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人類婚姻製度的分析

(2013-06-20 11:50:09) 下一個

父係社會的出現,體現了男人社會地位取代了女人,表明部落之間的戰爭和掠奪成為生存不可缺少的部分。



女人十月懷胎、撫養子女是不能打仗的,在自然饋贈豐厚的時代,女人獲得養育子女的生活資料是件比較容易的事,在這個時代,女人生養子女是人類的主要生活內容,所以社會以女性為主,男性為輔。



當生存越發艱難的時候,促進部落人口的增長是人類的唯一生存之道,這也是為什麽人類的人口永遠在增長,直到今天幾乎達到一個極限,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技術和人口的一種平衡。



早期人類在出現了人類之間相殘、相爭以後,增加人口成為最重要的事,一個人口龐大的部落,就可以掠奪弱小的部落,所以有性崇拜。



父係社會的繼續演變,血緣關係變得越發重要,這涉及到在部落內部的人類相爭和相殘。在一個部落的內部,一個大的家族往往可以占據更多的生存優勢。在海洋裏,一大群魚往往可以把少數的魚類驅離食物。血緣的獨立和突出,同樣反映出生產人類的艱辛和困苦,因此產生責任。所謂責任,就是一種犧牲精神,而這種犧牲自然首先是自己的親血受益。



人類的今天,能夠看到人類的演化目的,崇尚男性的勇猛是從早期農業文明演變而來的特質。而家庭的出現,就成為社會人口生產的自然選擇。家庭的社會功能,是增加生養子女的效率,減少各種扯皮和無益的矛盾。一男一女,自己窩裏生窩裏養,管好自己的事。父母能看到的是養老,家族能看到的是人丁興旺,國家和民族能看到的是對外的戰鬥力。



所以,維護家庭的穩定是社會的需要,破壞家庭的一切事物,都是必須摒棄的。所以,婚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愛情這個詞是西洋特產,表明西方人在男女關係上的一種演進,屬於不僅僅吃窩頭了,還會加點鹹菜;屬於不僅僅吃饅頭了,還要插個棗;屬於不僅僅吃蛋糕了,還會擺個櫻桃,這等同於造愛的前戲。



但是,在一個如同中國這般生活艱難的人類,愛情是很陌生的東西。如果研究曆史上中國的地主文化,會發現愛情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中國的家庭的生存的艱難,規範了強大的行為規範,這在婦女尤其嚴重,也就是說,為了養育下一代,婦女的犧牲同樣很大。等於男女之間不僅僅窩頭沒有鹹菜,而且吃的是糠窩頭、野菜窩頭。



新中國成立以後,情況並沒有多少改進。但是在創建國家的功勳群體裏,愛情竟然因為些許的富足出現了一線彩霞,這就是進城的共產黨軍人們拋棄農村的菜窩頭、娶城裏的饅頭。除此以外,愛情在中國沒有多大的改變。比如文革期間的“找對象”,在普通人家裏,經人介紹,略微談談就成婚論嫁,並沒有什麽轟轟烈烈的愛情。愛情對於中國人的陌生直到鄧小平的改革開發,西方世界的各種事物魚鱉蝦蟹往中國灌,國人都懵圈找不到北。在這種情形下,愛情最初是在大學校園裏出現苗頭。那些苦讀未來的大學生們,笨拙地在嚐試愛情。大家可以回想當年,隻有那些膽子大比較213的女子,能夠多換一個兩個男朋友,否則,在清一色的工科大學裏,100個男同學10個女同學,刨去長相恐龍的,就是麟毛鳳角了,所以,絕大多數的早期大學生的青春,都是在夢遺中度過。



與此同時,港澳台合資企業老板、洋鬼子、出國,撕裂了相當多的家庭和愛情,在過去的60年裏,愛情在毛左30年是青黃不接,在鄧右30年是青黃拉稀混雜,及至國人稍微有幾個子在胯兜裏,就開始瓢了,這對於家庭又是一次打擊。在鄧右的30年裏,國家大力推進計劃生育,中國人口過剩,家庭的生養成了社會負擔,家庭的解體提供給了社會安定(WHY?因為窩裏鬥嗎,都打到一團了,也就不會抗議社會了)。所以,國家在暗中推波助濫地破壞家庭,而普通老百性越活越發懵,就如同蠶寶寶找不到樹結繭。



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麵臨了前所未有的混亂,愛情沒愛情,家庭沒家庭,到處雞鴨飛,亂得找不到北。要想在如此亂世裏活的有點尊嚴,恐怕隻能憑運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