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之間

放鬆心情,讓思想飛翔!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隔夢江南: 南京之無情台城煙柳

(2014-04-22 13:27:01) 下一個
記憶是一種很奇特的東西。對一個地方或人的記憶,有時像一塊千層餅。過去某一瞬的場景或感覺,就像被定格的一片,夾在千層酥裏,回味起來層層留香。而最真切最鮮活的記憶,卻總在兩點:最初的開始,和上一次的親近。

上一次回江南,轉眼已經兩年了。幾點印象淡淡隱在腦海,揮之不去。在朔方乍暖還寒的季節裏,想象著故鄉的春和景明,仿佛一壇新釀除了泥封,心瞬間微醺了。借這些微的醉意,且讓我隔夢撫摸記憶中的江南……

鶯飛草長,杏花春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烏篷船停泊的岸邊,一條濕漉漉的雨巷……這,大概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江南。

從地理和風格上說,南京也許算不得狹意上的江南,南人北相,南腔北調 。而在我看來,南京既有南地的靈秀,更有江城的大氣與厚重;這個城市氣質中的深沉和雄渾,於江南的靈巧和精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

每當想念南京,心中浮現的不是中山陵夫子廟,而總是那法桐遮天或雪鬆蔽日的街道,和爬滿青苔的厚厚城牆。除了中華門城堡的甕城和藏兵洞,南京的城牆不是單純的古跡展示,而是深深融入城市的一部分,無論是保存完整或是殘破的片段,就在人們的身邊。

圖選自網絡
上次回去,適逢清明,看梅花有些晚了,賞櫻卻正當時。聽說玄武湖的千樹櫻花正開得爛漫,恰好又可同遊久違了的雞鳴寺與台城,豈能錯過?攜夫將子,攙了父母,欣然奔解放門。行到雞籠山邊,便有些走不暢了,人的笑臉多過枝頭的花瓣。抬頭看,雞鳴寺依山緊湊而建,香火繚繞,據說在此拜佛許願十分靈驗。持著隨門票奉送的三柱清香,隨人潮進了寺內, 看到很多年輕人舉著香柱,轉著圈向四方神殿行禮,看來無論什麽年代,人們都有求神靈護佑的需求。進得觀音殿,見菩薩塑像倒坐北望,與眾不同,佛龕楹語道:“問大士為何倒坐,歎眾生不肯回頭”,頗有意思。


向寺內縱深尋去,另有吸引我的所在:豁蒙樓。傳說當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受命督理兩江,一日與其學生及好友楊銳同遊,至雞鳴寺旁置歡談。當時正是甲午海戰慘敗之際,談及憂國憂民話題,楊銳反複吟誦杜甫詩句:
君臣高論兵,將帥接燕薊,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 戊戌變法失敗,楊銳作為“六君子”之一慷慨赴死。為紀念楊銳,張之洞將殿後經堂改建為豁蒙樓,梁任公書聯江山重複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樓 ,希望籍此開化民眾,啟蒙社會。

這樣的人文淵藪之處,我從前卻不甚了了。後來在書中讀到了,一直惦記著去看。可是找到近前,才知道當年的豁蒙樓,已經被改成"百味齋"素菜館了,以素麵聞名。轉了兩圈,實在難從金碧輝煌的院牆和素湯麵中找到風雨如晦的曆史滄桑感。
(上圖源自網絡
悵然中出雞鳴寺後門,過慈航橋,便登上著名的台城,眼前豁然開朗。近觀玄武平湖十裏,煙籠長堤;遠望鍾山龍蟠虎踞,層巒疊嶂;湖光山色交映,更有古城牆森然,真可謂金陵山水最佳之所!


(上圖選自網絡
最早的台城,是六朝時的朝廷禁省和皇宮的所在地,因作為中央政府主體的尚書台位於宮城之內,因此宮城又被稱作“台城”。曆經興衰變遷,五代之後,台城遺址湮滅。洪武年間,朱元璋在南京大修城牆。雞鳴寺後的這段明城牆,因距離六朝時代的皇宮不遠,從此被人們附會為台城。

雖然從六朝到明朝,年代相差久遠,但是到了六百多年後的今天,統統都隱入曆史的墨色中。站在台城之上,望向玄武湖柳絲飄曳的長堤,唐代大詩人韋莊那膾炙人口的詩句,自然就在耳邊:

江雨霏霏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
依舊煙籠十裏堤




 



沿著這段古城牆上環湖一路向西,可以走到埋有玄奘靈骨的小九華山
 。很多年前我走過這段城牆,印象中城頭衰草,一片蕭索。或許是季節的緣故,這次的城牆上下則是一派明媚。許多新建的居民樓,離城牆隻有一箭之隔,顏色漆得明亮,晾曬的床單衣物在春風裏搖舞。遠眺紫金山,霧蒙蒙看不真切;回望雞鳴寺,畫麵中兀然並立的,是幾年前崛起的南京第一高樓,我那時還叫不出名字。

於是,這萋萋的芳草,斑駁的城磚,輝煌的寺院,插雲的“紫峰”,一起定格我新的南京印象。




發過思古之幽情,再看近前的玄武湖,櫻環柳抱, 挹翠拖藍,立刻將我心
溫柔地占滿。急急走下城去,走入那真實的繁華,走進久違的江南春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url16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_Shanghai_Ren' 的評論 : 照片中確實是玄武湖。我覺得,南京山水人文堪稱鍾靈毓秀,兼具王氣與滄桑感,隻是與傳統印象中江南那種小橋流水,小家碧玉的味道不盡相同。
I_Shanghai_Ren 回複 悄悄話 南京總少了一份江南應有的味道。照片中的玄武湖(不對,請指正),有山有水,有化有草,但就是少了一份靈氣。同樣的山水,搬到杭州,搬到紹興,搬到蘇州,無錫,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感官享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