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頸是我的性格,牛精是我的個性!

好酒,愛書,收舊,老饕,走南,闖北,家四方,三兒,一女,六口人,一房兩車,人到中年,華人大兵,解甲歸田,東籬種菊,南山放馬
個人資料
我冇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南獅采青-----擺青陣

(2012-08-14 13:47:49) 下一個
        過年是人生最快樂的日子,過年時除領紅包,放炮仗,穿新衣,吃九大簋,吃煎堆酥角和各種甜品外,當然還有舞龍,舞獅。因為破四舊的緣故,舞龍是改革開放後才有,但舞獅一向都有,三江有幾個醒獅隊。那時看舞獅的最終目的還是撿炮仗,因為獅子采青時放很多鞭炮,一定有不響的,那是小孩爭搶的對象。
        大年初一,很早就到墟上轉,壓歲錢不多,先買兩包花紙鞭炮,那時八分錢一包,一包十六個,將之拆散,一個一個的放,不時碰上鄉裏夥伴和同學,女同學就放兩個嚇嚇她們。十點鍾左右,醒獅隊就出獅。
        獅未到鼓先至,咚咚咚的鼓雄渾有力,振奮人心,有聽《將軍令》的感覺。各獅隊的鼓節拍都有不同,坑口裏的鼓是七星鼓,和恒美的龍橫裏都是師承新會茶坑----梁任公的故鄉。當這兩條獅在墟裏碰頭時,師兄弟免不了親熱一番,互相對拜。鼓是用來指揮獅的,隨著鼓聲的變動,獅的舞姿因之表示出喜怒愛樂的不同動作。興奮時,鼓聲緊密高亢;疲勞打磕睡時,低沉緩慢;行進間,響而穩;遇上對頭時,雄密而有力充滿鬥意;碰上兄弟,欣快明亮;舞到高潮時如對拜和取青,鼓聲轉成密集的點鼓。
        領先的是大頭佛(又叫獅麵殼),穿件寬大的僧袍,搖著破扇,開路引獅。
        那時年幼,心思不大在獅子的表演,但壓軸戲----采青還是會看一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複明”之意。一般最多的是高青,一根竹竿上綁這一個生菜(生財之意),一虯帶葉的桔子(吉利),一個大紅包,再加一串紙幣,在二樓吊下。采高青要騎駁馬,多數兩人駁,三駁開始還有,但後來越來越少了(沒人吃夜粥了)。後來差到要用木杆來扶,那已是下乘,沒什麽看頭了。采青是有規矩的,高青先采那串紙幣,再吃生菜和桔子,這才采那大紅包。主人會在采青前和采青後放鞭炮。
        高青一般是指定是哪個獅隊來采,是等那獅來時才吊出來,小戶人家不計較,那條獅采了都可以。講究一點是擺個陣,那是難題,不論是哪個獅隊,有本事就來采,沒本事做不好會讓人笑話。
        我在鄉下這麽多年,一共看了三個青陣。第一個陣是----七星伴月,這陣是擺在聯和大隊門口。陣法如下,一個裝滿水的大木盆,主青就這水中,木盆周圍覆了七、八個碗(眾星),碗下都蓋這小紅包,跟著是用碗擺出北鬥七星,碗下也是有紅包,星鬥外用兩根甘蔗攔出一條銀河。獅子先跳過銀河,然後腳踏七星,先由星鬥采起,鬥柄,眾星,再跳上盆邊,獅子洗臉,才采水中的青。考的就是馬步,樁法,獅頭和獅尾的人都不能沾地。
        第二個陣是---士林祭塔,取材於白蛇的兒子士林考上功名後來祭白蛇的故事。這陣擺在三江公社燈光球場旁的戲台上。用八仙桌疊了個三層高台,最上麵一張桌上放了個拴滿銀紙的豬籠,主青從豬籠上麵那小孔吊在豬籠的中間。看這個青時人山人海,同時這個青有點文皺皺的,隻見那獅跳上跳下,久久不入角,有點像大戲,就沒多大留意怎樣采。
        第三個陣是----獅子玩球,這是我高一那年看到的,也是來美的那一年。這個陣是擺在藥材鋪門口。這青擺得很簡單,就一個酒埕,青就放在酒埕裏,但要采這個青就不簡單。那是坑口裏獅隊來采,剛開始是兩個後生舞,看著酒埕不知如何下嘴,一陣騷動後,一個銀發的中年人從獅隊中走了出來,那是我同學阿超的老竇(他曾幫我看過鐵打)。他接過獅頭,熟練的舞了起來,隨著鼓聲的指引,他輕輕一躍,兩腳落在酒埕口的兩側,下盤一動也不動,上麵還隨鼓舞獅,那才是真功夫。然後他彎腰用手從獅口將酒埕內的青采了出來,再在酒埕上舞蹈一番才跳下來,全場掌聲雷動。
         舞獅采青是廣東特有的文化,是武文化。許多青陣已失傳,聽老竇說以前關帝廟的青龍偃月刀陣最難采,就一把關刀,合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之意,沒功夫的是不敢去采。青每年還會采,全是高青,青陣就不見,在這物質至上的時代,人們再沒這時間和心思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yxunf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我冇醉的評論:
多謝分享,我同意實戰經驗很重要.

等待你下一篇文章.
我冇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yxunfeng的評論:
多謝來訪。
以鄉愁寫鄉愁,想得最多的也是故鄉,LP都笑話是不是鄉下還有個小三。
學功夫好,我沒隔兩三年就搬一次,自己的子女也沒讓他們學。帶他們學了三年花劍。這個好,有實戰經驗。
myxunfeng 回複 悄悄話 冇醉大哥,好多謝你的故鄉回憶文章,屢屢把我帶回夢中的嶺南!
讀你的文章,可以稍稍解解鄉愁。這嶺南文化的根,真的隻在故鄉了。。。。。。
但是也如你文中提到的,現在故鄉已經很少年輕人“食夜粥”了,倒是我這個老美在忙著給我兒子找詠春師傅。真是唏噓。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