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敗也是人生。 輝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電腦不是“腦”--人工智能的哲學思考

(2017-01-11 06:42:40) 下一個

--有感於電腦“大師”掃平世界圍棋大師--

    繼穀歌電腦軟件“阿爾法狗”戰勝圍棋大師李世石之後,最近又傳出電腦軟件“大師”掃平世界圍棋大師的60連勝戰績,震驚了世界。
    之前,在“阿爾法狗”戰勝李大師之後,我已經發表了“人腦和電腦”一文,論述我對人機關係的看法。這個看法也適用今天和今後。
    我的觀點其實幾十年前已經形成,當時電腦還不普及,更別說人工智能。這裏把我多年以前寫的文章附在後麵,供大家參考。 原標題是“機器智力和人的智力”。我檢查了一下,發現隻要修改一句話,其它文字都還有效(這一句話,也不是文章關鍵)。這說明,在人機關係上,在哲學觀點上,我的觀點沒有改變。
    這次電腦“大師”的表現,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電腦不再局限於學習,模仿,概括,總結,完善和係統化人類棋手的經驗,而是按照自己的邏輯建立算法。也就是人類思維與電腦思維是不同的。人腦與電腦各有優勢和劣勢。
    當然電腦的“思維”還是來源與人,隻是不是來自棋手,而是另外一些人—電腦軟件的設計者。他們利用,操控電腦與赤手空拳的人比賽。後者敵不過前者,一點也不奇怪。就像一個無槍的年輕人,打不過一個有槍的老年人一樣。何況電腦背後還不是一個人。

===============================================================

【機器智力和人的智力】

      這個問題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前幾年,我給同學出畢業論文題目時,其中之一是“機器智力與人的智力”,引起許多同學的興趣。注意,這個問題的提法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比較聳人聽聞的提法是:“人會受機器控製嗎?”或者“機器能否超過人?”但這樣的提法本身是不科學的。因為什麽叫“超過”,本身就先要搞清楚。所以我們用一個沒有傾向性的提法。用常識來說明機器不可能否超過人是不行的。如果你說,機器的程序是人編的,機器是受人控製的,所以機器不會超過人。這無法說服對方。他可以說,的確,機器的程序開始是人給的,但以後,機器可以自己學習,進化,從而超過人。如小孩可以超過大人。現在機器已經做了許多過去隻有人才能做的事。具有“學習”能力的機器也已經有了。如果你說人的某一特定能力機器還沒有,他們會說,的確,目前機器還不能做到這一點,但將來可以做到。憑什麽說永遠做不到呢?隻要把問題充分分解,加以形式化,就可以用計算機來做。複雜的東西總是可以分解為簡單的東西。 
      一些理論文章回答這個問題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們往往論述人腦如何複雜,如何精巧,以此說明機器難以達到。這隻能說明難易,而不能說明可否。我想最好能像證明永動機不可能一樣,形成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樣才能根本上解決這個爭論。曆史上曾經有許多人醉心於永動機的製作,白白浪費了青春(是否也促進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發現?)。對物質,有物質不滅定律與能量守恒定律。對信息,智力,是否有相應的定律呢?   
     去年,國內出版了一本譯著,“計算機不能做什麽?”作者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哲學教授。當初我思考這個問題時,明確認識到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要求從哲學上回答,而不是從技術上討論。當時國內並沒有哲學家介入。這本書的出版,說明這的確是個哲學問題,國內哲學家也介入進來了。社科院已經列了專題,說明這個問題不是簡單能夠回答的。 
      為什麽要討論這個問題?
      我想對這個問題的正確理解,有助於我們的方向和工作。比方,如果本質上機器與人不是一回事的話,我們所建造的機器人就沒有必要模仿人的形狀。在研究先進軟件時,人們也發現,人機合作是更為有效的方式。有些事情人做起來很容易,而機器做起來很費勁,我們也沒有必要追求不必要的自動化。 
      科學哲學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牛頓的書名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初科學與哲學不分。現在,自然科學博士還叫PhD。Ph是英文哲學的簡寫。現在的爭論,曆史上不乏類似的例子。一種新技術出現,人們或是過低估計它,對新生事物挑剔,阻礙。或是誇大其作用到不適當程度。其中,包括著名科學家。牛頓定律有著極大普遍性。於是,牛頓希望把一切歸結為他的公式。世界無非是機械運動。然而,自然界的運動不僅是機械運動,物理運動,還有化學運動,生物運動。後者不能歸結為前者。它們與機械運動有本質的不同。大腦運動尤其是高級運動。
      對人工智能問題,有三種觀點:
     1。樂觀派。以圖靈為代表。1972年,一個英國人搞了一個調查,給英美63個控製論專家問卷。你認為再過多少年可以研製成與成人智力相等的計算機?結果如下:
    5年以內        0
    10年以內      1
    20年以內    19
    50年以內    37 
    所以,認為50年以內可成的有57人,占90%。
    2。悲觀派。以美國斯坦福氣大學哲學教授德雷福斯為代表。他認為人工智能是現代煉金術。
    3。中間派。認為不管人機能力有鴻溝或無鴻溝,但我們離邊界還遠,希望做實際工作。也就是暫時不參與這種爭論。
      圖靈在1950年於美國Mind雜誌發表“計算機和智力”,挑起了這個問題。他提出一個圖靈試驗來區分人和機器。他的意思是,如果試驗者無法區分人和機器,說明機器已經有了人的智力。 
     我是不承認他的試驗的。這種試驗類似於“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唯心主義。有限的試驗是無法區分人和機器區別的。我認為,機器“智力”與人的智力根本不是一回事,這種試驗也沒有意義。 
     圖靈為他的觀點辯解。
     比方,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說,任一形式係統均有局限性。圖靈說,還可以有更高明的機器。但更高明的機器哪裏來?還不是要靠更更高明的人?
     有人主張在圖靈試驗中,做算術測驗。機器由於死板,所以永遠正確,而人總究會犯錯誤。所以,犯錯誤的說明是人,從而可以把機器與人區別開來。圖靈說,機器可以安排一些錯誤來迷惑你。
     這是詭辯。機器錯誤不是無意的,偶然的,而是固定的。所以,從設計角度看,這不是“錯誤”,而是“正確”。而且,“也”和“安排”,說明什麽?不是機器在無意犯錯,而是人在有意造“錯”,以應付試驗。  
     還有人說,機器不能意識到自己在思維,與人不同。圖靈說,這是唯我主義觀點。你要知道一個人是否意識到自己在思維,隻有成為那個特定的人才行。
     這也是詭辯。人難道不知道機器沒有思維?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故事。孟子與粱惠王遊於濠粱之上,看水中之魚。孟子說,你看魚多快活!粱惠王說,你不是魚,你怎麽知道魚快活不快活?孟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活不快活?這樣可以無窮問下去。 
     馬希文在“人工智能的極限--計算機不能做什麽?”一書序言中列出了三個要計算機處理問題的必要條件:
    1。形式化。
   要計算機處理問題,要把非形式化變為形式化,這是人的能力。如果把這一過程本身形式化,又存在著如何實現這個過程的形式化問題。如此可以遞歸。如果說先驗地存在一個原始形式係統,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如果說,我們可以把問題領域逐個形式化,最後達到全麵形式化。這還是有問題的。當計算機遇到某個問題時,計算機如何判別這個問題屬於哪個領域? 
    2。不可判定性 
    用計算機判斷事情,隻有命題為真時,才可以在有限步內判定。而當命題事實上為假時,不可能在有限步內判定。結果無限搜索下去,永遠報告:“現在還不真”,但永遠不能判定它為假,因為也許下一步可能判定為真。雖然你可以設計新的形式係統,但機器不知道應該在哪個形式係統中去搜索。
    3。計算複雜性 
    對任何算法,機器必須在合理時間內完成,才有意義。有些問題雖然原則上可以用機器實現,但需要天文數字的時間,其實等於無解。因為要實現這個計算,先要製造出千萬年不腐爛的機器!

    下麵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1。比較標準
    什麽叫機器超過人?即怎樣估計機器和人的能力?要說機器超過人,早已是事實。汽車代替人腿,走得比人快得多。起重機代替人手,力氣比人大得多。但沒有人說汽車或起重機超過人。人的主要能力在於智力。單靠體力,人打不過一頭野獸。但利用智力,人可以主宰世界。人的能力主要在控製。人和老虎誰厲害?從控製意義上,人厲害。人也控製機器,包括人的智控製機器的智。
    2。控製與獨立
    人控製機器,但不意味著機器不可以有一定獨立性。有時看起來機器控製人,比方,進入地鐵,不刷卡,門不開。但這是設計者控製使用者,物化的人控製自然的人。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約定,不是機器有靈性,反抗人的控製。機器可能失控,這一般是局部的,暫時的。失控是一種無規律,無目的行動。當年陳伯達說,讓猴子在一台打字機上隨便跳,一萬年之內,也許會打出一篇莎士比亞文章。我大概估算了一下,根本不行。打出來的“文章”,許多可能全部是標點符號。   
     有人說計算機不一樣,它能自己學習。其實,從人和機器關係來講是一樣的。計算機不是天方夜譚中放在瓶中的魔鬼,放出來以後,就控製不了了。後膛槍發明以後,有人說,今後再也不會有戰爭了,因為可以把人像小雞一樣,一個一個槍殺。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人不會等著被槍殺。如果這樣,用菜刀,石頭也可以一個一個把人全殺死。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隻強調物的能動性,把人的能動性凝固起來。正像人對自然有一定的能動性,但這是相對的。這就是人的局限性。作為人造物的機器,與人的關係也是這樣。它隻有相對的能動性。如果光強調形式邏輯,強調偶然性,那末,即使沒有計算機,也可能產生可怕後果。某個國王的消化不良可能引起一場戰爭。一個煙頭可能毀滅世界。
     3。不斷增長與無限增長。  
    我們說計算機能力有限度,但又不好定量描述,究竟界限在哪裏?我們不能給出靜態的回答。奧運會百米記錄目前是9.79秒,以後最少可以多少秒?10年,100年,1000年後呢?很難回答。但如果你說5秒,恐怕沒有人會同意。但邏輯上很難駁倒。人們可以相信,這個時間會越來越短。兩種結合起來,可以得當這樣的結論:不斷增長不等於無限增長。數學上叫做有界單調函數。也就是有極限。飛機的速度不斷增長,但不等於無限增長。火箭比飛機快,但那是另一種東西,它也有自己的界限。樂觀主義者們混淆了不斷增長與無限增長的界限,從而誇大了計算機的力量。
      4。相對有限與絕對無限  
     我們說,計算機能力有界,是指一定形態的計算機能力有界。但今後可以有更好的計算機或其它形態的智力機器。從這個意義上講,機器的能力也是無界的。但這不等於機器可以超過人,因為人也在進步。對人的任何特定能力,機器總可以在某一天達到。所以,要從總體上,動態上,相對上把握,而不是孤立地談某一點上機器不如人。不要“防衛型”辯解。你說機器超過人,我不說哪一點你超不過,而強調人是一個動態目標。當機器超過原來的人時,人已變成非人或“超人 ”。你隻能說,未來的機器可能超過今天的人。
      係統化的方法論,說起來容易,用起來不容易。
      例如,假定我要你吃500個餃子,你肯定拒絕。那我請你吃10個餃子,你不會拒絕吧?不過,當你吃完以後,再加一個,行不行?你很難說不行吧。這樣,步步進逼,各個擊破。推出你一次能吃500個餃子。所以要從總體上觀察,而不能孤立看問題。哲學上中國人的所謂“飛箭不動”原理,也是如此。    
     5。量與質 
    計算機能否“進化”?有人說,機器進化速度比人快。實際上,他是在對“進化”一詞偷換概念。機器發展不是獨立的,與人一樣的進化過程,而是依賴於人而發展。它的發展體現了人的發展。
     世界上是否存在除人類的進化以外的另一種進化過程?毫無根據。 
     大腦運動,生物運動,能否歸結為物理運動,機械運動?質轉化為量,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的。超過一定界限,又成為質的問題。如計算複雜性,看起來是量的問題,實際上成了質的問題。

     對人的大腦本質還不清楚,怎麽把這種能力交給機器?
     人還有軀體與自然作用,從中獲得知識。
     人還有社會聯係。
     這些都是機器沒有的。
    人獲得知識不是一個邏輯推理過程,與電腦完全不同。
    許多事情很難告訴機器。比方,除了形式邏輯,還有價值標準,道德,心理等一係列問題。比方,房子失火,要不要救?一般當然要救。但如果在拍電影,你去救就犯傻了。在戰爭中,房子著火救不救?敵我立場正好相反。要把這一切告訴計算機,談何容易。從哪裏可以看出,從某一點出發,機器可以自己學會這些東西呢?
總之,人類為什麽要發明一個東西來控製自己呢?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除非失控。如果要造出人的等價物,人類的繁殖已經如此,何必費那麽大勁製造機器人?人造機器是為了彌補人的不足,使人獲得更大的自由。
     說機器超過人,也缺乏曆史和現實根據。 
     1959年,Samual博士的跳棋程序戰勝了自己,引起轟動,好像說明機器能夠超過人。這問題怎麽看?下棋雖然是比較複雜的智力活動,但還是比較容易形式化的東西。機器贏了人,並不能說明機器超過了人。因為寫這個程序,作者可能化了幾年時間。而作者與自己程序比賽,隻是幾小時時間。所以,這是長期的Samual戰勝了瞬間的Samual,是物化的Samual戰勝了自然的Samual。如此而已。所以,Samual本人並不認為機器超過人。因為他知道設計這個程序的甘苦。如果他設計更好的下棋程序,戰勝原來的下棋程序,那又說明什麽?
      學習程序可以看作是一個在線自改進程序。原設計是個開放係統,可以不斷加入新設計。這不能改變機器由人設計,受人控製的事實。正如太陽能驅動的機器,可以不斷從太陽中吸收能量,但不等於永動機。從上述事例,看不出計算機怎麽能突然脫離人的控製,獨立進化。正如德雷福斯所說,一個人爬上一棵樹,就能說自己離月亮更近了嗎?
      總之,這個問題涉及很多哲學問題:
     1. 有限與無限。
     2. 相對與絕對。
     3. 靜態與動態。
     4. 偶然與必然。
     5. 量與質。
     6. 人與物。
     等等。
     我認為,計算機隻是一種工具,如同其它人造物,電視,汽車一樣。智力機器會普及,就像傳統機器普及一樣。所謂計算機“思維”,“學習”,“進化”,“智力”等等,這些名詞可以用,但與平常的含義有本質不同。不能因為你給了這些名詞,它就有這些內涵。自來水,如果沒有水塔,水泵,它不會自己流出來。自行車,腳不蹬,不會走。計算機也可以叫電腦,但僅僅是一種形像化說法,與人腦完全不是一回事。正像豆腐腦,它的定義是,一種形狀像腦的豆製品,而不是“會思考的豆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gushen 回複 悄悄話 同意樓主的觀點。人工智能現在被抬得過高了,真正懂電腦的人不會同流合汙的。我認識樓主。絕對是電腦的
落英繽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C11' 的評論 :
是的,不僅是90年代,還是80年代的作品。也許是我落後了。不過,我會關注,看看“人工智能”怎麽變成“超人智能”。
XC11 回複 悄悄話 無知者無畏,樓主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在90年代以前的水平
Butter 回複 悄悄話 上研究生時有一門“自然科學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必修課。
聽著一位社科老師給我們眉飛色舞地講他對量子力學的見解。
我們的內心除了同情,還是同情!
落英繽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raker999' 的評論 :

我沒有搞錯。人工智能建立在電腦基礎上。所以這裏說的電腦,就是具有人工智能的電腦。

我已經舉了起重機的例子。現在誰與起重機比力量?所以人與人工智能也不能這麽比。

也許人們還是認為起重機與電腦不是一回事。我相信,有一天,人們對人工智能會習以為常,不會

把它與人的智力相提並論了。
braker999 回複 悄悄話 樓主把人工智能技術和電腦搞混了,這兩個是不同概念。雖然人工智能還是要人去編寫,但人工智能已經不是人腦能比的了。現在的IT競爭已經朝AI技術競爭發展了。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矯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