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AKB4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顧:中日這些年的和解與反目

(2014-03-04 06:23:59) 下一個


中日這些年的和解與反目



    全球都在憂心忡忡地關注著中日關係的走向。怎樣才能遏製對立,並找到共存的道路?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幾年中日關係的和解與反目。



    “好久不見,有機會訪問北京吧”,2013年在8月15日日本戰敗紀念日之後,中國方麵向日本政黨相關人士發出了這樣的邀請。

    此前議員交流因受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影響而陷入中斷。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放棄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之後,中國轉向了重啟交流。

    8月30日,以日本前眾議院議長橫路孝弘為代表的民主黨國會議員等訪問了北京。中國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會談中表示,希望繼續政黨、議會與民間交流,向日本送出了秋波。

    在那之後,日本國會議員掀起了不大不小的訪華高潮。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大家的黨的議員相繼訪問了北京,並與作為知日派的前國務委員唐家璿等人舉行了會談。

    在拒絕與日本首相和外相舉行會談的同時,中國舉起了議員交流的大旗。中國在會談中積極強調的是擱置對立。中國敦促日本承認爭端的存在,同意進行共同開發等。

    “中國認為安倍首相的對華姿態目前不會軟化,因此決定首先恢複與日本議員的交流。希望借助安倍身邊人士說服安倍”,熟悉內情的多位中日相關人士這樣解讀。

    到10月下旬之後,中國還重啟了一直陷入停滯的政府高官訪日。

    首個訪日的高官是民政部副部長顧朝曦。顧朝曦以考察NPO為名訪問了日本,並與外務省副大臣三矢憲生等人舉行了會談。事實上,自日本政府將尖閣諸島國有化以來,這是中國副部長級官員首次專程訪問日本。
11月,負責經濟政策製定的重要部門國家發改委高層低調進行了訪日。


因安倍參拜靖國神社而形勢變動

    但是,由於12月26日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局麵出現了改變。中國叫停了議員交流,開始加大反日報道。

    “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之前,中日關係改善跡象穩步加強。即使是安倍,應該也知道這一點”,中國相關人士如此表示。盡管中國開始修複中日關係,但安倍參拜靖國神社讓這一努力付之東流。

    與此相反,安倍政權方麵的看法則有些不同。

    中國雖然同意了議員和民間交流,但在作為問題核心的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並未改變強硬立場。這是對立的根本原因,認為關係改善局麵因安倍參拜靖國神社而安全歸零的說法並不準確。

    安倍身邊人士表示,安倍政權的高層持這種觀點。中日之間的不信任感根深蒂固。如果將燈光照向舞台背後的博弈,就能看到巨大的障礙在哪裏。

    實際上從去年初開始,中日兩國就針對包括尖閣諸島在內的各項問題取得了一定的“諒解”,而且私下裏推進了旨在實現首腦會談的磋商。雙方同意3月敲定諒解方案,並提交給雙方的政府高層。

    (1)日本堅持不存在領土問題的立場,同時關注中國的不同主張;(2)為了防止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周邊的危機,中日展開合作。

    諒解方案基本是這樣的內容。雖然在3月之前未能達成協議,但雙方其後也繼續展開了交涉。

    猶如是與此呼應,6月安倍首相親信、內閣官房參與(當時)穀內正太郎飛往北京。7月,日本外務省次官齋木昭隆也在北京與中國外長王毅等舉行了會談,試探了對方的真實意圖。

    促使中日采取上述行動的是可能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在去年2月爆出日本認為中國軍隊利用火控雷達照射日本自衛隊艦船的事件中,中國政府也被認為驚出了一身冷汗。

    但自去年秋季前後起,諒解方案談判並未取得進展。此時“靖國危機”起到了消極推動作用。問題的核心是中國海監船進入日本主張的領海的問題。作為交換諒解方案的前提,日本要求中國停止上述行動,但中國對此沒有回應。

    中國的所謂擱置問題,指的是維持包括中國船隻持續監控該海域的狀態在內的現狀。如果要求中國停止派出海監船,就需要作為領土問題進行談判。多位相關人士表示,這是中國目前的主張。


中日關係的“地雷”

    另一個投下濃重陰影的因素是中日兩國的國內情況。日本方麵表示,到9月前後,中國的談判立場不知為何迅速轉向了慎重。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這樣認為,“在中國內部,當時旨在確定改革方向的11月的三中全會召開在即,路線有可能出現了分歧。中國方麵可能認為與日本談判非常危險”。

    對於中國新領導層而言,鞏固基礎是最優先課題。如果出現不穩定,推動與日本和解的餘地將縮小。

    曾在當時的野田政權中參與這一事務的日本高官如此回顧表示,2012年9月,在日本政府實施國有化之前,中國方麵的應對舉措似乎呈現出搖擺態勢。“在反對國有化這一點上,中國的立場從開始一直未變,但反擊的強度逐漸趨於強烈是在2012年8月下旬前後”。

    當時,中國即將在11月進行10年一度的領導層換屆。中日都受到“內政地雷”的影響。這種格局同時也是此前兩國關係的縮影……

《日本經濟新聞》 2014.03.04



中日交流“管道”越來越窄?



   中日關係持續冷淡之中,2013年9月底10家中國大企業的經營者赴日與日本政界和經濟界人士進行對話,摸索在經濟層麵改善關係的可能。雖然經濟界期待“政經分離”,但是這種活動能否擴大卻令人擔憂。原因在於能夠促進中日雙方開展交流的人才本身正在減少。



   中國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寶鋼集團的何文波總經理在談及中日關係時回憶起了一個場麵:2007年11月,在千葉縣召開的寶鋼與新日鐵(現為新日鐵住金)友好合作30周年的宴會上,兩家公司的約250位出席者在久別重逢後相互擁抱,喜極而泣。

   寶鋼成立於1978年12月,如今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鋼鐵廠商。而幫助寶鋼走過創業期的正是新日鐵。在帶著“文化大革命”創傷的上海,新日鐵幫助建成了中國首個大型現代化一條龍生產的煉鋼廠。最多時,日方曾派出700人常駐上海。新日鐵在君津製鐵所等地合計接收過約2400位中國研修生,傳授最先進的設備操作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

   由於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主導的國家項目,所以寶鋼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對雙方來說都是肩負國家重托的大項目。不過離開車間,大家也隻是一介凡人。新日鐵的員工會邀請研修生到自家做客,不管在工作上還是私底下大家都相處得很愉快。而何文波也是當時的一名研修生。何文波表示雖然隻有半年時間,但很珍惜這份回憶。

   由於戰後處理等問題,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時好時壞。中日之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仍能在經濟層麵不斷加深信賴關係,主要得益於草根層麵的交流。

   派研修生赴日學習的不隻有寶鋼。1980年代,中國政府和銀行也向日本派出了大批研修生和留學生。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如饑似渴地從最先成為亞洲經濟大國的日本學習經驗技術。曾經留日的中國人民銀行退休員工回憶:“當時,上司全都重用日本通”。

   而這些知日派現在正在陸續退休。新日鐵接收寶鋼的研修生截至到1986年。今年58歲的何文波馬上就要到中國60歲的退休年齡了。寶鋼的一位相關人士說,“寶鋼40歲以下的管理者大多留學歐美,知日派越來越少”。
在中國政府內部,1990年代後半期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強硬,中國政府相關人士稱:“日本通越來越不受重視”。中國人民銀行的退休幹部表示“最近參加留日同學的活動時發現,20位出席者中,隻有5人還在工作崗位上”。

   此外,中國知日派的人才培養也止步不前。最近幾年,中國留學海外的人數大幅增長。而同時,留日學生在整體的占比迅速下滑。大部分中國學生都選擇留學歐美。

   日本方麵也是如此。從中國接受的各國留學生人數來看,日本在很長時間內僅次於韓國,排在第二,而08年卻被美國超過。絕對人數也低於2004年的峰值。

   過去一直是“學生”身份的中國在2010年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雖然當前麵臨結構調整的難題,不過中國早晚會超過美國,在規模上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對於日本,不斷強大的中國無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求對等相處,甚至是與過去相反的關係。

   營造出1980年代中日關係“蜜月期”的中國知日派即將全部退休,新的交流的管道還能建立起來嗎?所剩的時間似乎已經不多了
……

《日本經濟新聞》 上海支局 菅原透 2013.10.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