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頸是我的性格,牛精是我的個性!

好酒,愛書,收舊,老饕,走南,闖北,家四方,三兒,一女,六口人,一房兩車,人到中年,華人大兵,解甲歸田,東籬種菊,南山放馬
個人資料
我冇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童年記憶之------做砰(玩打仗)

(2012-05-16 21:50:06) 下一個

    看見現在的小孩,除了兄弟,親戚和學校的同學外,很少有其他的朋友。每天都是對這部電腦和一些不認識的人玩遊戲,雖說有其中的樂趣,但對身心的健康一點作用也沒有。想起兒時,一放學,同村的孩子一玩就十來或幾十人。在地塘(曬地)上追趕,山頭跑,河裏遊,穿街過巷,打打鬧鬧,雞飛狗走。隨著季節的不同,各種遊戲層出不窮,沒玩具,自己做,生活雖清苦,但還是想盡辦法玩餐飽。無憂無慮,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麽可攀比。玩打仗,捉迷藏,打毽子,放風箏,拍紙牌,玩昆蟲,耍盲公,打沙枹,賭各種的小玩兒等等的遊戲,我想8090後聽也沒聽說過。所以寫下這些童年記憶,讓我們來想當年。

         玩打仗,我想70年代以前全國各地的人都玩過。玩法或者大同小異。我們鄉下叫‘做砰’玩法是兩組人,各據一方,躲藏好就開始互相攻防。當誰先看見對方某人時,就喊:“某某,砰!”這就代表那人被打死。如果喊錯名,那自己就被打死。被打死的就到指定的地點等下一場。平時都是白天玩,要十來人才好玩。躲藏有難度,當你消滅一個對手,自己也被發現,很快被打死。進攻更麻煩,一目了然,衝出去就死。開始還有人衝鋒,但玩了幾回合都在‘死地’裏等,以後就不想先被打死,大家都藏著,不一會就不好玩了。後來無意中找到新玩法,就是晚上玩。

         讀初二的時候,剛開學沒多久的一個傍晚,由於沒電,那時候時不時沒電,我們班的同學都跑到學校旁的長堤上玩打仗(做砰)。長堤的地形很好,堤麵有三、四米,近河一邊每隔幾米都是參天的大榕樹。河邊和堤內提供進攻的條件和方便,堤麵的石凳和榕樹都是躲藏的好地方。天黑後,這些優點就更加顯露出來。大家玩到不亦樂乎,嘈音越來越大。還有不少人帶了手電,手電的用處很大,當看見一個黑影,手電一閃,隨之點名,迅速轉移。當然還有爭吵誰打死誰。一時燈光閃閃,人聲鼎沸。但好景不長,幾個回合不到,老師就來幹涉。大家意猶未盡,我提議到公園去再玩,反正沒電不用晚修,大家就向公園湧去。

         公園是在一個小山上,地形更好。花圃,花壇,山石,小灌木,大樹,石凳,亭子,圍牆,加上地形的高低等都給藏和攻提供有利的條件。戰略和戰術也開始發揮起來,哪裏可以埋伏,哪裏易守難攻,什麽時候強攻,什麽時候迂回包抄,有時個人英雄,有時團隊合作。小動作也不斷出現,如強攻時用衣服蒙頭;把開了的手電放在一個地方,而自己則藏在暗處守枝待兔;死人提醒隊友等等。大家最不喜歡成天跟人爭吵有沒有被打死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先被打死,因為一開仗,大家都想辦法先消滅他。每個回合分出勝負後就調換場地。大家興致勃勃,一直玩到深夜。

         自此之後,我們一有機會就玩,周末約不齊同學時就找鄉裏的夥伴加入,這樣一玩就從初二玩到初三。因為考高中和香港的武俠連續劇瘋行,初三時,玩的時間和人數越來越小,最後就不了了之。象我們玩打仗玩了一年,我想應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石假裝 回複 悄悄話 “海外原創”在搞“憶童年”活動,快貼過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