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

隨心所欲, 信手寫來。
正文

【美語壇春之聲歌曲活動】 音樂會走路--談李叔同的《送別》

(2014-05-07 06:38:28) 下一個

                            
我第一次聽這到《送別》這首歌是我母親唱的。  那時她才三十幾歲。  她有一本厚厚的歌本, 上麵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譜子和歌詞。  我至今記得那雋秀鋼筆字體和歌本的模樣。  歌子有《我們在太行山上》,   《黃河對唱》, 《酸棗刺》等。 《送別》是其中一首。  那時還沒有《城南舊事》這一電影, 很少有人知道這一首歌。 我當時還小, 對這首歌還不很理解, 但歌的旋律和頭兩句歌詞卻記在我的心裏。 後來才知道這首歌是李叔同作的, 而且知道他出家了, 覺得此人非凡, 也對佛教從此另看一眼。

音樂會走路, 這在這首歌上體現得特別明顯。這首歌最初由美國人John Pond Ordway 於1851年創作, 歌的名字叫《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歌詞的內容是回憶童年家的溫暖和母親的愛。  1904年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填上日文的新詞, 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至今在日本被廣泛流傳。 李叔同早年留學日本,接觸到了《旅愁》, 後於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對 John Pond Ordway 的曲調稍加修改,配上中文歌詞,成就了在中國傳唱不息的《送別》一歌。


這三首歌產生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 不同的文化背景。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體現了一個人對孩童時代Home的回憶, 對母親溫馨的愛的回憶,在美國曾廣為傳播。 但現代美國社會, 過去那種Home的概念已經淡漠了, 這首歌也已經失傳了, 歌曲塵封在圖書館檔案裏。 我花了好長時間在網上尋找, 隻找到一首錄音, 附在後麵。 恐怕這是INTERNET上唯一的一首了。 《旅愁》寫的是對故鄉的回憶。 日本文化是在農耕文化上發展起來的, 和中國一樣, 家鄉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遊子思鄉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李叔同的《送別》則是描寫朋友之間的友誼和離別之傷情,在以儒道為基礎的漢文化中也是一個不朽的主題。  優美的曲子和感人的歌詞把別離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表達出來, 讓聽的人, 唱的人都心臨其境, 思入其情。

我有一個想法就是讓這首歌‘回家’。   此歌曲源自美國, 現下在東北亞(中日韓)流行, 應該讓講英語的人知道我們在唱什麽。 於是產生了翻譯歌詞的想法。  到網上一看,已經有好多人翻譯過,各有千秋。  我想至我少可以試一試, 於是有了下麵一段。

《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FAREWELL》LI, SHUTONG

Outside the farewell pavilion and by the ancient road sides,
The fragrant grassland runs toward the horizon to meet the skies.
Gently waving the willow branches the evening breeze breaks the remnant of flute sound,
All are under the setting sun that glows the mountains near and beyond.

Most old friends are scattered afar,
Can the clouds tell me where they are?
Indulge ourselves in farewell drinks to our delight,
Hope no chill dreams crawling on me in the lonely night tonight.

語言的翻譯並非易事, 將文言文翻成英語更難。  希望大家指教。  作為此文的結尾, 我列出幾個鏈接,鏈接中的歌曲源於同一個旋律但表現出不同的文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