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敗也是人生。 輝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殯葬革命

(2014-01-28 12:49:34) 下一個

    按:本文寫出以後,寄給一位朋友。他閱讀以後,給以很高評價:
    “可以說是極有價值的走在時代前麵的構思,這對於改變人類帶有某種愚昧性的喪葬觀念有極大的衝擊力,屬於科學的綠色的革新思想。它的逐漸推廣將給人類給地球帶來難以估量的好處,對於現實的中國更有意義。”

    生老病死,是人人必須麵對的。
    人類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在中國古代,對殯葬是很重視的。講究“入土為安”。殯葬時,要看風水,要選墓地,要用好的棺木,要有隆重儀式。在葬禮上,子孫要披麻戴孝,嚎啕大哭 (所謂哭喪)。  守靈,掃墓,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孝道的體現。 
    祖墳是神聖的。有的人發達了,說是因為祖墳選了好地方。如果祖墳被掘,那是奇恥大辱,仇恨不共戴天。
    人們相信,人死了,是進了天國。想像那裏是與人間相似的地方。所以,陪葬的物品模仿生前的物品。盡量厚葬。逢周年紀念,還要燒紙錢,希望死者在天國有錢化。   
    這種觀念和習俗的產生,是可以理解的。親人去死,當然是悲傷的,難過的。種種儀式,無非是表達這種哀思和懷念。    
    但是這種觀念和習俗,是不符合科學的。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人死了,肉體不久就會腐爛,消失,所以,對屍體的保存和膜拜沒有任何意義。許多帝王千方百計保存屍體,防止腐爛。雖然有一定效果,有的保存千年。其實,對死者沒有意義,對生者也沒有意義。  
    所以,有的人生前規定,死後捐獻器官,以利他人。   
    即使某些宗教認為天國存在,也隻是靈魂去了天國,不是指肉體。所以,即使有宗教信仰的地方,有的實行天葬,有的實行海葬。 
    近幾十年來,情況已經有改變,現在普遍實行火葬。但還普遍留骨灰,有墓地。其實沒有必要。人死了,人們紀念他/她,這可以理解,但主要應該從精神上紀念,而不是對肉體的保存和膜拜。  
    幾年前,我讀了一本小說。其中提出,人死後,建立靈魂記念館,對我很有啟發。人死了,什麽屍體,骨灰,棺材,墓地,安葬,立碑,等等,全無意義。隻有精神紀念是有意義的。人死了,但他的精神,思想,學說,可以長存,甚至有巨大影響。也就是信息可以永存。紀念死者需要的是保存信息。
    古今中外,為了料理“後事”,人們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從中國的帝王陵墓,兵馬俑,到埃及的金字塔,到印度的泰姬陵。有的皇帝,從登基那一天,就開始修墓,直到死的那一天。現在看來,這些工程的確是奇跡,但隻是建築工程的奇跡,對它們所紀念的人,沒有什麽意義。人們去參觀這些建築,對這些被紀念者的事跡也許一無所知。除非有另外的文字來描述他們的豐功偉績,或者奇聞逸事。那還是靠文字記載,不是靠這些陵墓本身。所以,有意義的還是文字,即信息。 
    取消傳統的殯葬,不是不要紀念死者。恰恰相反,利用今天的信息和網絡技術,我們可以大大加強對死者的紀念。 
    將來,網上墓園將取代傳統墓園。
    近年來,社交網站的興起,也說明問題。幾個年輕人,才幾年,搞得這樣紅火。他們本身沒有創造新技術,隻是利用新技術。就是有一個新概念:網上社交。利用互聯網,改變傳統社交概念。“網上墓園”也是利用互聯網,改變傳統“墳墓”的概念。這個變革比網上社交還深刻。這將完全顛覆傳統的殯葬概念,也可以說,徹底“埋葬”傳統的殯葬活動。 
    追悼會還可以也應該開,但不需要在墓地,或者火葬場,可以在一個禮堂或賓館。會場也不需要供奉骨灰盒。完全是精神紀念。  
    紀念碑,紀念館,還可以有,但隻是極少數。隻是為少數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人或群體而建。或者是為了紀念特殊事件中死亡的人們。這些紀念碑,紀念館,也隻是精神紀念,不需要包含任何肉體成分。它們的建造地點也不一定要在死者的死亡地點,或者火化地點。     
    從全社會講,墳墓的概念應該取消了,或者改變了:從物質墳墓變精神墳墓;從實體墳墓變“虛擬”墳墓。也就是不要墓地,墓碑,骨灰,用“網葬”替代“天葬”,“地葬(土葬)”,“海葬”。
    也許有人覺得網上墓園是否太虛?人類社會包含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精神就用信息體現。人類的知識,過去都是通過書本來傳遞,書本就是信息,難道書本知識虛嗎?假定你是億萬富翁,你的財產除了表現為房產,汽車,大量的就是表現為銀行的數字,數字就是信息。難道這些數字虛嗎?對死者的紀念文字難道不比一個骨灰盒意義大得多嗎? 
    這個精神墓園可以包括死者本人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評價,也包括親屬,朋友對他/她的評價和紀念。 
   “死”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也許有人願意默默地死去。但我相信多數人不願意。人們總希望死後留下一點什麽,這是普遍的想法。尤其是知識份子,想對家人,後代,社會留下一些東西。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總有一些經驗,體會,對後人可能有啟發。處分遺產是有錢人的事,但留下遺言是任何人可以做的。遺產貢獻社會,是有益的。留給子孫,也許有益,也許有害。但留下精神財富,一般總是有益的。即使是罪大惡極的人,恐怕也有話要說。也許他要告誡世人,不要重覆走他的路。也許他要控訴使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環境。更不用說功成名就的人了。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但有一定道理。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就是例子。
    網上墓園內容可以比傳統墓園豐富得多。傳統墓園隻有一個墓碑,一般也就是刻上死者的姓名和生死日期。還有子孫的名字。隻有極少數智者,在墓碑留下一句或幾句富有哲理的文字。而網上墓園可以有大量文章,評論,音樂,照片,錄像。  
    網上墓園可以設計許多優美風景勝地,比真實的美麗。也可以複製模仿現實世界的風景名勝。你可以選擇頤和園,也可以選擇九岱溝。或者是你自己設計的圖片。
    傳統墓園占了許多土地,影響社會發展。網上墓園就沒有這個問題,它有利於環保。
    現在,有些地方房價飛漲,墓地也越來越貴。人們感歎生不起,也死不起。有了網上墓園,沒有人會“死無葬身之地”,人人可以“永垂不朽”。網上墓園價格比傳統墓園便宜得多。
    為了便於轉變觀念,網上墓園裏也可以有“墓碑”,“靈堂”,“花圈”等。也可以“掃墓”,“獻花”,憑吊,包括留言。已經有人這樣做了,但我主張的是全麵普遍實施。    
    網上墓園還可以和家譜聯係起來。現在已經有家譜軟件。如果把一個家族的網上墓園聯係起來,家譜也有了。以後也沒有再追寫家譜這種事了。還可以在生前是同事,朋友間的網上墓園建立鏈接,相互印證。   
    博客,微博流行也是這幾年的事。網上墓園也會流行起來。生者有地方講話,死者也有地方留言。名人可以寫自傳,寫回憶錄。一般人也可以寫自傳,寫回憶錄。對沒有能力自己寫作的人,可以有一個新行業,代人寫自傳,寫回憶錄(這也已經有人做了,但不普遍。)    
    網上墓園,也為曆史學家提供方便。過去的曆史,除了正史,地方誌,沒有個人史。現在可以家家有史,人人有史,這對曆史研究是個重要貢獻。這裏埋葬著許多平凡的人,對許多社會事件,他們沒有許多名人的顧忌,或者利害衝突,往往比較客觀,可以提供旁證。 
    過去的帝王陵墓對考古有價值,那是因為古代文字或信息的記錄和保存不充分,考古可以補充其不足。現代社會可以充分記錄和保存信息,我們的後代不需要利用發掘墳墓來研究我們和我們以後時代的曆史。何況,帝王陵墓往往不等考古發掘,已經被盜墓者反複光顧。帝王們希望死後繼續安富尊榮,綿延不絕,但事實是屍骨狼藉,永無寧日。   
    未來世界將是一個沒有墳墓,墳場,墳地的世界。
    這件事有利無弊。沒有人會受害(除了傳統殯葬業)。不像計劃生育,三峽工程,有現實困難,有副作用,有利益集團阻撓。這件事是利國利民的。
    這個觀念也不會影響宗教政策。各種宗教認為有靈魂,有天國。人死了,靈魂會上天國。但沒有一種宗教說過,人死了,屍體會上天國,或者,靈魂必須依附於屍體。
    有些人花費大量財力,物力企圖保存屍體,有些人化巨資修豪華墓園,許多人化高價買墓地,買骨灰盒,都是毫無意義的,或者說是愚昧的。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生,不是根據墓園大小,規模,而是他/她生平的言行,事跡。宏大的墓地並不能給死者帶來榮譽和尊敬。子孫如果要用錢來表示孝道,不如用這些錢做慈善事業,人們會感激你,也感激死者。 
    取消實體墓園,提倡網上墓園,這是一種全新的生死觀,也符合當前時代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概念。人類應該保護環境,保護地球資源,保護我們子孫後代的家園。也許有人覺得,墓地沒有占太多土地。但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一寸也不應該浪費。
    有一個小故事,也許對我們有啟發。幾年前,幾個中國人訪問德國。他們去一家餐館吃飯。結束時,剩了許多沒有吃完。當他們要離開時,一位德國老太太叫住老他們,批評他們太浪費。他們不以為然。我們化自己的錢,關你什麽事?老太太看他們不接受批評,馬上打電話,叫來政府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了解情況以後,那位工作人員要他們付50馬克罰款,並且對他們說,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還有許多人缺乏食品,你們沒有理由浪費。德國是富國,但環保觀念深入人心。而且,浪費就是犯法,即使化自己的錢也不行。這難道不是一種新觀念嗎?
    據此,以後是否可以設想有這樣的法規:禁止修建豪華墓地,自己花錢也不行。或者課以重稅。
    拋棄陳舊觀念,這是文明進步的表現。
    五十多年前,馬寅初先生提出新的生育觀,主張控製人口增長。這是違背傳統的“多子多福”生育觀的。他的意見不被當時的人們理解。今天,我們提出新的死亡觀,拋棄傳統的“入土為安”的死亡觀。相信能夠為人們所理解。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論。但即使是聲稱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也往往難以免俗。麵對死亡,總覺得馬上放棄屍體,不保留骨灰,是對死者的不敬或褻瀆。其實,有生必有死。人類就是在生生死死中發展。對死亡有清醒透徹看法並且付之實踐的人是有的。比方,周恩來總理沒有墓地,沒有墓碑,骨灰也不保留,撒向中華大地。這絲毫也沒有影響他的聲譽,沒有影響人們對他的評價。反而敬重他的徹底唯物主義精神。當時人們就說,他的豐碑在人們心中。而那些修建宏偉陵墓的皇帝,他們在曆史上的地位不會因此而提高一絲一毫。既然周總理的骨灰都不需要保留,還有誰的骨灰需要保留呢?  
    也許,人們的觀念改變還需要時間,但我們應該看到發展方向。網上墓園絕對不是關於現有殯葬公司如何利用電腦和互聯網,也不是對傳統殯葬業務的補充,而是徹底顛覆原有的殯葬概念,是一個革命。傳統殯葬大概隻有“火化”業務可以保留,其它都不需要了。現在已經有某種形式的網上墓園。但還很初步,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提出替代傳統殯葬概念的思想。但這一天終究會到來。傳統殯葬會消亡,這是不可阻擋的。我並沒有主張用行政手段馬上取消傳統殯葬,現有的法規還要遵守。而是主張宣傳引導,政策支持,逐步過渡。希望學術界,社會和政府能夠促進這一個過程的發展。其實,許多人的觀念已經更新,在與朋友交換我的想法時,許多人表示讚同。有的給以很高的評價。有一位朋友更有意思。她說,她父親已經交代,他死後,骨灰從廁所衝走就是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