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陽嶺

blog.voc.com.cn/jianmingh
正文

十日西遊 (1) : 曆史的天空

(2017-09-08 16:00:30) 下一個

 

怎麽旅遊最好?腿是我的,眼睛是我的,愛怎麽遊就怎麽遊。各有各的玩法,開心就行。我有位朋友,一年四季哪裏也不去,在家最享福。也曾有過一位同事,911那時每周都往國外跑,出行太勤,結果被美國聯邦調查局盯上,不會是恐怖分子吧?我大概屬於徐霞客那種苦行僧,行前做功課,下課了還要寫作業。作業交上去了,還要勸別人也要選修這門課。這種費力不討好的玩法家人很埋怨,人生苦短,幹嘛那麽費勁?

公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到哪去,必要的準備是肯定的。衣食住行,通訊安全,都要考慮清楚。去一處,必須想清楚去幹嘛。如果稀裏糊塗去,又稀裏糊塗回來,還真不如呆在家裏數星星。人們說,旅遊是看人家的後院,若沒看明白,還不如把自家的後院打點清楚呢!

到西班牙這種國家,應了解一點人家曆史。我們此行重點在安達露西亞,下麵的文字將會提到從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到基督教王國的收複失地運動,再到伊薩貝爾女王跟費迪南二世聯姻,西班牙統一,伊斯蘭退出伊比利亞,哥倫布航海以及地理大發現,宗教裁判所。前後近千年,涉及基督教和阿拉伯文明的衝突,如果對這段曆史不清楚,到了西班牙,肯定是霧裏探花,管中窺豹。

先從先知默罕默德開始講起。他於632年去世之後,遺命用協商、選舉方式產生哈裏發,也就是政教統一的阿拉伯帝國的大統領。四任哈裏發之後,事情偏離了最初的設想。敘利亞的總督穆阿維業篡權,建立沃瑪亞王朝,從此開始家天下。沃瑪亞王朝尚白,我國古籍稱之為白衣大食。沃瑪亞王朝向東曾打到帕米爾高原,與李唐王朝比鄰。向西一直打到大西洋,在收拾了北非土著之後,兵取伊比利亞半島,把西哥特人趕到法蘭西。這是人類曆史步羅馬帝國之後,又一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穆阿維亞在創教之初曾是先知默罕默德的死對頭,所以這一王朝並未得到遜尼派的支持,一開始就紛爭不斷。

公元711年,沃瑪亞王朝的塔裏克·伊本·齊亞德率七千戰士,以北非柏柏爾人為主,經直布羅陀海峽在伊比利亞半島登陸。經過八年的征戰,摩爾人征服了絕大部分伊比利亞半島。基督徒自然不會放棄曾經的家園。718年,前哥德貴族佩拉約揭竿而起,創立了阿斯圖裏亞斯王國。724年,坎塔布裏亞的佩德羅公爵也把境內的穆斯林逐出。其後兩國通過聯姻而合並。從此伊比利亞的基督徒開始漫長的收複失地運動。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成功推翻倭馬亞家族稱王,史書稱為黑衣大食。這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最輝煌的一個王朝,跟唐朝名將高仙芝曾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打過一仗,高仙芝吃了大虧,李唐,或者說漢人勢力從此退出了中亞。不過在伊比利亞半島,白衣大食的餘部仍然與黑衣大食分庭抗禮。所以說白衣大食在老家被抄了退路,隻好在西歐自生自滅了。

摩爾人是一個階級和文化的統稱,主要由埃塞俄比亞人、撒哈拉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白衣大食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科爾多瓦成立後倭馬亞王朝,自任總督,自己在伊比利亞關起門來做了逍遙皇帝。這情形有如契丹貴族耶律大石西征西域,創立西遼。976年,年幼的希沙姆二世被立為後倭馬亞王朝的統治者。阿布·埃米爾·曼蘇爾攝政,其他權貴看曼蘇爾不順眼,蠢蠢欲動。曼蘇爾聯合基督教的卡斯蒂爾進行反擊。內亂甫定,曼蘇爾便殺了盟友卡斯蒂利亞一個措手不及。基督教勢力趕緊團結對外,卻屢戰屢北,結果全體向後倭馬亞俯首稱臣。納瓦拉的女王甚至不得不下嫁曼蘇爾。當年至高無上的君主,被打入阿拉伯人的內宮,納瓦拉女王心中究竟是何滋味不得而知。估計是以淚洗麵顏更嬌,引得君王帶笑看。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1031年,因為出了兩個哈裏發,後倭馬亞王朝分裂成幾個伊斯蘭諸侯國(泰法)。這些諸侯名義上臣服於科爾多瓦。實際上互相攻擊,合縱連橫,甚至與基督教王國也經常勾勾搭搭,仿佛春秋戰國。這一段曆史,若羅貫中在世,可以演繹出幾本《三國演義》。

再說基督教這邊,加利西亞、萊昂王國(前身是阿斯圖裏亞斯)、納瓦拉、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和卡斯提爾逐漸擴張。這些王國或是聯姻,或是兄弟,彼此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一會兒合並,一會兒分封,忙得也是不亦樂乎。其中,萊昂王國的阿方索六世表現突出,成為南部穆斯林的最大威脅。1086年,西班牙穆斯林的小國們向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的優素福·伊本·塔什芬求援。優素福跨海北渡,在薩拉卡戰役中重創基督教國家。請神容易送神難,優素福1090年又回到了西班牙,這次不走了。他重新整合了穆斯林力量,再次向基督教國家揮軍。不過,穆斯林的好日子不長,到了優素福兒子那一輩。基督教王國卷土重來,穆拉比特王朝喪土失地,節節敗退,又分裂成諸多諸侯國。

1198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號召基督教各國停止內戰,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史稱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卡斯提爾阿方索八世為首的基督教聯軍、整合來自中歐的十字軍騎士、葡萄牙、萊昂王國、阿拉貢和納瓦拉聯軍,浩浩蕩蕩,在1212年7月16日,於托洛薩大敗穆斯林諸國。伊斯蘭勢力從此退出西班牙中部。唯有南部格拉納達的納斯瓦爾王國北麵稱臣,得以苟延殘喘。

"光複戰爭"持續了七個世紀。公元1492年,伊莎貝爾和斐迪南決定拿下那斯瓦爾王朝。伊莎貝爾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經常在軍中為戰士祈禱,甚至在城外建造了一座十字架形的要塞作為行宮。最終伊莎貝爾和斐迪南的軍隊贏得了勝利,她簽訂的格蘭納達條約意味著伊斯蘭教全麵退出伊比利亞半島。

重大事情幾乎都發生在1492年:光複戰爭的結束,克裏斯多弗·哥倫布的遠航,以及宗教裁判所的強化。前兩者的成功讓伊薩貝爾女王感到自己受天所命。所以她對宗教裁判也是不遺餘力。穆斯林們或者被迫離開西班牙,或者皈依基督教。即使留著,他們被稱為"摩裏斯科人",到處受到歧視,隻能從事耕作。走的就更可憐了,連一點財產都不能帶走。許多猶太人、穆斯林被迫害致死。

世上重來就沒有救世主,但西班牙出了一個伊莎貝爾。她奠定了國家的統一,開啟對美洲的殖民,強化了天主教的控製,驅逐了異教徒,加強了中央集權。西班牙大國崛起,要感謝卡斯提爾的女王伊薩貝爾一世!

 

無獨有偶,在東方,先是蒙古人揮師中原,張世傑背負宋少帝趙昺魂喪南海。不到一百年,南方群雄爭霸,韓山童、劉福通、郭子興、方國珍、張士誠、陳友諒等等稱雄一時。最後朱元璋滅吳剿漢,一統江南。淮泗健兒數次北伐,迫使元順帝退出華夏。明成祖繼位,又有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啟航是在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六十年之後。這一段曆史跟伊比利亞何其相似乃爾!

隻不過儒學內斂,老祖宗們素無殖民之心,搶奪劫掠,非王者之道。柔遠懷來,素為安邦之策。鄭和周遊世界,展示了一番天朝上國的實力,抓了幾隻長頸鹿作為祥瑞回去交差完事。哪裏會像西班牙的滿世界撒花,各大洲殖民呢?相比之下我們的工業革命整整晚了四五百年。曆史給了機會,不過,中國人放棄了。

這些年,國內一些企業在世界各地撒錢。看主流媒體酸溜溜地說中國人在搞"新殖民主義"。也真是的,如果要搞,鄭和時代就可以開始了,幹嘛非要等到今天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