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水

回顧曆史,談古論今;展望未來,指點江山。
正文

1955年中國貨幣崩盤了嗎?經濟一團糟嗎? ------ 同憂憂國愁朋友商榷

(2014-03-13 03:15:30) 下一個


    1955年中國貨幣崩盤了嗎?我不知道你的數據和資料從何而來,是杜撰?還是有據可查?

  讓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人民幣的曆史看來是有必要的。很多人不知道,人民幣比新中國年長近1歲,誕生在1948年12月。所以,人民幣的曆史分為舊幣與新幣兩個階段,以1955年3月劃分開。

 

舊人民幣在1948年12月誕生後的1年多裏,由於內戰帶來的物價飛漲,國民黨的法幣在崩潰,舊人民幣也在劇烈貶值,官方的匯率接連下調49次。到了1950年3月,1美元已經相當於42000元舊人民幣,貶值525倍。但這種情況不是你說的發生在抗美援朝之後的1955年

  

1955年新人民幣(從第二套人民幣開始至今)發行,中國社會進入穩定期,經濟也在計劃強有力的管控下。1美元等於2.4618元人民幣的匯價,一直維持到1970年。從1971年,人民幣開始升值。我們知道,這是因為美國出事了,日益增加的財政赤字導致美元貶值,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人民幣隨後進入了將近十年的升值期,一直升值1980年,那時到1美元約等於1.5元人民幣。
  

其實,中國建國之後,到1956年,經濟真的搞得不錯;看看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吧是對那幾年中國經濟情況和發生的問題的總結,雖然還沒有達到對經濟總體分析的哲學高度,但你可以了解中國建國到1956年那段時間的經濟情況。

  在1956年之前,因為外敵壓境,內患未除,所以新政權還沒有能力自己獨攬大權,實施自己的新經濟政策,政府係統,仍然任命了大批的舊政府的公務員在中低級,高級官員,還有不少民主黨派朋友,自然在經濟上,依賴資本家的力量也比較厲害,很象現在的美國經濟。國家的經濟活力,是靠私人企業家們來推動的,但是為了解決無序競爭,是靠中央,或者各大區的有限的計劃來補充的,當時的情況,就是工商業企業裏麵,有私人老板的大頭,有工人們的股份,有政府的部分股份,這個在今天,就叫做混合型經濟體製。

  所以在那個時候,黨內對經濟路線的發展還是有相當分歧的。 因為分歧大了,最後妥協的結果,反而是比較優化的。

  那時的問題應該不是象你說的那樣被猶太勢力的蠱惑,而是社會主義改造進行得太快,為了趕英超美,違背了當要多少多少年才可以完成的原定計劃

  其實,這是中國傳統儒家的弊病之一,就是認為隻要搞好了道德,修身養性,無所不利,但是問題在於這種想法,忽略了普通人民物質的欲望。因為大部分人,是要過好日子,更多的錢,更多的享受,才會努力去生產,去創在物質財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