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文:女低音狂想曲,op53
作品英文:Alto Rhapsody
作曲:勃拉姆斯(BRAHMS)。於1869年以歌德的詩《冬遊哈爾茨山》為歌詞,為女低音獨唱,男中音合唱團和管弦樂隊寫的作品。
小八卦——獻給茱莉葉還是克拉拉?
1869年,勃拉姆斯為女低音獨唱、男聲合唱和管弦樂隊創作了《女低音狂想曲》,並將它送給了舒曼·克拉拉,作為自己贈給舒曼和克拉拉的三女兒茱莉葉的結婚禮物。次年春天,該曲在德國耶拿市正式公演,擔任女低音獨唱的是當時大名鼎鼎的西班牙裔法國次女高音保利娜,她同時是教育家和作曲家,是舒曼·克拉拉的朋友,還是俄國文豪屠格涅夫的情人。
勃拉姆斯曾給這首曲目的出版商寫道:“我已經為茱莉葉寫了一首新婚之歌,不過寫作的時候我胸中一直憋著一股怒火。”勃拉姆斯之火何在?作為一個性格內向、在與女性交際方麵非常失敗的人,勃拉姆斯一生心儀的女性屈指可數,他因而對女性表現出一種抗拒和矛盾心理,於是,在《女低音狂想曲》中,深深透露出了他內心之孤獨和單戀的失意。
勃拉姆斯與克拉拉──43年生死戀
那一年,當年僅20歲的勃拉姆斯在舒曼的家中遇到舒曼的妻子、比他大14歲的鋼琴家克拉拉時,他便知道,自己將從此陷入一場無望的愛情裏。無數次地,勃拉姆斯給克拉拉寫信,訴說著對克拉拉的愛與思念,與克拉拉相識的43年裏,勃拉姆斯寫過無數封這樣的信,然而所有的這些信,勃拉姆斯從未寄出過。
1856年,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舒曼終於以自殺而慘烈方式結束了自己年僅47歲的生命。舒曼葬禮結束的第二天,勃拉姆斯悄悄地離開了這座令他一生都放心不下的城市。他知道,自己此生永遠無法代替舒曼在克拉拉心中的位置,他更不想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克拉拉陷入世俗的流言蜚語中。
克拉拉的不幸,讓深愛著她的勃拉姆斯心如刀絞,他的人雖然離開了克拉拉,但他的心卻一直在她身上。一次次地,勃拉姆斯將自己創作的音樂寄給克拉拉,並悄悄地資助克拉拉的演出,他知道,唯有在音樂裏,克拉拉那顆被生活折磨的千瘡百孔的心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
歌曲中的詩歌——《冬遊哈爾茨山》
勃拉姆斯特別選擇了歌德88行 的詩歌《冬遊哈爾茨山》來做歌詞,當然,隻是選擇中間的一部分。《冬遊哈爾茨山》的寫作源自歌德探訪一個他從未謀麵的有厭世思想的青年。當時,《少年維特 的煩惱》發表之後,成百上千的德國青年將自己視為與維特一樣的情感失落者,不少意誌薄弱者模仿維特去自殺。也有的積極給歌德寫信,祈求他幫助自己擺脫生命 的迷津。其中一個與歌德同齡的青年普萊辛與歌德保持著長久的通信聯係,最後也請求歌德去他所在的哈爾茨山北麓的小鎮見一麵,否則他就要自殺。宅心仁厚的歌 德不忍這位後來成為哲學博士的青年發生悲劇,於1777年冬天啟程去探望他。在歌德獨自騎馬穿越哈爾茨上的旅程上,《冬遊哈爾茨山》應運而生。
勃拉姆斯從《冬遊哈爾茨山》中感到了孤獨者的苦悶,發生了同病相憐的通感。而他用這樣的詩歌創作出的《女低音狂想曲》是如此感動了克拉拉,克拉拉在日記中如此寫道:“長久以來,我都被這音樂和歌詞所表現的深切之痛所感動,這是他內心最痛苦的表達,要是他能這樣直率地用自己的語言袒露心聲,那該多好!”
作品小析
這 首作品的特點是樂隊的旋律與人聲交融,而不是僅擔當伴奏的角色,其旋律中的抒情色彩顯示了勃拉姆斯在歌曲創作方麵的非凡才華。歌曲一開始就由樂隊贏在了低 沉而近乎哀傷的氣氛,當女低音唱出主人公痛苦的心情時,確實令人為之心痛,而在她唱到他的心情開始好轉時,男聲合唱響起了,這似乎是遠方的神祗在呼喚他在 憤怒中迷失的心靈,而我們聽起來也似乎覺得鬆了一口氣。整首歌曲雖然隻有10多分鍾,但女低音的獨唱段落卻具有非同一般的特色,大約隻有勃拉姆斯才寫得出這樣的音樂。
這個曲子分三個樂章,結構相對簡明。第一樂章用管弦樂隊緩慢持續的顫音浮現出一派冬天狂野的荒涼景象,而後女低音的獨唱打斷了這深深的寒意,並生動地描繪了一個迷失在狂野之上的孤獨流浪的厭世者形象。第二樂章較為抒情,如實表現了厭世者內心的自我懷疑和焦慮不安。第三樂章則從之前兩端表現痛苦的C小調轉移到象征祈禱的C大調,作為向“愛情之父”的祈禱,男聲合唱營造出溫暖的氛圍,象征不幸的心靈有所慰藉,厭世者的前景重新變得明朗開闊,他得以重新回歸現實和擁抱生活,最後,音樂在虔誠的祈禱聲中徐徐結束。
Brahms Alto Rhapsody Markevitch com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