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

殷謙,獨立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理事。早期以筆名“北野”發表詩歌作品,在詩壇影響巨大。在各報紙副刊以及文學雜誌發表文章約6000篇,很多作品被譯為英、德、日文等多種文字在國外文學、學術報刊上發表。目前主要從事人類學、文學
正文

殷謙: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化媒介如此淪墮

(2013-06-17 11:19:33) 下一個
    在我們時代欲望主宰著一切。商業化的浪潮衝擊著原本就很脆弱的精神秩序和價值體係,再加上政治腐敗的推波助瀾,一種有害的精神氣候就這麽形成了:缺乏價值中心感、成就感和意義感,以及頹廢、墮落成為不少國人日常的精神狀態。
    時代的進步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需要多元化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支撐著人類精神世界的主流文化砥柱就能隨意被連根拔起棄之一旁。在當今這個商業化、娛樂化主宰的時代,物欲似乎已成為人類的全部,人活著似乎隻是為了錢,錢是承載人類欲望之船的海洋,很多人已成為優秀的船長,還有很多人成為出色的舵手,剩餘人則成為努力的船夫。對於那些既不是船長,也不是舵手和船夫的那些底層的勞苦大眾,猶如置身於茫茫沙漠,也隻能望“洋”興歎了。這並不是什麽好事,錢的海洋遲早會吞噬掉整個世界,以致人與人之間再無情義可言,以致浩瀚綠洲變成冰天雪地,以致人類自己毀滅自己。
    中國近幾年尤其成為世界經濟之大國,成為典範,傳統不要了,文化喪失了,就連扛著精神旗幟的媒體也紛紛傾斜,一頭紮入承載欲望之舟的海洋,國人處在娛樂化最鼎盛時期,道德之原野被嚴重沙漠化,精神之舞台被嚴重低俗化,前天是“鳳姐”走紅網絡,昨天是“偽娘”唱響南北,今天“馬若”揚名四海……人與社會及外部世界之複雜關係,已不再是受關注的焦點。媒體影響著社會,推動著社會前進的車輪,而於當今,社會對人的性格及命運的影響過程卻被媒體忽略了,人的非理性衝動、原始欲望以雜陳和瑣碎方式凸顯出來。引領時尚前沿、引動潮流先鋒,被媒體所主推的“人物”竟然是“鳳姐”、“偽娘”等人。“小沈陽”東邊唱,“犀利哥”西邊和,“偽娘”東邊飄,“春哥”西邊泊……他們失去了最寶貴的所有物,隻剩下屬於他們個人所特有的個性,可憐的是,他們連自己的姓名也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場文化和經濟媒體賦予他們的這些蒼白的符號。中國之文化舞台真是好戲連連,熱鬧非凡,這些“人物”因為有市場所以身價倍增,搖身變成了媒體經濟市場意識的單純客體,成為媒體可以任意組合的娛樂積木,但隨之而來的是與道德和倫理密切相關的可怕的精神災難,據說廣州出現“偽娘”教材,如《女裝男子變身指南》、《偽娘白皮書》等,著實令人汗顏。
  也許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化媒介如中國這般淪墮,正以一種有害的、極端的方式顛覆我們的偉大傳統。中國文化媒介的致命問題,就是無視於“人”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它們既不管今人的生存,也不管後人的死活,隻要有利可圖,就可以瞬間變成欲的獸和魔。中國的文化產業和媒體產業,已經不再是種植人之精神食糧的田野,而是人之精神世界的超級殺手,它們不再也不想擔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使命,而是淪為物欲的奴隸。它們可以在一夜之間運用通過意識想不到的戲劇化的、驚人的手法塑造出“人物”,而這些名聲大噪的“人物”幾乎從出現以來就享有聲譽和光環,在文化媒介的推動下,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這些人總能輕而易舉地可以飄進你的視線,讓你看他們妖魔化的狂歡。
   也有不少人對中國文化出現的這些新奇現象表示支持態度,媒體推手更是大喊冤枉,呼籲社會的寬容和理解,表示如“鳳姐”、“偽娘”和“春哥”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是一種潮流趨勢,他們也是普通人,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生活。沒有人否認他們也是人,社會並非不包容他們,人們也沒有非禮他們,如果說不尊重他們,首先是文化媒介不尊重他們,將他們視為足以能博得人們好奇心的動物,馴服並牽上舞台供大家觀賞。更有媒體推波助瀾,有專家拔刀相助,他們一提到傳統就動火,似乎當今之時代已經不需傳統了,彷佛誰提傳統誰就是衛道士,誰就是阻止社會和文明發展的罪魁。這些先鋒人士的理論顯然是有害的、矛盾而混亂的,他們消極地看待傳統文化提供的經驗,故意把傳統與現在對立起來,無視於兩者之間的傳承關係,而事實是一旦否定了傳統,就無法展開現在的工作。豈不知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文化的發展,都是對以往的技巧資源和經驗模式充分利用或虛心學習的結果。還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就是故意將娛樂圈和文化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一種文明元素,而事實是娛樂圈本來就是大眾文化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人就有文化,天地萬物都是文化,而人類要想生存的更好,更長久,就必須要有健康的、積極的文化生活,否則我們的時代乃至後代的人都將有被異化的可能。
   作為文化傳播、精神糧倉的文化媒介,應該更知道尊敬這些必然產物的自己的生活方式,充滿愛意的善待他們,而不是惡意改變他們的生活。在中國此類事情時有發生,文化媒介但凡發現一些異於常人者,便會馬上包裝起來變成自己賺錢的工具,這就好比《King Kong》中的卡爾逮住的“金剛”,它最終成為供人觀賞的怪物。當文化媒介發現他們時,他們已經不再有豐富的心理內涵和社會意義,而不過是個物件而已。每次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鳳姐”發狂,“犀利哥”走場,還有“偽娘”賣唱等,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麽在那裏,不知道他們到底要幹什麽,在聚光燈下,他們似乎沒有什麽思想,沒有屬於自己的真正的願望,他們的行動受文化媒介控製著,隻是盡力地表現著文化媒介希望看到的樣子。不論我用多麽開放的文化觀念和時尚眼光來衡量這些“文化娛樂大餐”,似乎都很難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娛樂。這就是時代文化的進步?這就是時尚潮流?這就是現代主義精神?有人說這是娛樂,娛樂就應該如此,並不能要求娛樂怎麽樣。娛樂怎麽了?隻要向大眾傳播,就不是私人的娛樂,真正的娛樂精神是積極的,它不但強調自由,更關注人在精神上所承受的異化和扭曲,重壓和束縛,真正的娛樂精神應該是把人變成人,它的內在是健康向上的,而不是把人降低為無知、無恥和無畏的畜生。
    現代媒體,尤其是一些文化媒介,他們最大問題就是不能平等地對待人。他們為了錢而不擇手段打造另大眾好奇的人,他們所謂的“文化藝術”是一種獨裁型文化藝術。他們把自己的市場和物欲意識變成這些一手打造的人的意識,把這些人視為區別於人的異類,不把這些人的個性看作成是他人的個性或別人的個性,也沒有客觀地發現它和表現它,更沒有把它變成積極健康的,能影響人們精神世界東西。尊重人,尊重藝術,尊重人道和倫理,尊重道德和文化,這是文化媒介必須持有的基本原則,也是必須遵守的紀律,遵守這個紀律,就必須要求文化商品的健康。隻有服從這些規範,我們的文化媒介才有可能是健康而不是病態的,才有可能不逸出正軌,我們的文化媒介才有可能打造出人們所喜歡的和值得學習的“人”,打造出的不是無聲的奴隸,而是真正“自由”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