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的做人之道:自勝者強 (33)

(2013-11-01 20:32:23) 下一個

“死而不亡者壽”

- 此文專為慈母周年祭日而寫

老幾於2013年10月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講為人之道,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卻不容易做到。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字麵更白話點的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者聰明,能夠了解自己者明智。戰勝別人者表明有力量,能夠戰勝自己者才強大。知足者富有,自強不息者有誌向。不失其根本所在者長久,身死而精神不消失者長壽。

這裏的前兩句是一種正負,高下的陰陽對比,每一句由前麵的陰來岑托後麵的陽。這是老子“相對論”在行文結構上的典型體現。

“知人者智”,這裏的“智”“知”同意,是“智慧出,有大偽”的智,構詞上是“日頭上的知”,即通過表象進行的認識,是建立在自我意識上的智,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聰明”。

“自知者明”,這裏的“明” 構詞上是日月,合一陰一陽之道,是通過內在審視的知,是知曉自己明暗,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知,是真正的知。也就是說,能夠明了自己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說知道別人容易,了解自己難。這裏老子強調的是向內求,它既是自我認知,又是認知自我,認知我心,也就是“為道日損”所要實現的結果。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裏的“一”是“道一”,是“道”這個“一”,是“一以貫之”的“道”(有個宗教就盜用了這個原理稱作“一貫道”)。人隻有向內求,才能使心敞開與“天地”同大而合一,入道。

這裏可以看出傳統文化是內向的,是由內合外這樣來包容的。所以華夏文化能夠容納各種文化,包容好的也包容壞的,大家抱在一體,自古如此。儒釋道能夠在王陽明的心學裏完全糅合到一起,是有古老基礎的。西方人不是這樣的,是較少包容。所以西方的辯證法在西化的共產文化下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而中國古代的辯證法是互存互生的統一。這是一點題外話。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不理解,說文化人怎麽能如此不文明怎麽怎麽樣。是不明白文化人學的是外在的東西,都是“為學日益”的產物,如果此人從來不懂得不經過“為道日損”的過程,是不可能轉化為智慧的。經常看到有越學越傻之人,有知識越多越卑鄙的現象,這就是原因。

明白了以上道理,以一貫之,後麵就簡單了。“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夠戰勝別人隻能說是有力,遇到更有力的對手就不行了。而戰勝了自己的弱點毛病,就沒有對手,才算是真正的強。這裏老子強調的是向內求,同樣也是“為道日損”所要實現的結果。注意,自勝者強,這是老子相對中的絕對。無欲,無為,都得要“自勝”,人一生要麵對自己不斷蠢蠢欲動的妄念,不“自勝”是不可能入道的。

“知足者富”。貧富是相對的,一個貪得無厭從不知足的人,當然是不會感覺富的。所以老子認為能夠知足少欲淡泊財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強行者有誌”,意思是說能夠自強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誌氣。這裏老子一反常態,誇獎“強行”者“有誌”,為什麽?說明了什麽?隻要你在“道”上,所作所為符合道的法則,“強行”不是不可以的!這裏是再一次對老子消極避世之說的反駁。

那麽問題是怎麽樣看待“強行者”是不是“有誌”,是不是合“道”?老子教過我們:“道法自然”,標準是看是否符合自然法則。舉個例子,比如說天旱苗幹,“強行”澆水育苗就是合道。因為道生萬物,上天有好生之德,生苗需要水,而“老天爺”顧不過來,人就可以“強行”澆水,就是“有誌”合道,反之,偷懶不動則是“無誌”,不值得效仿。同樣道理,見強盜害人而予以製止也是有誌。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奇者,吾得之,孰敢老子說到這裏比憤青還厲害,連威脅的話都用上啦。可見老子也是個疾惡如仇的家夥:-)可謂聖人不怒則已,一怒驚天。老子不怒,是因為境界太高,等閑無可值得怒之事。以為聖賢皆不怒,以為老子皆隱行不做為,是不懂傳統文化“變易”之理也。“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味陰柔沒有陽剛,哪裏還談得上是《道德經》?所以“無為”也是相對的,是要以“弱者道之用”為實踐原則的。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是說不失“道”順其自然的人才能夠長久,而能夠真正死而不亡者才算是真正的長壽。這個比較容易理解。道為根本,是一個人的精神,肉身隻不過是個工具,臭皮囊而已。肉身早晚是要亡的,唯有精神才能長存。這段話,老子雖然多半是對哪些追求長生不老的君主說的,同時也符合中國古代慎終追遠的意思。人類是從遠祖而來的,也是人類的根本,中國人講孝道,不忘祖宗,在一定程度上講,是符合道的原則的。這或許就是為什麽華夏民族是唯一能夠延承幾千年而不滅的原因吧!

[後記:侃侃兄據佛家:“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之說,認為“‘死而不亡者壽’還可理解為:當人的欲念除盡(死),且不是消極避世(不亡),這時候才是‘壽’,才長久長遠。壽者久也。此處做‘長久’解。”是一種新穎的說法,同樣符合老子的思想,而別有洞天。(本係列開寫以來,受到華博和茶軒高手道友們的眾多鼓勵和指點,使筆者獲益非淺。眾多鼓勵支持的”老迷“們就不用說了,以批評為主的諸兄之高見,和專剝T恤衫的董中網友的挑刺,給本人枯燥的筆風增加了不少人氣。順便在此一並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老幾空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fz9465' 的評論 : 過獎了,不敢以善小而不為。多謝先生一直以來的費心評論指導。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思考為了未來' 和老幾:
阿彌陀佛,這才是追求哲學境界人的虛懷若穀!
老幾空間 回複 悄悄話 借顯一君吉言,願將此功德回向天下父母和受苦人。
思考為了未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orib' 的評論 : 西方的哲學各種各樣是沒錯的,海德格爾就傾向於老子的思想。但這並非主流,更沒有成為西方人的文化基礎。西方對立統一的結果是個人主義,中國互生互存的結果是集體主義。兩者各有利弊,並不是對西方的批評。
思考為了未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fz9465' 的評論 : 顯一君久違了,問好!
謝謝鼓勵,謝謝肯定。譯老越譯與傳統的說法越遠,實在有些忐忑不安:-)
更謝謝在侃侃說法上對出世說的進一步解釋。史語也說過,現在大於道。看來在高境界出世入世也無分別。
xiaorib 回複 悄悄話 很不同意你說的“西方人不是這樣”。西方的哲學各種各樣,我隻知道的今日美國的文化基礎的先驅愛默生所說的“ Nothing is at last sacred but the integrity of your own mind.“ 西方文化也是內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多樣性。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作為道德經的入世解,寫得很好,功德無量。今天有點時間,就本文講點出世解。

“不失其所者久”裏的所,是有所指的。也就是所有宗教說的永恒。用哲學的話來表達就是,瞬間即永恒,不知瞬間怎知永恒。瞬間即當下,深入當下,才能不失其所。深入當下,就要打得念頭死。念頭都脫離了當下。而深入當下,更需要定力與覺察力。

“道法自然”的入世解就如你所說,但其出世解是針對內心的。用另外的話形容就是,“由心而發,隨緣起用”。令狐衝的“無招勝有招”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它,無為而無不為。即由心自然,心中一切具足。並不需要“理念的自我”作為行為的推動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