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漢語:“你吃了嗎? ”

(2015-08-05 15:28:20) 下一個

今天打開郵箱,看到LinkedIn的一個邀請,是個老美小夥,搞金融分析的。他說他看了我關於學中文的評論,覺得要向我發出邀請,如果我不接受也可以。我當然接受。這沒什麽。LinkedIn 我上得也不多,但LinkedIn裏的人不灌心靈雞湯,不談補腎的十種辦法,衰老的二十個標誌,我覺得還不錯。

我想起來了,他提到是可能我關於你吃了嗎?” 的評論。我在LinkedIn裏參加了一些群組,除了曆任母校, 還有一個是“網絡孔子學院。”真是二十一世紀了,連孔子都想上網。支持,是必須的,雖然我不教中文。

有一次有個關於兒化音的討論就很有意思。一個老師寫道:請等一會兒(等會兒)!我們不會說:請等一會!~聽起來比較別扭!:) 當然,如果你不習慣用兒化音的話,你也可以說:請等一下!

那一次,是一個歐洲的女老外,教中文的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你吃了嗎 Ni  Chi Le Ma, Have you eaten?”的這個招呼的意義是什麽? 她自己說,這表明中國人很重視飲食,還提到了“民以食為天”。

一時間手癢,答複了幾句。我說,我是中國人,native speaker of Chinese,可我覺得,Ni  Chi Le Ma 在現在的中國似乎是顯得有點過時,所以如果教學生學習這個短語應該慎重,因為我不覺得中國人仍然在廣泛使用。她說,她有中國朋友還是用的。我說,反正我自己從來沒有用過,而且我身邊的人,同學,朋友,一個也沒有用過,至少我從來沒有聽他們說過。我自己當然聽過,但都是老一代人在說。

這讓我想到中國人的問候語。我們中國人自己其實也研究,“你吃了嗎”確實表明了農業社會的特征,以及中華民族重視飲食的特點。還有,就是曆史上頻繁的饑荒,天災,人禍,戰爭,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裏留下了對“吃”的極度重視。別的民族見麵問候健康,胡扯天氣,中國人覺得都不夠實在。最實在的就是問你“吃過飯了嗎”?如果你說,吃過了,鄰居就好象放下一顆心,欣慰地點點頭。如果你說,還沒有,鄰居“大媽”(知道這個詞招人恨)會友情提醒,趕快回去吃。或者,答案不重要,就是一種溝通方式,但我覺得這裏還是有一種對吃飽肚子的關心的。至少,這是我小時候真切的經曆。

我覺得,這反映了我和文學城一位博主討論過的那種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窮人心態。”這樣說沒有歧視,因為大家其實都差不多。曆史學家何炳棣的回憶錄曾提到他少年時代,家裏老人總要把一塊肉藏在飯碗底,讓你最後才吃到,以學會珍惜和從中體會人生。富庶的江南尚且如此。

但改革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文化還是有了潛移默化的變化,確實是越來越少用“你吃了嗎”去招呼別人,因為時代進步了,“吃了嗎”好象已經不成為問題,問起來還顯得有點老土。假如我們同代人之間互相這樣招呼,對方可能會笑說,怎麽,你要請我吃飯嗎?全然沒有了老一代人的,隻問候但並不會真請你吃飯的純招呼意義。

我覺得漢語教學大概也應該與時俱進,如果總把“Ni  Chi Le Ma”鄭重地印在教材上,會顯得跟不上時代。外國學生學到的就隻是課本上的,而不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語言。如果真的用這句話去和中國人打招呼,我覺得今天的多數中國人可能會先愣住吧。不過,網絡孔子學院傳授的類似 “Green hat""Two hundred and fifty”這些俗語和“曬”這樣的新詞,其實倒真很實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