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周山夜話

曆史如小姑娘出門,任人打扮; 未來像大姑娘待嫁,世事難料
個人資料
布周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從其回憶錄看楊迪將軍的三張麵孔

(2018-11-30 09:44:49) 下一個

原標題:解放海南島 -- 看楊迪回憶錄如何篡改戰史

原作者:吃米老虎


解放海南島是我軍唯一一次木船跨海作戰戰役行動。從最高統帥部到前線指揮員,從戰役的最初設想,到計劃的製訂,演變和執行,確實有很多引人入勝的地方。特別是戰役過程中兩位主要將領鄧華和韓先楚從爭論到最後的一致決定和行動,現在披露的資料還遮遮掩掩。楊迪作為15兵團作戰科長經曆了解放海南島的主要過程。楊迪回憶錄的第二本《創造渡海作戰的奇跡 – 解放海南島戰役決策指揮的真實記敘》(以下簡稱《渡海》)本應該對厘清這段軍史有所幫助。但《渡海》不僅未免俗套,為尊者諱,為親者頌。更有甚者,居然公然篡改戰史,實在令人大失所望。


一.解放海南戰役的大事記:


1. 1949年12月,中央和毛澤東,四野林彪就確定了15兵團司令員鄧華為戰役指揮員,參戰部隊為15兵團43軍(軍長李作鵬)和12兵團40軍;韓先楚作為12兵團副司令員兼40軍軍長帶領40軍參戰。海南國軍守軍十萬,統帥薛嶽。


2. 1950年2月1日-2日,廣州高幹會議上確定了戰役初步計劃;


3. 3月5日,40軍一個加強營偷渡成功登島;3月10日,43軍一個加強營偷渡成功登島;


4. 3月26日,40軍一個加強團偷渡成功登島;3月31日,43軍一個加強團偷渡成功登島;


5. 4月16日,韓先楚,解方(12兵團參謀長兼40軍副軍長)率40軍6個團18700人,龍書金(43軍副軍長)率43軍2個團6900多人分別從兩個方向強渡海峽,經過海上戰鬥於次日晨成功登陸;


6. 4月20日至22日,攻守兩軍在美亭決戰,薛嶽主力被擊潰;4月22日薛嶽逃台灣;23日海口解放;


7. 4月24日,43軍5個團作為二梯隊未經戰鬥登島;4月27日,鄧華率指揮所登島;


8. 5月1日,海南全島解放。


二.《渡海》篡改廣州高幹作戰會議決定的戰役發動時間


《渡海》最大的篡改就是改動了一個字:把“六”改成了“四”。


為了“可以看出鄧華等兵團領導同誌,在戰役指揮上成熟的指揮藝術”(第324頁),突出鄧華的英明和楊迪的貢獻,《渡海》把2月廣州高幹作戰會議確定的戰役發動時間從50年6月改為了4月!大家知道,50年6月,韓戰爆發,美第七艦隊介入台海,如此時海南尚未解放,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宣傳在4月20日(穀雨)前渡海是鄧華的一貫計劃,《渡海》在第311頁寫道:“兵團在1950年2月作戰會議上,就是遵照毛澤東主席和四野首長的電令,將渡海時間從兵團原來定的舊曆年(1950年2月17日)前後,實施渡海登陸作戰,向後推遲2個月。具體地說,就是推遲到4月穀雨左右(即4月20日)。”以此說明4月的渡海作戰時間在2月就由鄧華等製訂了,並將該說法貫穿全書,不斷通過鄧華和楊迪的兩人對話的加以強調。


這當然是個彌天大謊!


這不是如“蛋炒飯事件”的幾個人之間的對話,人死了無處對證,海南戰役是有大量文電文檔留下來的。


早在49年12月,林彪和遠在莫斯科的毛澤東來回幾份電報已把我軍參戰部隊,指揮機構和指揮員確定下來。鄧華等已開始做準備。


在金門失利的影響下,毛澤東在12月18日給林彪電中曾指示:“。。。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隨即獨力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


毛澤東在12月31日給林彪電中指示:“努力爭取在舊曆年前進攻海南島,但以充分準備確有把握而後動作為原則,避免倉促莽撞造成過失。為此,鄧(華)賴(傳珠)洪(學智)應速到雷州半島前線親自指揮一切準備工作,並且不要希望空軍幫助”。該電既反映了對盡早攻擊的希望,也反映出金門失利後的謹慎。


在接到鄧賴洪於1月5日反映在船隻和訓練等方麵的困難的電文後,毛澤東於1月10日給林彪電:“既然在舊曆年前準備工作來不及,則不要勉強,請令鄧賴洪不依靠北風而依靠改裝機器的船這個方向去準備,由華南分局和廣東軍區用人力於幾個月內裝置幾百個大海船的機器(此事是否可能,請詢問華南分局電告),爭取於春夏兩季內解決海南島問題。”可見毛雖提出機器船方案,心裏也是沒把握的,隻能作為備選方案之一,並重新規定了任務時間。


瓊崖縱隊參謀長符振中從島上偷渡出來後於1月25日來到廣州。隨後洪學智就小部隊偷渡方案等問題到武漢向林彪報告,到北京向朱德,聶榮臻報告。


在獲得毛澤東,軍委和林彪的指導意見的背景下,2月1日召開了廣州高幹作戰會議。廣州會議參加者包括葉帥,鄧華,賴傳珠(15兵團政委),洪學智(15兵團副司令兼參謀長),韓先楚以及40,43軍及瓊崖縱隊主要領導。會議作出了幾項重要決定:


- 大規模渡海前實施小規模逐批偷渡的戰術;


- 以改裝機帆船為主,同時到香港購買登陸艇;


- 戰役發起時間推遲到六月。(不是四月穀雨前!)


應該說,後兩條基本上符合毛澤東的設想,雖然時間已在毛設定的下限。


關於廣州會議將戰役發起時間定在六月而不是四月的三個證據:


第一個證據是鄧華等和軍委的電文。


會議結束後,鄧賴洪在2月9日給軍委和毛主席的電文中表述如下意見:“故應采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方針,。。。在我無海空的配合的條件下,這種辦法是較好的,但時間可能要長,最好不限製,以爭取1950年完成任務為原則。”


在講到戰役時間時,鄧華是希望把戰役時間延長到年底前!哪裏有一點四月的影子?


對此,林彪鄧子恢等在致“中央,毛主席”的電中對一個團的偷渡表示同意,毛澤東在兩天後的2月12日給林彪回電:“同意43軍一個團先行渡海,其他部隊陸續分批尋機渡海。此種方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島。”可見,毛澤東已同意鄧華等的逐批偷渡渡海方案,放棄了約兩個月前的一次渡一個軍的方案,但對作戰時間沒有批準鄧華等的50年整年的時間,而是希望比原計劃提早完成。


第二個證據是鄧華本人在廣州會議上的總結講話。


雖然《渡海》堅持2月會議定的戰役時間是四月而不是六月,但鄧華在廣州會議總結發言中清楚地說了“兵團遵照毛主席的電令,決定將大舉登陸準備的時間推遲到5月底準備完畢,6月大舉進攻海南島。”(第77頁)


第三個證據是40軍和43軍的準備。


43軍作為15兵團的直屬部隊忠實地執行了兵團的命令,將準備計劃排到了5月底,以致在四月初突然決定穀雨前發動戰役時,僅有兩個團能立即渡海。而同時,由於韓先楚壓根沒把推遲到六月渡海的計劃向部隊傳達,並命令40軍在3月完成所有準備,4月16日韓,解兩個兵團級將領帶了6個團渡海,加上已偷渡的部隊,43軍已有7個半團(幾乎是全軍戰鬥部隊)渡海了。


《渡海》對廣州會議篡改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海南戰役發動時間說成是在2月就由鄧華等兵團首長定的,而不是在隨後兩個月隨著情況變化和內部高級將領發生爭論後而確定的。


三.《渡海》篡改3月20日之後確定4月16日發動戰役的決策過程


盡管毛澤東早在49年12月31日,就命令鄧華速到雷州半島前線親自指揮一切準備工作,鄧華的前線指揮所直到3月20日才完成開設。《渡海》為此作了鄧去武漢開會等解釋。但如果4月就要大舉渡海,還有什麽樣的會議比執行軍委命令指揮渡海更重要?《渡海》實際是回避了真實且合理的原因:即原定的渡海時間是在6月,鄧華覺得時間足夠。


《渡海》正文是這樣來描述決定4月渡海的決策過程的:鄧華3月20日到達在徐聞的兵團前指;40,43兩軍各一個團在3月26日和3月31日偷渡作戰成功;4月1日晚楊迪向鄧華匯報戰役準備情況及4月20日穀雨前渡海的有利時機,並建議4月20前發動戰役,鄧華認可楊的建議,當時屋裏隻有鄧華和楊迪兩人;鄧於4月8日將進攻方案報四野和軍委,4月9日四野批準;4月10日召開作戰會議部署,4月16日發起渡海戰役。


讀者看到了什麽?兩人關起門的密商,楊迪的足智多謀,鄧華的一切掌握中,四野總部的支持。有韓先楚什麽事?


但是鄧韓之爭太著名了,《渡海》不能不寫。於是在全書快結束時(第277頁),用了一個專題節,以唯一在場第三人的身份,描述了3月21日的鄧,韓爭論。


按《渡海》的記述,3月21日鄧,韓兩將軍的討論最後是以拍桌子收場並各自向上級告狀。兩人爭論隻有一個問題:韓提出穀雨前利用東北風是無動力帆船渡海的唯一戰機,要求將預定3月26日偷渡一個團的計劃改為延後幾天後的全軍強渡,如43軍沒準備好,40軍將單獨行動;鄧不同意韓的建議,要求按原計劃實行。


關鍵什麽是原計劃?


如果原計劃就像《渡海》中或明或暗地說的是4月20日前全軍強渡開展戰役,韓先楚和鄧華拍桌子爭論,韓先楚聲稱“隻服從正確指揮”,韓先楚一再向四野總部直接發電據理力爭,這一切的目的就隻是為了提前十幾天發動戰役。讀者們是不是會覺得韓先楚是無理取鬧,幹擾鄧華的指揮?


韓先楚當然爭的不是十幾天,他爭的是兩個多月!


這一段軍史本就撲朔迷離,沒有展現全貌。但已透露出的信息已說明《渡海》是在歪曲這段曆史。請看:


3月21日,鄧韓爭論;


3月26日,15兵團在給四野,軍委的電報中寫道“我們不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風向上,故請廣州立即分批準備登陸艇和機帆船,4月份完成1.5萬至2萬人的,5月份完成1.5萬至2萬人的以後再看。”—可見還是六月攻島的計劃未變。《渡海》怎麽把這封電報漏了?


3月28日,鄧華在前指召開兩軍指揮員會議,會上提出全麵登島和繼續小規模偷渡兩個方案,韓先楚支持全麵登島方案但再次被否。 -- 會議記錄現在還看不到啊。楊迪是在場者之一,《渡海》怎麽不寫寫這次會議?


3月28日深夜,韓先楚坐在大海邊難以入眠。韓在40軍指揮所找主要領導開會,提出應立即大舉登陸,解方支持並負責對方案進行完善。


3月31日,韓先楚召開40軍軍黨委會議,最後決定:再次向兵團,四野總部遞交大舉登陸方案,建議迅速下達大舉登陸命令。這是一封關鍵性的電報,可惜現在還未公開啊。但作為兵團作戰科長的楊迪是不可能沒看見的。《渡海》是把這封電報當作空氣。就算4月1日晚,楊迪在指揮室向鄧華提建議是真,他提的是自己的建議,還是40軍發來的建議?


4月7日,鄧子恢,譚政在關於上島部隊作戰原則致蕭克,林彪,軍委的電文中間接證實了韓先楚,解方的電文。在談到溝通40,43軍,瓊崖縱隊統一指揮和電台聯絡時,“這一點韓,解的建議是正確的,望鄧與馮(馮白駒,瓊崖縱隊司令兼政委)研究決定之。”


4月8日,鄧華以個人名義致林鄧譚趙和軍委的電報,提出了第三批在穀雨前後登陸6-7個團,第四批登陸4個團的方案,四月發動戰役基本定論 – 鄧華不愧為名將!在到前線半個月後就基本搞清情況,發現戰機後並不固執己見,果斷靈活地修改了原定方案。如《渡海》描述的鄧華是坐在廣州的辦公樓裏提前數月就準確決定一切,那就是神將而不是名將了。


四. 《渡海》中的諸葛亮楊迪


我們看到了三個楊迪。


第一個楊迪,是鄧華一直欣賞的參謀軍官,大家都已知道了他的經曆。他在2006年以83歲高齡過世。


第二個楊迪,是高齡天才作家楊迪。他寫了三本書,據說是第一個楊迪的回憶錄,其中第二本《渡海》寫的就是解放海南戰役。天才作家楊迪,在76-77歲時花了8-9個月時間,寫作完成了這本共29.7萬字《渡海》,平均每天創作近1000字;在寫作期間,作家還因患癌症,大手術兩次。中國作協的作家們,在網絡上發帖的網友們,各位後輩都應該向作家楊迪學習。


第三個楊迪,是“諸葛亮”楊迪,是作家楊迪書中的形象。賽諸葛楊迪的故事在《渡海》中比比皆是,這裏僅列舉兩個:一個叫料敵千裏,一個叫未卜先知。諸葛亮隻是借東風守長江,楊迪能借北風攻海峽,稱為賽諸葛當之無愧。


故事一:料敵千裏


潿洲島是雷州半島正西的一個小島。40軍於50年3月7日攻占。雖然隻殲敵數百人,但奪取了300條能渡海的大船(一萬部隊的運力),意義很大。


一般文獻中(包括時任40軍118師政治部主任,第二次偷渡海南島的指揮員,後來官至上將的劉振華寫的《解放海南》)記載是這樣的:40軍民運部在找船和船工時發現了潿洲島有大量船;40軍119師製定了奪島奪船計劃;韓先楚認可後報兵團和四野總部;得到兵團和四野批準後,解方副軍長到師,團具體組織戰鬥。


《渡海》中是這樣描述(第84頁):某日(原書沒給具體時間),在研究征集渡船問題結束,鄧華等準備去向葉劍英匯報時,楊迪向鄧,洪匯報說“據我們偵查”,潿洲島有300多條船等,“我們建議,令40軍派一個團的部隊偷襲潿洲島”。鄧華批準後下達命令。


《渡海》(第120頁):某日(原書沒給具體時間),在研究第一批偷渡海南計劃結束後,楊迪說“我有一個建議,就是在我軍渡海偷襲海南島後,立即令40軍119師。。。突襲潿洲島”,“據我們偵查”,潿洲島有300多大船等,“鄧,賴,洪首長聽後,神情一振,很高興”(可見鄧華等是第一次聽說啊,還神情一振,肉麻不肉麻?)。於是楊迪起草了攻潿洲島的命令。


且不說《渡海》的兩個說法在場合上自相矛盾,發現潿洲島有船及製定奪島計劃的不是在海邊一線的40軍的官兵,而是在千裏之外廣州兵團司令部的楊迪。料敵千裏如神,真賽諸葛也!


故事二:未卜先知


第一次偷渡海南的是40軍118師一個加強營。指揮員是118師參謀長苟在鬆。


《渡海》關於第一次偷渡這樣描述的:(2月中旬)楊迪向鄧華等兵團首長報告方案,“我們的意見是:我軍一個營隻乘坐十幾條船,可以和海南島出海打漁的漁船混在一起,裝作打魚的。”(第108頁);“如發現敵機,在船上鋪擺上飛機識別信號,。。。欺騙敵人飛行員。”(第127頁);“加強營按照預定方案(都是楊迪做的方案嗬)迅速與在海上的捕魚的漁船靠攏,並擺出對空識別信號。”(第128頁)


時任40軍118師政治部主任的劉振華上將《解放海南》和其他書籍中是這樣描寫的:原計劃是3月6日天亮前就能登島了(大規模登陸時也是如此),但半夜12點以後突然停風,船上士兵臨時製作劃漿手劃前進(可見沒有預見停風),天亮後靠近岸線,遭敵射擊,由於沒到登陸點,苟參謀長命令不許回擊,船隊繞島而行;途中有敵帆船隊迎出,並有敵機飛來偵查,發現敵船升紅旗,我也升紅旗,敵升白旗,我因沒預備白布,就用白色包袱皮作旗升起。(可見苟參謀長指揮鎮定,但並無預知,預備對空識別標誌)。後敵以為是漁民和潿洲島撤退的自己人,未繼續射擊和轟炸。


前線指揮員之一的劉振華和廣州兵團部的作戰科長楊迪誰更清楚?楊迪在幾周前就料到偷渡部隊白天還會飄在海上(哪為什麽不讓渡船多帶漿?),知道會遇到海南島的漁民(海峽對岸的漁民會定時定刻到指定地點),會臨時用到白包袱皮作為飛機識別信號(早知信號為什麽不帶白布?敵信號不會變嗎?),楊科長不是未卜先知的神還是什麽?哪裏有苟參謀長的臨場鎮定和正確指揮?隻看見偷渡部隊未按楊科長神算方案準備好,實在是40軍將士的責任啊。


毛澤東,林彪最大的失誤就是用人不當,沒讓賽諸葛楊迪來當渡海總指揮。


五.《渡海》對曆史的記錄手段和目的


《渡海》是通過大量的對話來記錄事件。僅舉幾個重要事件。


-- 3月21日,鄧華和韓先楚爭論,楊迪是唯一在場的第三者(第277頁);


-- 4月1日夜,鄧華和楊迪在指揮室商定了穀雨前大舉渡海(無第三者)(第172頁);


-- 4月19日,鄧華和楊迪在指揮室商定了美亭決戰方案(無第三者)(第191頁)。


由此可見,對話記錄曆史已是楊迪回憶錄的特色了。同時,《渡海》將其他當時的“下級幹部”所回憶的,稱為“完全不符合實際”(第43頁)(當時的軍,師幹部,雖然位置不在兵團,級別和楊迪比是否就是下級?如解方當時位置在軍,以後抗美援朝時解方可是楊迪的上級的上級的上級)。別人不在了,老子講的就是曆史。誰能懷疑?大者如海南渡海,小者如“炒飯”。


《渡海》篡改軍史,表麵上是為老首長鄧華歌功頌德,實際上是為楊迪貼金。如實反映高級將領在戰役發動時機上的爭論,根本無損鄧華的名將風采。反之,把鄧華描寫成遠在千裏之外的辦公室,從一開始就謀定一切,那鄧華就是神的形象,而不是名將的形象。但不如此,何以顯示鄧華的作戰科長的足智多謀呢?


《渡海》如此記敘,韓先楚天上有知,情何以堪?40軍犧牲的,活著的老戰士們,情何以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