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兩維空間

我喜歡無聊的事情。而且,我隻做我喜歡的事情。
個人資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談戰爭談音樂——利亞多夫,梅特納

(2022-07-21 17:52:14) 下一個

利亞多夫

(一)

普羅科菲耶夫說:“懶惰是阿納托利·康斯坦丁(利亞多夫)最顯著的特征。”

從某種角度,鮑羅丁、居伊和利亞多夫最能代表俄羅斯的音樂之魂,鮑羅丁是世界一流的化學家,居伊是俄國陸軍大將,利亞多夫則以沒有創作的作品對現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可能利亞多夫一生從來不知道“勤奮”的意思是什麽。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巴巴亞加》(《巫婆》)用了13年的時間才寫完,但這未必是嚴謹,或者自我要求過高,因為作品總共才三分多鍾。利亞多夫的讓人痛恨的懶惰可想而知。當年,佳吉列夫因為他的才華寫信想讓利亞多夫答應下來,但表示他將抓緊寫,預計有一年多的時間可以寫完。當時,佳吉列夫聽了腦袋都大了。他的芭蕾舞團已經成立,未來將震動整個歐洲30年的芭蕾舞的天才巨星們都已經到位,哪能等一年啊?他的俄羅斯芭蕾舞團要在幾個月後就去震動整個巴黎。於是,佳吉列夫在短暫考慮了格拉祖諾夫之後,毅然選擇了更加年輕幾乎沒有芭蕾舞音樂創作經驗的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沒有讓這位傳奇的佳吉列夫看走眼,他很快就寫完了《火鳥》的音樂,舞劇在巴黎上演引起巨大轟動,斯特拉文斯基一夜成名。此後與佳吉列夫合作了20年,成為現代音樂的開拓者之一。而究其根源,利亞多夫以無為而有為,而且,是大為。

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承認利亞多夫“才華橫溢”,但痛心的指出:“懶散的生活是對這家人的詛咒。”利亞多夫的懶惰或許有家族遺傳的因素,他從小目睹著家族成員的日夜狂歡,飲酒派對,長大後也加入其中。他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期間經常曠課,以至於最後裏姆斯基——科薩科夫氣的將他開除。不過,後來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又後悔,所以在兩年後的畢業考試時,他又讓利亞多夫來參加。結果,利亞多夫輕鬆的以優異成績獲得學位,並被聘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老師。

利亞多夫出生於聖彼得堡一個顯赫的音樂世家,他的父親是帝國歌劇院,就是那個著名的馬林斯基歌劇院的首席指揮,母親是鋼琴家。他的妹夫是戲劇演員,大姐夫是著名歌劇歌唱家,二姐夫也是音樂家,叔叔是皇家舞廳管弦樂隊指揮,表妹是著名歌劇女演員。表妹的丈夫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員和編舞家。利亞多夫一生創作的作品極少,而且都是短小破碎,鋼琴曲一般隻有一兩分鍾,少數幾首長的也不過四五分鍾。後來,他吉人天相般的又娶了一個富婆,俄羅斯的白富美,婚後得到了在諾夫哥羅德州的一處大莊園。於是,他在莊園裏度過了他的之後的一生,度過了許多快樂而懶散的夏天,漫長而嚴寒的冬天,從此之後他的創作就更少更緩慢了。最後,他死在了他的莊園裏。利亞多夫屬於那種隻寫過極少的作品,就對音樂產生巨大影響的音樂家。早在十幾歲的少年時代,他就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幫助比他大很多的格拉祖諾夫成名,並對整個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呢。

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在十幾歲時,利亞多夫將格拉祖諾夫的音樂介紹給了一位俄羅斯的木材經銷商,米特羅凡·別利亞耶夫。此人不是一般人,他不僅是當時俄羅斯的巨富,而且還熱衷讚助文化事業。格拉祖諾夫則是當時俄羅斯社會的音樂神童,在以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描繪的每小時都發生著在音樂上的進步,所以,無論有沒有幫助,成名都是很快的事情了。刻不容緩,別利亞耶夫立刻開始幫助格拉祖諾夫,他親自帶他到歐旅行,在魏瑪格拉祖諾夫見到了李斯特,李斯特幫助首演了格拉祖諾夫的第一交響樂,演出非常成功。所以,刻不容緩,同年回國後,別利亞耶夫立刻租下一間大廳和一支管弦樂隊排練格拉祖諾夫的這首交響樂和其他的作品,然後,刻不容緩的舉辦了公開音樂會。這場音樂會後來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俄羅斯交響音樂賽事。而且,別利亞耶夫對格拉祖諾夫音樂的興趣很快擴展到對整個俄羅斯民族主義作曲家群的讚助。他每個星期五的晚上都在家裏舉行音樂聚會,在四重奏中別利亞耶夫本人經常拉中提琴。他還在萊比錫創辦了自己的出版社,自費出版了格拉祖諾夫、利亞多夫、裏姆斯基——科薩科夫、鮑羅丁等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家的作品,最終形成了一個“別利亞耶夫文化圈”。

利亞多夫小的時候很少見到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是馬林斯基劇院的首席指揮,每天很晚回家。他的母親在他還不到七歲那一年去世了。11歲他被送到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不過,他把更多時間花在閱讀普希金上了。他還喜歡霍夫曼、安徒生、王爾德和丹麥的戲曲家梅特林克。利亞多夫也自己寫詩。斯特拉文斯基說利亞多夫“喜歡溫柔奇幻的事物”。利亞多夫是一位“弱音音樂家”,他的音樂聲音微弱,必須靜靜的去聽,那種寧靜中的奇幻變化的色彩,慢慢的體味。

他曾描述過最喜歡的自己的作品《魔幻湖》”無數星星盤旋在混沌深淵的奧秘之上。但最重要的是,沒有懇求和抱怨,隻有大自然的——冷酷,惡毒,夢幻般的童話,人們必須感受顏色的變化,明暗對比,不斷變化的靜止和看似靜止的狀態。”

無數星星盤旋在混沌深淵的奧秘之上。
但最最重要的是——
沒有懇求,
沒有抱怨,
隻有大自然的——冷酷,惡毒,——
夢幻般的童話。
人們必須感受顏色的變化,明暗對比,
不斷變化的靜止和看似靜止的靜默。

 

(二)

作為老師利亞多夫可謂成績斐然,他教出的著名音樂家學生包括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尼古拉·米亞斯科夫斯基、米哈伊爾·格涅辛、拉紮爾·薩明斯基、柳博夫·施特萊歇爾和鮑裏斯·阿薩菲耶夫有。普羅科菲耶夫和米亞斯科夫斯基我們後麵還會聊到。可見,懶惰或許對於老師並不一定是不是一個優點,過於熱衷於教育學生的老師也可能是一種災難。不過,對於如何教育孩子,我們知道的非常有限。然而,利亞多夫的學生中還出了一個著名的詩人:米哈伊爾·庫茲明。庫茲明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利亞多夫學習作曲三年,到了33歲之後才開始發表詩作。今天,他被視為阿克梅派的先驅。不過,他自己並沒有宣稱屬於阿克梅派。庫茲明的詩歌貼近生活,平易自然又富於機智的嘲諷。《在劇院》或許就是他的親身的經曆,否則很難寫出如此有質感的詩歌:

在劇院裏

過道、走廊、更衣室,
半明半暗的旋轉樓梯,
談話固執的爭論
顯得有些奢侈的門簾

灰塵、鬆節油、脂粉味
遠處傳來的喝彩聲,
欄杆搖搖欲墜的包廂
很容易看清台上的布景。

漫長的等待時分
與小女演員們的閑聊
到更衣室、休息室遊逛
再去工作室和幕後瞧瞧。

……

我多麽喜歡觀眾廳
這發了潮的白色牆壁,
舞台上灰色的天鵝絨幕布,
還有那嫉妒的毒刺。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亞曆山大之歌》長篇組詩。詩歌的開篇:

當我初次與你見麵,
貧乏的記憶並不記得:
那是在清晨還是白天,
是在傍晚還是深夜。
隻記得你蒼白的兩頰,
黑的眉毛下灰色的雙眼,
黝黑的脖頸上藍色的衣領,
而且我感覺,這些我在兒時就見過,
盡管我比你年長許多。

1.1.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Theme (Lyadov)

1.2.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I (Rimsky-Korsakov)

1.3.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II (Winkler)

1.4.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III (Blumenfeld)

1.5.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IV (Sokolov)

1.6.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V (Vitols)

1.7.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VI (Lyadov)

1.8.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VII (Lyadov)

1.9. Variations on a Russian Folk Theme - Var VIII Finale alla polacca (Glazunov)

2. Tanets Komara (Mosquito's Dance), Russian folksong

3. 10 Detskikh pesen (Children's Songs) Op. posth. (4 and 2 hands)

4. Scherzo (Chorus) in B minor Op. posth

5. Fuga on LA-DO-FA Op. posth

6. A. Lyadov - Baba Yaga, Op. 56

7. Anatoli Lyadov - The Enchanted Lake (1909)

 

 

梅特納

“我重複我在俄羅斯對你說過的話,在我看來你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1921年

 “你有沒有想過我生得太晚——我寫的東西不合時宜? ……除了音樂,除了我在其中所做的,我什麽都不是。”——梅特納, 1907 年

 

(一)

如果說五人團和柴可夫斯基之後,那撥今天已經不為人們知曉的音樂家中有誰可能在未來複興,那麽梅特納是最可能的一位。當然,今天寫下這樣的話可能並不聰明。因為,今天整個嚴肅文化都正在日益荒廢,無人問津。

梅特納和拉赫瑪尼諾夫一生保持著深厚的友誼。拉赫瑪尼諾夫很早離開俄羅斯來美國,後來他讓梅特納來美國演出尋訪。梅特納沒有在革命後立刻離開俄羅斯,他一直等到很久以後的晚年時才到英國定居。他曾把自己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題獻給了拉赫瑪尼諾夫,拉赫瑪尼諾夫則把自己的《第四鋼琴協奏曲》獻給了梅特納。在學生時代,梅特納與拉赫瑪尼諾夫、斯克裏亞賓一同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他獲得了魯賓斯坦獎,拉赫瑪尼諾夫、斯克裏亞賓今天都大名鼎鼎,尤其斯克裏亞賓今天越來越熱,而梅特納卻幾乎完全被人們忘記了。

生前,梅特納在俄羅斯處於一種並不冷但也不熱的狀態。

在當年和今天都有過許多對梅特納的批評:評論家維亞切斯拉夫·卡拉蒂金在 1913 年談到梅特納有自己的“個性”,但他的音樂是:“一片貧瘠的石質沙漠,在一位才華橫溢的建築師的辛勤勞動下,一座宏偉的神廟在其中建成,但沒有聖像或祭壇。在這片沙漠中沒有崇拜者,因為周圍都是沙漠,沙子和石頭,沒有一片活草。”另外的評論說到梅特納的音樂:“音樂肆無忌憚地不斷湧現,沒有目的和適度,沒有高度和深度,沒有達到高潮。”五十年代理查德 A. 倫納德的《俄羅斯音樂史》一書中指責梅特納“就好像他是 19 世紀的德國人一樣”作曲。音樂評論家鮑裏斯·波波夫更是認為梅特納的音樂由於依賴傳統奏鳴曲形式等因素,含有“過多的德國血統”。他得出的結論是,梅特納的靈魂並沒有“完全綻放”,因為他出生晚了 50 年——夾在“垂死的德國人和充滿活力的年輕俄羅斯人”之間。當然,梅特納在生時和死後也不乏崇拜者。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謝爾蓋·杜裏林在談到梅特納時說:“你複活了普希金和圖切夫。我無法更好更清楚地表達我和許多其他人從你的音樂中得到的東西,尤其是我從你的來信中得到的東西。這是自由。”

晚年,梅特納在英國享有更高聲譽。他的一個虔誠的英國學生為他提供住所,使得他可以留在英國生活,最終他死在了那裏。英國還有一位印度南部卡納塔克土邦的頭領邁索爾大君賈亞查瑪拉金德拉·瓦迪亞爾·巴哈杜爾是梅特納的鐵粉。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大君在倫敦成立了一個在今天看來難得的與反中抗中毫無關係的梅特納協會。這位大君酷愛古典音樂,並有相當的造詣。他1945年成為倫敦三一音樂學院的榮譽院士,還是倫敦愛樂樂團音樂協會的第一任主席。當代,2017年烏克蘭的一位鋼琴家和俄羅斯的一位鋼琴家在柏林成立了世界梅特納協會,致力在歐洲推廣普及梅特納的作品。隻是不知道今天在俄烏交戰之際,這個協會是否也被禁止關張?雖然梅特納的血統是德國人,但就像希特勒,據說也是有猶太人的血統,可今天這樣的提法也仍然遭到了禁止。

梅特納在他的一本書的開篇談到:“我想說的是音樂……作為一個國家,我們的祖國,它決定了我們音樂家的國籍,我們的音樂性,一個我們所有的“意識形態”、學校、個性都隻是與之相關的國家。” 梅特納的父母都是德國人,德國血統和俄羅斯作曲家的身份對他構成複雜的影響,甚至定義了梅特納。他的音樂保守,不追求俄羅斯的民族主義,也拒絕現代音樂,而是繼承了由貝多芬推到高峰的維也納傳統。所以,他曾被稱作俄羅斯的勃拉姆斯。然而,勃拉姆斯不會有梅特納的身份的矛盾性。而這種矛盾性一直存在於俄羅斯文化的靈魂中,掙紮徘徊於自身的東方西方的定位。

梅特納的母親是一名歌手,從 6 歲開始教梅特納鋼琴。梅特納的父親是莫斯科一位博學多才的工廠經理,對德國和俄羅斯文學充滿熱情,尤其是歌德。12 歲時,梅特納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音樂,並開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他的老師包括李斯特前學生的帕維爾·帕布斯特,安東·阿連斯基,謝爾蓋·塔涅耶夫以及後來的瓦西裏·薩福諾夫。雖然這些都是俄羅斯音樂家,但他實際上接受的音樂教育又是專注於舒曼、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風格,巴赫、貝多芬和瓦格納的結構,以及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和尼采等德國的哲學思想。

梅特納有一個哥哥埃米爾,埃米爾對他影響非常大。俄羅斯著名的象征主義詩人安德烈·別雷是他的早期支持者,別雷曾說,梅特納的信仰是由埃米爾建立的。埃米爾是一位文化評論家和哲學家,他追隨歌德、康德、尼采的思想和瓦格納。他組成一個團體試圖通過梅特納的音樂和藝術形式的“永恒法則”來回答他們祖國的前途與使命的問題。埃米爾比他年長 8 歲,當初梅特納要做作曲家的決定讓家裏人吃驚,但埃米爾支持他的弟弟。

16 歲時,梅特納愛上了小提琴家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兩人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一起學習。但梅特納的父母反對他們的戀愛,後來,安娜在1902 年與梅特納的哥哥埃米爾結了婚。婚後三人繼續生活在一起,梅特納繼續愛著安娜。安娜不僅是一位專業小提琴家,可以更好的理解梅特納,她也參與到兄弟兩人的哲學討論中。後來,一戰爆發。埃米爾參戰去前線,在德國被俘囚禁。他主動提出和安娜離了婚,讓自己的弟弟與安娜在一起。1919年,安娜與梅特納結婚。梅特納也從此不再與哥哥見麵。戰爭再次讓這個德國血統的俄羅斯音樂家分裂。1951年,梅特納在英國去世。死後他與哥哥一同葬在亨頓公墓。

安娜回憶,晚年梅特納曾哭著求救,他相信有成群的動機進入房間並將他逼入絕境。他曾寫道:“如果我們拒絕承認音樂第一主題的統一性,如果我們不相信它的存在,不相信它的靈感,那麽我們就不能相信個人的靈感,即真正的音樂直覺。”梅特納出生於路德教會,晚年皈依了俄羅斯的東正教。

梅特納的音樂並不乏可聽性,但也不是很容易理解。他的音樂有著複雜的織體,獨特的節奏,演奏起來據說也有著很大的困難。

 

(二)

我在《俄羅斯白銀時代詩歌金庫》中讀到一首別雷致梅特納的詩歌《金羊毛》,詩歌開始說:

明亮的天空興奮地燃燒,
金光閃爍。
而在大海的上方
滑動的太陽的盾牌正在墜落。

別雷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20世紀初傑出的俄羅斯象征主義詩人,他與勃洛克、索洛維約夫一同被稱為俄羅斯象征主義詩歌的“三套馬車”。

為了確定這裏的梅特納是否是那個音樂家梅特納,我在網上進行搜索,但是,關於別雷與梅特納之間關係的信息極少。最後,我終於在一個專門研究俄羅斯音樂的專業網站中的一篇論文中得到了一點模糊的信息:別雷是梅特納音樂的一位早期的崇拜者。所以,這裏的梅特納就是我們談論的音樂家梅特納。

兩人相識是非常可能的,因為兩人同出生於1880年的莫斯科。梅特納11歲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9年後於1900年畢業。別雷1903年從莫斯科大學畢業。他的原名是鮑裏斯·尼古拉耶維奇·布加耶夫。他的父親是莫斯科大學著名的數學教授,他本人在大學讀的是數學專業,但畢業後又在莫斯科大學曆史——語文係學習了三年,他的母親擅長鋼琴。所以,別雷從小所受教育相當全麵,既具有良好的數學思維,又有深厚的人文修養,他對達爾文主義、神秘主義、叔本華、康德等德國的唯心主義哲學興趣濃厚,而對音樂、繪畫、雕塑和建築也有較深的造詣。雖然別雷在俄羅斯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他最重要的成就或許是他的象征主義長篇小說《彼得堡》。著名的美籍俄羅斯文學大師納博科夫將別雷的《彼得堡》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和卡夫卡的《城堡》並列為20世紀文學的四大名著。《彼得堡》當年在蘇聯出版後頗為轟動,但後因斯大林反對現代主義藝術,小說又沉寂了數十年,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才逐漸重新被人重視。20世紀末,中國也出版了相當精彩的全譯本。但這個《彼得堡》至今仍然較少為人所知,這一方麵源於小說藝術的衰落,另一方則源於俄羅斯的衰敗。

《金羊毛》的最後寫道:

我們的會飛的阿耳戈爾
身披耀眼的光芒,
奔馳著,
追趕著
被火炬重新點燃的
白晝的恒星。

又在追趕
自己的
金羊毛……

這裏或許別雷是將梅特納比喻成阿耳戈,而梅特納的金羊毛或許就是他在音樂中追求的“永恒法則”吧。這裏再抄上他的另一首詩《絕望》:

夠了,莫再等待,莫再指望——
散開吧,我可憐的人民!
自甘墮落打家劫舍去吧,
這不堪忍受的年複一年!

無窮無盡的貧窮和不自由。
請允許我,啊祖國母親,
向著你濕漉漉的荒涼原野,
向著你的田野痛哭失聲:

為你那連綿起伏的平原而哭,
那裏有一片鬱鬱青青的橡樹
正為一片被拔掉的樹林而焦急;——
為你那鉛色的雲團而哭,

那裏焦慮在田野上四處搜尋,
手臂幹枯的灌木挺起身,
迎風展開襤褸般的枝葉
發出刺耳的劈啪之聲;——

為你那瘋狂的酒館而哭,
它們瞪著殘忍發黃的眼睛,
聳立於連綿的山岡之上,
從夜幕中窺視著我的靈魂;——

為你而哭啊——死亡和疾病
那脫韁的野馬肆虐之地,——
在天地間消失吧,消失吧,
俄羅斯,我的俄羅斯!

 

01. Emil Gilels II - Medtner- Sonata reminiscenza in A minor, op.38, no.1

02. Benno Moiseiwitsch - Piano Sonata in G minor, Op. 22- 3. Allegro assai

03. David Oistrakh - Medtner - Nocturne No.1 in D

04. David Oistrakh - Medtner - Violin Sonata No. 3 in E Minor, Op. 57 _Epica__ I

05, Sonata romatantica in B flat minor, Op.53 No. 1_ Romanza (Andantino con moto, ma sempre espressivo)

 

不談戰爭談音樂——俄羅斯的音樂家隨筆
不談戰爭談音樂——《基輔大門》
不談戰爭談音樂——前蘇聯的大美女
不談戰爭談音樂——鮑羅丁
不談戰爭談音樂——裏姆斯基-科薩科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收音機和小提琴
不談戰爭談音樂——巴拉基列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魯賓斯坦兄弟、柴可夫斯基(1)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2)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3)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4)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5)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6)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7)
不談戰爭談音樂——阿連斯基/塔涅耶夫/格拉祖諾夫

肖斯塔科維奇的優美
善良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貝多芬的男情人們-Op.109(2)
靜夜鋼琴聲
那些讓人生顯得太短的聲音
從貝多芬的“晚期風格”到崔健上“中國好聲音”
Vocalise:練聲曲
阿根廷探戈: 那幾乎就是愛情了
歲末漫談貝多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曉月落花 回複 悄悄話 以前開車時,不敢太聽這樣的音樂,因為會“想”進去。
這個係列得靜心閱讀和聆聽。
影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申嵐' 的評論 :

您的分享真好。

"聽他的音樂就有這個感覺- 點睛之筆在那裏?"我聽梅特納也是那種感覺。
影雲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

梅特納與他的哥哥之間精神伴侶的關係讓我想起了凡高和他的弟弟,純粹美好。

利亞多夫象從奧林匹亞山來的音樂神。
申嵐 回複 悄悄話 利亞多夫非常可愛,被開除後,他和 Dutsch (一同曠課被開除的同學)一起到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家裏懇求複學,保證再不曠課。裏姆斯基-柯薩科夫一口回絕了。事後裏姆斯基-柯薩科夫追悔不已,自責到‘我當時怎麽能如此不近人情?是對位理論研究的走火入魔,變成老古板了, 還是早年海軍官校的紀律訓練魔法附體了?“

可事後利亞多夫並不在意,照樣鞍前馬後的在裏姆斯基-柯薩科夫 / 五人團的圈子了幫著做這做那。有一段時間每次在裏姆斯基-柯薩科夫聚會時,他都給大家彈奏他的弦樂四重奏構思,大家都覺得好的不得了,結果沒下文了。寫好的曲子,短至三五分鍾的,也懶得彈完。可有的時候彈各種不同作品的構思,連續一個小時,彈得幹淨,優美,眾人聽得如夢如幻。完了也就完了,記下來的很少。

他的純真善良,和他的懶散無紀律,如你所寫,來自家庭。母親早逝,父親雖然收入高,但常忘了家用,他和姐姐常常得向家裏仆人借錢吃飯。他小時候天天在歌劇院裏混,就是為了蹭彩排完了後的聚餐。時間長了,成了全歌劇院的寵兒,上至歌劇主角,下至舞美照明,整個樂隊都寵他。上音樂學院,學作曲,聲樂,器樂,各個聲部,各種樂器的特點,別人一板一眼的學,於他,這些早已融化在血液中,難怪老逃學。

逃課兩年又回來參加畢業考試,這本身就是奇聞。他和另一位同學的指定畢業作品是為席勒的戲劇《墨西拿的新娘》結尾一場作曲。另一位同學Bernhard完成的很好。利亞多夫則一揮而就,成就一篇傑作,成為當年畢業典禮演奏的作品。裏姆斯基-柯薩科夫說“這對他來說太容易了!他從哪兒得來(對出戲劇)如此的體驗啊!太聰明了!”
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對利亞多夫的評價是“與生俱來的聰慧,最善良的心性,極高的音樂天賦。”

感謝好文。
申嵐 回複 悄悄話 梅特納這段寫的真好。那幾位評論家的評論太精當了。聽他的音樂就有這個感覺- 點睛之筆在那裏?俄羅斯音樂的特點就是作曲家靈魂的綻放,梅特納每臨綻放之際就把持住了。

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是這一撥作曲家中最困頓的。安娜嫁他受大罪了。安娜的父母頗有先見之明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