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2014-05-09 21:03:53) 下一個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老幾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是:“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白話一點意思是說:善於行車的,不留轍跡;善於言談的,沒有語病;善於計數的,不用借助器具;善於鎖閉的,不用栓梢而人打不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人不能解脫。因此,聖人常善於挽救人,所以沒有遺棄之人;聖人常善於用物,所以沒有廢棄之物;這就叫做 襲明”,(就是內藏著的明道智慧)。所以懂得為人之道的人,為不懂得如何做人者的老師;不懂得如何做人者,為懂得為人之道者的借鑒。不珍視懂得為人之道者的師表,不愛惜不會做人者的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糊塗,這就是為人之道的關鍵奧妙。

本章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比喻,既說明“善”者“無”形,是其自然無為,大道無形的自然延伸; 又體現了道者無棄:人無棄人,物無棄物的入世情懷。老子這裏的“善人,不善人”是有特定意義的。有的譯文把“不善人”翻譯成“惡人” ,在這一章是不妥的,不符合“人無棄人”的原則。

這裏老子用了“故”來表示因果關係,重點是說明的重要。善道者,無為而為,自然而然,依照自然法則,不僅無有遺漏,而且無可挑剔。以前老幾說“國之利器”是指“無為”,如果尚有可議之處,那麽這章就提供了另外一個證明。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人行必有痕跡,人言必有逆悖。隻有依照自然法則而行,才能夠無轍跡,無瑕謫,因為那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善數善閉善結其理相同。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這句話描述了一個明道的君主的標準:善救人,善救物;無棄人;無棄物。 換句話說,就是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做到這一點,必得是“小國寡民”;沒有獨立自主,做不到不相往來,互相幹擾,互相嫉妒,互相爭權奪利,就不能做到無棄人,無棄物。

老子的天下大同,是以“小國寡民”,“獨立不改”個性自由為基礎的,與天下一統的紅彤彤的共產主義是完全相反的。老子思想的正確有效性,在漢唐以及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得到過反複驗證。這正像有位網友談到的易經裏麵的“見群龍無首,吉” 是一樣的思想,就如歐洲的情況。

人類貪利望功,棄小就大,棄道而行。“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老子高度辯證的思想,無論如何正確,總是“不合時宜”。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這與儒家荀子“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有何不同嗎?見善而學,見惡自察,儒道殊途而意同歸是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見善不向,見惡不察,自以為是,大迷不知。老子兩千多年前描述的人類不學好不察惡,(反而是以惡對惡,以暴易暴)。這些的問題,在今日不僅沒有減少,而是日趨增多,是不知“向善察惡”的奧秘。

人類不知“向善察惡”,發展到今天社會道德倫理越來越混亂,卻把責任輕鬆地歸罪於古人;就好像今日你沒有房子住,卻來怪古人沒有造好大樓給你住一樣。這樣是不是有點太過於苟求於先人了些?

更有甚者,自以為是,或繼承黨國作風,或仰仗洋人鼻息,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進行歪曲鞭撻。豈不知今日西方流行的後現代主義,恰恰回歸的是華夏先民的思想文化。

無知者無畏,嗚呼哀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