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製度和文化中的“浪子回頭”

(2015-08-14 19:04:35) 下一個

今天的中國人喜歡說一句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帶著一種強烈的緊迫感,為人父母的一聽,就仿佛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一定要讓孩子在人生的競技場上跑得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當然,以為美國的孩子就過得很輕鬆未必是事實。美國孩子除了作業相對少點,大致也是好的小學可以幫助進入好的中學,好的中學可以幫助進入好的大學。為了進入好的大學,還要積累才藝,培養領導能力,做義工,提前上大學課程,總之都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即使光以學業成績來看,美國看重全部成績,而非一次考試,這樣無形中把壓力分散,也意味著如果一個學生大多數的時間裏成績不算出色,到後來想浪子回頭,鹹魚翻身,臨時抱佛腳,難度是比較大的。

但是,這也並不是說,一個美國人假如年輕時學習不好,或者不愛學習,後來就真的會在人生中過得不如意。首先,前麵說的這種情形是假定父母一開始就為孩子擬定好要進入頂尖大學的計劃,如果是這樣,大概是不能有半點差池的。另外,如果一個人理想遠大,天資聰穎,當然需要盡可能地進入最好的學校,獲得最紮實的學術訓練和最好的研究環境。在美國,一個沒有受過嚴格和正規心理學學術訓練的人,是不可能在電視上自稱“心理學專家”,分析別人的性格的。另一方麵的實際情形是,一帆風順地從一流高中到常春藤大學,然後找到一份體麵的工作,也並非每個美國年輕人的第一選項。美國人對名校的熱衷程度不僅趕不上在美國的亞裔,也趕不上在各自國家裏準備投考美國名校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對於美國人來說,讀什麽大學,過什麽人生完全是個人的選擇,並不存在一窩蜂讀名校的心態。對於那些並不是特別拔尖,也不太雄心勃勃的學生來說,在自己所在的州讀州立(政府公立)大學也是不錯的選擇。前一段時間,美國甚至流傳一個統計,大公司的CEO中絕大部分其實是州立大學,而不是頂尖的常春藤大學的畢業生。

對於那些因為種種原因連大學都沒有讀過的學生來說,在他們思想更成熟,個性更穩定之後,“浪子回頭”的機會其實是不少的。首先,美國的大學並不存在按特定學科設立的統一高考,這就使得離開校園幾年的人也可以通過報考考察基本技能的SAT 考試相對容易地進入大學本科,又由於美國的大學都是單獨招生,學生可以無限製地報考不同的學校,錄取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美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通常也不考專業,隻考詞匯,基礎數學,邏輯等科目,對於離開校園多年的人並不算很難,另外,入學考試也不限定年齡。這些措施,都為回頭浪子或尋求人生轉軌的人提供了製度上的便利。

我初到美國的時候,住在一個比我大約大七八歲左右的美國朋友理查德的房子裏。他的女朋友艾琳並沒有念過大學,因為喜歡佛教,就花了很多時間去學佛,去尼泊爾旅行,回到美國後隻是做義工,打零工。等到她想要回到校園讀書的時候,就到所在地的州立大學裏,要一些錄取材料,準備一下,然後就考上了。在一所普通的州立大學裏,像她這樣年齡比一般應屆本科生大的“非典型”大學生司空見慣 。還曾認識另一個美國女孩,是德國後裔和菲律賓人的混血,因為父母離異,自己一度過得亂七八糟,不但退學,甚至還曾經墮胎。幾年以後,她迷途知返,進入了社區學院,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公司前台接待工作,結了婚,人生慢慢走上了正軌。公立的社區學院在很多人眼裏似乎很不入流,但對她自己來說,卻是一件很值得驕傲和興奮的事情。在筆者讀研究生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一位非典型的同學。他自稱來自美國東北部的新澤西州,本科畢業後和朋友組建了一個樂隊到處巡回演出,浪跡天涯,後來大概樂隊散夥了,年齡也大了,就在後來的落腳地,位於美國東南部的亞特蘭大,報考了曆史係研究生。我讀博士的時候擔任過一個學期的本科中國近代史教學,學生中也有一個當時年齡已經在四十多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雖然她年齡偏大,但閱曆豐富,曾在中國和日本都生活過,會說中文和日語。她當時的理想,就是考下在高中教中文的執照。教授有時候其實暗中還更偏愛這部分成人學生,因為他們有社會經驗,更成熟懂事,懂得尊敬和體諒教師,當然也更珍惜學習機會。

美國人一生中的專業,職業選擇和居住地點是可以多次轉換軌道的。在筆者目前任教的大學裏,同事中有一個英語係的文學教授,過去是個醫生,就因為喜愛文學而棄醫從文,從頭學起,直到當上大學教授。這種現象是如此自然,很多人都會在中年以後仍然調整人生的跑道。他們或許因為厭倦,或許因為前景不佳放棄過去的行業,選擇從頭開始。因此,在一些州立 大學的校園裏,甚至還有專門針對這些非典型的大齡學生的辦公室。我所任教的大學,也有專門針對女性的非應屆生提供的獎學金。類似的措施,會幫助很多因為照顧孩子而在家做過幾年全職主婦的女性,讓她們在孩子長大以後獲得重新受教育的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總體來看,我不認為在美國,一個人一定會“輸”在起跑線上, 因為本來就沒有絕對的起點和終點,也沒有絕對的輸贏。每個人的起跑線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經曆和興趣重新設定的,而個人的成就感,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感受。整個社會和相應的製度,其實是在力圖幫助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轉換軌道,或者從頭再來。重要的是,美國不僅僅提供最優質的高等教育,也對普通人提供最多元和開放的高等教育機會。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父母一般是開明的。他們也為孩子的學業付出,例如選擇學區,繳納高昂的學費,培養才藝,為他們能進入名校驕傲,但同時也尊重孩子自己的愛好和多元選擇。不少年輕人不念大學,而從事自己喜歡的藍領工作,體力勞動,或者念完大學以後從事並不穩定的,帶有自由職業性質的文學創作,攝影,電影攝製,表演等,父母也會非常驕傲和欣賞。他們並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務正業”,“早點安定下來”等觀念,不會功利地去勸導孩子應該做什麽,給他們太大壓力,更不會用孩子世俗意義上的的“成功”來補償自己的未曾實現的夢想。

 

(附記: 應山東《齊魯晚報》之約作。版權屬於全體山東人民,不得侵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