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學士

國遠家離已卅年,蹉跎歲月過雲煙。書生漫道無一用,經緯書齋自有天。
個人資料
正文

李崎:從關心、重視“三農”看毛主席的中國農業夢

(2016-04-02 09:09:46) 下一個
李崎:從關心、重視“三農”看毛主席的中國農業夢
2016-03-17 09:17:34
來源:中紅網
作者:李崎
 
 
 

    人民群眾喜歡毛澤東的十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毛澤東時代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揚眉吐氣的時代。

    毛澤東時代是工人、農民地位最高的時代,一線工人、農民的模範可以進入國家領導人行列,不需要任何家庭背景。那個時候,當工人是很自豪的事情。毛澤東時代是貧下中農最受尊重的時代。知識青年要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第二個理由:毛澤東和群眾心連心。他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他最相信群眾,他說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他總是站在群眾立場上說話。毛澤東總強調要傾聽群眾的聲音。

    第三個理由:毛澤東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國家首腦。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第四個理由:毛澤東喜歡給老百姓創造鐵飯碗,而不是砸鐵飯碗。毛澤東時代的勞動者最有安全感。

    第五個理由:毛澤東時代對見義勇為和助人為樂的人給以崇高榮譽。毛澤東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是邪不壓正的時代,是歹徒最少、壞人不敢張狂的時代,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興高采烈,心情舒暢的時代。

    第六個理由:毛澤東時代是貧富差距最小的時代。

    第七個理由:毛澤東時代關心老百姓的福利。那時,城市裏的人住房靠分配、醫療用公費、上學無學費,退休國家給養老費;農村有五保戶、有赤腳醫生、有宅基地、有自留地,還有辦在農民群眾家門口的免費學堂。

    第八個理由:毛澤東時代是自然環境最好、汙染最少、沒有假貨毒食品的時代。那時候大力鼓勵植樹造林的時代,是大力興修水利,水利設施建設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時代,是保護農田、保護土壤、鼓勵使用農家肥的時代,是不必擔心吃有毒食品的時代,是大米飄香、豬肉、饅頭味正的時代。

    第九個理由:毛澤東時代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受製於人的時代。那時候國內資源保護最好、沒有對外流失的時代,是國家經濟最安全、沒有成為殖民經濟的時代,是中國人沒有成為外國低價打工仔的時代。

    第十個理由:毛澤東時代是中國人骨頭最硬的時代。那個時代是敢於蔑視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和蘇聯的時代,是敢於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時代,是外國不敢大肆侵犯中國領土的時代。毛澤東最善於在國際政治風雲中運籌帷幄,其提出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非常高明。

    毛澤東深厚的農村情結

    毛澤東有濃厚的農村情結,他常說:我是農民的兒子。他領導的是農民革命運動,他建立的是農村革命根據地,他實行的是農村土地革命,他執行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他對中國的農村、中國的農民、中國的農業有著深切的了解和洞悉,也飽含著深情和厚愛。他意欲改變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想法之深、之切、之遠是任何人都無法比及的。舊中國的農業是凋敝的、落後的,舊中國的農民是困苦的、無望的。美國著名記者西奧多.H.懷特於1946年根據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寫成的《中國的驚雷》一書記載:“中國農民被投機家、軍閥和西洋的工商業弄得破產,桎梏在自己的古老的封建關係之中,漸漸被迫得氣都透不過來……在現世界之中,隻有中國的人民才比五百年前吃的更少,生活得更苦,穿得更壞。”

    1926年5月至9月間,毛澤東在廣州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他在編撰的《農民問題叢刊》序中敏銳地指出:“農民問題本來包括兩個方麵的問題:即帝國主義、軍閥、地主階級等人為的壓迫問題,與水旱天災、病害蟲害、技術拙劣、生產減縮等天然的壓迫問題。前一問題固然是目前的緊急問題,同誌們的注意力自然都集中在這裏。但後一問題也是非常之嚴重,我們不能不積極地注意。要解決後一個問題,需要著全國的革命的政權與科學的方法,不是即刻能辦之事,但時期也就快要到來了,我們應得預先準備。”1927年4月19日,毛澤東在漢口召開的土地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言指出:“解決土地問題的意義有:(一)使農民得解放。廢除地主及一切壓迫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實為本題的主要意義。(二)土地問題不解決,經濟落後的國家不能增加生產力,不能解決農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土地問題不解決,農民無力改良土地,生產必至日減。故第二個意義為增加生產。”從1927年至1933年期間,毛澤東深入過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永新、寧岡、尋烏、長岡、東塘等農村進行了大量深入而祥實的調查,對農村的社會結構、勞動關係、人口分布、土地關係、風俗民情、農民運動的特點等都了如指掌,其調查之細致入微、之全麵完整、之深入透徹,在今天讀來仍令人頓生敬意。

    為“幹人”流淚,告訴我們時刻不要忘記窮人。1934年年底湘江血戰後,中央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在危急時刻,毛澤東力挽狂瀾,指揮主力紅軍避實擊虛,向敵人兵力空虛的貴州開進。

    紅軍進入貴州後發現這裏的窮人特別貧困,被形象地稱為“幹人”,因為他們的血汗已被各種苛捐雜稅榨得一幹二淨。所以,紅軍所到之處,到處都是向他們求乞的“幹人”。這些“幹人”一個個衣不蔽體,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個紅軍指戰員,許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淚。

    在紅軍路過烏江南岸的劍河縣時,人們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孫子寒冬裏仍穿著補丁摞補丁的單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紅軍指戰員們立即圍了上來。此時,毛澤東從後麵走來,見前麵圍著很多人,急忙問發生了什麽事。一位紅軍戰士答道:“老媽媽說,她家一年收的糧食全被地主搶光了,她兒子前幾天也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她沒有活路,隻好和小孫子四處討吃的。”聽到這兒,毛澤東已是熱淚盈眶。

    他當即脫下身上的毛線衣,又叫警衛員拿了兩袋幹糧,連同毛線衣一起送給老婆婆。他蹲下來,親切地對這位絕望的老人說:“老人家,你記住,我們是紅軍,紅軍是‘幹人’的隊伍。”穿上毛線衣的老人感動地直點頭,嘴裏連聲念叨:“紅軍,紅軍……”領著她的小孫子,顫巍巍地走了。

    毛澤東對農業的精辟論述

    1952年12月,西北局向中央報告區鄉工作中存在“五多”的問題,就是任務多,會議多,公文報告表冊多,組織多,積極分子兼職多。毛澤東看後,起草了這一指示,指出:農業生產是農村中壓倒一切的工作,農村中的其他工作都圍繞著農業生產而為它服務的。凡足以妨礙農民進行生產的所謂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都必須避免。這是毛澤東有關農業的一係列指示中的一件。

    作為從農村中生長起來的人民領袖,毛澤東對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國家的農業問題,曆來十分重視。早在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就指出: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又號召“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他說,“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極大”。他多次強調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提出“農業為基礎”的重要思想和農、輕、重的經濟發展安排次序。

    為了發展農業,他親自抓農業。1955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和天津分別和十幾個省的省委書記共同定出“農業十七條”,並下發全國征求意見。1956年,毛澤東又主持對十七條進行補充修改,擴充為四十條,形成為1956年到1967年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

    “農業四十條”公布後,毛澤東連續幾年都抓貫徹執行。他不止一次地深入到農村、田間,向有經驗的老農和科技人員請教,並且召開各種各樣的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

    1958年,毛澤東在總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八字憲法”,就是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分別包括土壤、肥料、水利、推廣良種、合理密植、植物保護和防治病蟲害、田間管理、工具改革八項內容。

    1964年,毛澤東在讀到竺可禎《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的論文後,特地把竺可楨請到中南海自己的住處,談論太陽幅射、溫度和雨量等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因而,他又在“八字憲法”外,加上“光”和“氣”兩個字。

    毛澤東對植樹綠化非常重視,經常加以指導。1932年6月的一天,已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帶著警衛員陳昌奉一行七人從瑞金專程步行到寧都搞調查工作。(陳昌奉是江西寧都籍老紅軍,他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3月至1936年任毛主席的勤務員和警衛員,多次親耳聆聽過毛主席的親切教誨,從一個文盲、農村放牛娃成長為一名秀才和堅強的革命戰士。解放後,陳昌奉曆任山東、江西武警總隊總隊長、江西軍區獨立師師長、江西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參謀長等職。)

    跟著毛主席去寧都,陳昌奉十分高興,寧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是中央蘇區的主要縣,又是他家鄉。對黃陂,毛主席有太多牽掛。他曾在這住過近三個月,召開過多次對反“圍剿”戰略決策部署的會議。群眾的疾苦,緊緊係在毛主席心上,幾天來,陳昌奉跟著毛主席走田間地頭,進群眾家中,認真仔細地了解情況,訪貧問苦。

    來到觀音排村,毛澤東聽到樹林裏傳來一陣伐木聲,急忙上前製止,高喊“刀下留情”。伐木者抬頭看到是毛主席,忙說:“這些樹是被敵人飛機炸壞的,我把它砍掉送給紅軍……”

    毛主席說:“你砍柴給紅軍,心意是好的,但這些樹木有的還能活過來,不能隨意砍掉啊,俗話說得好,有青山才有綠水,沒有樹木,就會山窮水盡的,有了樹,打仗時紅軍還能躲飛機,要沒了樹木,往何處躲呢?”幾句話說得這位農民不好意思地放下了砍刀。

    1956年,毛澤東視察南京市郊的十月農業合作社。在山坡上,看到山上沒長什麽樹,就對社長說:把四周的山都種上樹更好,要把荒山變果園,把荒地變糧田。毛澤東還特別對陪同的領導強調綠化要講實效,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真正的綠化,而不是“黃化”。後來,社委會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製定了發展規劃:“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馬路鋪柏油,喝水摸龍頭,走路不小心,果子碰了頭。”到1958年,幾百畝荒山就實現了綠化。

    毛澤東對水利也非常重視。早在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毛澤東同誌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應予以極大的注意”。中國曆史上最頻繁、最廣泛的水利建設,就發生在共和國成立以後的三十年內。這個時期是這個幾千年水利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早在1953年,他就問水利專家: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點水給北方呢?專家們經過論證,提出了南水北調工程的設想。毛澤東高興地說:打開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連起來了。今天,南水北調工程已經全麵開工,毛澤東當年的宏偉計劃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毛澤東以人民戰爭的方法和氣概,號召、團結並依靠人民群眾,治理江河、修建水庫、開挖溝渠。保守的數據表明,全國共修建水庫8萬多座,新建人工河道近100條,新建萬畝以上的灌區5000多處,並基本解決大江大河的洪澇災害問題。這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創造的這些奇跡,直接價值超過200萬億元。

    八十年代以後,水利和農業一起被遺忘,許多水庫沒有人管理、維護,稱為病庫、險庫,許多溝渠被堵塞、填埋,許多農民隻好望水興歎。

    毛澤東為了指導農業,親自鑽研土壤學等農業方麵的很多知識。他自己在七千人大會上就說到:我是相信蘇聯威廉斯土壤學的,在威廉斯的土壤學著作裏,主張農、林、牧結合。我認為必須要有這種三結合,否則對農業不利。

    毛澤東對農業機械化十分關心。他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為此,批準設立農業機械部,倡導各地設立農具研究所,試製新農具。

    今天,在我國農村,許多地方已經做到挖土不用鐵鍬,收割不用彎腰,搬運不用肩挑“,農民正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農業也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毛澤東出生於農村,這並不意味著他就必然了解農民,精通農業,他成為中國農民的領袖,中國農業的導師,完全是由於他後來孜孜不倦的學習、鑽研和無私無畏的社會實踐。在係統論述了農民〔參考毛澤東精辟論述農民(1945年)〕之後,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又精辟論述了中國的農業問題,提出了“農業就是工業”的奇特命題。

    下麵,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老人家52年前的論斷——

    毛澤東在1957年1月27日講話“講幾點意見”中的“第七點”,專題談“農業問題”,沒有想到老人家不經意之間,係統闡明了農業的基本問題。

    他首先結合當時的形勢指出:“要爭取今年豐收。今年來一個豐收,人心就可以穩定,合作社就可以相當鞏固。在蘇聯,在東歐一些國家,搞合作化,糧食總要減產多少年。我們搞了幾年合作化,去年大搞一年,不但沒有減產,而且還增產了。如果今年再來一個豐收,那在合作化的曆史上,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曆史上,就是沒有先例的。”

    如果說毛澤東前麵是起了個好頭的話,下麵馬上進入正題:“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原因在於“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這就是後來他說的“以糧為綱,全麵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接著,他從六個方麵作了展開說明:

    “首先,農業關係到五億農村人口的吃飯問題,吃肉吃油問題,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農產品問題。這個農民自給的部分,數量極大。比如,去年生產了三千六百多億斤糧食,商品糧包括公糧在內,大約是八百多億斤,不到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以上歸農民。農業搞好了,農民能自給,五億人口穩定了。”

    顯然,糧食問題,進而農業問題,絕不單單是個農業問題,這是關係全局的問題,所謂全局,就是全國的全局,就是政治問題。很多朋友至今不理解毛澤東為什麽那麽重視政治,以為政治是空洞的意識形態問題,其實政治就是現實的,毛澤東年青時就說過“什麽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吃飯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難道不該重視?

    “第二,農業也關係到城市和工礦區人口的吃飯問題。商品性的農產品發展了,才能供應工業人口的需要,才能發展工業。要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商品率。有了飯吃,學校、工廠少數人鬧事也不怕。

    “第三,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隻有農業發展了,輕工業生產才能得到足夠的原料,輕工業產品才能得到廣闊的市場。

    “第四,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市場。比如,化學肥料,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部分的電力、煤炭、石油,是供應農村的,鐵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為農業服務。現在,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的農業經濟,無論是發展輕工業還是發展重工業,農村都是極大的市場。

    “第五,現在出口物資主要是農產品。農產品變成外匯,就可以進口各種工業設備。”

    他們用實踐證明他們早就懂得毛澤東當年講的關於農業的定位:“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要說服工業部門麵向農村,支援農業。要搞好工業化,就應當這樣做。”

    但是,一定不要忘了,仔細品味一下毛澤東52年前關於農業的精辟論述,現在的確需要用時間說話,用實踐說話,用曆史說話!

    毛主席為什麽重視農業?

    毛主席如此重視農業,不排除有感情因素的作用,但主要來源於他對農業重要性的理性思考。毛主席對農業重要性的論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 農業關係到社會穩定。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由於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不能滿足,社會不可能穩定,所以,農業對整個社會穩定關係極大。毛主席指出,“農業關係到五億農村人口吃飯問題,吃肉吃油問題,以及其他日用性農產品問題,……農業搞好了,農民能自治,五億人口就穩定了。”

    解決城市和礦區的吃飯問題,從而保證城市的穩定。因此,要爭取糧食豐收以“穩定人心。”

    毛主席指出:“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而“有了飯吃,學校、工廠少數人鬧事也不怕。”隻有農業發展了,輕工業生產才能得到足夠的原料,輕工業產品才能得到廣闊的市場。

    2. 農業關係到工業發展。毛主席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離不開農業。因為首先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隻有農業發展了,輕工業生產才能得到足夠的原料,輕工業產品才能得到廣闊的市場。其次,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市場。化學肥料,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部分電力、煤炭、石油,是供應農村的,鐵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為農業服務。第三,農業是積累的重要來源。農業發展了,就可以為發展重工業提供更多的資金。因此,毛主席指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要工業化就要搞農業。

    3. 農業關係到國防鞏固。毛主席認為,我國要加強國防建設,“因為我們還受敵人欺負和包圍。”而要加強國防建設,就要發展農業。他指出:“人民和軍隊得總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則雖有槍炮,無所用之。”隻有農業發展了,才能生產大量農副產品和輕工原料,保證軍隊的需要,為加強國防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資貯備。毛主席說“糧食足,軍食孰能不足。”

    4. 農業關係到人民生活改善。毛主席認為,農業特別是糧食,直接關係人民的生活。農業發展了,就“可以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否則,人民生活就會受到影響。他以蘇聯、東歐和我國為例說,蘇聯、東歐之所以“市場上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人民生活受影響,在於他們“忽視農業”,而我國之所以“民生、日用品比較豐富”,物價和貨幣“穩定”,在於我們發展了農業。

    因此,他得出結論,隻要我國農業有較大發展就可以保證在迅速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綜上所述,高度重視農業是毛主席經濟思想的一個鮮明特點。

    那麽,他這種“重農”思想是怎樣形成的呢?

    1. 淵源於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首先是要吃穿住,然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

    2. 吸收了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精華。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素有重農的傳統。史書中的“食為政首”,“地者、政之本也”,“王者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的記載,民間廣泛流傳的“有糧則穩,無糧則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穀乃國之寶,民以食為天”的俗語,都是這一傳統的寫照。

    3. 分析了中國的國情。毛主席重視農業還來源於他對中國國情的分析。具體講,中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是他認識到農業特別是糧食重要的一個重要原因。

    4. 借鑒了蘇聯、東歐國家的教訓。蘇聯、東歐國家在農業上的失誤,對毛主席高度重視農業思想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他多次講到蘇聯、東歐國家在農業上的失誤。譬如他在《論十大關係》中說,蘇聯在斯大林時期,由於特別強調了重工業的優先發展,結果在計劃中把農業忽視了,以致於他們的商品供應一直很緊張,人民不能從建設中看到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結合。並說,東歐各國也有這個問題。指出蘇聯、東歐國家在農業上的失誤,目的是要引以為戒,提高全黨重視農業的意識。毛主席說:“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由於吸取了蘇聯、東歐國家在農業上失誤的教訓,本來就很重視農業的毛主席更加把農業放到了異乎尋常的重要位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