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AKB4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糾結與相互需要:中日新常態

(2015-01-09 05:58:48) 下一個



 
中日新常態

  第一、中日之間的曆史糾結應該結束;

  第二、中日之間的相互需要必定取代相互敵視,歐盟就是個例子;

  第三、日本對中國的需要越來越多於中國對日本的需要;

  第四、日本的軍國主義複活是一個神話;

  第五、中日關係前景一片光明。

  關鍵的看法,或者說傳達的一個核心觀念是,中國要有心理準備,接受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包括日本未來可能的修憲,因為這是日本國民的正常訴求,別的國家不可以幹預的。從日本方麵說,要有心理準備接受中國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大強國,因為這是慣性的驅使,也是別人無法阻擋的。

  

第一、中日之間的曆史糾結應該結束

  中國在曆史上和日本一開始是師生關係,中國人是日本的老師。老師和學生的交往在唐代達到第一個高峰,那時日本遣唐使到中國來學習,中國當時的國家魅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對周邊國家的輻射世界公認,並且是受歡迎的。這段曆史持續了數百年,一直到宋代。到了宋代,中國在日本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比如說京都,就是按照北宋的都城——汴梁建製的。今天我們看到,京都是保留中國曆史上文化因素最多的一座都城,而且確實是有這種大宋風範吧。後來到了南宋之後,曆史上都認為南宋之後就沒有中國了。宋朝後到了元朝的統治,再到明朝的衰弱,一直到清朝的所謂異族統治,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也就慢慢衰弱了。到了明朝,也就是日本的豐臣秀吉時代,德川家康時代吧,他們認為日本已經強大到可以向明朝進攻的程度了。日本經過朝鮮跟中國打了一仗,最終雖然沒有進攻、占領明朝,被朝鮮的一個著名將軍李順成在海上擊敗了,但是從此日本已慢慢失去了對中國的敬意,或者說師生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像以前那麽和諧、融洽了。到了明治維新,日本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慢慢有一種學生超過老師的感覺,事實上中國明朝在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正是衰弱得最快的時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越來越瞧不起中國,認為它自己可以作為東方的領袖。

  應該說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日本確實代表了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技術,扮演了或者說事實上就是以中國現代化的老師的身份出現的,而且在技術上、資金上,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我們可以想象,當年如果沒有日本的無息貸款,沒有日本企業的早期投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難以順利進行的。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如果忘記是不可以的。但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據2013年的統計,中國的GDP已經接近日本的2倍,而且日本在各項技術指標上,包括生產能力,與各發達國家相比,曾經的優勢都已經喪失。美國作家、研究家傅高義曾經寫過《日本第一》,這本書當時震憾了全世界,美國人也感到了危機。但是今天看來,日本人再也沒有了作為世界第一的心態。各種因素影響到了日本政治家以及日本民眾的心態,他們感到了一種焦慮,這種心情我們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這些年,在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以平均8%左右或更高的速度增加的時候,日本經濟一直在徘徊,甚至有了“失去的十年”的說法。而日本的政治家呢,像走馬燈一樣的,今年上一個,明年又上一個,然後經常不到一年就下去了。這種狀態就會導致日本國民焦慮,與中國的關係也越來越複雜。在曆史上中國曾經做過日本的老師,日本曾經是中國的學生。在政治的文明程度上,中國曾經以華夏和天朝自居,把日本稱為夷狄、倭寇。日本在近代以來就有一種報複心態,甲午戰爭中國失敗,日本就沒有再把中國放在眼裏了。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在名義上是戰勝國,但是這種冤仇從來沒有解除。日本這種島國具有根深蒂固的、與生俱來的自卑心理。日本對於自己國民的道歉意識很強,由於一個小小的錯誤就可能剖腹自殺,引咎辭職,但作為國民心態,不敢向其他民族道歉,是害怕導致民族自卑,喪失民族生存的基礎,所以一直不敢承認錯誤。中日之間的仇恨加深,從之前的師生關係演變為像夫妻一樣爭執,甚至拔刀相向,到當代誰也不服誰,這種心態是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最大負麵因素。

  

第二、中日之間的相互需要必定取代相互敵視,歐盟就是個例子

  我今天所講的中日新常態,就是要解除這種心態,立足現實,麵向未來。現實是經濟的需要大於其他方麵的需要,未來中日之間的相互需要必定取代相互敵視。歐盟就是這樣的例子。一戰與二戰主要都是法國和德國作戰,這樣的兩個國家,按照中國或日本的標準,應該永遠都是敵仇,但現在我們看到,在歐盟體係中法國與德國成為核心國。這與德國敢於承認錯誤有一定的關聯,但法國與德國拋開過去的戰爭仇恨,攜手建立歐盟經濟體最重要的還是與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相關。二戰後,所有的歐洲國家淪為二等國家,以前的世界霸主英國的殖民體係已經分崩離析,法德也紛紛喪失海外的殖民地,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與美國或俄國抗衡,經濟競爭逼迫他們必須聯合起來才能與美國抗衡。現在有些人認為歐盟的聯合主要是與俄國抗衡,但我的理解是,歐盟首先抗衡的是美國。在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收入等方麵,歐洲最大的對手是美國,而不是僅僅在意識形態上對抗俄國。誠然,歐盟也確實在內心對俄國充滿恐懼,所以通過歐盟的方式,聯合西方國家與俄國對抗。中國作為正在興起的國家,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使歐盟感到威脅,歐盟作為整體與中國進行加入WTO、反傾銷、對中國某些企業製裁的談判,其力量比單獨的歐洲國家強大得多。這就是為什麽歐洲國家會忘記彼此間的仇恨,包括波蘭和德國、法國與德國、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間的仇恨。任何一個國家現實的政治和經濟需要一定會超越曆史的恩怨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例如北約和華約在二戰後相互敵視,但現在東德和西德的統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國家統統加入歐盟,包括最近的烏克蘭。大部分的烏克蘭居民都希望加入歐盟,除去加入歐盟構成強大的政治體與別國談判外,也包含著烏克蘭對俄羅斯重振沙俄文化的恐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為15個國家,普京上台後從來沒有放棄過重新將這15個國家聯合為一個帝國的企圖,事實上,無論是烏克蘭還是波羅的海國家對俄國的雄心是有戒心的。這就是為什麽烏克蘭要以更大的決心、更堅決的態度以及義不容辭的步伐邁向西方,這也是為了他自身的安全。

  中亞五國馬上加入歐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他們利用上海合作組織,想要在中國的保護下或者在中國絲綢之路的帶領下找到抵抗俄國的雄心。我們在曆史上可以看到無論有多大的冤仇,多深的民族仇恨或者多麽深厚的情感都不可能超越當下的政治經濟利益。這樣的案例在中國和朝鮮半島關係上表現的很清楚。中國以前把韓國看成美帝國主義的走狗,把北朝鮮看成與中國有戰鬥友誼,兄弟般的情誼。但是大家現在看到,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決策人不僅親自訪問過韓國,韓國領導人也多次訪問過中國,而至今為止中國最高領導人沒有去過朝鮮,朝鮮最高領導人也沒有來過中國。並不是我們兩個民族有什麽問題,這隻是說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經濟格局和價值取向下,他們對對方采取不同的外交姿態,都是因為現實的經濟需要和現實價值觀帶來的一種選擇。很多國家之間都發生過戰爭,還有很多國家在曆史上親如一家,那麽發生過戰爭的國家成為一個國家,曾經親如一家的國家變成對立的國家,這樣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因此不是曆史決定現在,而是現實需要決定對曆史的認知。

  我認為中日兩國都有這樣共同的需要,忘掉過去,麵向未來。當然忘掉過去就意味背叛,但是記錄過去在我看來是更加愚蠢的選擇,忘掉過去麵向未來是一個更加明智 的選擇。前不久發生兩件事,一是中國進行國家公祭,紀念戰爭中的受難者—-被屠殺的南京市民,二是日本眾議院選舉中,安倍帶領的自民黨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這兩件事不能做過分解讀。首先我認為中國進行這類公祭是必須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在戰爭中死難的同胞,而且在日本紀念戰爭罪犯時,我們紀念我們的死難同胞絕對是無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能因此要求日本必須要接受,這就需要民族之間的互相理解。至於日本自民黨的選舉勝利,我們不能理解為是對中國的對抗措施,因為我認為日本人民不具備被動員的民族意識,隻能說日本人民有雙重焦慮,一方麵是由於日本社會的經濟衰弱、老化、發展停滯;另一方麵是日本民眾確實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是個完整國家。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如果國家連自衛的權利都沒有的話,我確實認為中國老百姓也會選擇一個能夠率領自己實現主權完整的國家領導人。在我看來,無論中國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還是日本自民黨選舉大勝,都是兩國人民做出的最符合國情的選擇,中日兩國都不應該對對方的選擇指手畫腳。我看到南京公祭現場也有日本媒體在場,並做了非常平和的報道,同時我也非常欣喜地發現中國政黨、媒體、民眾都以非常平和的心態接受了。 前不久日本政治家來中國訪問時,還解釋了中日兩國關係的緩和和一些變化,我們要相信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日本人民都有足夠的理性來處理中日的問題,而且我發 現在十八大之後中國領導人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比如釣魚島事件上兩國都沒有做出使事件激化的行為,這就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表達,這對中日關係下一步的和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中日之間的相互需要一定會取代相互敵視,這也是人類的曆史經驗。

  

第三、中日之間相互需要的強烈程度是不一樣的

  在我看來,日本對中國的需要強度遠遠大於中國對日本的需要。為什麽這麽說呢?我認為日本現在在汽車製造業、IT業、家電業、造船業、港口製造業、輕工業、飾品業,金融業,所有這些方麵都不能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代表了。比如說IT業裏領先它的有美國;製造業裏韓國還有中國的華為都已經迎頭趕上;家電業全球占有率50~60%都是中國提供的;造船業也被韓國超過了,中國也在慢慢超過韓國;其他的一些產業中我實在找不到一個無可取代日本的,包括照相機。但是有一個產業日本是無可代替的,那就是武器製造。比如二戰初期,日本的航母製造、飛機製造被公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二戰時期,《戰爭風雲》的作家都認為日本的民事飛機是非常先進的,他是這麽形容的:在空戰中,民事飛機像鐮刀一樣在空中收割美國的艦載飛機。日本可能有一種希望,恢複國家主權,修改憲法後,可以在武器製造業上與中國、美國一爭高下,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我認為可以這麽理解安倍經濟學。

  盡管如此,安倍政府的這種期望必定會遇到美國和俄國的挑戰,現在奧巴馬政府不知道是否已經意識到安倍政府的真正意圖,假如這樣,日本也會遇到眾多的競爭對手,歐盟、美國、俄羅斯都重視武器出口。他本以為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和救生筏,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他可能會樹立更多的敵人。從這個階段來說,日本與中國如果能夠組成更大的共同體,地區一體化,中日聯合,進行國際經濟政治博弈,可能會更大程度地符合日本的利益。因為日本不可能將它的日本列島開離它的生存領域,開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它的生存區域決定了它必須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2005年我出了一本書,《果殼裏的帝國:洲際國家時代的中國戰略》,書中的核心觀點是:世界已經進入了一種航空母艦編隊的時代,美國的航空母艦有它的護衛艦驅逐艦,比如說墨西哥、加拿大。中國當然會成為另一個主力艦隊。日本現在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經濟體,但是將來呢,二十年後會怎麽樣呢,中國的GDP總量已經是日本的兩倍,那麽將來如果是四倍呢?所以日本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是意義重大的。這是宏觀意義,從微觀來看,中國可以完全不進口日本的產品也可以生存,因為日本產品可以有其他國家的產品來替代,比如說歐盟、東南亞、美國、韓國等等。而且中國產品也可以完全不出口到日本,可以隻出口到以上國家。如果真的這樣,對於日本是有較大打擊的。習近平總書記出訪韓國,說明韓國對中國的進出口受惠是很大的,中韓貿易總額遠遠高於中日之間。

  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中國不需要日本,中國確實需要日本,也感謝日本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國的巨大援助,技術的支持和資金的支持。而且在這一點上,中國人也從來不會忘恩負義的。當然中國也需要日本在生命科學,自然科學,環境治理,土地治理,水治理這些方麵的技術;另一方麵,中國人民對日本的文化,對日本的環境,對日本在某種意義上保留我們的漢唐文化,應該是非常感恩非常喜愛的。我前兩天在上海遇到了一個剛剛訪問過日本的師弟和一個師妹,他們就說,師兄,我這麽說是不是有點負罪感,我說什麽意思,他們說雖然公開輿論認為中日之間應該是戰爭中的對手,而且曆史冤仇也沒有解決,但是到了日本之後,我不知道為什麽就非常喜歡日本,對日本的文化,日本的製品由衷的喜愛,感覺找到了我們祖先中的那種久違的文化和那種生活的親切感。我就跟他們說,你們這種感覺我也有,這就是為什麽過去這幾年,我們全家好幾次去日本訪問、旅遊的原因。從生理上來說,血濃於水,雖然我們不能說跟日本有多少血緣上的關係,但是從文化傳承上來說,不可能有任何一個政客或任何一種國際上的需要就可以割斷中日聯係。中國在後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還很多,中國的現代化還沒有完成,還在過程中。大家都已經看到了,對環境的汙染,霧霾,環境的破壞,以及對水資源的過度采伐和汙染,帶來種種問題。很多日本科學家,環境專家對中國進行無償援助,幫助中國進行土壤治理,在農業現化化耕作上提供幫助。因為我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工作,我聽到過很多日本的個人,不是組織就是個人,他們覺得有義務幫助中國進行土壤治理,有些人在西部一住就是十幾年,經過他們指導種植的水稻、小麥產量更高,味道更好,土地肥力提高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後現代化的過程中。在如何珍重農業,對老人的關愛這方麵,日本比我們更早地步入老年社會,我們現在正在奮鬥過程中,日本是當前世界上對老年人照顧非常好、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對馬上步入老年化社會的中國來說,對日本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無論怎麽講中日之間是相互需求,絕對是也應該是超過相互仇視的。國民之間不要被某些意識形態所煽動,被個別人的教唆所束縛,要進行私下的指導,還是可以接受的,應該是共同之處大於分歧,共同的利益大於共同的傷害,這個基本的觀點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三個問題。

  

第四、日本軍國主義會不會複活?

  日本一旦擺脫了美國的保護,一旦修憲成功,日本右翼會不會把日本引導上一個重新武裝的軍國主義國家?不能說這種擔心一點道理都沒有,因為日本的有些右翼是很瘋狂的,不考慮現實世界的需要。但是我想說的是,當代世界已經不是軍國主義時代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成長環境和整個社會的心理需求是特殊曆史條件下的產物。一方麵是日本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另一方麵中國實力確實非常衰弱,包括朝鮮半島也很衰弱,還有就是西方列強推廣殖民地政策。從日本角度來說,如果不能夠自我保護,不能夠把自己武裝起來,先發製人,他擔心的是被西方所征服。那個時代包括德國的法西斯主義,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蘇聯的紅色法西斯主義,也可以稱為集權主義,以及他的衛星國對他的支持。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集權主義是當時的時代潮流,民主和自由已經龜縮在角落裏,無人問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軍國主義是當時時代下的一個產物。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日本當時作為一個島國,率先進入現代化,而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列強瓜分的災難深淵的邊緣呻吟和掙紮,那時的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是會造成很大的威脅,而且事實上也不僅是威脅了,變成現實的戰爭了。但在當代條件下,我認為不僅是日本,即使是美國,歐盟,俄羅斯也不敢輕易覬覦中國。我還有一個論斷,作為一個獨立的大國,能夠在曆史的聚光燈下,表現自己,展現自己成為明星的時代對於日本來說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不可能再重新回到曆史聚光燈下,成為侵略別的國家的一個軸心國家,因為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忍受日本的戰爭行為。所以我認為不必擔心日本的修憲就一定會導致日本的軍國主義。

  美國在日本進行的武器生產,我認為它也是為了拯救國家的經濟,找到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它的主要競爭對手實際上也不是中國,應該是美國和俄國。所以,武器生產和修憲並不是日本重新軍國主義化的信號,這是我的看法。因為當代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仍然是主流。大家看到了習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在兩年來進行了大概16次對世界各國的訪問,所到之處,都受到真誠、熱情的歡迎,他們帶去的都是經濟發展的前途,一路一帶戰略。比如說習總書記最早去的非洲,後來到了美洲,拉丁美洲,中東歐,以及中亞五國,東南亞國家,周邊國家,包括蒙古和韓國,基本上都是向往和平,向往經濟增長,甚至沒有任何人提到日本的危險,始終都沒有提到。所以說發展和和平,所有國家之間的相互需要和互動,讓本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當代的主流意識。

  

第五、中日經濟合作前景廣闊

  大家知道,這次APAC會議,朝鮮沒有來,但是日本來了,習近平主席和安倍首相在北京進行了兩年多沒有進行的中日首腦會晤。會晤後,雙方之間相互較勁的調已經下降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對中日之間企業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能說絲綢之路僅僅跟韓國相關,與日本也是相關的。年底之前,可能中韓之間的自貿區談判就要完成。一開始本來是中日韓三國的自貿區談判。但由於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次日本沒有加入談判。一旦中韓自貿區談判成功,對今後中日之間的自貿區談判是有巨大促進作用的。中韓之間的自貿區談判會成為中日之間的自貿區談判的一個藍本,一個成功的案例。中韓之間的有些條款甚至可以直接引用。現在,人民幣剛剛在韓國實現了自由兌換。人民幣在韓國的自由兌換和自由貿易到目前為止是相當成功的。如果能把規則更加健全的話,以後在日本甚至在美國的自由兌換,浮動匯率也是可以預期的。日本的資本市場更大,一旦中日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對中日之間的經濟拉動作用會更大。這兩件工作做好了,中日之間的一體化進程會大大加快。

  現在妨礙中日之間一體化進程的主要障礙,我認為有兩個:一個障礙是過去的戰爭責任問題。但這是一個比較軟性的障礙。另一個障礙跟中國自身的問題有關。

  毋庸諱言,現在,中國還不是市場經濟體製,還不是民主體製。從體製結構上來說,中國是一個巨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有三十多個政治體。所以任何其他國家在與中國一體化的時候,都有可能會導致一個政治體和三十多個政治體之間的對抗。比如最近的香港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寫照。香港,澳門,按照一國兩製,都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他們的自治權利,政治權利,司法獨立,文化上的自主權等都應該是受到憲法保護的。但是過去十幾年,或者說最近七八年,大陸對香港的某些政策還不太夠。一直有兩種力量在博弈,一是讓大陸香港化,另一是讓香港大陸化。由於這樣一種博弈,也導致了前段時間香港的社會動蕩。可喜的是,以一個代價相對來說比較小的方式解決了。昨天習總書記到了澳門,宣告一國兩製是偉大的製度,是要一直堅持下去的製度。但這還不夠。如果中國將來能走向更加民主的體製, 地區一體化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就會消除其他國家,特別是比較小的國家對中國的中央集權的恐懼,消除對中國想把其他國家更加中國化的恐懼。如果中國能在這條道路上邁出堅定步伐的話,那麽中日之間的和好和經濟發展的前景,將會是非常光明的。

  現在世界上有三個跨國的權力中心。①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2013年的GDP是19.7萬億美元;②歐盟28國,2013年的GDP是大約17 萬多億美元;③東亞三國加上三個地區,即中日韓加上港澳台,2013年的GDP是16萬億多美元。世界三大經濟體,現在基本上是處在一個分庭抗禮的狀態。而且從動態上看,東亞經濟超過歐盟,進而超過北美,也隻是個時間問題。所以,如果東亞各國間的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話,可以更少的被其他經濟體各個擊破,更少的被其他經濟體從中漁利。這樣的話,東亞的權力超越西方,可能馬上就要成為現實了。

  但是從曆史上來看,任何世界權力轉移,都有可能導致衝突,對抗,乃至戰爭。中國權力的崛起以及東亞權力的崛起,會不會也引發與西方的對抗進而導致戰爭?這是中日之間不能不考慮的問題。不要以為一旦發生這樣的戰爭,日本就可以站在西方的立場。這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我們來看曆史上的第一次權力轉移,希波戰爭。當時東方一百多個國家的聯合體,對希臘發動戰爭,最後打了個平手。若幹年之後,馬其頓帝國崛起,統一希臘世界,遠征波斯。戰爭的目標不隻是波斯,而且也把整個中東、兩河流域、埃及占領了,甚至打到了印度。這也代表整個西方世界戰勝了東方。之後整個地球被希臘化世界的三大帝國所主宰。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希臘化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間也發生了權力對抗。然後就發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戰爭,西地中海和東地中海的戰爭。這次又是西方勝利告終。整個地中海世界就被西方文化控製了。第四次世界大戰,就是十字軍東征。曆史上有記載的一共有十次東征,西方征服了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民族。從此人類曆史就進入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西方的工業革命,西方的宗教革命,西方的文化革命都開始成為這個地球上的主宰。

  這個曆史說明,世界大戰從來就不是單獨國家之間的戰爭,一定是國家聯合體之間的戰爭。我認為在當代世界格局下,東亞國家之間的相互利益是大於相互衝突的。東亞國家聯合起來,防止戰爭,在和平的環境下推行更加全麵的全球化,我認為是符合中日兩國人民利益的,也是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的

吳稼祥 : 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係,曾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擔任政治改革研討小組副組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任職。現為獨立學者。



相關文章
     中日兩國
    
有關日本
     
曆史回顧
     我們該如何紀念南京大屠殺
     關於甲午戰爭的五個問題
    
兩次中日戰爭的曆史啟示
     當今中國對日本衝擊的性質是什麽?
    
中日實現首腦會談前的幕後三個月博弈(組圖)
     
走出認識日本的方法論誤區
     如何看日本?如何看中日關係?
    
日本將邁向軍國主義老路?
     日本解禁的集體自衛權到底是什麽
     從日本防衛大綱的切換看現代史
     用《菊與刀》解釋當今日本合適嗎?
     
美國人如何研究日本
    
日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由來
     曆史時代的劃分 亞洲諸國各持己見
     一生擁有兩個祖國的“夜來香”(圖/視頻)
    
日本昭和天皇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
     為慰安婦伸張正義的道路上,她們的政府辜負了她們
     向哲浚—重新被記起的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
     另一個亞洲故事
     日本對華情報戰的甲午背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回HUNWEI,不是麻痹,應該是客觀了解,正確對待。日本在這個世界充其量也就是一頭狼,這世界除了狼還有其它獅,虎等。而狼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狗。
jd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unwei' 的評論 :
真正了解曆史的,都會知道象你這樣的糞青殺的中國人比日寇殺的還要多;
真正清楚現實的,都會認為象你這樣的愛國賊如果來了日寇立刻會成漢奸。
hunwei 回複 悄悄話 你天天麻痹中國人是何意 ?

等日寇再次把刀架在你母親和你女兒脖子上?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日本也有有識之士有此意願,可是日本人被美國人控製著。貨幣協議不久一個重要人物被自殺,釣魚島開始發酵。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比較客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