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處理第二代華裔文化衝突的想法

(2015-05-15 10:45:38) 下一個
按說這個問題應該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才會更明顯,伴著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就象Joy Luck Club 裏表現的,不光是移民的問題,還有代際差異本身的問題。在這些更複雜的問題來臨之前,我覺得我自己的基本原則是想好了的:

1,不強求孩子的政治認同,不強迫孩子認為自己是 ”中國人“。首先 “中國人” 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我已經分析過。從國籍和法律意義上說,第二代毫無疑問就不是“中國人”,從情感和文化上說,可以是“中國人”,或者華人,但這種紐帶是自然的。孩子如果說,我爸爸was from China,而且對中國文化有親近感,其實就很足夠了。第二,父母特別強調要孩子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在我看來還有點奇怪,因為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是被強迫移民,不是被販賣,被綁架,不是逃難,也不是被政府分配。自己當初出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自願作出了永久離開中國,和可能不再做法律意義上的“中國人”的決定,為出國不少人還在簽證官麵前撒了謊(OK 往事不要亂提,人生已多風雨),現在又何必強求自己根本沒有出生在中國的孩子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這裏有父母一代的糾結和分裂可以理解,但這個糾結不必由孩子來承擔。

2, 孩子應該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我完全反對給孩子帶中國飯菜做午餐。盡管家裏自己按中國習慣做菜,但決不往學校帶菜,另外經常在外麵各種餐館吃飯,在家裏,他不習慣的中國口味,比如麻辣,也不勉強。原因很簡單:不想讓孩子因為覺得自己特別與眾不同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父母應該了解,孩子有自己的世界,需要在那個世界被認同,而那個認同和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即使很中國地說,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因為總是吃得和別人不一樣而“沒麵子”,那父母也必須顧及孩子那小小的“麵子”,而不讓孩子感覺自己過分與眾不同,“weird”。

3,希望孩子想到“中國”的時候,不是無聊,累,和boring 的。中國不是他們的負擔。我偶爾在兒子麵前磨墨展紙,寫幾個不三不四隻能騙騙海二代兒童的毛筆字,除了讓自己心平氣和,提高修養,少罵點人以外,也有潤物細無聲,讓他感受中國文化之苦心也。看到我寫大字,兒子就會說,和牆上掛的書法是一樣的!我問,美嗎?他說,美。我寫他的名字(我兒子不用英文名字,這一點我反而更中國),也讓他自己嚐試寫自己的名字。他覺得好玩,我覺得僅此就夠了,不讓他真正去苦學。另外,他聽到中國音樂有親近感和美感,喜歡看周星馳,看灰太狼,甚至看黑貓警長(我順口翻譯成Black Cat Police Officer),這些都是讓他快樂的。實在想不出有什麽必要,要讓他去因為中國而糾結。

4,那麽,你是American? Chinese?我問。兒子說,都是!5歲的時候,有一個美國小孩問他“Are you Chinese”? 他就已經感到困擾,變得有點防衛,但是一瞬間卻有點狡猾地答複:“My name is not 'Chinese'.” 後來我說, 你可以認為自己是Asian American. 在我看來, 多元文化是美國的特點,也是全球的趨勢,與其讓孩子糾纏於“是” 或者“不是” “中國人”,不如及早認同自己的hybrid 身份,並以這種多元,混合的背景為傲。正是這種自然而然的多元混合及其獨特經驗,我覺得才是第二代超過普通白人孩子的優勢,也應該成為他們心理優勢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