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父母工作都非常忙,家裏一周總要吃一兩次麵條,兒時的我特別討厭吃麵條,我總會哭會鬧,拒絕和麵食唇齒相依,媽媽會用筷子頭把麵卷成卷喂我,說:“多像棒棒糖呀”;“臊子都是粘在麵條上,不掉,太奇怪了,趕快把它消滅了!”
我突然想起幾十年前的一頓午飯,或許是晚餐,而我走了那麽遠,才有了這些記憶。上帝是不是讓我越過太平洋去會一會童年的自己,因為隔著時間的無涯,隔著回不去的距離,我才能把紛繁的塵世拋諸腦後,靜下來想一碗麵的親情。
我願意讓回憶堆積,隻有普通的、瑣碎的、平凡的點滴,才讓我的日子經久耐磨,如同我經過的城市,路過的季節,都好好地隨著一日三餐藏在飯裏,留在杯中,不經意間的一簞食,一瓢飲也許就可以讓我的記憶淺唱低吟。
我出生生長的地方,把肉餡之類炒了之後放麵裏,稱為臊子,不曉得你的家鄉怎麽稱呼。
臊子,反正我是這麽做的,我也送給我鄰居,讓他們當了小白鼠,鄰居不好拂我的薄麵,都說很好吃。 二代用字正腔圓的中文神補刀:他們是客氣!
食材看圖說話:
合自己心意的也許辣也許不辣的辣椒一磅切丁。
豬肉末一斤,豆腐幹2塊 切丁;
洋蔥1個,切丁;
春筍適量;
韓國產的非常小的魚,好像叫丁香魚(隨意)
“魚泉”榨菜一小袋,洗一洗切丁;
“宜賓”碎米芽菜一包;
香菇泡發切丁;
木耳泡發後切丁。
配料:薑末2勺,郫縣豆瓣(鵑城)2勺剁細,甜麵醬1勺,料酒少許,糖少許,辣椒粉適量,花椒粉適量。
步驟
1,肉餡,多爆一會,爆出油,更有嚼頭,沒爆出油的肉餡,按了電腦的牙齒吃起來是綿的,很不安逸。
一定冷鍋冷油放肉餡,須加入平時炒菜4倍的油量。油少了肉炒出來太幹,小火炒到肉餡穌為止,其間可以加幾勺料酒去腥。肉炒到金黃色,加薑末一同炒。
2,把肉餡盛出來。
3,如果鍋裏的油少,你還得倒一杯油,中火,把辣椒碎加入炒軟,嫌辣的可以烹一點醋,我是生怕不辣,就沒有加醋。再加入洋蔥炒出水汽。出鍋。
4,加入香菇炒香,再加入豆腐幹,把豆腐幹炒得油亮亮的。
5,盛出來,鍋內有油,沒有油了就得加油。加入豆瓣,小火炒出紅油,嫌不辣的加辣椒粉,怕辣的加這個paprika粉,隻起胭脂的作用。
漂洋過海,我們最容易買到的是意大利麵,就算廚房裏有了不同的腔調,拌著臊子,是不是就像胃總是不肯妥協,帶著童年的倔強記憶,讓現實和過去依偎前行。
傍晚的陽光溫柔地撒進廚房,同一個太陽下照耀的,是不是和兒時的臊子一個味道?
其實,不愛吃麵的我,是用來拌飯的。一大鍋臊子,吃不完裝盒裏,冷了進冰箱。
tips:
1,鹽 ,就不用再加了,豆瓣、榨菜、芽菜都是鹹的,鹽已經足夠了。口味重的,你要加,我要管也管不著。
2,自己有愛吃的,經得住炒的,不大出水的,都可以加進來當臊子。
3,臊子做好後,加幾杯雞湯燒一燒,最後用水澱粉勾大芡, 滑嫩,特別喜歡麵食的孩子爸不愛這種吃法。
4,油多,因為這樣臊子不容易壞,吃麵時就不用加油了,所以也不用因為一碗臊子而擔心體重。
5,蔥啊,蒜的最好不放臊子裏,吃飯煮麵時再放,因為你炒一碗臊子總想少幹活多偷懶,這兩樣放了,保存時間就不那麽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