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學士

國遠家離已卅年,蹉跎歲月過雲煙。書生漫道無一用,經緯書齋自有天。
個人資料
正文

南都采訪,文物專家:我國近20年文物破壞甚於文革(節選)(轉載)

(2016-01-29 08:50:38) 下一個

南都采訪,文物專家:我國近20年文物破壞甚於文革(節選)(轉載)

 
 
樓主:老林響箭 時間:2013-10-23 18:34:00 點擊:596 回複:25
脫水模式 給他打賞 隻看樓主 閱讀設置
 
 
 
 
  
  
  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 南都記者 劉佳 攝

  “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

  不僅是濟南老火車站,近年來在城鎮化、工業化大潮中,不少文化遺產遭到破壞。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在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湖南嶽陽等8個城市因保護不力,致曆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曆史文化名城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還有一些地方興起了“古鎮古城重建風”。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統計,我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或謀劃進行古鎮、古城修複或重建。近年來,古城修複常常引起爭議,往往是“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

  根據最近一次的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766722處,其中,17.77%保存狀況較差,8.43%保存狀況差,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文化遺產不僅是聯係過去與未來的紐帶,也是我們未來創新型社會的“基因”。因此,在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要保護好文化遺產。

  “是否用如此簡單粗暴的行為就可以抹掉殖民的痕跡?當曆史建築滿足不了現代化需求,是否隻有拆除一個辦法?”濟南火車站被拆除後的20年裏,業界的學者一直在反思這兩個問題。薑波介紹說,很多如今被稱為“國保單位”的建築,都是在半殖民地時期的曆史建築,而觀念的轉變也決定了建築的去向。上個世紀90年代,世界範圍內對待遺產的態度已經發生轉變,而當時的中國仍然深陷在舊思維中。

  “正確的觀點應該是從中學習。”薑波說,在歐洲國家,一個建築的重建甚至要修80年之久,重建的過程即對曆史建築學習的過程,即使複建,也要有真實的修複態度,而非倉促上馬。濟南火車站拆除後,沒有更好的建築來替代,“優秀的文物沒有繼承,是我們建築教育觀念的誤區。”

  曆史已經無可挽回,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認為,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建新比保舊重要”的思維造就了現代化的城市。但是,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考慮到文化的多樣性、曆史遺產的稀缺性,應當重新建立更有品味的生活態度。

  曾經,也有過一些文物愛好者,搶在濟南的商業淵藪泉城路上的一座老洋行被徹底拆除前,湊錢雇吊車將其部件運走收藏。但在濟南,更多其它的建築仍然難以抵擋厄運。一個讓文物界同樣痛心疾首的例子是,曾被評價為濟南建築完整性最好的老英國領事館在一夜之間被燒毀樓頂,盡管事發時濟南考古所已經將其列入重點關注文物的範圍。

  與之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廣州的金陵台、妙高台,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要保護,仍然難以抵擋經濟利益的誘惑。去年5月,鑒於曆史建築的價值,廣州市國土部門曾叫停開發商暫緩拆除,但時隔一年後的今年6月,這些建築仍然被開發商在深夜偷拆。

  偷拆等事件之後,廣州市對文物保護拿出了一些切實的行動,對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的曆史建築進行普查,一些不知名但具有曆史價值的民間建築將列入保護名錄。被公示的曆史建築和初步評估提出的文物線索大多將得到原址保護。

  如今,廣州、天津等地的曆史建築有了一定的判定標準,保護名錄也成為這些建築的“免死金牌”。不過,類似偷拆的事件仍然在各地不停上演。




  近20年文物破壞甚於“文革”

  南都:目前來看,大部分文物古建的拆毀集中在哪一時期?

  謝辰生:很遺憾,中國對文物破壞最嚴重的時期不是“文革”,而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此起彼伏,到現在都沒有結束,這種破壞的程度比“文革”時嚴重。盡管中央一再強調,還是沒有刹住這股風。

  南都:在當時,像濟南老火車站這樣的建築會被認為是某一個曆史時期的象征,拆毀被視為是“抹去陰影”之舉。

  謝辰生:事實上,現在很多有價值的文物古建都出自這一時期。建築承載著文化,代表了一段曆史。所以保護古建是保護曆史,保護文化。濟南的老火車站是哥特式建築風格,當時的背景是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座建築恰恰反映了那段曆史。你拆掉了古建,那就把曆史拆毀了,損失相當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