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十年青春祭 (1) 離開北京

(2018-02-19 09:49:11) 下一個

文革,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九八一年中國官方界定的文革起止日期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一共十年。

1966年我是北京101中學初三三班的學生。1968年初到1978年夏我是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先是第八機械工業部)直屬的青海農機鍛造廠的工人,也是十年。

一九八一年的中國官方給文革判定的性質是 “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i]。這個官方文件中沒有提及的是,在這十年內亂之中,至少有200 萬到300萬以上的人非正常死亡[ii]

1966年夏我見證了我們北京101中學前圖畫教師陳葆昆的死亡,1977年初又經曆了我的室友跳樓自殺。文革,不管從什麽意義上計算的十年,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中都是一大段抹不掉的青春歲月。以下是我的視角,我的回憶。

一、離開北京

青海農機鍛造廠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國陸續開始興建的“三線”[iii]民用重工業工廠之一,它也是青海重型拖拉機製造廠的分廠之一。

當時中國重型工業的骨幹仍然是蘇聯援建的一批廠子,重型拖拉機製造廠也隻有洛陽拖拉機製造廠(官名第一拖拉機製造廠)一家,其產量有限,質量也常出問題。中國曾試圖自力更生建設自己的重型拖拉機廠,像天津拖拉機廠(“天拖“),但效果實在不理想。1968年業界就傳了一個順口溜:“天拖天拖天天拖,大姑娘拖成老太婆,八年打敗了小日本,十年建不成天天拖”。

青海拖拉機製造總廠的組建除了出於備戰的考慮外,還試圖改變重型拖拉機製造落後的狀況。它由洛陽拖拉機製造廠援建,並提供中、高層幹部、技術員和高級技術工人。年輕的技術工人骨幹則從北京的九所中學裏麵召收中學生作為學徒工加以培養。

不知出於什麽考慮,當時的招工對象限於當時的高三和初三兩個年級的學生(即所謂“老三屆”[iv]裏的老高三和老初三)。據我後來看到有人的回憶文章稱,當時的高三學生已經經過了畢業考試,可我不記得我們初三的學生也經曆過畢業考呀。不管怎樣,我們也一定是被劃歸為 “畢業班”了。能與老高三比肩,還沒有歧視,我立刻報了名,那是1967年底。

這個消息卻在我的家裏掀起了軒然大波。當時父母一輩聽說要去青海,錯愕之餘,極力反對。青海,在老輩人的心中,就是“蠻荒之地”和“發配之地”。更要命的是,由於戶口製度,一旦成了“青海人”,調回的幾率幾乎是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戶口或戶籍製度絕對是一門大學問。據百度百科“戶籍製度”資料,1958年1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為標誌,中國政府開始對人口自由流動實行嚴格限製和政府管製。但當時我卻根本不知道也不關心這些,鐵了心要去青海。

報名那年我十七歲,父親和繼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在文革最初的動蕩中,我為不是“紅五類”(工人、貧下中農、革命軍人、革命幹部、革命烈士)出身而感到自卑。由於父母當時也在受衝擊,雖然沒有失去人身自由,但家被抄了幾次。所以我當時主要是在學校裏度過的,隻有周末回家。而學校,自1966年秋冬之後,變得冷冷清清。幸運的是,學校的後勤仍然照常運轉:學生食堂照常開門,冬天也照常給學生宿舍提供煤爐和煤塊,盡管相當多的宿舍是空的。

當時的日子,雖經曆了文革最初的動蕩,又經曆了學生自己組織的農村勞動及後來的軍宣隊入駐及軍訓,但都是短暫的。接著越來越多的學生不來或不常來學校了,在諾大的校園裏主要就是“清”和 “冷”兩個字。雖然有幾個好友相伴,但誰都知道,離散是遲早的事。

我當時堅持要去青海農機鍛造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當工人,而且是正規大工廠的工人。青海農機鍛造廠雖然生產拖拉機,但據說戰時就會變成坦克廠,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澎湃。

北京101中學是被稱為有革命傳統的學校。它於1946年建於共產黨的晉察冀邊區,1949年1月遷入北平。195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準,在圓明園遺址修建校舍。1951年9月遷至圓明園現址。

最初北京101中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共產黨的幹部和軍人子弟,五十年代中以後逐漸向社會開放,成為當時北京市最有名的中學之一,學生經統一考試入學。由於其緊鄰北大、清華等高校及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不少知識分子子女考入該校,以後101中還特意招收了一批農民子弟。但在文革開始時幹部子弟和軍人子弟在101中學裏仍占相當比重,看到百度百科才知道,習近平、曾慶紅、李鐵映都是我們的校友。

101中學有不少 “光榮傳統” ,其中之一就是體力勞動。在建校之初,學生和教員就親身參加了修建校舍的勞動。以後每年學生都定期參加勞動:學校裏有菜園、果園和小工廠,同時我們每個學年還會到農村勞動一到兩個星期,其中一年我們還曾到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焦化廠勞動了一個星期。正是這個經曆,使我對中國的農村和工廠都有些膚淺的了解,也萌生了不能去農村的念頭。當時年輕人的另一條出路是參軍,但我由於不是 “紅五類” 出身,這條路不對我開放。

我們屬於當時最早被分配的北京中學生,當時報名的人並不多,不存在什麽競爭,當時我們班四十三名學生中隻有包括我兩個人報名。青海農機鍛造廠屬於三線民用廠,政審不像參軍那樣嚴格,我報了名就被錄取了。三、四個月以後,這個廠又從北京招收了一批中學生,我們班上另一名同學也入了廠。再往後,除了少數參軍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都去了邊疆的生產建設兵團或農村插隊,真正留在北京的是極少數。大批下鄉的青年在1978年以後形成大批的知青返鄉潮, “口袋戶口” 成了一個當時新的名詞和社會問題,此又是一個大題目,此文不提。

據我記憶,青海農機鍛造廠給我們那一批每個入廠的學徒工發了二十塊錢的冬裝費,但後來有文件稱給我們發了三十一元冬裝費[v],記不清了。當時我的繼母嚷著要去把錢退掉,我在家裏大鬧,一度搞得很僵,後來還是我父親點頭放行。其實他不放行又能怎樣。過後當他們送我姐到黑龍江建設兵團時,恐怕還慶幸了我的決定。

1968年1月12日在我離開北京的火車上,當看到父母一臉悲肅,站在站台的寒風中向我揮手時,我的眼睛還是沒出息地濕潤了。

 


[ii]  ”最新版文革死亡人數“  作者: 金鍾   來源:《開放》雜誌2012年10月號 http://www.china50plus.com/最新版文革死亡人數/

[iii] 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起中國除繼續反美(帝)外又開始反蘇(蘇聯修正主義)。時值五十年代底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實為人為的大饑荒)後不久,“備戰備荒為人民”成了中國的國策。從1964年起,中國開始在中西部山區興建大批的重工業工廠。從當時的戰略眼光考量,這些工廠必須建在內地的大山裏,山溝裏,甚至山洞裏,稱為“三線”(在一線沿海大城市二線中部重工業城市之外的第三條戰線)。三線廠分軍工和民用兩種。軍工廠在選址和管理上更加嚴格。我們廠屬於民用廠。當時的三線廠因為都在山溝裏,基本上是每個廠自成一個小天地,廠裏的人自成一個小社會:設有廠區和福利區。廠區有食堂,福利區有單身宿舍,家屬樓,小賣部,幼兒園,小學校。廠裏的人跟廠外的世界不怎麽來往。

[iv] 所謂“老三屆”是指1966年文革開始時在中學就讀的初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及高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的學生。歲數在13到18歲之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益者三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溪姐姐' 的評論 : 謝謝關注。
益者三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eileileilei' 的評論 : 楊成?主管技術方麵的工作。不記得是否是廠長了。
leileileilei 回複 悄悄話 青海農機鍛造廠是不是有一根姓楊的廠長?(70-75年)他是北京八機部下放到青海的。。。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老三屆67屆初中的插隊知青,我剛進文學城,感覺年輕人多,真還沒見到幾位老三屆,
老三屆握手了。
北京101中學是北京名校,你報名去了青海農機鍛造廠當時真是上策,至少不會在鄉下餓肚子。會跟讀您的記實好文。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