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說電郵中的英文

(2014-06-26 19:51:28) 下一個
上個學期和係主任因為工作原因在郵件裏發生了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互嗆。還好,她是個明白人,要求麵對麵談,因為郵件來往是看不見人的表情的,使用的tone 容易讓對方誤解。最後我們握手言歡。 

不過這倒讓我想到用英文寫電郵的一個故事。十多前前剛到美國求學,寫到什麽題目,熱心的美國導師就建議我聯係他的哥大校友,一位大陸留美然後在美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學者。我當時想,都是中國人,或許可以隨便點(當然我錯了),就在郵件裏稱呼該學者Mr. X (沒辦法,這X不但是洋“愛克斯”,還真是他的中國姓…),沒想到該較著名學者X根本不理會我的問題,而是義正辭嚴地指出: 稱呼一個美國學者--他的原文是“American scholar” 隻有兩種方式: Professor 或者 Dr., 你滴Mr. 是什麽意思? 這下我想,蒼天啊,我絕非把他貶低為Master of Art, 因為我已經痛徹肺腑地知道,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 但我隻是想稱呼他“先生”而已。 我沒有回他的郵件,因為覺得實在沒有勇氣向憤怒的Dr. X道歉和解釋。

不過,從此以後但凡和“American scholar” 打交道,我不再用“Mr. ”,而如果別人在郵件裏稱呼我為“Mr.”或別的什麽,隻要不是“Ms.” 我一概接受,決不糾正,因為覺得郵件的內容比別人怎麽稱呼你,在我看來更有意義。 

 
還有一個故事。一次學術會議會後聚餐,某留美中國女博士提到一個不解的問題。她說有個朋友和美國的一家出版社聯係出版事宜,可能是最後並沒有談成,該朋友在給美國編輯的郵件中就用了Thanks a lot!來結尾,沒想到被美國編輯以憤怒的語氣回擊,感覺有點委屈。正好席間有一美國教授,女博士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請教。老美想了一下說,Thanks a lot 有時候在美國人聽來其實有點嘲諷的感覺。


我猜想,大概感覺類似中國人故意拖長聲音,加重語氣說“多——”, 郵件裏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和態度,容易產生誤解,但這美國編輯可能也過於敏感了,沒有考慮到對方既然不是本土美國人,未必明白美國文化中的微妙之處。


 
最後一個故事又是學者之間的了。一位老華人學者電郵聯係一位較年輕的女華人學者,關於什麽繳納會費之類的瑣事。老學者大約是抱歉或是擔心自己交晚了還是什麽,年輕學者就回了一句: “Better late than never.” 這個回答讓老學者十分憤怒,覺得自己受到了輕侮,所以時隔幾月,還在對我說這件事,看來很難釋懷。我站在一個比較中立的位置,解釋說,這位年輕女學者可能確實是在開個玩笑,未必有惡意,但她可能忽略了開玩笑的前提是雙方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明白彼此交往的尺度,而不能任意發生在事實上並不熟識的人之間,遑論年齡和性別都不同的兩者之間,否則就不 appropriate 。更何況,電郵不是視頻,即使你打這句話時麵朝電腦笑靨如花,也無人知曉, 所以這類郵件的寫和回,還是“professional”一點比較好。自然,這也包括我自己當年的那封Mr. 郵件,是應該更謹慎一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