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家鄉的故事] 農村生活回憶:砍柴,砍柴(2)

(2013-02-21 11:03:23) 下一個

其實上篇寫的砍毛柴,是小兒科,隻有小學生初中生才幹。大一點的初中生和大人,砍柴的內容就完全不同了。

上麵說的毛柴,因為枝細葉多,也叫軟柴火,與硬柴火相對。什麽是硬柴火?就是沒有葉子,隻有樹幹樹枝的棒柴和梗柴。前者有刀把粗,砍成一尺多長的短棒,用扁擔挑。 後者是手指頭粗細的樹枝,依然捆成捆,用衝擔挑。這個硬柴火,燃燒值高,一擔頂好幾擔毛柴。

70年代,山裏封山育林,這個硬柴火不能砍活樹,隻能撿幹柴。那幹柴從哪裏來?幹柴隻能從燒炭後剩下的樹枝來。所以下麵先說一說砍炭燒炭。

(二) 砍炭燒炭

提起燒炭, 大家都知道張思德燒炭是為人民服務,炭窯坍塌犧牲。 那時候燒炭時大隊一個副業。燒炭是個危險活,同時也是個累活。所以這個活就派給大隊由黑五類組成的專業隊。專業隊住在山上,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砍炭燒炭。俺爸被打成右派回老家,“有幸”成為專業隊的一員。 俺到山上砍柴,於是知道到哪裏找幹柴。同時也目睹砍炭燒炭。

燒炭的木頭,不能是鬆樹杉樹等大路貨,因為這些樹木質疏鬆,燒出的炭不抗燒,國營供銷社不要。燒炭的樹,最好是各種硬的雜木,需要茶杯口粗細或更粗。這 樣的樹,要到深山才有。從山腳下俺家到燒炭的地方,有十多裏。

一般從山下到燒炭的地方,從山溝進去。山溝裏有水溪(當地土話叫港)。 因為山裏水土保持好的緣故,水溪裏常年有水, 像張家界金鞭溪一樣。進山的路,一會兒在溪流的左邊,一會兒又在右邊。每一次過溪流, 就成了我們用來指路的裏程碑。 從進山口算起,第一次過溪,就叫一道港。如果到了十道港,進山就已經十裏左右了。這個砍炭燒炭,就在十道港左右的地方。

燒炭大家都明白。砍炭就是砍用來燒炭的樹。因為要封山育林,砍炭隻能是間伐,不能一片樹全部放倒。燒炭的樹要大小差不多,這樣不至於燒炭的時候有的燒過頭 了,有的沒有燒透。因為對粗細有要求,同一根樹也隻有粗的一段可以用來燒炭。到了比刀把細的時候,這個部分就不能用來燒炭了。於是就廢棄在 山上。 這些砍炭剩下的樹幹樹枝,就成了棒棒柴(粗的部分)和梗梗柴(細的部分)的來源。

再說一說燒炭。燒炭的樹砍好以後,用一種工具叫羊馬背到炭窯邊。這個羊馬,用兩根Y字形的木叉和議根一尺多長的短扁擔做成。把短扁擔固定在Y字分叉的底 部,再把兩個Y叉的頂部固定。 從正麵看象一個A, 從側麵看象一個Y。要背的樹, 就放在兩個Y字形成的夾口裏。這個羊馬,背小樹大樹都行。隻要你有勁,承受兩三百斤也沒有問題。

燒炭的樹背來以後,放在炭窯裏碼好,開始燒。燒到一定程度(全靠經驗)閉窯。 閉窯後因為溫度高又沒有氧氣,於是纖維素就變成了炭。燒好以後,開窯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第一要小心窯塌。第二要小心窯裏的一氧化碳,以免事故。張思德燒炭出事故是為人民服務。黑五類要是出事那隻能是自絕於人民。炭燒好後,裝在簡易的篾簍子裏,一擔擔挑到供銷社,供銷社收購後供吃國家糧的人冬天取暖用。所以這個燒炭, 是為上等人民服務。

圖1: 燒炭窯和燒炭人



(三) 砍棒柴


知道了砍炭燒炭,就知道梗柴棒柴哪裏來的了。砍過炭的林子裏,就有大小不一的幹樹枝。你要是砍
柴,就帶沙刀,扁擔,和一種叫做夾欄的工具上山。找 到砍炭的地方,把砍炭留下的刀把粗(當然是越粗越好)的樹枝砍成一尺多長短的棒棒,太細的不要,成為別人撿梗柴的原料。砍棒柴一般不用彎刀,而是用沙刀。

圖2: 砍硬柴砍炭的沙刀



砍這個棒柴,你得到處找,沒有一堆柴現成讓你砍。砍一擔柴,前後左右跑個半裏很正常。搜集一擔後放在兩個夾欄裏。一邊5,60斤甚至 7,80斤再挑回 來,總而言之是多多益善。因為砍這個柴遠,去一趟不容易,所以盡量多砍一點。這個夾欄,是用竹子做的。 用一寸多寬的竹片,長七八尺左右,新竹片用小火微烤後做成一個U字形。U字的兩邊月三尺長,底部一尺半左右,而且是平的。兩片U字竹片,再頂部用棕繩固定並 橫跨到另一端。 就成了夾欄。挑東西的時候把兩片竹片分開,就可以裝棒柴。

砍這個棒柴,難點不在砍柴,而在挑柴回家/回學校。從山邊到山裏,一般十來裏路。因為路途遠,大清早吃完頭天的剩飯就要出發,為的是下午兩,三 點趕回來 吃晚中飯。如果一切順利,挑柴回家的路上已經饑腸轆轆了。肚子裏沒有東西,肩上還挑著百八十斤的硬柴,走每一步山路都很沉重。如果給學校砍柴想積極表現, 或者撿柴不順利,回家/學校拖到四五點鍾的話,在路上真是欲哭無淚,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每人身上都是一擔柴,而且不是集體行動而是 單獨行動。這樣的 經曆,俺有那麽一兩次。

這個棒柴,因為是好柴,一般私人還不讓砍。 我們那邊後山,山下的民眾每年隻讓砍幾擔。更多的時候是給學校砍。一為學校食堂砍,二為勤工儉學砍,砍完賣給供銷社,錢歸學校。 勤工儉學最凶的時候,差不多每一兩個星期就上山一趟。 記得有一個學期,俺上山砍柴無數次,一學期的成果是五毛錢。

圖3: 砍好的棒柴



(四) 砍梗梗柴

這個梗柴,算是給砍炭打掃戰場,也要跑很遠的地方。那時經常有外地的知青也到山裏砍柴。他們砍一擔柴單程20多裏, 需要起得更早。砍這個梗梗柴,需要用衝擔挑。五六尺甚至七八尺高的柴,用柔韌性好的枝條(叫要條)捆成兩捆。捆的地方在柴捆的中間偏上,為的時條的時候讓 柴的自重維持柴捆垂直的方向。柴捆的形狀可以看出一個人砍柴的技術。柴捆放倒從大頭往小頭看,如果是圓形,那是小學生水平。如果是橢圓 形,那是初中生水 平。如果差不多是長方形,那就是高中生水平了。沒有大學生研究生水平的柴捆,因為他們不砍柴。

砍柴最難的活,叫做插衝擔,當地叫殺衝擔。這個衝擔兩頭尖,便於插入柴捆。插衝擔的時候,一捆柴放在地上,衝擔以一個角度從要條的上邊插 入,衝擔尖卻要從另一邊要條的下麵出來,形成一個角度。插的時候要找好重心,注意上下左右平衡,這樣挑的時候柴才不會歪。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比較困難。要把沒有插衝擔的那一捆柴靠在樹上。如果沒有合適的樹,那就找一個同伴扶著立起來。然後背朝插好衝擔的那一捆柴,用衝擔把那捆柴抗起 來, 用雙手壓住平衡柴捆的重量,再把衝擔的另一頭插到靠在樹上(或同伴扶著)的那捆柴上。同樣的技術要領。如果不平衡,要重來,直到兩捆柴都平衡為止。從這個 殺衝擔的技術裏,俺受到了立體幾何的啟蒙,徹底學到了立體幾何的真諦(如果衝擔殺得不好,挑起來很難受)。 知青到農村要學砍柴,這一步是難點。

砍完柴以後,挑柴回家是累活。因為挑重擔走山路,高一腳低一腳,一點也不輕鬆。遠地來砍柴的知青,要挑10多裏的山路,再10多裏的 小路回家。

遠地的民眾和知青來山裏砍柴,不能等回家吃中飯,於是帶飯在山下農家熱飯。俺家就在山下的路口。所以見證了兩樣事情。

第一樣: 知青在俺家熱飯。知青要熱飯,就要燒柴火, 有的人家就不願意。俺媽心腸好,於是經常有知青挑柴回家的時候,在俺家熱飯。燒的柴就是俺在近山砍的軟柴火。熱飯的時候有時是放學後,俺媽交待有知青熱飯就讓他們來。讓熱飯知青大哥自然是十分感激,也與俺聊一聊,於是知道他們從哪個城市來,在哪裏插隊等等。俺砍的柴火,也算是給上山下鄉 作了貢獻。

第二樣: 那時候封山育林,常有看山員來找知青的麻煩。說他們砍的柴裏,有活樹違禁,要沒收。一刀把捆柴的要條砍斷,梗梗柴散了一地。知青求情也沒有用,辛辛苦苦砍 一擔柴,挑下山十多裏,最後空手回家。很是讓人同情。


圖4:挑柴回家的路是那麽的漫長......





(舊文重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樂維 回複 悄悄話 我看見過燒炭,讀來很親切。
湘西山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風中承諾的評論:
謝謝來訪。多謝鼓勵。
風中承諾 回複 悄悄話 喜歡你的文章和圖片,剛發現不久,看了太親切了,慢慢看,讓我的心一下有了歸屬感,
湘西山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笑林的評論:
握手。我們也挖樹根,冬天。我們那叫樹蔸。
笑林 回複 悄悄話 我也砍過梗梗柴。那時小,砍不了大的。後來砍的人多了,連樹根都挖。我哥哥砍過很多,我隻砍過一點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