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學士

國遠家離已卅年,蹉跎歲月過雲煙。書生漫道無一用,經緯書齋自有天。
個人資料
正文

ZT 毛澤東為什麽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陶魯笳訪談錄

(2016-11-16 07:21:14) 下一個

 

作者:馬社香 發布時間:2016-11-15 23:06:49
來源:民族複興網

cde1a4899576eeaae2dfbe7fff1b7c0d.jpg

 

  陶魯笳,1917年2月出生於江蘇溧陽,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至1949年在太行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工作。1949年9月任山西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1953年7月至1965年8月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1958年5月,被選為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中央委員。1960年10月任華北局書記。1965年9月任國家經濟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兼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政治部主任。1973年7月,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政委。同年8月當選為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改革開放後,任國家發改委顧問、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1 1年5月21日病故。

  多年來,筆者對陶魯笳同誌進行了長期跟蹤訪談。本文內容源自2008年7月19至29日采訪陶魯笳的記錄,2009年12月底核證於陶魯笳和夫人賈於慈同誌。現將本文公開發表,以寄托對陶魯笳同誌的追思,同時加深對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史的研究。

  筆者:歲月如梭。陶老,現在您是毛澤東多次主持合作化書記會的主要見證者。當年毛澤東為什麽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多年來各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您怎麽看這個問題?

  陶老: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要了解毛主席當年為什麽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必須注意兩點:第一要確實回到當年,主要是1951至1956年,實事求是;第二要盡可能了解毛主席當年在這個舉國大計上的遠大目光、發展思路和辯證思想方法。我從五個方麵對毛主席為什麽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予以回顧。

  陶老:去年我們已經談過,山西首批農業合作社的問世,先被華北局和少奇同誌質疑批評,後得到毛主席支持的整個過程。這裏就不重複了。1951年夏,毛主席為什麽支持剛剛萌芽的山西農業合作社?我們就從這裏進一步回憶和探討吧。

  當年農業合作化宣講材料認為,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是毛主席把握了5億農民發展的方向。這無疑是對的,但還不夠深刻。其實毛主席從中央蘇區時就深刻認識到,我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幾千年來小農經濟不斷地複蘇、兩極分化、破產,周而複始,沒有出路。新中國隻有扶持農業合作社中的社會主義因素,鼓勵農民走集體化道路,才能避免兩極分化和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也是毛主席當年支持山西農業合作社的根本出發點。關於這一點,當年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同誌1953年9月傳達毛主席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講話,有很精彩的講解。

  毛主席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叫過渡時期。過渡時期做什麽事?兩件事:工業化、集體化……要把一萬萬戶農戶變成集體化是艱巨的。一部分農民怕負擔,怕當兵,怕共產。富裕中農搞互助合作是不容易的。中心問題是怕集體化。農民的負擔是重的。中國曆史上,貞觀、開元、康熙、乾隆之治,是無為而治,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過上若幹年,農民又要暴動。

  在(農業合作化)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兩條道路的鬥爭是很明顯的。華北局在這個問題上是犯個[過]原則性錯誤。七一文章是有錯誤的。互助合作是生產社會主義因素。

  毛主席正是對整個中國曆史有深透的了解把握,才緊緊抓住了中國幾千年曆史的一條主線,小農經濟發展必然走向兩極分化,最終逼得農民走投無路,起來造反,推翻舊王朝;新王朝生產模式依然如故,周而複始,沒有出路。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的統治,都在土地所有製和生產關係方麵沒有任何改變。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要徹底避免和根除這種現象產生和發展,就要從兩極分化的源頭——土地所有製及其生產關係著手。我們開展土地改革。將地主土地所有製改變為農民土地所有製,但一家一戶個體經濟對小農生產模式的依附關係,注定抗擊不了頻繁的自然災害,必然會兩極分化,永遠不可能使廣大農民共同富裕起來。

  1951年春,長治地委根據比較深入和全麵的社會調查,寫出《土地改革後農村新的階級關係及各階層思想變化情況》報告,內容包括農村新的階級結構、各階層土改後的土地變化、各階層的經濟生活狀況、各階層群眾對發展生產的看法和要求、群眾的要求和反映以及思想意識的變化五個部分。其中對轄區“霞莊、洪井、下村、蘇峪、川底5個村賣地情況進行了調查,土改後5個村共有賣地戶96戶,計:新中農61戶,占63.5%;老中農31戶,占32.3%;貧農4戶(其中有2戶係舊富農下降),占4.2%。共賣出土地284.11畝,其中新中農占65.2%,老中農占31.2%,貧農占3.2%。這說明新中農剛翻身,基礎還不牢固,還經不起風吹雨打。有的富裕農民占有的耕地超過本村人均耕地一倍或幾倍。有的富裕農民買不到地就放高利貸,公開說:‘人賺錢累死人,錢賺錢發大財。’其年利率高達60%至180%。1951年春,長治地區新富農已占總數的0.8%,中農下降為貧農的占13.7%。”

  當時農村兩極分化的苗頭和趨勢比較明顯,農民分化速度很快,這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山西農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互助組不斷發展,提高一步的農業合作社應運而生。農業合作社土地入股,地四勞六,有公積金,走集體化道路的因素,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因素不斷增加。毛主席看到了這些,認為共產黨不斷扶持這些社會主義因素,就可以避免農村的兩極分化,並帶動城市,過渡到社會主義。

  這些年,我經常翻看過去的工作筆記。1953年毛主席在談到渡時期總路線時特別強調,社會主義因素是可以逐年生長的。關鍵是不能放任自流,要有目的地引導。對農村互助組也不能放任自流(翻開當年工作筆記記錄)。

  主席說,我們的路線是確保私有財產還是社會主義?我們是社會主義路線。自願互助合作,就不是確保私有財產。私人資本家自願搞國家資本主義,也不是確保私有財產。我們今天的路線就是聯共黨史第九章到二十二章的路線,故學習這幾章有現實意義,當然要聯係我們的實際。

  我們在農村中,不要搞自流,自流的結果隻能剩下資本主義。我們黨內是有兩條路線的。過去土改時的路線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少數的個別的消滅地主,把地主所有製變為農民所有製。這是革命在全國還沒有勝利時的路線。今後的路線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路線。

  毛主席講的這條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路線,就是過渡時期總路線。這條路線充滿著唯物主義辯證法。世上萬事萬物都不是靜止的,新中國成立後,資本主義因素和社會主義因素也不是靜止的,如果我們對農村放任自流,不提倡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因素一定會不斷發展,因它有自發性。這不是我們嘴上說不搞資本主義就能行的,它要靠執政黨的社會主義路線所決定。毛主席一生翻來覆去講黨的路線,他老人家走了這麽多年,我才慢慢懂得了。新中國不能搞資本主義,要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黨的宗旨、曆史、構成所決定的,是我黨對人民對無數犧牲烈士的承諾。當然,也是全黨和全國政協會議各黨派的共識。周總理在談“人民政協共同綱領草案的特點”時對此有專門解釋。什麽是社會主義,黨內那時很明確,就是不能搞兩極分化和以資本剝削人。這就代表和保護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相對貧窮的人是絕大多數嘛!

  記得毛主席這次講話後不到一個月,我又被通知到北京。那一年我36歲,已被任命為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到北京參加會議比較多,養成了大小會議必做詳細記錄的習慣。我的工作筆記上寫的是1953年10月17日,華北局召開會議,傳達10月2日晚中央政治局關於統購統銷的擴大會議情況。在10月2日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陳雲作主題報告,毛主席發表重要講話,主要內容在《毛澤東傳》和《陳雲傳》中有所披露。小平同誌在那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也作了重要講話。鄧小平、鄧子恢、習仲勳、高崗、饒漱石都是1952年下半年1953年春,從各中央局調到中央工作的同誌。當年所說的“五馬到京,一馬當先”就是指他們,有人說“一馬”指高崗。其實不然。這五個人中唯有鄧小平一個人,毛主席要求在10月2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作重要發言,可見,毛主席對鄧小平的信任,那個時候就超過了高崗。華北局傳達小平同誌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講話,我做過詳細記錄。

  小平同誌:主席又談了農業和手工業改造,又批判四大自由,說,從法律上說土地出租出賣是不犯法的,從工作上思想上應當做到不出租不出賣,什麽人要賣地,什麽人要出租呢?當然是窮苦人。沒有普遍的農業社,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農業社,就可以消滅土地自由買賣。將來就叫農業社,不一定要叫集體農場。鰥寡孤老要出租土地,但從工作上思想上也要做到不出租,這就要有更大型的農業社,才能解決。國家不能完全解決貧困戶,隻有農業社才能解決。貿易自由也要允許些,但從工作上思想上我們要過渡到社會主義,要一步步代替之,水果、肉類、菜蔬等,我們都要幹。

  借貸自由,農村賣青苗可能有,我們要用預購的方法來消滅之。還有供銷社信貸部。自(四)大自由,實際是不自由的。確保四大自由,就是不增加社會主義因素。這就使農村資本主義之尖越冒越高,不可遏止,過渡時期是劇烈的深刻的鬥爭,糧食問題也是要進行這樣的鬥爭,這個鬥爭包括對農民自發勢力的鬥爭,這是對農民消除走資本主義因素的鬥爭,至於對農民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因素,我們是要扶持的。主席要我們在一切工作中注意防止資本主義因素。

  小平同誌在這次講話中,將糧食問題上升到路線的高度,講了“冒尖”問題、糧價問題、相互間關係及共同富裕問題。他當時緊跟毛主席部署,繼續說道:

  這次糧食會議不隻解決了糧食問題,主要解決了路線問題,將小農經濟納入了國家計劃之內,即納入了社會主義道路之內,而不使其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不能太急躁了,要一步步去做,要鼓勵農民冒社會主義之尖。要向農民打進社會主義(思想),蘇聯農民自己賣(買)汽車,這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所能做到的。要使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互助合作和征購製不行,解決了糧食問題同時解決了社會主義道路問題。

  資本主義是大魚吃小魚,我們是要貧農一起富裕。故隻有走社會主義道路,對中農要鬥爭其資本主義因素。糧價高是否對所有農戶好?肯定隻有對餘糧戶好。最後有的農民要吃虧了,災民、缺糧戶、一部分開始賣一部分糧,隨後又買回來的。保護農民利益,提出糧價提高要補助一下,對誰有利?農村中對冒資本主義之尖的要鬥爭,在糧食價格中,表現社會主義因素與資本主義因素的鬥爭。糧價高了,不僅不利於一部分農民,也不利於城市。國家對現在糧價不得不高些,要承認這個現象。我們要在總路線燈塔下行動。農民有冒社會主義之尖的積極性,也有冒資本主義之尖的積極性,我們要鼓勵其前者。為了保障國家建設,實行征購製,就可保證物價永遠穩定下來。

  小平同誌當年宣傳毛主席關於統購統銷與農民走集體化道路的關係、與穩定物價的關係、與避免兩極分化不提倡四大自由的關係,講得井井有條,清晰透徹。有的地方還有所發揮。記得剛解放不久,全國曾經有四次較大的物價方麵風潮,政府依靠全國一盤棋重拳整治取得了勝利。毛主席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一直到毛主席去世,全國物價再沒有什麽大的波動。人民的生活雖然不富裕,剛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家底嘛;但確實比較安定,社會安定,人心安定,沒有出現兩極分化,這對新中國站住腳跟具有根本意義。

  毛主席始終堅持農業合作化,反對兩極分化,反對任何損害農業合作化集體化的苗頭。記得1962年毛主席在北戴河中央擴大會議上仍然講:“單幹勢必引起兩極分化。兩年都不要,一年多就會出現階級分化。其中有的還是共產黨的支部書記,貪汙多占,討小老婆,放高利貸買地;另一方麵是貪困農民破產,其中有四屬戶(指軍、烈、工、幹四屬——筆者注)、五保戶,這恰恰是我們的社會基礎,是我們的依靠。我們要代表貧下中農,也代表一部分富裕的農民,所以要按勞分配,平均分配的不能太多。”毛主席說話是非常有個性特點的,這裏說的一兩年就兩極分化,不是指具體時間,而是強調時間較短。你送我的《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書裏,也講到毛主席當年這個思考。我在這裏作了記號。毛主席在1964年底和1965年初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多次講過這個思考。這個思考包含著毛主席當年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的根本出發點。

  我們中國共產黨要堅決反對和不斷堵截兩極分化的苗頭及趨勢,才能獲得長治久安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毛主席要求我們黨,永遠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思考和決策問題,人民才會看到了希望和將來,心理比較平衡,社會比較平衡。在毛澤東時代大多數人還是很窮的,社會比較穩定,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比較安全,食品不多,但比較安全,道理就在這裏。如果不是這樣,農村迅速兩極分化後,城市也會兩極分化,重新出現地主和資本家是很有可能的,唯利是圖汙染黨內外大環境也是可能的。

  毛主席當年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首先抓住了這個根本點,構築了整個大戰略。

 

  二、提倡農民互助合作積極性與農業社優越性相結合,平原建設與山區建設相結合,全麵發展

  筆者:毛澤東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反對兩極分化和資本主義,這是與我黨當年宗旨相一致的。但如何獲得廣大農民的真心擁護,將其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相結合,農業合作化體現了哪些特點呢?

  陶老:這正是當年農業合作化搞得比較突出的地方。具體回顧,首先是引導農民互助合作的積極性與農業社的優越性相結合,因地製宜,多種經營。早在1951年12月,毛主席批準《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就明確指出:“要肯定農村個體經濟和勞動互助兩種積極性”,“同時要反對黨內兩種不同的錯誤的傾向。一種是消極的右傾錯誤思想,一種是急躁的左傾錯誤思想”。“黨中央的方針就是根據可能的條件而穩步前進的方針。黨在各種不同地方的農村支部,應該在黨中央這種方針的指導下,教育自己的黨員積極地分別參加這些不同的農業互助和合作。”

  正是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作用,農業合作社本身具有的優越性更加突出。就以我任職的山西為例吧。1951年,長治試辦的10個農業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帶動了山西全省農業社迅速發展起來。1953年,山西全省共辦了224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社糧食種植麵積共85.2萬餘畝,總產量共8759.74萬公斤,超過1952年總產量6873.625萬公斤的27.6%;1953年每畝平均產量101.5公斤,較1952年每畝增產22公斤,超過當年當地一般常年互助組每畝平均83.5公斤的21%,超過當地一般個體農民每畝平均73公斤的387%。1953年全省農業社的棉田共2.7萬畝,總產量共255.6萬公斤(籽棉),超過1952年總產量204.25萬公斤的20%;1953年每畝平均產量94.5公斤,較1952年每畝增產19公斤,超過1953年全省每畝平均69.5公斤的35.8%。1953年農業社在發展副業和有條件地區發展林業和牧畜業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全省農業社的副業收入為108億元,約占總收入的8%左右。1953年營造防風林帶4條,約400餘畝,成活率達98%以上,畜牧的收入約值18萬公斤糧食。農業社不僅多打了糧食,95%以上的社員增加了收入

  當年在全國較大的範圍內,農業合作社不僅增加糧食增加收入,同時提倡因地製宜,發展林業、畜牧業。山西平順的西溝農業合作社,當時便是全國矚目的這方麵典型。西溝是上世紀50年代的“大寨”。李順達是全國第一屆農業勞模。毛主席多次接見他。1950年9月26日是中秋節,中央領導同誌和第一屆全國勞模一起吃飯。李順達和工人代表馬恒昌坐在毛主席左右。毛主席說:“中國山地很多,南方有井岡山、大別山,山西有太行山、呂梁山,就是到了?也不能不要山區。你們住在山區,要好好建設山區,以後要把山區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席間毛主席舉起酒杯敬李順達說:“你住在太行山上,那個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貢獻,我敬你一杯。”在全國解放初期,毛主席多次說:山區生產很重要,解放後很貧窮。老區人民可能有些怨言。組織老區訪問團到北京觀禮,這是政治上的鼓勵,同時還必須從經濟上解決問題。毛主席一直把山區建設看得和平原一樣重要。李順達深受鼓舞,決心帶這個頭。利用山區資源,農林牧全麵發展。1954年,李順達農業生產合作社還將社名改為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他們“敢冒社會主義之尖”,對全國影響很大。不要忘記,是毛主席第一個在全國提出發展山區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

  西溝過去是一個不見綠色隻見石頭的窮山溝,合作化時期農林牧全麵發展很不錯,集體在山上大麵積種樹、大批養羊,山西那時是用羊糞施肥的,種中藥材,社員都比較富裕,山林生態良性循環。從第一屆到現在都是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就是從西溝那個山溝溝裏出來的。

  農業合作化時期,毛主席重視西溝,已考慮到山區建設要與平原同步發展,強調要向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毛主席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編者按”中,多次提到“向農業生產的深度廣度進軍”問題。隻有搞農業合作化,農業生產的規模大了,才能有條件向農業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因為農業社是集體經濟,按勞分配比較公平長遠,才能吸收知識青年來到農村廣闊天地,就地取材,良性循環,以新知識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發展,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漸漸各地都會出現農村小化肥、小機械、小藥廠……這可以吸收多少人才啊!包括農村和城市青年的就業問題,高層次人才的研究崗位等等。農業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搞集體經濟嘛,就容易就地開發,開發為人民所用,人人都會有責任和義務保護資源,培養人才,自主創新,人人都是集體經濟的主人嘛,可以煥發多少創造力啊!農業合作化時期有不少這樣的事例。內外結合,遠近結合,山區建設與平原建設、農村建設與城市建設形成一盤棋,那是一種比較新型的健康的長遠的發展模式、以內需為主要對象的發展模式、國外任何力量都不能要挾控製的發展模式。毛主席是個大戰略家,當年想得很遠布局很遠,當然不可能短期速見成效。但在比較先進的農業社,當時已開始搞科學種田,多種經營,提高了收入,培養了一批青年人。

  毛主席強調山區建設和平原同樣重要,還有一個深遠考慮,那時候新中國要隨時防備的侵略戰爭,要考慮反侵略的戰略縱深和戰爭腹地,不能別國向沿海平原一轟炸,就沒有還手之力了,那樣容易造成戰略妥協的被動局麵。

 

  三、引導農業合作化與農業水利化相結合,推動“支部建在村上”

 

  筆者:陶老,毛主席當年推行農業合作化,特別注重引導農業合作化與農業水利化相結合,相互促進,您怎麽看這一點?

  陶老:毛主席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農業合作化和水利化結合方麵,毛主席想得又遠又具體。毛主席曾經多次與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委員會同誌長談,黨內作過傳達,林一山在書記會和水利會上作過報告。1953年2月毛主席乘坐長江艦視察,從漢口到南京,在長江艦上和林一山深談過幾次。

  毛主席說:解放前中國隻有幾座水庫,要發展農業,必須徹底改變這種狀況,發展水利,要將農民組織起來搞合作化,農業合作化和農業水利化,就像長江的流水後浪推前浪!他又說:中國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水利又是農業的基礎和命脈,隻有水利搞好了,農業才能長期發展,農業發展了才能更好地支援工業。

  當年毛主席這些講話黨內傳達過多次,很親切,鼓舞人心,充滿著曆史的辯證法。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沿著長江視察,到黃河邊視察,非常注意將大江大河的治理和農田水利結合起來。在農業合作化時期,每年召開全國水利會議,都要求各省第一把手參加,多方麵結合討論創造條件興修水利,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記得毛主席在討論“全國農業發展四十條綱要”時,曾到全國許多地方和基層搞調查。1956年1月9日他給周總理寫過一封信,專門說到這個問題:“興修水利,保持水土。一切大型水利工程,由國家負責興修,治理為害嚴重的河流。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開渠、挖塘、築壩和各種水土保持工作,均由農業生產合作社有計劃地大量地負責興修,必要的時候由國家予以協助……”毛主席這段話可以說是整個毛澤東時代興修水利的基本原則。那時我奉命參加《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整理工作,“綱要”從初稿的十七條擴充到四十條。毛主席反複給我們強調興修水利的基本原則。這個基本原則是那個時代我國水利事業的基本方針。農業水利化離不開農業合作化,農業合作化又推動了農田水利化。正如毛主席所說:“依靠合作化開展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那時全國有不少的農業社就是由於聯合打機井,從互助組聯合成初級社的。在山西,在全國這樣的事例很多。我一閉著眼睛,當年農業社打井、開渠、挖塘、築壩和各種水土保持工作,甚至自力更生修水庫,都浮現到眼前。那時候,不論是國家、省、縣哪一級修水利工程,廣大社員“打起背包就出發”出義務工,多少無私貢獻啊!

  當年社員們改天換地的精神和貢獻,曆史應永遠銘記。李順達所在的金星農林牧合作社從建社到1955年夏,全社共修築攔洪土壩70餘座,70%的攔洪壩經受了洪水考驗。1955年秋後,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轉為高級社,並於1957年貫徹執行《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掀起了築壩造地高潮,“苦戰一冬春,建設攔洪壩220座,造地200畝”,當年抵禦了該溝洪水,保證了農林牧各業豐收。1958年,西溝不要國家投資一分錢,自力更生在百裏灘興建了西溝水庫,聽說一直到80年代,西溝水庫都起作用。像這樣的事例全國各地都有。

  毛主席當年強調農業合作化與水利化相結合,山區發展與平原發展相結合,在主觀和客觀上都促使黨組織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健全,戰鬥力普遍增強,全麵鞏固了我黨在全國的領導地位。我經常回顧和思考,毛主席是以“支部建在連上”締造了一支紅色軍隊;在某種意義上,又依靠我黨農村黨支部工廠部隊基層黨支部,“支部建在村上”、“建在廠礦”,建設了一個新中國。“支部建在連上”,是井岡山的創造;“支部建在村上”,是提倡和推進農業合作化的保障。當年農業合作化運動,健全了農村基層黨支部,提倡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發展了不少農民好黨員,這些黨員一心撲在集體經濟上,他們的行動和黨的宗旨、共富政策是一致的,他們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中起的作用是深遠的。

  現在回想起來,農民和戰士有很多不同,教育農民和教育戰士應該有很多不同,農村和軍隊也有很多不同,當時各級幹部對這一點認識不夠。這樣就帶來了毛主席當年批評的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及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各級幹部沒有認識到各地農業合作社發展的不平衡而盲目統一部署。我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後期和人民公社時期反複出現過急過快、一刀切、社內管理跟不上等問題,都是應該深刻總結的教訓。

  但總的說,農業合作化初步改變了自古以來我國小農經濟的封閉性狹隘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農民乃至全國各業一盤散沙的曆史狀況,對推進三大改造,建立鞏固我國社會主義製度,作用是巨大的關鍵性的;對加強全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作用是巨大的深遠的。

 

  四、推動農業合作化與社會主義工業化相結合,促進“兩條腿走路”

 

  筆者:毛澤東當年大力推行農業合作化,在戰略思想上是如何把握或推動農業合作化和工業化的關係呢?

  陶老:關於農業合作化和工業化的關係,1953年薄一波在宣講過渡時期總路線時,傳達過毛主席這個戰略思考,言簡意賅。毛主席說:

  過渡時期做什麽事?兩件事:工業化、集體化。什麽叫工業化,就是說工業的比重要大於農業。現在中國工業的比重是很可憐的。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汽車都不能造。(七屆)二中全會決議上講,近代工業占10%左右,去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已)占28%。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是43%,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是70%,我們要工業化,必須在50%以上至70%。而要工業化,沒有重工業是不行的。重心是重工業,但不能放鬆輕工業。沒有重工業,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獨立。到國家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頭一二年,要開始出拖拉機,年產一萬五千輛。

  毛主席在1953年6月政治局會議上講,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農業唯一的道路。發展互助合作運動,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這是黨在農村中工作的中心。通過農業合作化,逐步建立農業中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限製和消滅農村中的資本主義,在這個基礎上增加農業生產,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隻有在農業合作化的基礎上,才能鞏固工農聯盟。農業支援工業,促進工業化;工業支援農業,幫助農業合作化。這就是過渡時期工農聯盟新的經濟基礎。手工業的情況也是這樣。到了1955年,毛主席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離不開農業合作化的思想更加明確豐富。毛主席在《農業合作化報告》第七部分中專門談到這個問題:

  這些同誌不知道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不能離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進行的。什麽原因呢?

  首先,大家知道,我國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生產水平,現在是很低的,而國家對於這些物資的需要卻是一年一年地增大,這是一個尖銳的矛盾。如果我們不能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基本上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農業就不可能由使用畜力農具的小規模的經營躍進到使用機器的大規模的經營……

  其次,我們的一些同誌也沒有把這樣兩件事聯係起來想一想,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一個最重要的部門——重工業,它的拖拉機生產、它的其他農業機器的生產、它的化肥生產、它的供農業使用的現代運輸工具的生產、它的供農業使用的煤油和電力的生產等等,所有這些,隻有農業已經形成了合作社的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我們現在不但正在進行關於社會製度方麵的由私有製到公有製的革命,而且正在進行技術方麵的由手工業生產到大規模現代化機器生產的革命,而這兩種革命是結合在一起的。在農業方麵,在我國的條件下(在資本主義國家內是使農業資本主義化),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由此可見,我們對於工業和農業、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和社會主義農業改造這樣兩件事,決不可以分割起來和互相孤立起來去看,決不可以隻強調一方麵,減弱另一方麵……

  其次,我們的一些同誌也沒有把這樣兩件事情聯係起來想一想,即:為了完成國家工業化和農業技術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要從農業方麵積累,這除了直接的農業稅以外,就是發展為農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資料的輕工業生產,拿這些東西去同農民的商品糧食和輕工業原料相交換,既滿足了農民和國家兩方麵的物資需要,又為國家積累了資金。而輕工業的大規模的發展不但需要重工業的發展,也需要農業的發展。因為大規模的輕工業的發展,不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所能實現的,有待於大規模的農業,而在我國就是社會主義的合作化農業。因為隻有這種農業,才能夠使農民有比較現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購買力。

  毛主席當年講得深刻全麵,具有前瞻性。他強調了我國不能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以農業資本主義化實現大農業,我們和資本主義國家自然條件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及西方國家的人均可耕地、人均水資源都比我們大得多。根據我們國情,隻有通過農業合作化實現集體農業,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這不是僅僅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而是根據我國國情的客觀和長遠的分析。隻有實現農業合作化,我國農業和重工業、輕工業之間才會產生良性的商品交換、資金積累以及產生源源不斷的內需購買力,形成一個工農業良性循環,工農聯盟不斷加強。農業合作化使一切發展都建立在集體所有製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集體所有製農業發展了,必然促進社會主義公有製大工業和集體所有製工商業、手工業發展,構築我國國民經濟向維護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發展,促使私營企業、個體農民漸漸“和平”地退出了曆史舞台。“一五”期間,我們大型主幹工廠紛紛建立,三大改造順利完成,工農聯盟進一步鞏固,都證實了農業合作化可以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製度建立。

  1958年毛主席在《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談話》中,結合蘇聯的教訓,對我國合作化後農業與重工業的關係又作了新的探索。毛主席說:

  他們(指蘇聯——筆者注)的計劃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究竟達到了什麽程度?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如重工業與輕工業的關係,農業問題,未完全反映。他就吃了這個虧。為什麽他們不兩條腿走路?為什麽他們的工農業關係、輕重工業關係一直沒有處理好?他們對發展重工業過分強調,對發展輕工業和農業一向不重視,直到現在,他們的商品供應還很緊張,使人民不能從建設中看到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的結合。這是一條腿走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手扶拐杖,比較偏頗。重工業內部的關係,他們說鋼是基礎,機器是心髒,煤是糧食,把這些平列起來,沒有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麵,沒有群眾,沒有政治,隻講技術,隻要專,又是一條腿。我們現在的提法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以及其他幾個同時並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我們又提出,工業內部,以鋼為綱,農業內部,以糧為綱;其他按比例發展。

  農業合作化是我國社會主義萬丈高樓的基礎。毛主席曾有一個很有名的比喻,我們國民經濟有兩個拳頭,一個屁股。基礎工業是一個拳頭,國防工業是一個拳頭,農業是屁股。講得非常形象和深刻。這個通俗形象的比喻,對農業合作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工農業相互關係以及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是一個提綱挈領的高度概括。值得我們永遠牢記和深思。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屁股坐不穩了,拳頭就沒有力氣了,甚至捏不起來。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再講一件親身經曆的事情。1955年7月26日農業合作化會議前夕,毛主席點名要我到中南海遊泳池談話。在了解山西新情況後,毛主席問:“你考慮過沒有,蘇聯在搞集體農莊前,不少地方已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比我們現在還要高。但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集體農莊不斷減產死牛,直到現在還沒有達到十月革命前最高水平。什麽原因?”我想了想說:“蘇聯共產黨沒有像我黨那樣始終重視農業重視農村,了解農村,我們大多數領導幹部是從農村根據地走出來的,比較了解農民。我們的農業社和蘇聯集體農莊也不同,我們是經過互助組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毛澤東幾分讚賞地望了我一眼,說:“哦,你說對了一點。要記住,我們和蘇聯一樣,受帝國主義封鎖,要搞社會主義,隻有搞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不跟在資本主義後麵一步步爬行。蘇聯工業基礎比我們強,工業人口比例比我們大,這是優勢,如果隻注意優勢不提高劣勢,就不能兩條腿走路,蘇聯農業可能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教訓。新中國要不受帝國主義欺侮,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工業,必須兩條腿走路。農業跟上來,靠一家幾畝田不行,要靠合作化大農業,才能有社會主義大工業,有民族重工業。農業合作化就是為這個打基礎,新中國工農業要均衡發展,兩條腿走路,才能避免蘇聯農業今天的困難。要做到這一點,正確的思想政治路線和可靠的幹部隊伍是至關重要的。”毛主席那天和我談了很多,主要思想就是這些,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毛主席早在合作化時期就高度注意吸取蘇聯的教訓。

  筆者:毛澤東一生多次說過“正確的思想政治路線和可靠的幹部隊伍是至關重要的”。在延安整風時,他強調過;1955年麵臨農業合作化高潮,他再次重申;1965年他重上井岡山,老人家也意味深長地講到這句話。為什麽?

  陶老:依我理解,在毛主席思考的新中國整體戰略中,我黨正確的思想政治路線是“綱”是“頭”,是洞察統領一切的。高層、基層幹部隊伍是兩隻“胳膊”,或者整個幹部隊伍和優秀科技專家是兩隻胳膊,合作化農業是屁股,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是兩個拳頭,工農業均衡發展是兩條腿走路。我國於此雄姿勃勃站立起來,向著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目標大踏步向前。這是一幅何等宏偉壯觀的崛起圖!也是毛主席希望構築的的農業合作化工農業一體化的整體戰略,是新中國應對美國當年包圍圈“能戰然後能和”的長期戰略。

 

  五、把握農業合作化與改善地緣政治環境有機結合,不斷擴展兩岸統一的戰略空間

 

  筆者:陶老,現在不少人認為農業合作化僅僅是當年我黨在國內的一種布局。實際上在毛澤東在戰略思考中,農業合作化不僅是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和動力,而且是反對美國戰略包圍圈的關鍵之舉,是這樣嗎?

  陶老:是的,國家的獨立需要這樣。那時不這樣,新中國對外就要不斷妥協,一妥協就會損害人民利益、國家利益,一遇大事國內外兩邊會全靠不上,共產黨就有下台的危險。搞不好,國家還會分裂。毛主席當年看得非常深遠!今天,我們不能脫離曆史背景、脫離當時的地緣政治環境孤立地看待農業合作化這個舉國大計。毛主席大力提倡農業合作化之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在進行之中。1950年6月朝鮮戰爭打響,美國第七艦隊即進駐台灣,公然侵略我國領土。台灣是中國領土,解放台灣是《共同綱領》第二條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必須完成的全國統一神聖使命。9月,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10月誌願軍入朝,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混淆視聽,美國迅速向聯合國大會提出“中國侵略朝鮮案”。1950年11月底,美國代表(即奧斯汀——筆者注)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誹謗性的“中國侵略朝鮮案”,美國聯合40多個國家提議對新中國全麵禁運和經濟製裁,這個提議竟被通過了。中國在整個國民黨統治時期是一個糧食進口國,嚴重缺糧立即呈現出來。地緣環境日益險惡異常。現在有人說毛主席1951年初沒有接受第三方提出的和談建議,要不早就進聯合國了。美國剛剛策動聯合國對我扣上“侵略朝鮮”的帽子,不在戰場上給美國以沉痛教訓,美國會真心和我們談判?這些人的看法太輕視美國“戰爭與政治”兩手的超能力了。美國那時“同意談判”是煙幕彈,眼晴盯上台灣,要挾新中國拱手相讓,不提“解放台灣”,然後再一步步分裂你。我方如果那樣進聯合國,台灣仍是常任理事國,我方是會員國,那就不是毛主席、不是新中國了。這段曆史的真相,不能被曲解。

  抗美援朝初期,毛主席、黨中央兩次頒發文件“全國進行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提出認識美國帝國主義本質的宣傳八條:“(1)美國公然侵略我國的台灣省。(2)美國公然轟炸掃射我東北同胞。(3)美國不顧我國警告,公然擴大侵略朝鮮,向中朝邊境進攻。(4)美國公然繼續援助蔣介石匪幫。(5)美國不讓我國參加聯合國(和安理會及盟國對日委員會)等。(6)美國扶植並武裝日本反動派,積極準備對日單獨媾和。(7)美國領導帝國主義各國,在外交上與軍事上共同壓迫和包圍我國。(8)美國在我國內部進行各種特務破壞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簽名支持和平宣言和愛國公約。1951年春,李順達互助組向全國發起了多打糧食,支持抗美援朝的倡議書。全國各地響應書像雪片一樣,掀起簽訂愛國公約、反對美國侵略我國台灣、支持抗美援朝的高潮。在這個高潮中,1951年7月、10月毛主席黨中央相繼對山西和東北農業合作社予以大力支持。全國各地互助組合並組建農業合作社很快便有一大批。農業合作社成為愛國增產的領頭雁。正是有廣大農民及各行各業的愛國增產做後盾,我黨我軍才挺住抗美援朝最艱難時刻,成功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我1952年的會議記錄,很能說明問題。1952年12月21日,薄一波在華北局傳達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

  “增產節約,抗美援朝是總的方針”。毛主席(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戰爭必須打成,物價必須穩定,工業投資不許降低。怎麽樣?克服浪費,節約增產。文章的中心增產節約——解決200億斤小米。

  中央局和省委、市委要明確轉到工業上去,地委、縣委仍以領導農業為重點。農基十項建設,提高畝產量,在深耕細作的基礎上,擴大再生產。農業生產合作社、土地入股、耕牛勞力入股,建立在私有基礎上,華北過去采取謹慎態度,不要過早否定私有財產。華北局過去在肯定這個形式,貸款扶持上也是不夠的,毛主席指示我們要熱情對待,並指明是過渡到集體農場的過渡形式。華北局過去認為不能由此過渡是不對的,過去認為沒有機器就不能過渡,是不對的,遊擊司令可以過渡到正規司令。

  毛主席寄希望於農業合作化支持工業化,農民多生產糧食,工人多生產物資,加強我軍克敵製勝的底氣,贏得戰爭,贏得地緣政治環境的和平、正義。同時贏得解放台灣(不論和平或戰爭手段)的戰略空間,最終完成統一祖國大業。當時大會小會特別強調毛主席在修改中央一個文件時,看見原稿有一句話,“我們國家的獨立和統一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主席說,“這句話不對,一是台灣及其諸多島嶼沒有統一,二是工業化我們還沒有做,這樣寫好像我們以後隻剩下鞏固了”。

  台灣問題始終是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毛主席強調的一件大事。記得1955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十五省市書記會議上特別強調了這一點。他要求我們綜合地辯證地看海內外形勢,看合作化運動中的亂子,看下達的指標任務。全局性看合作化和統購統銷。說什麽叫全局性,就是將大陸和台灣聯係起來全麵思考問題,把眼前的工作和長遠的戰略目標聯係起來考慮問題。在那次會上,毛主席講到我們搞農業合作化,統購統銷,說到底,都是糧食工作嘛。“糧食工作有五利:一利缺糧戶,二利市民,三利災民,四利城工(城市工人),五利打台灣。”將農業合作化、糧食工作直接與台灣問題聯係起來。我在記錄本上特別做了標記。

  朝鮮停戰協議簽訂後,我國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1954年春被邀請參加日內瓦會議。為了阻止我國乘勢解放台灣,美國與蔣介石集團於1954年12月在華盛頓簽訂《共同防禦協定》,公然幹涉中國統一。在此之前,美國已與我國周邊不少國家先後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

  筆者:1951年9月8日《美日安全條約》簽訂;1951年8月30日,《美國、菲律賓聯防條約》簽訂;1951年9月1日,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簽訂;1953年10月1日,《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簽訂;1954年5月19日,《美國、巴基斯坦共同防禦條約》簽訂。1954年9月6-8日,美、英、法、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巴基斯坦等八國《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簽訂,基本完成了以美國為核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C型包圍圈。

  陶老美國對新中國的包圍圈是一個島鏈套一個島鏈。強敵壓境,我們當時要維護主權,就必須堅決整合國力從農業基礎開始搞合作化,否則隻能委曲求全,唯命是從。新中國那時很窮啊,拿什麽和強敵抗爭?現在不少人說當年農業合作化搞早了搞快了,那是忽略了這一段大背景。毛主席、黨中央原計劃新中國成立15年後再過渡到社會主義。不行啊,國際環境不給你15年和平發展時間。別人掐著你、壓著你、不承認你,你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別國飛機就飛到你家門口、家裏麵狂轟濫炸,別國軍隊就進駐你的領土台灣,不讓你統一全國,處處封鎖你包圍你,還把我一萬多誌願軍戰俘強迫送到台灣,掀起了一個反華反共浪潮。1954年底美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公然幹涉中國內政和主權,1955年4月台灣對我出席萬隆會議代表團製造了“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慘案,5月頻繁空襲福建機場……美國扶植日本,利用台灣問題,對新中國的包圍圈越來越緊,花樣越來越多。敵變我變嘛。新中國當年要不想做“乖乖兒”、“附庸”,就要堅決靠自己。當年一窮二白,怎麽靠?隻有在先進的生產關係、先進文化上做文章,搞創新,“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嘛。毛主席、黨中央一方麵在國內采取加快農業合作化進程,堅決反對農業社“下馬”;加速“三大改造”,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製度、新型的黨群關係、人際關係,加強“五利打台灣”的綜合國力。言打必打,“上兵伐謀”;言打非打,旨在“不戰而屈人之兵”。新中國成立初期周邊環境一直很緊張,農業合作化客觀上不得不大力推進,不斷加快。另一方麵,在國際舞台上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地宣講新中國工業農業戰線的偉大成就,指責美國在中國領土台灣地區製造緊張氣氛的行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955年4月19日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說:“五年以來,我們恢複了遭受長期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並且從1953年起開始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由於這些努力,我們在各個主要生產部門,例如鋼鐵、棉花、糧食的生產量,都超過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水平。”同時深刻指出:“對於美國一手造成的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我們很可以提出如同蘇聯所提出的召開國際會議謀求解決的議案,請求會議加以討論。中國人民解決自己領土台灣和沿海島嶼的要求是正義的,這完全是內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權,並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

  這個講話稿是毛主席最後改定的,大張國威,影響深遠。我國地緣環境漸漸大有改善,美國企圖分裂我國,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陰謀計劃不斷落空。由於坐穩了農業合作化這個“屁股”,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兩拳”“兩腿”相互配合,迅速構築了我國獨立自主的現代工業基礎,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相繼發射成功。不斷擴充解放台灣統一祖國的戰略空間。我們的朋友遍天下。1971年10月在聯合國二十六大上,以2/3以上壓倒多數讚成票,新中國終於取代蔣介石集團,成為聯合國常任安全理事國,向著統一祖國偉大目標前進了一大步。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問北京。

  遠謀自有深韜略,農業合作化是毛主席黨中央構築的一盤大棋、好棋!

  2012年第1期《中共黨史研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