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雨吧

誰說晴天聽不到雨聲?清風細雨,聽那雨吧。。。
個人資料
正文

致你 - 與孩子的一些交流和感想

(2021-08-26 10:53:15) 下一個

致年輕的你,願你 披荊斬棘,縱橫江湖,恣意人生,至情至性。

記錄一下近來與孩子的一些交流和感想。從前我跟老同學朋友聊天,談到養育孩子,我自嘲說自己沒啥經驗全是教訓。雖然全無章法,但賦予的真情,努力,和愛是實實在在的,全無保留。收獲也是滿滿的,是一些感想,一些在這個過程中對自我的認識,調整。當我從“我是你媽,你得聽我的” 這樣的出發點,調整到 “你讓我成為一個母親,我深感榮幸” 這樣的想法的時候,似乎許多事變得順暢些, 而我也因此對這個世界多了信心和期許。

 

初心

前些天與老大聊天,提到幾年前他要上大學前我寫給他的一封信。我們又把那封信找出來,一起重讀了一遍。他說如今再讀多了許多理解,因為他自己已經成熟了許多,也有了些生活和工作經曆,對信裏分享的經曆和想法有諸多感恩和價值觀的認同。聞聽此言,吾心甚慰。

信很長,截一小段在這裏分享。其實,再讀自己寫的信,心中還是頗為感慨,慶幸自己那時有這樣的激情和耐心整理這些想法。同時,再讀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道理不是隻講給別人的,我們自己也要時時反省自己是否偏離了初心。

“...Do not be afraid, not be afraid of taking on new adventures, not be afraid of meeting new persons, not be afraid of making choices, and no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In the book < the Giver>,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at society at first seem to be having an easy life. They do not need to think, to choose, nor to remember. They just do what they are told to do. However, I couldn’t help but get a chill from that picture. It is a fake peace and real horror. God loves us and gives us freedom to think and act. Otherwise, we will all become robots. So we need to act, act upon, make choices, even make mistakes and learn from it. Action is life, idleness is death. Take action, do not wait. ...” (大致翻譯一下: (孩子)你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踏上陌生的旅途,遇見陌生人,做決定,也別怕犯錯。在《The Giver 》這本書中(我們曾經一起讀的一本書),那裏麵的人貌似有很簡單輕鬆的生活,他們不需要動腦子,不需做決定,甚至不需要記憶。他們隻是做被安排的事就可以了,無需為一日三餐和未來發愁。但是,我們讀到那樣的生活感到的不是幸福快樂而是恐怖。那種虛假的安寧之下其實是真正的恐怖。上帝造人,給我們自由思想和行動的權力。否則,我們就成了機器人。所以我們得行動,得有作為,做出人生的選擇,甚至不惜犯錯並不斷從中學習提高。有作為才是活著,不作為則與死何異。“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活著的意義是什麽,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這個答案要能,且僅需說服自己才行。活著的意義是去活,去嚐試,去體驗,去愛。。。 而不是躺著。安逸和舒適未必給人帶來幸福,反而會讓人感覺消沉,毫無意義。活著就是要感受思想的火花,脈搏的律動,熱血的流淌。

“想想吧,因為我們的懶惰,總想著來日方長,做何事都能拖則拖,竟致那麽多的計劃、旅行、戀愛、對人生的探究未見實行!大難不至,我們就會什麽也不做,我們會發現自己又回到日複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盡。”——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盡”是一個很可怕的事。在這個社會經曆了一年半的新冠疫情之後,許多人或多或少有些消沉。在家上班是很舒服安逸,但時間久了,是好是壞?我們自以為賺了便宜的名正言順的輕鬆安逸對我們真的有好處麽?還是被溫水煮了青蛙?新冠疫情的後遺症,除了生理上的影響,還有心理上無形中被傷害的影子。它是否令人們有些懈怠,以害怕為借口躲在家裏,而慢慢地被消磨?哎,先別急著否定,誠實地問問自己。

好在,從孩子那裏,聽到他和他的朋友們都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在這疫情期間,大家都堅持努力提高,尋找更好的機會。聽他講某某要去讀研究生了,某某跳到了某公司要搬家了,某某升了職。。。我為年輕人的活力和衝勁喝彩!經過疫情的考驗,我期待下一代的年輕人會更加懂得珍惜,堅強且無畏。


苦旅

老大剛畢業那會兒,突然說想要去背包徒步旅行。我想,哦,好啊,反正童子軍練過的。我猜也就是近處優勝美地,遠點科羅拉多,便沒當回事。過了一陣子,人家告訴我旅行安排好了,我問去哪裏?回說巴塔哥尼亞。我怕沒聽清,巴塔。。。快到南極的地方嗎?是啊。

這是純粹自討苦吃啊,我心想。我算看出來了,這孩子如果在國內生長,大概是那種在成年時非要去西藏轉一圈的人。雖然有很多擔心,但我終於忍著沒有阻攔,叮囑說裝備要準備好,需要的話我可以讚助雲雲。

之後他發來照片說在附近的山裏做徒步練習。我想,哦,知道要拉練準備還不錯。

再次收到消息已經是他在去南美洲的路上了,得知原定四個小夥伴有兩個退出,最後成行的是他與另一個男孩子。

徒步約十天,信號時有時無,偶爾發來三兩個字報平安。我每天搜索當地的氣象信息,可那個地方,風雨交加氣溫無常似乎是常態。

還好,終於回來了,並無大礙。我跟他要些照片給我們看看開開眼,回說手機淋壞了,照片都模糊的。好好好,罷罷罷,人沒事就行,別的,我就不嘚吧了。

其實他行前我曾暗想,他若順利完成這次苦旅,我便敬他是條漢子。

不知是否男孩子都想要去自討苦吃一下,做一陣子苦行僧。好像有些文化裏麵有這個習俗,男子成年前或雲遊,或當遊僧,當傳教士,總之是經曆一些孤獨,受點苦。

若人生是條長路,必不乏段段苦旅,我們在霧中行走,艱難地爬過一座山,發現這隻是一個開始,後麵又出現了更高的山。年輕人自找苦吃的旅行或許是為將來現實生活中的攀岩做的一次拉練準備。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隻擔心一件事,就是我害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新冠一疫(役 ),算是這代年輕人受的苦。願那些苦不白受,令你們堅韌,開闊,強壯。


選擇

老大最近麵臨著一個選擇, 他如今有了些工作經驗後,遇到一些機會,也想要為自己未來的發展鋪路。他已經對這些選擇的利弊做了很多分析,與業界的前輩同輩都聊過,也與我們聊了很多次。

上次見麵,他還在猶豫中,沒有最後決定,所以反複地與我探討。我猜他是因為每個選項都有利弊,都有不確定性,所以希望有人能夠指點迷津。他大概期望有個人會告訴他某條路一定是對的,可我沒有辦法也不應該這樣告訴他。我說,歡迎來到成年人的世界。在成人世界裏,很多事沒有明確的答案,沒有一定正確或一定錯誤這樣簡單的事情。在每一個選擇點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當時的認知和心意做出選擇。

記得大學高年級,尤其是研究生的課程裏,老師常常是不給標準答案的。當時做學生的我們對這樣的老師感到很抓狂,很希望他能夠給出問題的解答。可是老師隻是不斷地提問,不斷地挑戰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不同角度和更深的探討。最後大家討論了半天,時間到,下課。

我說沒有人能給你答案,父母也不能。我能做的是分享自己的經曆,看到的人和事,提一些思路,卻無法替你選擇。所以,我隻是問了他很多問題。提這些問題不是要否定或懷疑什麽,而是一個提醒。有些問題是他已經考慮過的,很快就可以說出想法,有些問題是他沒有想過的,會說要去研究一下,然後等找到相關信息再來繼續討論。幾個回合下來,我說你探討這些問題和尋求信息的過程裏,一定對這些選擇在心裏有了印證和取舍,大概已經有一個選擇在你心裏不斷地被肯定了。他說是的。我說那就遵從你的內心吧,我們支持你。

選擇,過程甚至比結果更重要。隻要我們看好長期的目標,一直朝著那裏奔,眼前的小岔路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終點。

 

璞玉

我們有時聊到交女朋友的事情,兒子會分享他認識的女孩子,每個人有不同的特點。我說,你們都還那麽年輕,會有很多變化。因為你自己也還在尋找著人生的方向,沒有完全定型呢,所以,你要尋找的那個人,現在應當也還是一塊璞玉呢。他看著我,沒明白。

璞玉(uncut jade), 是未經雕琢的玉石,是一塊可變成精美藝術品的原材料。你在這個年齡要找的不是終極的成品,而是有潛力高質量的原材料,一個聰明善良,有愛的能力的女孩子。

比如你現在看到的媽媽跟三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今天交友的N個條件來審核當年的我,肯定會被刷掉的哈。同樣,如果我當年用那些七七八八的條件來篩選你父親的話,他也過不了第一輪呢。

可是我們都變了,不是被別人逼著變的,而是自己想要變的,想要對自己在意的人好而去做出改變,就是愛的能力吧。

三十年前的我完全不會做飯,不但不會,還宣稱自己不喜歡也不想學做飯,其實現在的我還是不喜歡做飯的。孩子吃驚道,不可能,你做飯那麽好吃,不光我們這麽說,咱家的朋友們也同意。我說,那是因為愛你們呢,我隻會做你們愛吃的菜。我雖然不喜歡做飯,但我喜歡看見我愛的人吃到可口飯菜的樣子,喜歡看見我的朋友們歡聚的樣子。為了這些,我很願意去學去做。

所以,希望你有慧眼,找到那塊“璞玉”,能夠與你一同成長,相互扶持,朝著你們共同的方向奔跑。

找女朋友,如果還有一個條件的話,那就是喜歡。她應當是一個令你心動,不可抑製地喜歡的人。人生太短,沒有時間耗費給不喜歡的人。人生又太長,如果沒有最初純粹而強烈的喜歡做支撐,共同走完這溝溝坎坎的人生會很難的。

 

希望

那天看到一篇報道,聯儲主席Powell在一個給教育界的講話裏麵說,“經曆過疫情的一代學生們,會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認識。我相信這個不同尋常的時代,必將產生超凡的一代人”(“Students who have lived through the pandemic will see the world differently, he said.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time and I believe that it will result in an extraordinary generation。” )

對這個期許,我深表讚同。

這一代的年輕人,在疫情期間經曆了困惑,迷茫,忍耐,抉擇。他們對這個世界不再是事不關己,漠不關心。他們大約發現,那些大人們,在這疫情導致的混亂前,實在無計可施。若想改變,他們有機會也有責任。

老二放暑假在家,我問暑假最想做的事是什麽,他說是要跟失聯的朋友們都聯係上,爭取見麵,聊天,敘舊。老二是個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的孩子,他這樣說,還是令我吃驚的。這對他算是一個進步,走出自己固有的社交模式,主動去聯係,把手伸給別人。

我看到孩子們處事態度的改變,對從前平靜祥和幸福的生活不再覺得是理所當然,開始懂得感恩,珍惜那些曾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比如一個可以學習的校園,一些曾經遇見的朋友,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我對疫情之後的年輕一代充滿希望,希望他們能夠看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責任,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對世上的苦難心存悲憫,有所作為,有所創新,有所改變。

 

老人與海

再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我已從“孩子” 變為“老人”。對於書中老人的嘮叨,我突然覺得沒有一句是多餘,句句都是老人的人生精華,都是老人對命運的抗爭,是他想傳承給“孩子”的真諦。那是一個難得的有同理心的孩子,縱然老人最終隻帶回來一條魚骨,對於孩子的意義是巨大的,他看到了老人傳遞給他的頑強,熱血,與悲壯。那是一個不敗的英雄。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 - 海明威《老人與海》

我親愛的孩子們,當你們明白那個隻帶回來一條大魚骨的老人是個英雄的時候,你們 長大了。


 

By 清風-細雨    

2021年八月

 

附一首好聽的歌《老人與海》

https://youtu.be/geVO3Bp1PJ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