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電影裏的笑話

(2014-04-03 20:34:02) 下一個
 
電影裏的笑話

這就是一個引子,希望大夥兒添油加醋,辣椒,胡椒麵,生蔥,大薑都上,扔磚頭也行,但要狠,有味兒,有趣,讓大家笑掉大牙,丟了下巴才好!

軍事戰爭片
騎兵篇
我騎兵出身,喜歡看有馬的電影,但每次一看,都弄得啼笑皆非。那馬,那騎馬的姿勢,那喊馬的口令,真是荒唐,距離現實相差甚遠,反映了電影製作懶惰,不鄭重,抄襲。笑話百出。
最常見到的是:一上馬就大喊:駕!啟動;宇!停;
這原本是北方車老板用語,現在發展到世界語了。請看電影:
不管是現代騎手,江南才子,武林小姐,少林和尚,古代騎兵,成吉思汗,西域可汗,我大清乾隆皇帝,異國帝王,一騎上馬,一律扯著脖子,大喊:駕啊啊!宇
真正騎兵,是不喊口令的,隻是通過,手持疆的操作,兩腿夾馬的動作,身體重心的傾斜,來讓馬體會主人意誌, 不妨設想一下,對於正在隱蔽潛伏在森林,和峽穀的騎兵,外人假如喊一聲駕!那馬不都跑了?
對正在衝鋒陷陣的騎兵,旁人喊一聲 宇, 那時什麽結果?那馬不都停了?騎手都要摔下來!
 
革命曆史戰鬥篇
老紅軍,老八路各個穿著灰色化纖的確良,一塵不染,個個吃的油頭粉麵`,一連橫肉,活像一個夜總會老板,或是一個腦滿腸肥的大廚。那大肚皮上海挎著一個繡花小手槍。

我想當時的真實寫照應該是一個饑腸轆轆,破衣爛衫,但是臉廓清瘦,目光炯炯,眼睛裏透出一種狂熱意誌的革命者!由於環境的險惡,戰鬥的激烈,每個指揮員,同時也是戰鬥員,一般都是挎著盒子槍,小手槍隻是第二支槍,暗藏在身上。
小日本官兒不拿王八盒子(14年式),卻拿著我軍59式馬卡洛夫9毫米。三大戰役,解放軍端著1956式(60年代才裝備)衝鋒槍,滿山遍野的衝鋒- 早就實現現代化了!

中搶後的精彩動作 - 前側空翻,轉體360度下杠 - 看來是培養體操冠軍的捷徑,需要中兩槍,才能完成。

警匪片拿槍的姿勢更可笑

雙手持槍,槍口朝上,舉著,不知啥時候從好萊塢學來這傻樣之後,居然成為警匪片的規範動作!

打美國FBI曾用了一段之後,好萊塢片子一演,立馬風靡世界,人人效仿,都是這慫樣。。。

其實打使用手槍二百年以來,主要是單手提槍運動(並且槍口衝下),最近聽說美國FBI又改回來了,槍口衝下,說是這樣好,反應最快,也安全;blablablaaaa!

這槍響以後,震撼!一般手槍裏裝6-7發子彈,一響槍,可不得了,嘟嘟嘟,嗒嗒嗒,直放出二百多發,真是超級武器!



愛情篇, 不多說了。

沒外景,從始至終, 就是倆人兒,在車裏打電話,飯館兒吃飯,從這張臉蛋兒到那張張臉蛋兒,外麵的世界一點兒也不表現,也太便宜了吧!

酸的腮幫子直抽筋兒。。。

大夥兒扔磚頭,猛砸!
 
總結起來:

三個字兒:爛,懶,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xiaoji 回複 悄悄話 同誌們都轉移了嗎?這是我的黨費。。。班長!班長!。。。
降魔 回複 悄悄話 中國電影不如印度電影,為什麽?

學生不如老師啊!

中國佛教文化與印度情結——我所認識的印度
心猿意馬 新浪博客 2010-11-20

也許是受《西遊記》的影響吧,本人從小就對印度及印度文化情有獨鍾,長期以來一直利用業餘時間收集與印度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幾年前更是有幸到印度走馬觀花地呆了十幾天,對印度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本人將陸續通過此吧發表一些對印度方方麵麵的一些淺見和圖片,不當之處請各位網友指正。

最後聲明一點:本人發表的文章,隻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其中的一些數據和資料以官方發表的為準,在此僅供網友們參考。

中國佛教文化與印度情結——我所認識的印度

不管我們承認還是不承認,在中國人的骨子裏,都或多或少地有一點印度情結,這種情結不僅潛移默化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裏,還滲透到我們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中,以致使我們習以為常到無知無覺的地步。

毫無疑問,這種印度情結是由於佛教在中國長達近二千年的傳播和普及形成的,而佛教的發源地,就是被古人稱為“天竺國”的古印度。

受佛教的影響,在一般中國人(更不要說佛教徒了)的心目中,古印度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所在地,是佛祖、菩薩、羅漢、僧眾講經說法的場所,是苦難眾生向往的天堂。於是,就有了唐玄奘和尚曆經艱險到古印度取經的壯舉,也就有了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

從魏晉到清朝,幾乎曆代皇帝均推崇佛教,拜釋迦牟尼為普世聖賢、阿彌佛陀為至尊佛祖、觀世音為救世菩薩,整個社會也上行下效,於是乎整個華夏大地廟宇林立、梵音嫋嫋,信徒眾眾、戶戶拜佛,中國也有了“妙香佛國”的美譽。而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卻漸漸地被印度教、伊斯蘭教所取代,昔日鼎盛的輝煌早已銷聲匿跡,成為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典範。

佛教幾乎與印度教同時起步,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曆史。據專家考證,最初的佛教隻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在今印度北部和尼泊爾南部恒河流域的一片地區。二千五百多年前,一位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因他是釋迦族的王子,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拋棄俗念毅然出家,經過六年的修行,徹底覺悟了一切宇宙和人生的道理後開悟成佛,並將他所體悟到的解脫生死和一切煩惱的方法,向當時的印度社會宣揚傳道了四十九年。從此,佛教正式確立了獨立宗教的地位。

公元前324~185年的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時期,佛教被阿育王定為印度的國教。這時的印度距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已經有三百多年了,期間經曆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布到印度本土的千家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著佛教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直到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才取得了質的飛躍。當時印度海上交通發達,對外關係活躍,阿育王甚至發動佛教信徒遠赴國外傳播佛教以擴大政治影響,佛教由此便逐漸向亞洲其它各國傳播。佛教傳入各國各地區以後,又與當地的思想意識、宗教教義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成為許多國家的國教。

印度佛教經過五百年的傳流,才通過西域(今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以及中國的新疆、甘肅)的古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內地,中國後漢明帝的時代,已經有了關於佛教傳入的文字記載。在中國經過五百多年的傳播及發展,由於和中國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揚,便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佛教。佛教經過近二千年在中國持續不斷的傳播和發展,又經過中國曆代統治階層的推崇和普及,其影響之大、分布之廣是中國的其他宗教所不能望及的。可以說,佛教的發源地雖在印度,而真正將佛教發揚光大的是中國。

中國佛教有三大係統,即漢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華嚴宗、禪宗為主,屬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流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特色結合後的佛教,中國內地絕大多數均信仰這一教派的禪宗,又自唐代後東漸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東北亞各國主要的教派。南傳上座部佛教原稱小乘佛教,但據說“小乘佛教”有貶損之意而改為現稱,是經由印度洋東部沿岸(今孟加拉、緬甸)通過古身毒道(又稱南方絲綢之路)傳播過來的,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德宏、臨滄、西雙版納等傣族、阿昌族、德昂族聚居的地區以及東南亞大部分國家。藏傳佛教又稱密教或喇嘛教,分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噶當派(青教)、薩迦派(花教)等幾個教派,是從印度經尼泊爾翻越喜馬拉雅山傳播過來的,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藏族聚居的省份以及華北、東北等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族和滿族聚居的一些地區。

有意思的是,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門宗教,在佛教在中國尚未立足時就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紮下了根基,但隨著佛教的逐漸普及和推崇,道教的信徒大量流失而轉向信仰佛教,道教的影響日益式微。也許是出於統治的需要或者是不忍心讓本土的宗教被外來宗教所排斥,自明代起,統治階層倡導“佛道合一”,也就是佛教、道教的教義互為補充,佛教、道教的偶像互相供奉,佛中有道,道中有佛。於是,明朝以後建蓋的廟宇中,我們就經常看到一個廟中既有佛祖的塑像又有道教的塑像這個有趣的景象,就連道教的至尊太上老君,也被冠上了“南無無量壽佛”的尊號。佛教與道教在中國相安無事、和諧相處,不僅統治階層高興,中國的老百姓也歡迎,至少去一個廟就可以拜兩個神,可謂是皆大歡喜,隻有咱中國特色的宗教才能做到。這個現象,被古典名著《西遊記》表現得淋漓盡致——齊天大聖孫悟空一會兒跑到道教的太平天宮與玉皇大帝嬉笑怒罵,一會兒又跑到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找佛祖如來評論是非,最後把我們看的雲裏霧裏的,已分不清哪個是佛教裏的菩薩,哪個是道教中的聖人……

寫到這裏,我們已不難看出:正是佛教,讓中國人認識了印度,並或多或少的將印度文化和習俗融合到中國的文化和習俗中來。由於佛教的因素,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印度充滿了崇敬之情和無比向往之地。盡管中國與印度互為近鄰,但由於青藏高原和沙漠戈壁的阻隔,自然條件及生存環境極端惡劣,曆史上鮮有中國人去過印度,更增加了國人對印度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然而,理想與現實是極不相稱的。今天的印度,與我們想象中的“印度”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印度自中世紀後,婆羅門教(今印度教)卷土重來,印度佛教逐漸為婆羅門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紀開始走向了衰落。曾經盛極一時的佛教,現已淪落至繼印度教(信徒占全國人口比例的82%,約8億3000萬人)、伊斯蘭教(信徒占全國人口比例的12%,約1億3000萬人)、錫克教(信徒占全國人口比例的2%,約2100萬人)之後的第四大宗教(信徒占全國人口比例的0.5%,約260萬人,而這些佛教信徒現在所信仰的印度佛教,也是一種與婆羅門教的混合體,跟以前的佛教相去甚遠);昔日的佛教聖地,現在或已成為其他宗教的場所,或隻留下一片斷壁殘垣,甚至煙消雲滅,早已不知尋蹤。

毋庸置疑,古印度人發明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充分展示了古印度人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才能,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然而,這一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卻又被印度人輕易地冷落和拋棄了。幸運的是,佛教的精髓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生根開花,進而枝葉繁茂、碩果累累,沒有遭到像印度那樣的命運,否則的話,今天的世界,完全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中國是受印度佛教文化影響最大、最廣、最深的國家,是印度佛教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和實惠者。印度佛教文化從被中國文化所接受,到被融會貫通到中國文化的每一個層麵和角落,走過了長達二千年的曆程。盡管半個世紀以來,由於政治原因兩國之間產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有些中國人對印度產生了負麵的曲解,對當今印度的一些社會狀況包括印度人民的一些生活習俗表示不可理喻或無法接受而發表了許多不夠尊重甚至傷害印度人民感情的言論(本人將在以後的文章中專題論及),但這隻不過是雙方曆史交流長河中短短的一段湍流,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政府之間的關係概當別論)悠久的友好交往和互相尊重才是主流。中國人自古講究“知恩圖報”的美德——“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古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我們還有什麽理由對善良淳樸的印度人民表示輕蔑和不敬呢?
jzhou2 回複 悄悄話 難道你喜歡看國產片,佩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