,小說和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還是相當敢說話的。我知道這麽一說,可能會被質疑:你怎麽知道?你憑什麽下此結論?但現在我得說我的想法還是不得不轉變了。當站在離那個時代並離那個政治中心稍遠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不然。我們近一百年來的人文和社會環境總是要求人們選邊站隊。三十年代,大學教授的焉識喜歡在圖書館和咖啡館裏泡,“完成了一篇篇學術文章和消閑隨筆,但發現刊登文章也不再是樂事。就連最純粹的學術文章刊登之後也會引起這一派那一派的爭執,他總是不知道自己怎樣就進了圈套,糊裏糊塗已經在一場場文字罵架中越陷越深。上海天天發生文字戰爭,文人們各有各的報刊雜誌做陣地,你不可以在他們之間走自己的路。但焉識還是盡量走自己的路。”但他還是一不小心被人抓了壯丁。雖然是被抓的,他依然感到惡心。他“莫名地討厭自己:
他做了別人要他做的人,一個是淩博士要他做的陸焉識,一個是大衛.韋要他做的陸焉識。一不留心,他失去了最後的自由。”他最終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逃離這種狀態。但是捍衛獨立的人格你當是容易的事嗎?當然後果是很慘痛的,用身敗名裂來形容似乎都不過分。


日本人就要占領上海了。為了不當亡國奴,焉識跟著學校去了重慶。一路上,有限的運輸工具隻能攜帶強勢者的“必須”,教授們的教科書就必然被喪失掉了。虧得焉識驚人的記憶力,他的教科書和教授筆記都在腦子裏,可以無案授課。另外焉識還在學生裏蠱惑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又不把教案送教育部審批,學校的秘密特務把焉識舉報了上去。幾個高級特務找他談了話,要求他把教案送批並且停止鼓吹自由民主;陸焉識很不識相,不但拒絕還寫了諷刺的文章發表到左翼小報上。那當然後果很嚴重,焉識被投進了監獄,兩年。讀到此,又回想起我們從小就接受的教育,國民黨時期多麽地白色恐怖,很多進步文人受到打擊和監禁,等等。這的確是事實。但為什麽曾經不相信了呢?這真像一個求知的過程,相信,懷疑,再學習,再驗證,再相信。。。


新中國成立了。像無數當時的知識分子一樣,焉時親身感受著新政權新氣氛的令人欣喜的不同。什麽都那麽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他感到了做自己的主人的自豪和快感。我非常理解那個時候為什麽很多海外的知識分子放棄國外自由的生活紛紛回國。是的,在國外是自由,但這也是後來有比較知道的,但是在那裏你永遠是二等公民,受人歧視另眼相看。現在我們終於在受了那麽多年的列強欺淩之後挺起腰杆做人了,他們寧願回國效力而甘願舍棄在外的安定生活。可是,政府和國家是怎麽對待他們的?我對他們深感惋惜,對我們的國家深感痛惜!


大衛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堅持實行的意識形態鬥爭的縮影,他又出現在焉識的生活裏,他又逼迫焉識選邊站隊,“你現在怎麽看共產主義運動?”焉識給了他答複:“說知識分子的生命在於接受知識,分析知識,傳播知識,甚至懷疑知識,否定知識,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時候,他不該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識分子還應該享有最後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答複是回信的形式,本來是個人之間的交流,階級鬥爭就有本事讓它成為罪證。軍代表讓焉識反省,說這都夠得上反革命了。“焉識說他天天感謝革命,把他的教授職位都革回來了,又把國家的米價革下去了,還停止了物價上漲,製止了流氓橫行,教妓女們紡紗織布,識字念書,他陸焉識幹嗎反革命?!”這樣的申辯隻能被看成是“拒不認罪”!焉時知道又到了重新翻報紙找工作的時候了。辭職就能保全你的獨立人格和見解了嗎?如果說當年對國民黨政府的不識相隻夠他做兩年牢,那現在的頑抗到底就的確值得他做二十年的監獄。


二十年,的確足以使他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他還剩什麽?什麽樣有辱斯文的對待和侮辱他都經曆了;但他還堅守著,堅守著人格的獨立這一小片最後的陣地。 “犯人裏也有一幫一夥的,但老幾不入任何夥。在美國,在上海他都不入夥,寧可吃不入夥的虧,兜著不入夥的後果,現在會入這些烏合之眾的夥嗎?”(注:老幾是焉識在獄中的綽號)這種孤獨,獨立的不能被剝奪的精神自由成全了焉識,讓他在外在的華貴尊嚴被剝離之後依然是他的本我。在他獲得自由之後他也沒怎麽抱怨,外在的痛楚似乎不太重要了,反而好像是“他這二十多年的無期徒刑生活得沒有太不如人”。


好像精神的自由與人身的自由總不能協調統一,在社會化的人群中總是有很多孤獨的思想者。焉識回到上海,政治鬥爭已經成為過去,可那種無形的壓抑卻依然存在於無數受害者的心靈深處。兒子總擔心老爺子時不時冒出來的其實隻關於學問和個人見解的話又會給他的生活造成傷害;優秀的女兒好不容易在當了多年老小姐(我們今天的話就是剩女)之後成家了,但頗有些市儈習氣的女婿又容不下焉識。年近九十的焉識沒什麽可留戀的了,老伴已經去世,他的宿願也完成了。他又回到曾經使他失去自由的大荒草漠,那裏他可以擁有真正自由的獨立人格。


結局令人唏噓嗎?從感情上我說,是的。 不過我也很欣慰,回到篇頭的主體,我欣慰一生的挫折沒有擊碎焉識始終要保持的獨立的人格,不管有多難,要付出多大代價。


陸焉識,真大丈夫也!“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孟子,騰文公下)我沒有讀過四書五經,我父輩那一代也沒有係統讀過,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是類似的學習經曆。這句經典是偶然看到的,但這種意識和精神卻似乎早就融入我的生命了,我絲毫不感覺陌生。我想這就是文化,你可以不知道它的出處,可它就存在於你的血液裏,是你的一部分。 


張藝謀導演的新片《歸來》就是取材於這部小說,我帶著些許擔憂期待著。為什麽擔憂呢?怕張導表現得不是我想象的?可能是吧。這是一部巨著,電影隻能選擇若幹個麵著力表現,我理解。希望不管張導表現那個側麵,都能和我的理解不遠。這也許就是知音的感覺。


注:以上文中所有引用,除特別標注,均取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因為讀的是電子版,不好確定頁數,見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西雅圖聽雨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章。
祝樓主和全家中秋節快樂!
愛唱歌14 回複 悄悄話 這個題目是有些小論題冠大標題之嫌。稍做下解釋吧,隻要是為交流。人格這個詞我們的確不怎麽用,一般我們描述人會談論人的性格,精神,道德,行為方式,人品等等,人格這個詞是個比較概括的詞,可以認為它涵蓋前麵說的這些概念,是人內在和外在精神及行為表現和不表現的統稱。但人格是每個人自己的風格,各有不同,因為概括,而在此文中我想表達的是人的層層精神側麵被迫剝離後的結果,就隻好選擇了這個籠統又不太實意的詞。另外,關於獨立,這當然是相對的概念。因為人格是個性的,要保持有時就需要堅持。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就是說要讓他們能夠獨立思考,並做出獨立判斷和采取相應的行為方式。可能這些解釋其實還是很膚淺的,歡迎批評指正,或請推薦相關書籍,我將努力學習。謝謝。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忒綠' 的評論 : 反抗壓迫(兩方以上)不完全等於追求自由(一方即可)。反抗壓迫者的不道德行為並不是反抗者的道德行為。

自由、民主不是道德,追求自由、‘人權’是連動物都有的本能,恰恰是道德的反麵。民主是競爭、鬥爭的‘公平’規則(即叢林規則,就像體育競賽強者勝),不是道德,甚至也是道德的反麵。

至於‘獨立的人格’,這是一個天方夜譚。1、人格是虛詞;2、除非出世,人無法獨立於別人或社會。正確實在的說法應該是‘協調好人與人的倫理關係’。女性包括嚴歌苓多為類似於西方人dreamer意識很多時候沒有生活在這個現實世界。
雙城故事 回複 悄悄話 陸焉識呢,“大丈夫”談不上吧,算是個忠實於自己的知識分子吧。張藝謀那部電影應該是著重於陸焉識與馮婉喻的情感那部分,把不能“過審”的部分都去掉了。零零碎碎看了一些片花什麽的,應該是表現出了原著在那部分的味道,確實還蠻讓人期待的。
忒綠 回複 悄悄話 所以,許多人逃也似地離開了那樣的環境。
愛唱歌1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忒綠' 的評論 : 謝謝您的鼓勵。我自認還是很淺薄的,還需要不斷學習和思考。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和自由的精神世界之間原本可以找到個平衡點,但在近百年來的中國曆史上卻總充斥著各種階級,意識形態和政治鬥爭。這些是對自由以及人們對自身獨立人格的維護的極大挑戰。人們追求自由,良好的願望卻常常被人綁架。
忒綠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好文,謝博主分享。

您談論了多麽重要而深刻的一個與人相關的問題啊。

對於一個人群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我想是,人性的自由freedom。 沒有自由理念和價值觀的人群是會產生偏見,不公,壓迫,排擠,讓愚昧橫行,讓人摧殘人,也就不會產生民主,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尊嚴。法律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每個人的自由和尊嚴。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自由的理念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的,長期培養之後形成的一個群體價值觀,並且是要法律來捍衛的。所以,人類的發展才有了奴隸製、封建製社會漫長的曆史,因為這樣的製度滿足了人類人性中的貪欲、占有欲、控製欲,從而從貶低別人和與別人比較重,獲得快感和滿足感甚至成就感。

可歎的是,即使人類發展到了今天,追逐自由也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死亡。

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為了非洲黑人的自由,奮鬥,付出了一生。

可是,世界上,有幾個曼德拉啊?!有幾個在威脅、逼迫、死亡麵前不低頭的個人啊?!如果沒有一個社會勢力和風氣去捍衛自由,在巨大傳統勢力麵前,一個個體的生命該是多麽地渺小和無能為力啊!

所以,在幾千年的中國社會裏,“忍”是能救命的,是可以苟延殘喘的。忍者,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是好人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